- UID
- 12168
- 帖子
- 1649
- 精华
- 20
- 性别
- 男
- 来自
- 浙北
- 注册时间
- 2008-3-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5-23 1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棋人名言与人生哲理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此乃杜甫名句。人生似棋,不少围棋高手纹枰论道,留下的名言佳句,在象征意义上对人生哲理多有呈示和揭橥。
民国时国手顾惕生说:“该扔的都扔了,棋就赢了。”说的是围棋中的弃子战术。初学围棋,懂得吃子并不难,而懂得弃子则是棋力达到一定境界的标志。人生在世,与其一味力求得到什么或什么都想得到,不如在有些方面学会放弃。明智的人生选择,也不妨以否定的方式来进行。有时与其说看中什么、得到什么,不如说看不中什么或丢掉什么来得更有意义。
马晓春有言:“在棋盘上种种可能性都是有的。”他在电视上讲棋,面对某一复杂变化时常说“搞不清楚”。大概正缘于“种种可能性都是有的”。虽然对弈时也常会遇到“只此一手”的情形(如事关双方形势消涨之“天王山”,对杀中的紧气以及点眼、做活、应劫之类),但围棋艺术包含了模糊与精确、感觉与算路、可知与不可知的对立统一。西方人总想在棋盘上寻找“最佳着手”的思维模式,似有悖围棋的真谛。假如在任何局面下,真的都有所谓“只此一手”的最佳选择,那么,棋艺之魅力大概就要大打折扣了。何况“最佳”之类,暗含着人的主观评价和棋风差异,仁智互见,难定一尊。推而广之,事关前途、命运、事业、爱情等,又未必不是“种种可能性都是有的”。人生大可不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抱着“只此一手”的决绝心态。相反,懂得通融和机变大多意味着智慧和觉悟。这倒不是张扬见机而作的相对主义或鼓吹退而求其次的消极态度,而是基于人生未必真有那么多“只此一手”的考量。通达、开明总比认死理强。人生的确定性和生命的机遇,更多在于对“种种可能性”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在那个先验、终极而又说不准的“只此一手”之中。
俞斌也有句口头禅──“胜负不在这里”,复盘时常挂在嘴边,以至在国内高手中广为流布。柳青在《创业史》中有言:“人生最紧要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时的几步。”倘把人生比作棋局,这“紧要的几步”,大概就是“胜负”之所在了吧。但俞斌的“胜负不在这里”道出了另一层人生玄机。那些为取得成功,用赌徒押宝的方式,“成败在此一搏”的做法,在人生问题上似有悖“科学发展观”之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可否认,事到临头时,取“胜负就在这里”的姿态,可能有助于激励斗志,乃至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特定效应。但这种破釜沉舟、铤而走险的路数,骨子里颇有浮躁、矫情之嫌。不仅显得急吼吼,且有“一棵树上吊死”之虞。反之,事到临头,取“胜负不在这里”的姿态,较能显示出当事人之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至少让人留有“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希望感、“太阳照常升起”的平常心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机动性。习惯于用“胜负就在这里”的眼光看问题,一旦在“这里”不能取胜,便会生出遭遇灭顶之灾的毁灭感和大厦将倾的崩溃感。人生事业不要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进行”都难以为继。动辄把问题提到“胜负就在这里”的高度,会使当事人陷入某种神经兮兮的过敏,时不时摆出一副生死攸关的严肃相和进退失据的窘迫感,而实际上很可能只是庸人自扰。人生在世,未必真有那么多胜负关键处。纵使有之,当事人倘仍能以平常心待之,岂不更好?
赵治勋在《治孤的真髓》一书中说:“盘上的棋子并不会那么轻易死去。”体现了他作为治孤大师在棋盘上处理孤棋之自信。对稍懂棋理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句尚佳的励志格言。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创造世界历史也未必就太容易了。”人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尤其是对那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有志者来说,遇到的困难往往更多、更大。但正如俗谚说的“困难总比办法多”。治理好人生的孤棋,需要迎难而上的胆识和气魄,需要定力和自信。不自泄志气,更不轻言放弃,因为“盘上的棋子并不会那么轻易死去”。
再如一代宗师吴清源说:“一手棋对手应了之后,就变轻了。”“石佛”李昌镐说:“一个棋手,如果一味走自己熟悉的棋,其水平就很难提高。”诸如此类,亦多寓人生哲理,识者自见。
浙江《联谊报》09/5/23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