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31
- 帖子
- 15639
- 精华
- 2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0-10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0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马尔克斯:一面怪诞的文学镜子
我们可爱的老伙计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近又得到了媒体关注。原来,我25年前读过的那本《百年孤独》,尽管出自正儿八经的出版社,竟然属于盗版。那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时代,我们关起门来恣意妄为,视域外作家的正当权益于无物,这不,报应来了,马尔克斯据说发了个毒誓,“有生之年不会将任何版权授予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版社”。我查了手头另外四本马尔克斯的作品,都没有找到版权声明。
最近,传闻马氏口气松动,愿意降尊纡贵,和中国出版社聊聊了,但开出的价码令人咋舌:一百万美元。如果是真的,看上去更像一种惩罚,就是说,马尔克斯只是变换了一下手法,教训中国人的立场则丝毫未变。
我有个小小的倔脾气:永远不对作家的合法获酬方式发表评论。你拿一元版税,我当没看见,你开价百万美元,我照样无动于衷。理由是,版权收益从来不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可靠标杆,它对文学的反映功能,还不如歪曲功能来得强烈。版权收益是出版界和书商喜欢闹腾的事,与文学没有直接关联。
对普通读者(比如我)来说,我们并不清楚马氏与中国出版界的过节,我们只知道马尔克斯乃是最近二三十年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国人擅长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当我们自以为对马氏满怀热爱之时,也会以为对方正与我辈“相看两不厌”,我们绝难想到人家已横眉怒目,气不打一处来。待到闷葫芦打开,二十多年来我们竟一直在“热脸贴冷屁股”,这太没面子了。好在,文学不是面子工程,热爱文学也不需要额外理由,我们犯不着和大作家呕气,且不说大作家的愤怒事出有因。
不过,由此反思马尔克斯在中国的影响方式,尤其是马尔克斯给予中国作家的“巨大影响”,则可谓适逢其时。在我眼里,那是一面怪诞的镜子。
以马尔克斯的小说成就,他引发任何规模的赞叹,都算实至名归,但是,我不得不说,他影响一部分中国作家的方式,迹近荒谬。曾经,一位中国小说家若不谈论一下自己与马氏——尤其是《百年孤独》——之间的精神血缘,好像就会被人看扁。声称对《百年孤独》有所仿效和借鉴的作家,不胜枚举。有些中国作家似乎以为,只有抢先宣布自己与马尔克斯存在一种冥契,只有让人相信他曾经去马贡多小镇取过真经,他的作家地位才能得到确立。依我小见,此举若非出于无知或精神上的孱弱,就是意在忽悠。
作家间的影响,历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文学话题,但万法归一,真正的作家永远不会把这种影响局限为亦步亦趋的模仿。保罗•瓦莱里说过,“作家最根本的野心必然在于与众不同”,作家间的接头方式是:鼓励脱帽,严禁屈膝。一位作家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写出了伟大作品,也就类似猫科动物用体液划定了势力范围,任何有尊严、守规矩的同行都会选择回避,除非,你打算战胜他。但战胜又从何说起呢,精神世界不受“国土资源部”管辖,理论上是无限的,不会因为作家的圈地而造成创造资源的紧张。
所以,遇到一部伟大作品而心生模仿之念,本质上有违创造之心,只有命定的三流人物才会乐此不疲。此外,真正的文学杰作,天然具有抵抗模仿的个性化能力,换句话说,一部极易被人“山寨”一把的小说,通常也就谈不上伟大。马尔克斯曾多次提及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但拿《变形记》与《百年孤独》对照,我们看不到皮相借鉴的痕迹,即使写变形,卡夫卡笔下依旧具有德国精密机械的严谨,与马尔克斯“波斯飞毯”的文风大异其趣。作家间的影响,正当作如是观。
欲探讨一些中国作家为何言必称《百年孤独》,我得提及另一个因素。虽然《百年孤独》拥有堪与一切小说杰作比肩的优秀性,但不幸的是,它也有一个弱点:诱使浅显之辈生出模仿之心。《百年孤独》作为小说固然志向非凡,但它也因人物众多、时间漫长及笔法魔幻等特点,容易让人因“不贤识小”之故而实施买椟还珠式模仿,对于但求皮相形似的人来说,弄出些酷似“见识冰块”的句子,原非难事。毫不奇怪的是,一些中国作家的着意模仿,正停留在语言的东施效颦上。考虑到中国和哥伦比亚在地理、种族、宗教文化及思维方式上的深刻不同,此类低层次的模仿,遂纷纷沦落为失却根基的转基因语言了。作为参照,虽然马尔克斯另两部长篇小说同样出类拔萃,但却较少被我们的小说家提及,理由或许是,《家长的没落》中对那个昏君与暴君的综合体所施展的围追堵截式刻划,对作者的想象力、专注力和分析力要求极高,才华有限者只能绕道而走,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位集超级浪子和超级情种于一身的阿里莎,也对作家的穷形尽相之功提出了可怕的挑战,足以让功力不济者退避三舍。反观一些人言必称《百年孤独》,多半是把马尔克斯的魔幻语言视为花拳绣腿的文字技法了。这当然是错觉。
伟大的文学总是与时间厮磨相伴,追逐一部小说就像潮男潮女追逐一台iPad平板电脑,决非作家的正经活计。透视我们与马尔克斯之间的文学邦交,或许有助于认清自身的文学现状。实情可能是,伴随着对马尔克斯的声声膜拜,我们的文学不升反降,愈加丧失自身的精气神。但愿,马氏在版权事务上的冲冠一怒,也能让文学界有所沉吟。
载《东方早报》2010年10月1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