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门萨的嫖客

  沈宏非


门萨典型测试题之一:在A-E中,哪个骰子能够接上竖列骰子的顺序?


  当一群愚不可及的笨蛋聚集在一起,他们有什么事情好做,又能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呢?谈人生?抑或数自己或对方的手指?
  实在不太好说,可能是因为身在其中。但是,当一堆绝顶聪明的人聚在一起,他们又有什么事情好做,又能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呢?这个就更不好说了,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期的置身度外。
  好在后者大度地为前者留下了两个得以一窥其堂奥的“后窗”:一,当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聚在一起时,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做“门萨”的俱乐部;二,该俱乐部的成员在自娱之余,还编了一套丛书:“门萨俱乐部系列”。该系列已有中文简体字版问世。
  富商俱乐部到处都是,1946年成立于牛津的“门萨”却是全球独一无二的顶级智商俱乐部。最初,这是由一小撮英国学生组成的一个秘密组织,每年新生入学时择优入会,入会者必须发誓对组织的一切守口如瓶,有些“带黑”的意思。目前,“门萨”已发展为一个超级聪明人俱乐部,拥有十万以上会员,遍布一百个国家。据悉,俱乐部的日常活动,就是成员之间以各种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题目互相拷问。
  上中文版“门萨”网站,查“门萨”(Mensa)一词在拉丁文里是“桌子”的意思(天文学又指山案星座,大麦哲伦星云有一部分即在此星座中)。取这样的名字,意在强调其乃一圆桌骑士形式的组织,一切种族、肤色、信仰、国籍、年龄、政治取向、教育程度或社会背景的差异,都不应成为准入障碍,而要在“以智商会友”的原则下,使“门萨”成为伟大心智的聚会场所。也就是说,智商面前人人平等。
  买“门萨”账的以及不买“门萨”账的皆大有人在(这些人的智商程度不明)。美国全国测验监督团体“公平测验”的公共教育主管罗勃沙佛对《华盛顿邮报》明确地表达了对一小撮聪明人的怜悯之心:“门萨考试全是一派胡言,只不过比看手相稍微好一点而已。门萨考试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真是的,分数高算什么?这个社团里面净是一些以为这种考试的分数很重要的人。他们凑在一起是活该。”
  对“门萨”怀恨在心者,可能还包括伍迪·艾伦(及其中文版编辑)。三联书店出版的伍迪·艾伦文集,书名偏偏就叫《门萨的娼妓》。虽然《门萨的娼妓》只是这本文集里的一个短篇小说,但是千万不要怀疑,纽约的“门萨”和伦敦的“门萨”绝对都是“高智商”的意思,区别在于,《门萨的娼妓》虚构了纽约的一个三陪团伙,旗下三陪人员在文学造诣上全部都是“门萨级”的,营业收入就是和顾客谈文学。这一段就是小说里假扮顾客的私家侦探和三陪在讨价还价阶段的对话:“亲爱的,你想聊什么?”“我想谈梅尔维尔。”“《大白鲸》还是短一点的长篇?”“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价钱。聊象征主义得另加钱。”“得出多少?”“五十美金,聊《大白鲸》可能得一百块。你想进行比较性讨论,把梅尔维尔跟霍桑进行比较吗?一百块可以搞定。”
  其实,小说的题目也不一定非叫《门萨的娼妓》不可,它可以是《智嫖》,《谈文学也可以达到高潮》也相当不错。我估计,伍迪·艾伦当初在写《门萨的娼妓》之前,很可能偷偷读过“门萨”的书并且做过自我智商评估。当然,结果并不一定能让他接受。伍迪·艾伦虽有公报私仇之嫌,不过“门萨”俱乐部与色情行业之间早期倒是真有过一段渊源。据说“门萨”发起者最初想给社团取名为“门斯”,即拉丁文“心智”(Mens),登记时发现Mens已被注册,那正是一本专登裸女照片的杂志。
  低智商的人指责高智商的人在玩不平等游戏,但是,后者对自己遭受的待遇也满心怨恨。保加利亚《旗帜报》报道说,有一个名叫西米奇埃娃的保加利亚女子,作为门萨俱乐部的高级成员,她是工业工程师、英语教师和电机工程师,拥有五个硕士学位,IQ接近200。“门萨”俱乐部将她列为全球最聪明的1%之内,称其智力水平与居里夫人相当。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居然也会失业。西米奇埃娃寄出了数以百计的求职信, 两年来统统石沉大海,连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也找不到——即使在上岗的日子里,西米奇埃娃同志的最高月薪也只有九十英镑。
  智商这东西跟钞票一样,不患贫而患不均,“门萨”里的题目尽管都是拥有“伟大心智”的高智商成员们玩剩下的,但是圈外人有机会用这些题目来自我或互相羞辱一番,当一回“门萨的嫖客”,不失为一种带有均贫富理想色彩的游戏。


[ 本帖最后由 hyacinth 于 2008-10-4 00: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智商党快过来看啊!
哦哦,又多了点见闻。
伍迪·艾伦是一个妙人儿呢。
突然发现《东早》的书评版很好看呢。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这个版的。真是刮目相看。
原帖由 hyacinth 于 2008-10-4 00:43 发表
伍迪·艾伦是一个妙人儿呢。
呵,谁说不是呢?据说,法国人唯一看得上眼的美国电影,就是伍迪·艾伦的,而且,刻薄的法国人还不忘加上一句:伍迪·艾伦并不是美国人。此人也是王小波的至爱。
我就不装样了,必须老实承认,我和他有点隔。
伍迪·艾伦自然是一个妙人儿,只是太聪明了些。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回复 6楼 的帖子

大学电影课上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片子是著名的Annie Hall,原版没有中文字幕,看得七荤八素。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男女主人公在对话,脑袋上方却浮出一行字,表明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看着电影里的男女聊得投机,却各怀心事,蛮有意思的。另一个镜头是,吵翻了的男女主人公,跑到大街上问一对对的路人他们为什么能幸福,结果发现最幸福的一对说,他们从来不思考。至于情节是什么,当时就没看明白,现在就更不记得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伍迪·艾伦的电影对白风格很像索尔@贝娄,那种歇斯底里的无厘头知识分子的形象。至少他语速极快又诙谐的风格跟索尔@贝娄是挺像的。他的电影多半以台词见长,文化味道很浓,但冗长的台词可能有点乏味,主人公总是唧唧呱呱的。不过,我看过的另外一部讲一个女孩子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跑到电影里面去了,那部很好看,风格自然清新,结尾略带伤感,跟伍迪·艾伦其他的片子不一样。

[ 本帖最后由 hyacinth 于 2008-10-4 01:10 编辑 ]
索尔贝娄还是很不同的,要严肃、忧郁、无奈得多。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回复 9楼 的帖子

索尔@贝娄我只读过《雨王汉德森》,可能这本风格还算轻松吧。像其他比如说忧郁的赫索格就没读过了,虽然知道这本更好。觉得伍迪·艾伦像,可能是看了Annie Hall就觉得Handerson也应该穿成男主人公那样,戴顶帽子,用这种唧唧呱呱的语速说话吧。
我正好有本《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其实也很无厘头
伍迪·艾伦早年的电影虽然也絮叨,情节还算丰富,后来越来越象情景喜剧,唠叨个没完,尤其伍迪·艾伦自己演的那些胆小神经质爱摆道理的小男人,看多了很烦。近年来的《赛末点》《独家新闻》等片,大有重返“故事片”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