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叶匡政:钱文忠的语录就是“随地吐痰”

钱文忠的语录就是“随地吐痰”
作者:叶匡政

新星出版社对语录体的书,一直情有独衷。看过它们出版的两本书,东东枪的《俗话说》和奶猪的《我呸》,都是有眼光的选择,对当下文化氛围的把握也很到位。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微博的流行,使人们正在走向一个“后口语时代”。这个时代,与远古“口口相传”的年代有些相似,只不过电子工具,使人们的沟通不再受空间的限制,远隔千里也能实现即时互动。

就像口语时代的主要文学样式,是谚语、寓言、诗歌等短小文体一样,今天流行的文体是段子。我觉得可以给这种文体命个名,叫“语录体文学”,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作家,可称为“语录体作家”。他们都把语录当作独立的文本在创作,表达自己对现代汉语独特的体悟和发现。这种灵光一现的创作,有点像现代诗,但它追求的是一种语言或生活层面的机智与趣味,而不是诗性。所以,它们比诗有更普遍的读者。不过,这种语录体文学也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即要常年沉迷于这种短小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要有对生活独到的发现。比如现在的微博都是语录体,但能称为语录体文学的,少之又少。可以说,微博的流行,为语录体文学提供了一个创作与呈现的平台。

不过,最近看到新星出版的钱文忠语录两种:《颤栗的道德底线》和《风化的传统基石》,却有点不以为然。两本书看了一遍,感觉确实没有编成语录的必要,书中的观点貌似正确,却极为平庸,是典型的大路货语录。翻看这两本书,很难想象这样的知识和话语结构,竟可以四处演讲,兜售自己的观点。看来中国也确实如钱文忠自已在书中说的“中国现在最没有的,恰恰就是文化”,稍微会讲点话的人,就被摆弄得四处宣讲文化。想想也是,钱文忠早年学的是梵文和巴利文,后来学的是印度学、藏学,既没经过中国文学的训练,哲学和社会学积累可能也不多,语录呈现出这种面貌也属正常。

读钱文忠白开水般的语录,倒感觉出创作语录体文学的难度来。能编成语录的文字,首先要有对语言的自觉,把语言的新颖呈现作为一个创作目标。鲁迅的文字为何可以编成语录,文学素养是一个重要因素,使他的很多语录呈现的不仅是字面之意,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钱文忠显然没经过太多的文学训练,语言永远不可能给人以新鲜和发现的惊奇。这种语言演讲时,别人或许能听下去,但编成语录,显然是自曝其短。

钱文忠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他在语录中说:“对文化,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要轻易地去触及它的尊严。当文化成为一种狂欢的时候,批评就决不能成为即刻的文化晕眩。今天,批评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批评者不能辜负这个空间,要主动维护它,而不是“随地吐痰”。今天,文化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批评者抵制人情的诱惑、商业的诱惑,避免批评的工具化,慢慢抵达一个不功利的、纯粹的批评的概念。”“随地吐痰”四字说的还像有点像语录,但他在书中呈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批评,包括对余秋雨、刘翔、于丹等人的评论,处处显示了人情和商业的诱惑,功利性非常明显。一边教导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一边自己却在“随地吐痰”,这大概就是一些文化人的特色。

最惊讶的是,钱文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极为肤浅。无论是他对和谐、中庸,还是孝道这样的儒家核心观,理解得都极为片面。比如他认为“和”的意思就是“和谐、和平、融合”之意,其实在儒家观中,“和”的前提就是承认异端,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主张人的独立性,主张在尊重个体观念独立和差别的前提下,寻找人的共通之处,这也是儒家求“道”的根本。再比如钱文忠说:“儒家君子要中庸,但也别忘了,儒家还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中庸”和“天行健”对立起来,表明他对中庸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中庸之“中”是公正之意,“庸”是不变的意思,中庸就是指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与“天行健”原本就是一个意思。至于他对孝道的理解,前些日子针对他把《弟子规》误读为儒家经典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

总之,在钱文忠语录中,充满漏洞、彼此矛盾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实际上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现在所讲的传统,基本上是清朝雍正以后形成的,与汉代、宋代、明代的到底有多大关系,很难说。”“我们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一些价值观时,这些理论本身好坏是一个问题,而它适合不适合中国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那它就是好的,这不是自我矮化是什么?这不是跪着说话是什么?”“我这个人身上既有东方的传统,又有西方的传统,这是家族赋予的”等等,这些话语连基本用语和逻辑都有问题,又怎能谈得上什么思想?这就好比一个人边咳嗽、边吐痰,我们或许还能理解这些痰的来源。若只是让我们看到这随地吐出的痰,我们倒要怀疑起这吐痰者的智商来。



来源:http://yekuangzheng.blog.sohu.com/158522315.html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再比如钱文忠说:“儒家君子要中庸,但也别忘了,儒家还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个有点过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分明是《周易》里的话,怎么算成儒家的话呢?《周易》不失为儒家的一个思想来源,但不可等同于儒家,正如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的一个思想来源,但不能把黑格尔等同于马克思。孔子有“五十学易”之说,明确说明了这层关系。
顶有刀的主帖,因为他不发主帖滴。
顶有刀的主帖,因为他不发主帖滴。
水笺 发表于 2010-8-27 11:40
哈哈,谢谢啦,但这是个转帖。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哈,俺记得有刀发过主帖的,不过只有一个。现在,他又发了第一个转帖。
俺刚刚在清议发了一个帖,不折不扣算主帖的。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钱这厮也出语录了!满大街吐痰,太嚣张了!
被围殴的“钱文忠语录”

老愚

    如日中天的钱文忠教授,因两本“语录”而遭“围殴”。奇怪的是,除了一些粉丝的激烈反应外,至今尚未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

    不喜欢钱文忠的人,有他们的理由。季羡林关门弟子称呼、跪拜事件以及乌龟事件,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刻意包装自己的“进取者”的形象,有人甚至把钱文忠的出名归之于“会忽悠”。这对他肯定是不公平的。一个人的出名背后,一定有难为外人道的故事。但何以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则冥冥中似有定数。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除了勤奋和天才外,机遇也不可或缺。

    机遇是什么?是你全部人际关系的总和,以及由此造成的某个气场,但关键在于,你要有设计、廓清自己道路的能力——借力发力,最终脱颖而出,一跃而站在时代的潮头。成功者能说出来的秘诀都不是秘诀,更不能用来复制,留在他们心底某个角落并时时令他们暗自发痒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秘诀。这样的秘诀同样不可以复制。

所以,我们即使想嫉妒一个人,也未必能找到嫉妒他的理由。

    粉丝们对批评自己偶像的人常用的词就是“嫉妒”。殊不知,这个词的杀伤力几乎为零。套用易中天先生的话,真正的批评不问动机。

    第一个批评钱文忠教授的是厉鬼,他在“周立波很无意地打开了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一个巨大心结,他发现文革最大的特点是荒诞,于是用了反讽的东西,把这些过去当笑话谈。当一件东西可以被嘲讽时,说明这件事情已过去了。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化解了我们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这条语录下点评道:“文革真的可以如此化解么?想想余秋雨大师的死不忏悔,不由会心。”

    可以说,厉鬼的十五条点评,企图指出钱文忠教授的政治硬伤:颂扬威权体制,处处显示某种故作的政治正确等等。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实际上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现在所讲的传统,基本上是清朝雍正以后形成的,与汉代、宋代、明代的到底有多大关系,很难说。”

    企图从逻辑上打击钱文忠教授的是刘仰先生。他在题为《看不懂的钱文忠》一文里,抓住对象的逻辑“缺陷”穷追不舍:既然中国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那些批判中国传统的人,批的都是什么东西?既然没有一个传统,又何来“不讲公德,不讲秩序,不尊重法律”的“中国传统的致命伤”?

    他似乎找到了钱文忠的软肋。刘仰最俏皮的或许是这句话:“钱文忠教授的长相有点讨喜,让人觉得他随时都要向你说几句悄悄话。”

    最“残忍”的恐怕要算文化评论家叶匡政先生了。“白开水般的语录”,他如此评论“钱文忠语录”——“书中的观点貌似正确,却极为平庸,是典型的大路货语录。翻看这两本书,很难想象这样的知识和话语结构,竟可以四处演讲,兜售自己的观点。”“他在书中呈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批评,包括对余秋雨、刘翔、于丹等人的评论,处处显示了人情和商业的诱惑,功利性非常明显。”

    最有打击力的论断也许是,叶匡政认为,钱文忠根本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无论是他对和谐、中庸,还是孝道这样的儒家核心观,理解得都极为片面。”他举例说,钱氏认为“和”的意思就是“和谐、和平、融合”之意,其实,“和”的前提是承认异端,”“和而不同”主张人的独立性,主张在尊重个体观念独立和差别的前提下,寻找人的共通之处,这也是儒家求“道”的根本。

    批评家摩罗可谓钱文忠的“知音”,他发明了一个颇为新颖的概念——“文化迷彩服症”为钱文忠解围:“虽然主观上愿意尊重传统文化,但是真正融会、领悟终究不易,最后也许只能在皮肤上涂一点传统文化的颜色,直把自己涂成迷彩服——不东不西、不土不洋、不黄不绿。说得简单一点,没有本色,因为无根无本。”

文化迷彩服病症患者的表现是,在某种语境中“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十足的敬意,可是刚一转身,又可能不经意间显示出某种不恭。”因为“骨子里缺乏对母文化的虔诚和信任”。他认为,“这种病毒从清末一直流布至今,百余年来几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他认为,“文化迷彩服病症主要从一些文化名人身上表现出来,实际上这种病毒已经牢牢盘踞在文化界和思想界的神经元上,只是不为公众所注意。在下一代主导的时代,文化界和思想界神经元上的这些病毒将会爆发,文化人群体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分裂。”

    这样,他就巧妙地将刘仰叶匡政等人对钱文忠的批评,转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身上。他特意用“我们”“自己”等词,把钱文忠教授从窘境中解脱出来,意思是,批评钱文忠就是批评我们自己,且先认清我们自己身上的毛病吧。“我们这代人,需要经过怎样的补课和改造,才能克服那种文化迷彩服病症,真正理解和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要经过怎样的接续和改造,才能成为指导我们民族复兴的法宝?”

    真正的问题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担当者,布道者何时能把自己所传布的东西,当成真的去实行,也就是知行合一,我得道我快乐故我传道。如果仅仅把它看做一个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巧舌如簧,让信众信,自己却数钱窃笑,那就真应验了摩罗先生苦心发明的这个词了,文化迷彩服——伪装自己,以传统文化为皮,本身还是一个丛林中未开化的野人。

    信,然后行,才有说服力。这恐怕是褪去文化迷彩服的唯一途径。

    现在看来,“语录”或许连累了钱文忠教授。其实,他并不愿意叫“语录”,他想叫的名字是“钱文忠的话语”,卸去神圣的外衣,或许能让批评者平心静气一些?由此少一些因“嫉妒”而生的批评?如果让批评家们去读《毛主席语录》,他们也一定会发现问题,甚至比《钱文忠语录》里的还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再比如钱文忠说:“儒家君子要中庸,但也别忘了,儒家还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个有点过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分明是《周易》里的话,怎么算成儒家的话呢?《周易》不失为儒家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8-27 10:53
这话不过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卦的象辞;《周易》分经、传两部分,《象》在传中,亦即解释经文的。一般认为传为孔子所作,后世研究虽然认为不是一个人所作,但基本是儒家者言,《易传》中的《彖》《象》《文言》为思孟学派的思想(刘大钧)。
9# 滔滔孟夏
是吗?我不熟悉周易,但这类说法,都是有争议的,思孟学派的争议尤大。
考察中国传统思想,最要不得的,就是寻章摘句。如果寻章摘句,几乎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思想,博学之士都可以在古人那里找到个把句子,但思想只有成为一个系统,才可以辨识。作为传统的思想,我们还应该清晰把握住它的传承脉络,才可以确认它。仅仅从古人那里摘出几句格言式的东东,其实作不得数。
10# 周泽雄

泽兄,孟夏兄的解释还是比较准确的。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还真如泽兄所说那样,可能在这些语录中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观念——恰恰这构成中国文化整体上的大弊端,只有语录而没有阐释,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先贤的语录之间,在思想逻辑上往往是不能自洽的。先贤如此,后人引他们的语录也难免陷入这样的陷阱。如果不是专门做学术性研究的话,一般只要引文准确,解释合理,能够达到一般共识,也就说得过去了。

钱文忠的“语录”问题出在引用不甚准确,解释也违背基本释义,被指斥也就正常了。

对钱文忠,我个人的感受是,他和余大师犯下的是同一种病:虚荣。余大师更严重一点,已经达到虚伪境界了。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我们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一些价值观时,这些理论本身好坏是一个问题,而它适合不适合中国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那它就是好的,这不是自我矮化是什么?这不是跪着说话是什么?”(钱文忠语录)。

哥城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系曾经有个华裔系主任,叫郑元芳,几年前在交大当过工学院院长。上次聚会时和他聊天,他提到了对国内有人想自成一体,和国际社会主流思想脱轨的担忧。中国的希望不在于求异,强调自我文化传统中的独特性,而在于求同,说白了,就是向西方国家的理念靠拢。

俺最看不惯的是这种一通百通的思维。懂点梵文、巴利文,印度学、藏学,就觉得悟通了一切。梵文、巴利文,印度学、藏学里有什么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矮化下跪,不都是庙里面的事吗?俺回国一进庙里就有人要我下跪交钱。俺不想下跪也不想交钱,结果被告之佛祖会惩罚我。借了佛到处吓唬人,就和俺这位本家一样,是个中国人就借中国文化唬人。说别人下跪,自己已经没有膝盖了还不知道。
12# kemingqian
根据比较激进的奈保尔的话,当前世界的主流普世价值,几乎全部来源于西方。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对于钱文忠,于丹这类人,几乎不去关注,因为没这个必要,这类人自己个儿闷声发大财就行了,少折腾点,混淆普世价值观,就不错了,呵呵。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这就好比一个人边咳嗽、边吐痰,我们或许还能理解这些痰的来源。若只是让我们看到这随地吐出的痰,我们倒要怀疑起这吐痰者的智商来。”
           ————这话也太刻薄了,文人贬起文人来,真是入骨三分啊。
俺是灭绝师太
15# 金秋
具体看的,钱做的多过火,评价是否刻薄的裕度自然就宽松,这里看来,我不觉得刻薄。倘若这话套在其他学人身上,可能就是刻薄了。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