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一遍文章,知道了八宝鸭和八宝鸡之间亲密的承继关系: "上海老饭店"始创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名"荣顺馆",屈指算来已有130年历史了。饭店地处素有“海上明园”之称的豫园商城旅游区内,是上海菜的发祥地,菜肴以选料精细、风味纯正著称。 老饭店的创始人是浦东川沙人张焕英,原是个厨师。1875年,他在南市新北门内城隍庙西首一条叫旧校场路的小马路上,租下了一幢年久失修的小楼,开了一家小饭馆,取名"荣顺馆"。这家饭店设备陈旧、店堂狭小,老板自己掌勺烧菜,老板娘和儿子端菜、收账。虽然只是一家小小的"夫妻老婆店",但因张老板烹调技术高超,烧的虽是肉丝黄豆汤、酱肉豆腐等上海家常菜,但味道鲜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很受普通市民欢迎,开市不久就客源兴旺。 随着饭店生意越来越好,老板就在店名"荣顺馆"前加了个"老"字,成了"老荣顺馆"。店内不少常客嫌"老荣顺馆"叫起来麻烦,干脆只取一个"老"字,把它叫作"老饭店",日子一久,渐渐叫出了名,老板也就索性把店名改为"老饭店"。 老饭店烹制菜肴必用鲜活原料,凡规格不符、质量较次的原料一概不用。在烹调手法上,擅长红烧、生煸、糟、炸、煨、蒸等多种方式,注重刀工、火候,烹制成的菜肴色泽光艳、浓油赤酱、香鲜可口,深受食客欢迎。老饭店的看家菜肴有扣三丝、八宝鸭、红烧 鱼、椒盐排骨、生煸草头、八宝辣酱等数十种。其中"八宝鸭"源自苏锡帮的"八宝鸡",它的制作问世也有一段故事。 抗战胜利后,上海一时食客大增,沪上各饭店竞出新招,以吸引更多顾客前来就餐,老饭店也在想方设法翻新菜肴品种。有一天,一位顾客无意中谈起苏锡帮菜馆鸿运楼的"八宝鸡"味道十分鲜美,老饭店立即派人去鸿运楼买回一只八宝鸡,由几位厨师一起细细研究其用料和做法。这苏锡帮的八宝鸡是把草鸡拆去全部骨头,在鸡肚中塞进八宝馅料,蒸酥之后连汤装碗。这样做法食用虽然很方便,味道也很鲜美,但对于崇尚菜肴丰满、气派的上海食客来说,它的外型却不够饱满。于是,老饭店的厨师们对这道菜进行了改革,他们把草鸡由拆骨改为不拆骨,保持鸡的原来形状,将糯米、莲心、笋丁、火腿丁、栗子丁、冬菇丁、肉丁等加入调料,作为塞进鸡腹的"珍宝",于是一道高档佳肴便移植成功。 然而,爱动脑筋的厨师们总觉得意犹未尽,这道菜似乎还可以再作改进。有一位厨师在端午节吃粽子时,突然想起糯米包紧成粽子时要比松散的米粒香,如果不把鸡开膛就塞进糯米等八宝馅料,不是更好吃了吗?于是他们烹制八宝鸡时,不再把鸡开膛,而是从翅膀下割开一个口子,由此取出内脏,将鸡洗净后再从这个口子里塞进八宝馅料,制成后香味更加浓郁,馅料的口感也更好了。后来,厨师又考虑到鸭的内膛要比鸡大,可以塞进更多的馅料,于是便改鸡为鸭,制成菜肴后果然更加肥嫩香酥。于是,"八宝鸭"代替了"八宝鸡",成为老饭店一道驰名中外的看家菜。 老饭店不仅菜肴色香味美,跑堂服务也颇具特色:当年店堂狭小、客人拥挤,而跑堂待客却忙而不乱、热情周到、井然有序。他们主动为客人介绍本店名菜,待客人点完菜后,不必写菜单,而是以富有本帮特色的调门大声向厨房报"唱"菜名;结账时,只要把桌上的空盘子数一下,就能准确报出价码。这些绝活来自过硬的基本功训练,如今已相当少见了。(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