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重门》的手稿可能是韩寒的致命伤

韩寒宣布将出版他16岁开始写作并在17岁公开出版的《三重门》的手稿,同时将把该手稿作为证明自己就是作品的原创者和没有代笔的证据,提交给法庭。这个决定赢来了很多人的叫好,同时韩寒也认为,该手稿的出现将消弭喧嚣一时的代笔质疑。韩寒意气风发地坐在手稿上拍下照片,也说明他对此深信不疑。
面对如此证据,质疑者们并未服软,声称照着代笔者的原作誊写一遍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手稿,所以手稿既无法证明原创,也无法否定代笔者的存在。应该说,看法对立如此,局面只能是一个:僵局。能打破这个僵局并给出结论的除了法院就没有别人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那手稿太干净了,用韩寒自己的话说,我写文章就是“一稿成”几乎不作什么修改,所以才那么干净,而且一贯如此;你们做不到的,我做得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不能做到写文章“一稿成”呢?当然可以做到,我们大家其实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年写请假条那都是“一稿成”的,如果说这个没有说服力,那每次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部分,千把来字的作文谁不是“一稿成”的?难道还反复修改过不成?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就是20万字的长篇小说能不能做到“一稿成”?
顺序说来,这里就有了个“量”的问题需要注意了。100字的请假条百分之百能做到“一稿成”,800字的作文也几乎是百分之百能做到“一稿成”。那么20万字的小说断断续续写下来,几乎不作什么修改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相信还是不相信,一般来说,根据的主要是常识,往往也只能是常识。比如,有个5岁的小孩会唱京剧,我们信,而且我们还看到了;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还有个正常十月怀胎生下来才1个月的婴儿会唱《大海》,虽然比不上张雨生,但超越了小沈阳。这个你相信吗?如果你不信,你的根据就是常识,虽然医学或生物学还有另外更科学的解释,但我们已经不需要科学的解释就已经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回到韩寒的手稿。从16岁到17岁陆陆续续写了一年才完成的、篇幅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一稿下来,竟然只有个别字词的修改、订正,这个,不符合常识。韩寒也强调了,说他曾经推翻了前10完字,进行了重写。但很明显,这10万字仍然是“一稿成”的,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修改”“润色”不是一回事。
写字的人都知道,也差不多算一种常识吧:与立论性的原创文章相比,反驳文章要好写得多,因为靶子清晰,无须自创结构,就像在北极雪域中追逐野牛的狼群,在野牛踩实的痕迹上风驰电掣,既省力又准确。可已经无比成熟的韩寒的一篇反驳文字,竟然在10个小时之内修改了4次!这说明,第一,韩寒至少不总是“一稿成”的;第二,韩寒也是有修改自己作品的欲望和实践的。应该说,初学写作时就能20万字的原创“一稿成”的韩寒,在越来越成熟的后来,反倒退步成几千字都要“数稿成”了。这个,也不符合常识。
当然当然,比起满月婴儿唱《大海》来说,十六七岁少年20万字“一稿成”的可能性还是要大很多的,如果说前者是百分之百的不可能,那么后者也许还是有百分之一的可能的。
常识不是法律,违反常识的说辞不会判刑。但是,作为具有基本判断力的读者,现在,我只能站在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这一边,对百分之一的可能说声抱歉。
恭喜你,离那4000万好像不远了哦。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我觉得手稿,也有没有保存,当时丢了,因为有印刷的稿子啊!韩寒如果担心,临时去抄一篇,可能也很累,除非有专门的团队,字迹还差不多一样!不过韩寒那个宣布手稿的相片,让我想起了陈什么慈善家。
那个手稿就是韩寒16-17岁的字迹,这个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恭喜你,离那4000万好像不远了哦。12d" />
佛手瓜 发表于 2012-2-2 10:52
常识的推论拿不到钱。这个也是常识哈哈,我懂。只希望他别找我赔10万就该庆幸了。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2-2-2 11:24 编辑

关于写作,几乎所有的经验之谈,都在强调“文章不厌百回改”。“一气呵成”之类,只在外行眼里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大家都会反复修改。写得快,往往缘于想得简单,典型的例子是下围棋,那些5秒钟下一手的,多半是庸手,因为他深入不了高手眼里攸关全局的繁复变数,高手中虽然也有快枪手,但关键时刻,他也能沉下心来,为一手棋花上半小时,如果时间不受限制,想半天都可以,而不太高明的棋手,永远不会为任何一手棋想十分钟。我曾说过,写得快不是本事,写得慢才是能耐。虽然有点绝对,但自以为还有几分道理,至少,人们发掘少年围棋天才时,往往依据在此。很多少年棋手都是因为能够耐住少年心性、在一手棋面前花上大量时间,而引起教练重视的。假如他始终落子如飞,即使下得还不错,教练也不愿栽培他。这类“不错”,顶多相当于九纹龙史进在遇到王教头之前的那种水准。
搜索一下记忆,有两个人物也有从不修改的优点,但说得都不清晰。约翰逊博士能够在桌子上坐一个通宵,然后一气呵成地写出数百页文稿(每页的字数大概不多),有一位俄国小说家(也许是果戈理,记不清了)的习惯非常独特,他必须在大脑里完整构想出一章的全部内容,待摊开稿纸时,他往往只需默记大脑里先已记熟的内容,故看上去是一气呵成,实际上却花费了海量心血。公认莎士比亚写作是从不修改的,可惜,传说成分多,人们并没有拿出信服的证据。
少年天才恃气写作,写得快、不修改,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但结合韩寒之前的介绍,手稿过于干净还得面临另一个问题:如果手稿曾在同学间传阅,必须假定每一个阅读手稿的同学都像对待一只瓷器那样轻抚它……
不说了,我没见过手稿,只看到韩寒坐在手稿上拍照,手稿是否干净,我老眼昏花,不清楚。
那个手稿就是韩寒16-17岁的字迹,这个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2 11:11
老童是在等着人揭示其中的逻辑谜底。推测哈,不能用于推演。呵呵。
观棋不语,等着。
边走边看
基本同意童版的意见。

还有个问题,就我微不足道的经验而言。因为自认硬笔字写得凑合,也爱练字,就养成个习惯,记什么笔记,某页有涂改哪怕一个字,往往整页撕掉重新誊抄一遍。因此笔记本看上去也整洁异常。我不知道韩寒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当然,这无法解释泽雄兄提出的疑点;何以传阅过的手稿,经历十几年,会看上去那么整洁。
观棋不语,等着。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2 11:28
我这段时间在练习参禅,体会如如不动是什么感觉,事实证明还是没有入门,呵呵,再练习再练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本帖最后由 童志刚 于 2012-2-2 11:40 编辑

我知道常识不是法律,这样的推论也不可能证明什么,因为那“百分之一”毕竟还是存在的嘛。

我只是想说:如此干净的20万字的原创手稿——根据韩寒的表态,这就是他的第一稿也同时是他的付印稿——是对人们的常识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个人不敢接受这个挑战,所以我站在百分之九十九那边,呵呵。

关于“干净”,我也没看到实物,只是听人说“干净”,同时韩寒自己在视频和文章中都多次强调过他写作绝少修改的情况。所以,究竟有多干净,我也不知道。

其实从常识判断(没办法,还是常识,也许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罢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如果是直接写出了20万字的第一稿也即付印稿的,光是错别字、误置、衍漏……都应该是不少的。韩寒自己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他一年写下来,后面自己都忘了前面写了什么,只好跳跃着另表一枝,如果真是这样,那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应该更多了。

很多年以前我质疑过张中行“一字不能改”的要求,因为即使他多次校对过了印好了出版了大卖了的书里,照样可以找出不少必须改的地方。
老童的百分之一论可能是这篇质疑文章的致命伤,因为韩寒这样的人属于那百分之一很正常。
同意老童的分析,但问题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漏洞,韩寒父子不应该疏忽啊。
从这次事件看,韩寒很小气,与以前的乐观开朗豁达的韩寒形成鲜明对比,一会说方舟子的目的论阴谋论,又是谁睡要搞臭他,就这表现还妄想充当追求言论自由的先锋?别人如何我不知道,反正我通过这件事情对韩寒印象不佳,不是因为是否代笔,而是他的态度和庸人无异。是的就是一庸人,他可以成为明星、成为偶像,因为在中国不缺糊涂蛋的粉丝,这类粉丝多如牛毛,但不配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不配易中天一再亲自为他出马推荐,不配上人物周刊的封面。
比起满月婴儿唱《大海》来说,十六七岁少年20万字“一稿成”的可能性还是要大很多的,如果说前者是百分之百的不可能,那么后者也许还是有百分之一的可能的。
常识不是法律,违反常识的说辞不会判刑。但是,作为具有基本判断力的读者,现在,我只能站在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这一边,对百分之一的可能说声抱歉
-------------------
呵呵,平时老童掐架的常规武器是小概率事件,这次改风格了,站在大概率一边了。
全中国有几个韩寒?别说百分之一,千万分之一也是可能的。

至于手稿为何干净,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个别错字的话,我会用涂改液。有大段要修改,我就撕掉那部分,重新誊写一遍,因为我对文稿有“洁癖”。当年各报纸的打字员都抢着要打我的稿子,因为省时省力。当然,我给报纸的大多是复印稿,自己留下手稿。
以前看韩寒就是一个正常的青年,现在看更加正常,包括为自己辩诬的种种做法,都说明其坦荡光明,不怕露马脚才可能是真正没有马脚,矛盾吗?想想我们自己生活中有多少自相矛盾的事。
基本同意童版的意见。

还有个问题,就我微不足道的经验而言。因为自认硬笔字写得凑合,也爱练字,就养成个习惯,记什么笔记,某页有涂改哪怕一个字,往往整页撕掉重新誊抄一遍。因此笔记本看上去也整洁异常。我不知道韩寒是否有类似的情况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2 11:28
对照韩寒的说法,应该不是:“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手稿太干净就怀疑不是手稿,这也还是个推测,韩寒写《三重门》不怎么修改,而写反驳方舟子的博文却数次修改,这个也不能说明问题。一般人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就很顺手,行云流水一般,而写不得不写的文章就十分头疼,这很正常。总之,韩寒没法证明文章是自己写的:手稿不能证明、同学的证言不能证明、拍出一段正在写作的视频不能证明(怀疑事先将父亲的文章背下来然后再开视频)、关在房间里现写也不能证明(现写的是自己写的不等于以前的也是自己写的),那么请一个高明的网友出来说说,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证明韩寒呢?
俺是灭绝师太
17# 金秋 最高的证明,短短的写出一句话,我没有欺骗大家,然后该干嘛干嘛,继续发博客。不回应。
对照韩寒的说法,应该不是:“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2 12:23
花间的细心求证,排除了誊写的可能。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韩寒的吹牛。明明誊写了,非说没有;或者干脆,忘记誊写与否了。
俺的解释:

写写改改给同学看的的是草稿,完成有誊写干净成了手稿。不过,手稿投了以后,为什么手里还剩一份,就不知道了。可能又抄了一份。
一路下来,发现韩少的问题太多。谎言太多。

必须质疑。
再补充一下我14楼的帖子,我写稿也是一次成型,几乎从没有事后再全誊写一遍的习惯。因为抄写自己的文字对我来说是不可忍受的机械行为。

中毒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12-2-2 13:42 编辑

且不说你14楼说你誊抄过,这儿又说没誊抄。写万把字的稿件即便可以不誊抄。二十万字,十来岁,一次成型,什么概念?

施老师不是韩粉,简直是中了韩毒。号称没读过韩的小说,就能开始评价。你知道《三重门》的写作风格,和随后的小说,差距有多大吗?《三重门》是完全的钱钟书风格,比喻模仿不断。随后的《像少年啦飞驰》《零下一度》《一座城池》《就这么飘来飘去》《1988》,完全变换了文风。你可以说年龄增长,文风变换正常。可是,《三》和《像少年》《零下一度》是前后脚写作及出版的,总不能早上和晚上,就变一风格吧?当然,你也可以解释为天才的创造性。最起码的前提,也要将他的这些书读读再做评价吧?

韩寒以长篇小说爆得大名,也以长篇为主要文字,虽然后来的杂文被广泛传播,但仅凭那些个解气的杂文,你能了解这个人的多少呢?
将心比心,我最不能理解那些作家的言论,他们假定,如果方舟子得逞,日后每个作家都将人人自危。我身为作者之一,坦白讲,毫无这个感觉。假如有谁来质疑,第一感是好笑,第二感是同情他。我是否反驳,完全取决于我的游戏心态。我真实的想法是这个:他是在找抽,留给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自证清白”,而是我愿不愿意抽他。记得晓梦提到,方舟子决意介入,是因为韩寒的过激反应。从常理上讲,这是成立的。俗话就是这么说的: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你有多大把握,就有多大淡定。
以我为例的话,即使我表现淡定,也不等于我的文字里不存在疑点(任何作者都会被找出若干疑点),但是,你对此一定有个答复,而这个答复,也一定是可以得到常识、常理支撑的,即使归诸例外,通常也会得到理解,至少可以自圆其说。对韩寒这样的少年天才来说,类似逞才、炫耀、做作及一些出自虚荣的小把戏,都很正常,根本算不得什么事。哪用得着反应过度,弄个2000万元来扰动视听。
因此,我至今认为,韩寒最大的疑点,是他自己制造的,从砸2000万元自证清白开始。常理是,根本不需要自证,自证清白是个刑法概念,韩寒即使不加搭理,也堂堂正正。最好的办法是,啥也不理会,继续写自己的文章。
当然,即使反应过度,也不等于韩寒有问题,那也许只是危机公关能力不行。危机公关不行,不等于招供代笔,但他人的进一步质疑,确是由此而来。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2-2 13:24 编辑
且不说你14楼说你誊抄过,这儿又说没誊抄。写万把字的稿件即便可以不誊抄。二十万字,十来岁,一次成型,什么概念?

施老师不是韩粉,简直是中了韩毒。号称没读过韩的小说,就能开始评价。你知道《三重门》的写作 ...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2 12:53
我14楼说的誊写是指在写的过程中,如果一张稿纸刚开始写了三行,其中一半我不满意,我就把那张稿纸撕了,另起一张,满意的一半是不是要再誊写一遍?
我后来说的是指从不全誊写,你会看汉字吗?

我是否中毒不劳你操心,《三重门》这两天看了几行,这种造作的文字看不下去。我再不喜欢,可我不会说这是有人代笔,我相信人证物证而不是推理。
还有,只有不会原创或没有创造力的人(虚构类),才会质疑一个作家的风格改变云云。 我以前在真名帖过的2篇小说,还有人说我百变呢,因为风格太不同了,根本不像是同一人写的。
我也是前年看的《三重门》好像,看了几行就看不下去,感觉完全是模仿《围城》的语言风格,太生硬造作了。我当时就说可能喜欢《三重门》的读者都是没有看过《围城》的。不过一个在文学上有天赋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他看了《围城》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围城》味儿,看了《红楼梦》写出来的文章会立马变味儿。所以说韩寒《三重门》以后文字风格大变,这个我完全能够理解。
俺是灭绝师太
老童的百分之一论可能是这篇质疑文章的致命伤,因为韩寒这样的人属于那百分之一很正常。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2 11:50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我总是承认各种可能性。有人却永远不承认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代笔的可能性,呵呵。
呵呵,平时老童掐架的常规武器是小概率事件,这次改风格了,站在大概率一边了。
全中国有几个韩寒?别说百分之一,千万分之一也是可能的。

至于手稿为何干净,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个别错字的话,我会用涂改液。有大段要修改,我就撕掉那部分,重新誊写一遍,因为我对文稿有“洁癖”。当年各报纸的打字员都抢着要打我的稿子,因为省时省力。当然,我给报纸的大多是复印稿,自己留下手稿。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2 12:03
遵循韩寒的教导,“文人”嘛,就是要做墙头草,相信韩寒本人都会支持我的。
最好是把你的20万字的一气呵成的干净草稿也拍张照片来。
估计方的律师能在法庭上看到有没有用涂改液。
不知道当年的出版社现在还有没有韩寒的复印稿。
一路下来,发现韩少的问题太多。谎言太多。

必须质疑。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2 12:40
说韩寒爱撒谎,也许没那么严重,是他喜欢信口胡诌吧。   讨论比较多的那篇《求医》我找来看了。 最明显的是前面说“睡衣上鲜血淋淋”,后面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 这个太假了。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引起的,疥螨在皮肤里吃喝拉撒带打洞,各种的丘疹水泡,再加上由于奇痒的抓挠,就算不是韩寒说的鲜血淋淋那么夸张,也不至于“指不出痒在何处”。
不过我相信这是韩寒自己写的,如此的不严谨,随意牵强,故弄玄虚,拿俏皮话当幽默,也就初中一年级的水平。
文中,“ 西格蒙·弗洛伊德有一本《 The PsyChopatologyof EVndny Life》上说”, 笑喷了~~~  
为方舟子不值,完全没有必要和一个不严谨不严肃不认真的作家较真,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猜测一下,韩寒的粉丝,可能粉“公民韩寒”多于粉“作家韩寒”吧。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12-2-2 13:50 编辑

同意29楼最后一句——又不同意。一个以谎(经证实的话)立言的作家,怎么会是个值得粉的公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