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看《儿子韩寒》,《三重门》的复印件交给作家出版社后,又作过一次修改:
2000年初,袁敏给了韩寒一个新千年的惊喜:作家出版社决定尽快出版韩寒的《三重门》。但是,袁敏要求韩寒对《三重门》做一次修改。袁敏起先担心韩寒对她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接受。"但韩寒确实聪明绝顶,他对小说的修改既完全地保留了自己,又让你觉得你所担忧的某些东西他已极有分寸地做了处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哦, 不好意思.

我的后面一个问题依然成立, 那就是韩三篇一出, 是不是导致了你对韩寒态度的某些变化?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2 21:50
说实话啊,我到现在连韩三篇都没看过,“导致”个P啊。哈哈。
  
  刘洪波:韩寒上法院讨得了什么
  文字好手和赛车好手韩寒,也要到法院去讨还与文字有关的名声了。这是一件很俗套的事情。
  法院固然是个讲理儿的地方,而且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但我以为,笔墨之事并非法院的长项。韩寒有没有人代笔,真能通过法院弄清楚吗?
  法院最多能说“没有证据表明韩寒有人代笔”,从法律上说,其效果就相当于肯定韩寒没有人代笔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这就弄清了韩寒事实上有没有人代笔。法院可以强制那些断言韩寒有人代笔的人承担法律后果,但是并不能禁止人们继续就韩寒是否有人代笔提出疑问。
  无论生活形象还是文字行为,韩寒已被定位于独标高格。“韩寒是与众不同的”,这可能是韩寒有意塑造,也可能是韩寒的本色呈现,但不能说是人们的误解。与众不同,意味着对一般秩序的诸多否定。韩寒的否定性,既有他的生活轨迹为证,也有他的文字为证。韩寒曾经指名道姓地挑战作家、文学评论家、歌手,既有见招拆招的机灵,也不乏少年霸蛮的快意。那些被韩寒文字所刺击的人,并未上法院讨说法,韩寒应当也没有过到法院去解决文字官司的想法吧。
  当然,韩寒没有说过别人的文章是代笔,而现在有人怀疑他的文章是代笔。但以韩寒的风格,难道他真觉得法院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场所?又,以韩寒的智商,难道他真认为法院可以解决得了人们对一个作家是否有人代笔的质疑?
  韩寒是否有人代笔,公开的疑问始于麦田。公允地说,麦田的质疑虽然是韩寒不喜欢的,但是相当克制、谨慎和温和。韩寒的回应却大失他的文字所惯常的从容,而降到发毒誓和滚泥地的水平。也许被人怀疑代笔,这样的否定太彻底了,使韩寒特别恼怒吧。但即使如此恼怒,韩寒似乎仍然显示了可以文字往还的信心。
  接下来,麦田声明放弃质疑,表示歉意,只是弱弱地不能理解为何一次质疑会导致韩寒往下三路去回应。韩寒则表示接受道歉,此时方舟子已经接过了质疑韩寒的旗帜。此后的事情,如所共见,方舟子连续发出文章,韩寒则从与方舟子笔墨相向,转到放弃笔墨回应,继而传出诉讼解决的消息。而已经完成了道歉程序的麦田也要被起诉,这又导致麦田复出,表示前经师友劝解而放弃质疑,现在必须继续进行质疑,且将反诉。
  法院能将韩寒面临的质疑解决到何种程度?法院不能断定韩寒没有人代笔,法院只能表示现有证据能支持或者不能支持韩寒有人代笔。法院不能禁止任何人怀疑韩寒有人代笔,而只能禁止或不禁止任何人断言韩寒有人代笔。法院更不能规定任何人在心里怀疑或不怀疑韩寒有人代笔。
  一个作家的声誉,并不在于使人们不敢怀疑、不敢说道,而在于可以经受任何怀疑,哪怕那怀疑多么荒诞不经。韩寒是否有人代笔,这不是不可以提出的疑问。质疑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据韩寒的经历、言论和文字,以及人们的一般行为习惯、心理习惯,提出了疑问。对此,韩寒应当给出解释。韩寒也可以不予理会,以待“路遥知马力”,或者“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然而,人们听到了韩寒要上法院的消息。上法院何以成为作家韩寒、特立独行的韩寒的必选项,这是一个疑问。韩寒还曾悬赏2000万元,用于任何人确切指证他有代笔人,仅仅十几天,悬赏指证韩寒有人代笔就变成了打官司去解决代笔质疑。悬赏的自信呢,乃至悬赏的诚意呢?而且,那个似乎永远不会着急、永远从容自若的韩寒也不存在了。
  韩寒有没有人代笔,这不是我的兴趣。我的兴趣是,为什么看似披坚执锐、惯于批判的韩寒,面对一次质疑会剧烈失态。还有,知识界、思想界在塑造韩寒和现在的疑韩案中的表现,与“粉丝界”的区别在哪里?
  2012-1-30
  
日前,一篇质疑韩寒《三重门》背后有团伙抄袭的帖子在网上受到热议,再一次把最近备受关注的韩寒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月2日记者找到了这篇帖子的作者赵幼兵,赵幼兵告诉记者,此次发帖质疑韩寒是为了呼吁文坛改革,抵制抄袭。
  “我不晓得《三重门》,我不晓得他什么时候出的,我也没有看过”,赵幼兵向记者说道,几年前她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同事,同事曾告诉她有一位17岁的小孩抄袭了她的作品。而同事口中的“抄袭者”正是凭借《三重门》成为文坛新星的韩寒。
  60岁的赵幼兵是成都机车厂的一名下岗工人,20年前她写了一部叫《家有贵子》的小说,她曾将小说手稿给工厂里的同事广泛传阅。赵幼兵表示,她还曾向上海文艺出版社寄过小说原稿,“上海文艺出版社并没有发表我的这部小说,也没有退还小说原稿。”
  据了解,赵幼兵从小爱好写作,20多年前她患上癌症后在家休养,也正是这段时间她开始写小说。受病痛影响,赵幼兵写字的手蜷缩到了一起,每天晚上她用绳把笔绑在手指之间,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家有贵子》等小说。此后,她曾向上海文艺出版社多次寄过作品,但都没有被发表。
  然而,几年后赵幼兵发现有人涉嫌抄袭了她这些没有发表的作品,“包括韩寒的《三重门》”。对于网友质疑其借韩寒炒作,赵幼兵回应说,她已经是60岁的人了,炒作对自己没有发展空间。但赵幼兵告诉记者,在得知有人抄袭自己的作品后,她没有愤怒,也并没有去考证。
  “不管他是不是抄袭,我觉得韩寒本人也是被利用了”,对于在网络发出帖子的初衷,赵幼兵表示,她质疑韩寒背后有团队在支持抄袭,她也呼吁大家制止文坛抄袭现象。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我看到过这个, 经研究认为是个钓鱼贴, 因为还说他给出版社寄过一个"饥饿的孩子"稿子, 后来就看到有人出了本"饥饿的女儿", 全是他写的东西, 哈哈.
说实话啊,我到现在连韩三篇都没看过,“导致”个P啊。哈哈。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2 23:43
因为你说过你喜欢他韩三篇之前的那些文章, 那么根据常理, 你至少也会瞄一眼他新出的文章, 你到现在都没有看过, 是不是可以说你瞄了一眼就不想看了?
遵循韩寒的教导,“文人”嘛,就是要做墙头草,相信韩寒本人都会支持我的。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2 13:30
哈哈,老童说至今没有看过韩三篇,可他遵循的韩教导,就是出自韩三篇.
因为你说过你喜欢他韩三篇之前的那些文章, 那么根据常理, 你至少也会瞄一眼他新出的文章, 你到现在都没有看过, 是不是可以说你瞄了一眼就不想看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3 08:18
要不要我发誓啊?哈哈。我是真的一眼都没瞄那三篇东西,即使我曾在有关转帖下说过话我都没看主贴。

为什么没看而且即使现在也还是不想去看?原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大约是:我看到了只言片语的介绍,包括你邹峰引用过的,我真的不觉得那些观点很新鲜,比如在中国的现在有无可能发生革命之类的问题,实在是常识性的老生常谈,我在自己同学内部的网络交流中早就发表过相似言论,所以对他的观点没有什么好奇心。最近也去猫眼晃晃,关于韩三篇的讨论帖子我都没点开过。说到根本,老童是个没大理想的人,在很多年以前认识到体制不变所有呼唤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之后就处于半绝望状态,所以就不再关心他们的纸上谈兵了。呵呵。
童版麻烦了。看没看过韩三篇,根本也是“无法自证”。干脆,学韩少,悬赏2000毛寻求他证则个。
有一些质疑也怪异,转【麦田,方舟子指责代笔是策略,现在引起热议,高! 但战略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一切源于韩三篇。 中国网络是怪胎,你能直指韩寒受政府左倾指示,并拿了钱吗? 辩论可用观众的分贝来决定赢输,但韩言风波,五毛太多。 】
本帖最后由 feilian 于 2012-2-3 10:01 编辑
有一些质疑也怪异,转【麦田,方舟子指责代笔是策略,现在引起热议,高! 但战略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一切源于韩三篇。 中国网络是怪胎,你能直指韩寒受政府左倾指示,并拿了钱吗? 辩论可用观众的分贝来决定赢输,但韩 ...
宇航 发表于 2012-2-3 09:30
韩三篇惹得祸,美国人杂志火上添油弄一张全球名人标准像,不行了,但是,名气那么大,官方传媒不久前还把韩作为正面形象宣传,要stop,急转弯刹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于是,方老师用得上了。
问题是本来让文学青年赚点名利,管你是代笔不代笔,总要做我们的代笔人,是为了更好配合宣传工作,搞点关心民生的宣传也无妨,媒体可以提高视听率,提高宣传效果,上海的娱乐台的滑稽演员不也是加点每天一关心民生话题来博弈视听率,但是小韩红得发紫还不满足,一只脚从社会领域踏进政治领域(阿伦特对这两个领域特征区分是她政治学上重大贡献)这个雷区——韩三篇,遇到方叔叔了。
以前何清廉、余接、胖艺术家等人也一样,原先期待他们谈点在许可范围里的社会问题(太腐败了,不接触这样话题反不自然)他们也蛮红的,可是自说自话,踏雷区,为难了,名气那么大,搞下去得的费点手脚,成本大了
反正我绝对相信《三重门》是韩寒写的,别人替他写一两篇作文尚可,谁能有闲心替他代笔一部20万字的长篇啊。如果作家花钱请人誊抄手稿还差不多。
如果说郭敬明抄袭我还信,说韩寒是由别人代笔,任你说的天花乱坠,反正我不信。那么多部长篇,由别人代笔,可能吗?
哈哈,老童说至今没有看过韩三篇,可他遵循的韩教导,就是出自韩三篇.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3 09:13
那是听邹峰说的。我也没看过残雪的30万字手稿,但我知道那手稿很干净。这个是听你说的。
反正我绝对相信《三重门》是韩寒写的,别人替他写一两篇作文尚可,谁能有闲心替他代笔一部20万字的长篇啊。如果作家花钱请人誊抄手稿还差不多。
铁树朱蕉 发表于 2012-2-3 10:36
这个推理有点靠不住。如果那个“别人”是他爹,没“闲心”就不是理由了。不用举别人的例子,如果有人愿意帮我儿子出本书,我是有闲心代他写80万字的。呵呵。
逻辑,深度,掐架,真是个雷区,我只能看看这里面的回复,不能多谈。我一般也相信韩寒的原创能力,就是单独给韩寒个人加试,确实是一个疑点。但是我的立场就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质疑,应该是有正当的表达权利。毕竟不是只会喊“狼来了。”
17# 金秋  最高的证明,短短的写出一句话,我没有欺骗大家,然后该干嘛干嘛,继续发博客。不回应。
宇航 发表于 2012-2-2 12:38
要是他一开始就这么选择的话,就好了。整个失态了,不由人不心生疑窦。
天寒尚可逢知己,道裂何曾见铁肩。
刚刚看了《三重门》手稿的视频,我的怀疑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了。1,作为初稿、定稿大约还身兼发排稿的这份手稿,实在是干净得太异乎寻常了。从常识上判断,这份干净异常的手稿是一份抄写稿才更合乎情理。2,如果这就是出版社审定后的发排稿,那么至少画面上没有见到责任编辑的字迹,老童作为编辑,难以想象这份工作竟然如此轻松,轻松到对于一个17岁少年的作品中文字竟可以毫无修饰润色的意见标示。3,如果这个不是交给出版社的定稿,即不是最后的发排稿,那么A,有什么必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另抄一份保留?为什么不是复印的交出或保留?;B,那就出版社还有另一份发排稿,它在哪里?能否请出版社找出来参与证明韩寒的清白?
看看这是偶94年一稿而成的手稿,共有70多页,每张的干净程度都差不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看看这是偶94年一稿而成的手稿,共有70多页,每张的干净程度都差不多。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4 18:50
保存18年了,好厉害啊~!
将卖萌进行到底
那是听邹峰说的。我也没看过残雪的30万字手稿,但我知道那手稿很干净。这个是听你说的。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3 11:12
施老师有魄力也可以抛个2百万澳元悬赏,看看有多少人会相信?

说实话,我是严重质疑的,因为残雪的小说风格属于“心魔”,那种心理描写的复杂程度不太容易发生“干干净净的文稿”,除非您能提供“照片”?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2-4 20:45 编辑
施老师有魄力也可以抛个2百万澳元悬赏,看看有多少人会相信?

说实话,我是严重质疑的,因为残雪的小说风格属于“心魔”,那种心理描写的复杂程度不太容易发生“干干净净的文稿”,除非您能提供“照片”?
test 发表于 2012-2-4 19:54
我终于明白了,你是不相信任何超出你个人经验范围的事情会发生,而你的世界又有多大呢?

我看残雪那部手稿大概是1988年的事,她来上海参加她第一部长篇《突围表演》的讨论会,该小说发在《小说界》杂志,她请我参加讨论会,我说还没读过小说,她就把30万字的手稿借给我了,我花了一个周末2天读了一遍。后来我在讨论会上和吴亮,李颉(错别字,我的中文软件中找不到,应该是吉和力)等辩论,发现他们都没读过。残雪也因为此事引我为知己。我会在那种情况下拍照,你脑子没问题吧。

有2百万我自己花不好,给脑子子不灵的人当诱饵我才有病呢。韩寒就是社会经验不足,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太多人没常识却自以为是。
我终于明白了,你是不相信任何超出你个人经验范围的事情会发生,而你的世界又有多大呢?

我看残雪那部手稿大概是1988年的事,她来上海参加她第一部长篇《突围表演》的讨论会,该小说发在《小说界》杂志,她请我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4 20:37
施老师这样一解释,让人明白了,原来是残雪提交给大家讨论的文稿,更有可能是“誊清”的文稿,而不是你俩在家中观看的“初稿”吧?

不知道,施老师对于所谓的“一稿清”,是怎样定义的?

要怪有人脑子有病,自己也该先将定义澄清为先吧。
韩寒究竟有没有可能写下如此干净的“一稿成”的《三重门》手稿?
下面一节文字的出处是:
《韩寒偏才是否可取 师生父母众说纷纭》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0  成都商报

众口说韩寒

  语文老师李厚德:我发现韩寒不记课堂笔记,就找他谈,问他“语文考试为什么不及格”,他说“我原想做到正好60分就不做了,谁知道算错了两分。”他看的书的确多,从钱钟书、林语堂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命题作文,他的成绩一般,而且错别字很多。

“命题作文,他的成绩一般,而且错别字很多。”
这是那个天天看着他上课、不断批改着他的作文的语文老师说的话。如果此说不假,则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韩寒能够“一稿成”地写出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的《三重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韩寒能在一个小时的现场作文中写出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的《杯中窥人》。
施老师这样一解释,让人明白了,原来是残雪提交给大家讨论的文稿,更有可能是“誊清”的文稿,而不是你俩在家中观看的“初稿”吧?

不知道,施老师对于所谓的“一稿清”,是怎样定义的?

要怪有人脑子有病 ...
test 发表于 2012-2-4 20:57
我真要晕到,你连最基本的中文阅读能力都缺乏。我先说残雪的小说发在《小说界》杂志,我没有读过(也就是说我没看杂志上她的小说),她才把手稿借给我。你理解成手稿是供讨论会使用。为一个作家的手稿开讨论会,也只有你能想出来,十几,二十来个人轮流看30万字的手稿,得花多长时间?还是残雪要誊写多少份手稿?看来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隔行如隔山。
如果言语冒犯了你,我可以道歉,但请你以后不要和我说话。我这人有智商歧视。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2-5 09:18 编辑
韩寒究竟有没有可能写下如此干净的“一稿成”的《三重门》手稿?
下面一节文字的出处是:
《韩寒偏才是否可取 师生父母众说纷纭》
http://edu.sina.com.cn 2000/09/20  成都商报

众口说韩寒

  语文老师李厚德:我发现韩寒不记课堂笔记,就找他谈,问他“语文考试为什么不及格”,他说“我原想做到正好60分就不做了,谁知道算错了两分。”他看的书的确多,从钱钟书、林语堂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命题作文,他的成绩一般,而且错别字很多。

“命题作文,他的成绩一般,而且错别字很多。”
这是那个天天看着他上课、不断批改着他的作文的语文老师说的话。如果此说不假,则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韩寒能够“一稿成”地写出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的《三重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相信韩寒能在一个小时的现场作文中写出几乎没有什么错别字的《杯中窥人》。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5 03:23
我试着解解疑惑。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如写命题作文时,会抱着交差应付的态度。所以成绩一般,错别字多不奇怪。韩寒还有计算语文考试成绩的例子,以为分数刚及格就交卷了,可没想到拼音上扣了两分,刚好不及格。
但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写《三重门》,《杯中窥人》时,是用心去做的,错别字少就可以理解了。
笑话,笑话。哈哈
我试着解解疑惑。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如写命题作文时,会抱着交差应付的态度。所以成绩一般,错别字多不奇怪。韩寒还有计算语文考试成绩的例子,以为分数刚及格就交卷了,可没想到拼音上扣了两分,刚好不及格。
但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写《三重门》,《杯中窥人》时,是用心去做的,错别字少就可以理解了。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5 07:30
如何谈喜欢不喜欢是个问题。命题作文到底是韩寒喜欢的还是他不喜欢的?如果平常的命题作文或非命题作文(中学阶段的日常语文课中的作文不都是命题作文)他不喜欢,那他说自己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尤其是作文很不错就不该是真话,而一个号称而且几乎是公认的“偏科生”究竟是偏在哪里?如果他平时总是应付交差作文而导致语文成绩很差,他又是怎么获得偏科的称号的?难道他竟然是理科的偏科生?其实最常理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书写,根本与他是否喜欢作文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本可以正确书写春夏秋冬四个字,那他即便不喜欢写命题作文也不至于要故意去写错它们的。他有什么理由在自己“偏向的科目上去自爆其丑?还别说他是个从14岁就公开发表作品,也别说他深深知道自己的父母其实需要他得到优秀的成绩等等因素的存在了。
这样“解惑”,唉。
看看这是偶94年一稿而成的手稿,共有70多页,每张的干净程度都差不多。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4 18:50
同情(但不支持施)mm。看来为了力挺韩寒,施mm翻箱倒柜也在所不辞啊~
这样发展下去,澳洲施MM极为可能不断抛出点啥,直至N个情人的回信。
大家努力~~~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偏科生韩寒不怎么喜欢数理化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否则就没有留级的道理了对不,但我们确实看到过韩寒的自述,当他看到自己的数学竟然考了115分(满分120)的时候是多么的高兴——这个正常,其实没有人希望自己偏科,如果有能力考出好成绩而故意一再不考,那才叫奇怪——所以就很难想象,一个恰恰是文科的偏科生,竟然一再地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那本来是他的称号赖以成立的作文作业,竟然导致任课的语文老师在韩寒大作轰行于世之时爆出韩寒“命题作文,他的成绩一般,而且错别字很多”的猛料。反常到这种地步,太考验人们的常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