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记忆中的利比亚——住

木容
利比亚本国人口并不多。在的黎波利,几乎我所认识的所有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多是之前我介绍过的那种形式,一家一栋楼,几个儿子几层楼。像麦基迪这样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除了在父母家有一层之外,在外面还会另有一栋或是一套住房。以便结婚以后单过。

这两年,利比亚政府四处兴建住宅楼。我以为,一来,以前盖的房子,都不怎么好看。而且大部分房子,质量比较糟糕,有新建的需要;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现代的观念,不愿意和父母同住一栋楼了;三来,这个国家也有钱,好容易经济制裁结束,石油美元总要找到几个用武之地吧,在百废待新的利比亚,各种基础建设当然就是首当其冲了。

利比亚的房子一般都超大。记得刚到利比亚给公司员工找房子的时候,因为我们多是一人一套,所以跟中介说,我们要找小套。当时中介带我看过的最小套是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三个卧室,三个厕所。我目瞪口呆之下,问他:这就是小套啊?!他说,按照你们对住房所在地,还有设备,质量的要求,这就是小的了。一般的住房都要超过200平米的。想想也是,就算每家只有三个孩子,也是需要三到四个卧室和厕所。厨房和客厅也得够大,不然活动不开啊。后来,我们放弃了租套房,改成了租楼房。反正我们公司不缺设计师和工程师,将每栋楼房都进行了一些改动,终于整出了一些相对适合独居的套房。但是,每一栋房子都有一两套很大的。记得Rommler先生被迫搬进顶楼的套房时,对着这套将近180平米的巨大套房,苦着一张脸跟我说:
我就一个人,你让我怎么住?!
我只有安慰他:
没办法,您就将就,将就吧!您看哈,这个客厅这么大,完全可以搞出一个健身房,再修一个舞厅,没事儿了,您跳跳舞,跑跑步,打打拳什么的;这两边都有露台,您白天赏花,夜里赏月,过得完全就是资本家的腐朽生活嘛!多少德国人羡慕您还来不及呢,是吧?

写到这儿,您也就知道了在的黎波利的外国人的居住情况了。一般,欧美公司都会像我们公司一样,在的黎波利最好的地段找房子。据我所知,很多中国公司也在这一带。不过,秉承中国人历来实际,勤俭的优良传统,他们不像败家的德国人一样,办公和住所要严格分开;一人一套保持私密性;而多是尽量将公司和住宅安排在一栋楼里。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单身在外,所以多人合住一套房的也很多。

在的黎波利,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群体——外来打工族。这个群体的人多是从事体力劳动,收入比较低,多来自埃及,摩洛哥和黑非洲。据说,他们多住在城市的边缘,或是老城区很破旧的房屋里。那里的安全情况也不好。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利比亚的警察对于这种状况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如果他们闹到他们的范围之外,比如去偷抢利比亚人或是所谓的高尚住宅区,那可就对不起了。一旦抓住,不是坐牢,就是遣送回国。对于这些来利比亚就是为了赚钱的人来说,哪一种结局都不是美好的。所以,一般,他们不会跨区作案。

这两年,听说利比亚房价上升很快。麦基迪的姐姐在一个类似上海虹桥别墅区的地方买了一套楼房。白色的外墙,设计比普通民居强多了,属于高尚住宅楼。据说800第纳尔一个平方米。那一套房子240平米。我算了一下,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是做大生意的家庭,还真是买不起。我们公司租的这些房子就更贵了。要买的话,最少都要用百万计。大家可别忘了,利比亚货币的币值只小过美元一点点。所以,相对于居民的收入,房子还是很贵的。(当然,我知道,中国的房子更贵。但起码,我们不用一次买200平方米,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利比亚的房子,包括像我家那栋意大利殖民时期的小洋楼,房屋质量和设计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简单的,比如漏水。一下大雨,就漏;再比如开关。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电灯开关永远都是设计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还有,下水道的问题。很少有不臭的卫生间。但,他们的房子也有令人称羡的地方,那就是客厅。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很大的客厅。有的家庭摆了传统的阿拉伯式的沙发,就是直接放在地上的;有的家庭摆的是西式有腿儿的沙发。不管哪一种,都摆设得十分舒适。大伙儿围坐着,聊的,听的,各取所需;加上女主人们殷勤地奉上的茶水,甜点,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我们中国这种家庭结构所不可能有的一种温暖特色。

有人说,利比亚居民的住房有政府补贴,这个我倒是没有听说过。很有可能他们说的是好像我的同事们住的那种家家户户都有一栋的楼房,这些可能是老卡上台以后分配给国民,没要什么钱的。但是,政府现在新建的楼房,想不要钱就分一套,估计不可能。怎么着,也得是集资建房那种吧。我没有问过。

至于,战争过后,这些修好的,还没来得及卖掉的;还有没有完工的;还有被炸掉的的新房,政府要怎么处理,那就不得而知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记忆中的利比亚——行

利比亚是个富裕的国家,在‘行’上,具体表现为:有数不清楚的私家车。看过一篇统计,利比亚国内,车比人多。



普通的市民多开比较便宜的韩国车。如:现代,大宇什么的;中产阶级开日本车。尼桑,丰田比较普遍;有钱阶级大多开德国车。只要德国市面上出了什么新款,在我们旁边Gegarish这条经常堵得好像汽车展会一样的街上,立刻就能看到。奥迪,奔驰那算是普通的,林宝坚尼,保时捷,Jaguar也不稀罕。令人惊奇的是,开这些豪车的,一半以上是女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利比亚,嫁对了一个汉,可比去外企当金领强多了。



对于没有私家车,或是不愿开车的人来说,出行也不是问题。的黎波利的街头踯躅着成千上万辆出租车,基本都是韩国车。招手即停,收费还算公道。前两年,车比较破旧,车况不好。近一年,出租车开始了更新换代,越来越多干净,整洁的出租车出现在街头了。但是,司机的素质还是良莠不齐。像我这样谈不上姿色的中年外国妇女偶尔还会受到没有身体接触的性骚扰。虽然,我很理解这里男人们的性压抑,但是如果事情关系到自己,还是会不舒服的。



对于再穷一点的人来说,出行也还算是方便的。以前写过,的黎波利的大街小巷里跑着各种各样的中巴。车况参差不齐,票价倒是统一的,五毛钱一人一趟,童叟无欺。乘客很守规矩,看到妇女上车,尤其是老人和带小孩的,男人们会自动让出靠门的位置。对车上的女性非常尊重。对外国人非常热情,友好。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还没有司机的时候,我和挨千刀的都喜欢坐中巴的缘故。安全,可靠!!!



街上偶尔还能看到自行车。骑的一般都是各家帮佣的黑人;还有来自欧美的外国人;哦,还有我这样的‘伪自行车运动爱好者’。自行车属于最低级的交通工具,利比亚本地人,除了孩子们,哪怕再没钱坐车,都是不会骑自行车的。



地上的说完了,最后说说天上的。



因为利比亚境内没有火车和长途汽车,城市之间都是靠飞机联系着。国内航班,飞机比较小,机舱内环境不是很好,但是机票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比如,从的黎波利,到它现如今的死对头班加西,开车好像超过1200公里,往返机票才120第纳尔。



国际航班,只要你是从利比亚出发,票价肯定比从对飞国家买便宜。比如,法兰克福往返的黎波利,德国汉莎的售价最低在1000欧元左右;的黎波利往返法兰克福,700多第纳尔。2月初才听说开通了的黎波利飞北京的航线。票价1000第纳尔,10个小时。正高兴得手舞足蹈呢,没过几天,就出事了。



现如今,别说直飞北京了,你就在的黎波利上空飞到300米,马上就有联军的飞机飞过来让你老实跟地上待着。乱动?!就毙了你!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