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台湾政治 谢长廷:马英九“太嫩” 特约记者 陈子帛 (2007-07-15) 台湾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抨击对手马英九“太嫩”,缺乏实务经验,所提两岸共同市场概念“实在太荒唐”。 在谈到自己的两岸及经济政策时,谢长廷说,投资方面的关键在于如何开放大陆资金进入台湾,因为两岸互有投资,台海局势会更稳定、更有保障。他也表示,会加强与日本的经济合作,思考如何结合日本及台湾的长处,一起到中国大陆投资。 不过,他强调,两岸互动必须是双向的,台湾一直在打牌,大陆每次都说不接受,那要如何互动?他认为在两岸问题上,台湾需要一个有能力及智慧的领袖,在维持两岸交流的同时,也维持台湾的“国格和尊严”,“马英九的那些主张,就是毫无批判力地接受对方,实在是很可惜”。 谢长廷7月7日在台北接受本报特约记者陈子帛的专访时,发表上述论述及看法。在访谈中,他也提及未来的任务是要让台湾本土政权能够实现一个正常国家所应该拥有的地位和空间,也希望台湾的民主与自由可对大陆起示范作用。 不过当记者提问,他是否会推动第二共和宪法草案时,谢长廷没有正面回答。他侧重于说明,在两岸互动过程中,台湾内部需先整合,接着就把话锋转向炮轰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指马一直讲不停,“只是自己在爽而已”。 谢长廷说:“比如说,设立共同市场的前提是大陆要转移导弹才能谈判,让大陆转移所有的导弹,这可能吗?” “我一直以为马英九缺乏实务经验,他就是不断将台湾的筹码对外这样随意地挥霍,这样会让大陆看不起,我想北京一定在私底下会看马英九的笑话。这个人怎么这么嫩?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必要讲,他很急,很想在自己选举过程中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怎么可能!” 谢长廷认为,共同市场在国际社会上是有严格定义的,至少人员往来是不可以随意限制,台湾和大陆无论在国民所得和其他经济指数方面差别那么大,农作物、水果以及劳工大批涌入,台湾怎么办? 优先考虑就业问题 谢长廷也说,和国民党不同的是,他会优先考虑台湾的就业问题。他说,大陆的工资成本和环保意识在提高,人民币也在升值,东南亚国家的产业外移有增多迹象,因此台湾应该创造诱因,让外移的产业进入台湾。 至于备受民进党内争议的“宪法一中”主张,谢长廷强调,那是对现实最好的描述,对宪法一中的一中将如何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释。有未来的一中,特殊的一中,还有人说这个一中,其实就是两国。他认为宪法可以改,但大陆不接受,既然大陆认为这部宪法不应该改,那大陆就应该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 要变,但不能乱变 不过,善于变通的谢长廷也表示,怎么变也要有原则,台湾要走出去,但不可以乱变。他说:“至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双方应该避免发生战争,不能打仗啊,互相之间不可以挑衅,必须维持和平的现状,不能随便刺激人民。” 谢长廷即将在20日访问美国。在触及美台关系时,他说:“我当选之后的第一要务是,尽快恢复和强化我们对美国的信赖关系,继续创造一些战略机遇,维持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当记者再提问,他使用“恢复”字眼是否等于承认,美台关系在过去七年受到破坏?谢长廷说:“对。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些沟通,比如现在进行中的台湾加入联合国、以前的终统等等,使得彼此之间发生过一些争执……既然双方是一个伙伴关系,有些事情,有些重大的政策决定,有必要进行事先的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有的人这方面做得还有些不够。” 恰逢台湾解除戒严20年之际,谢长廷在访谈中也评价了两位台湾前任总统——当年宣布解除戒严的蒋经国以及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扮演一定角色的李登辉。 回首过往,他还感性畅谈个人的从政驱动力、从政的高低潮、他提倡“共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家人的愧疚。 侧记 七月流火的独家访谈 七月流火,台北盆地比往年还要闷热,政治气候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增无减。“马萧配”已经组成,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杀出重围之后,副手孰谁?一时间被岛内媒体炒得爆热。谢长廷二十多年前和陈水扁、苏贞昌、林正杰一起步入政坛,将近三十年的从政路程,这位屡败履起、愈挫愈勇的“政治长工”,在“谢家军”和民进党支持者的簇拥之下,能否如愿以偿,有效整合泛绿政治资源,化解“各怀鬼胎”的天王制肘,走进凯达格兰大道一号的大门内,相信是读者朋友们所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独家访谈。 和谢长廷的独家访谈是由一位热心友人居间联系安排的。2001年仲秋,在高雄,笔者和时任高雄市长谢长廷有过一次面对面对话的机会。 笔者试图尽可能完整、客观展示出谢长廷更接近人性的那一面。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如果只是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他的慷慨激昂,而未能更加深入了解他的另一些侧面,似乎是不够的。 这次访谈,其实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涉及或者触及: 没有详细询问副手孰谁的问题。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人选问题只会在8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他是说到做到的人,既然如此,只能尊重对方,无谓因此破坏了对谈的氛围; 即将成行的访美旅程,其实是美国对谢长廷的一次面试,如何重建和化解,恢复美台关系过往的信任度,任务似乎十分艰辛。我们只涉及到一些原则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讨论和了解细节,但可以从他的话语中多少掌握一点脉络。 “第二共和宪法草案”究竟是否会继续推动,谢长廷没有正面回答,但从他对于两岸关系问题的思考,我们大概可以触摸到一丝半点的轨迹。 对于民进党内部的矛盾问题,陈水扁、苏贞昌、还有其他,谢长廷并没有回避,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坦然,但回答问题的技巧性很高,潜台词只能靠读者自己揣摩。没有揣摩价值的谈话其实也很乏味。 在对美关系、对日关系以及两岸关系问题上,谢长廷有自己的坚持,很多人说他是一个务实和变通的人,我们不知道他的变通,会将台湾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或许在这些问题上,他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陈水扁会有所不同。 谢长廷的外号很多:智多星、军师、小诸葛,因为自视颇高,城府颇深,也有些傲气,加上长期的职业习惯,一般人在刚接触时,未必能承受得住他的锐利,他有时带有讥讽的语气 ,但他也是个性情中人,在谈起家人时的柔软的口气,谈起儿子的出身,谈起对太太、女儿的亏欠,也有不加掩饰的感伤情绪的流露。 对于他的对手的臧否,不代表本报立场,也不代表个人意见,那只是一个忠实的纪录。谢长廷说,在还没有达致正常的政党政治之前,台湾的任何一种类型的选举,都是残酷的,我同意他的见地。 谢长廷的从政生涯和其他人相比,似乎颠簸了一点,诚如他自己所言,一起一伏,脍炙人口的“爱拼才会赢”的歌词唱道,有时起,有时落,这一位从打铁街走出来的政治人,将自己视为终年劳作而从不歇息的“长工”。“长工”能在这一次杀出重围之后,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或者顶点,离明年322还有八个月,240多天,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腹背受敌的描绘, 似乎更接近当下的情境。党内整合缺乏临门一脚的火候,对手阵势已经摆开,志在必夺,弊案的司法程序接近尾声,何时被正式起诉,起诉之后会有什么结果,一切都是未定之数。 访谈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信心指标的测试,至少从谢长廷的回答,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一如既往的自信心溢于言表。 在谢长廷竞选总部五楼办公室前,矗立着一尊日本武士的木雕。早就听说他相当崇拜德川家康,以及德川家康奉行的"忍耐"哲学。 他已经沉潜和忍耐了多时,他还需要继续忍耐吗? 七月流火,走出长工办公室,来到台北民生西路的大街上,正午的太阳当空悬挂,台北盆地的闷热,一如既往。
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谢长廷抨击对手马英九“太嫩”,缺乏实务经验,所提两岸共同市场概念“实在太荒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