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实行宗族世婚或又可以叫世族世婚制度。比如,周代王族和齐姜实行世婚,姬姜通婚或者互婚,是普遍存在于周王室与齐国姜姓和齐鲁之间的。但是古代又实行同姓不婚。而在姓氏一般还保留着从女字这一现象来讲,似乎女性在血统的地位里面并没有彻底让位于父姓。毋宁说这种所谓的同姓不婚极大的是根据女姓而设的婚姻大防。相反,跟父姓相关的倒是氏,氏氏之间的通婚能否成立,不是看氏的异和同,而是看姓。 这样的同姓不婚还得有一条,生母的辨别。如果每代贵族都是同姓生母,那么按照女性血统,即生母血统来计算的话,还会是同姓通婚。对于这一点,古礼书没有很好地记载。只是笼统地说,世族世婚和同姓不婚。其实,通婚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继承人的产生。即立嗣制度。怎么让继承人并存并用地实行这两条原则呢? 我从前做过两个表,通过这两个表,我发现在世婚制的存在的同时,古人因为有一夫多妻制,所以在立嗣制度上,存在着一种我姑称之为“生母异代异姓制度”的这样一种制度,它可能防止了实际可能发生的继承人按生母血统计算的同姓通婚。 兹就西周列王的后妃的姓氏列成表一。 表一,西周列王后妃姓氏表 1.古公亶父---------太姜 2.王季-------------挚仲任氏 3.文王-------------子姓和姒姓 4.武王-------------邑姜 周公 5.成王-------------王姒 6.康王-------------王姜 7.昭王-------------王祁和王任 8.穆王-------------王姜和王俎姜 9.共王-------------王妫 10.懿王------------王伯姜 孝王 -------------王京 11.夷王------------王姞 12.厉王------------申姜 13.宣王------------丰妊 14.幽王------------申姜和褒姒 说明:资料取自《诗经》,《史记周本纪》,刘启益《两周金文所见的周王后妃》,蔡运章《西周金文中周王的任姓后妃》。 我虽然还无法确定表中所见西周的列王后妃就是下一代王的生母,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看出所谓的世婚,如果以姬姜为准,其实是隔代存在。这一点。我曾经用来怀疑与昭穆制度有关,即即所谓的祖孙同昭穆可能还与祖孙同一婚族有关。这是题外之话。 我在读《左传》时发现,春秋十二公的生母比这西周列王后妃姓氏表更有意思。 表二 春秋鲁国十二公生母表 列公 -------生母姓氏--------生母身份地位--------列侯继位前身份 1.隐公--------声子 --------庶母 ------- 桓公庶兄 2.桓公--------仲子 --------嫡夫人 ------- 太子,隐公之弟 3.庄公--------文姜 --------嫡夫人 子般 --------党氏孟任--------(未详) -------- 太子,即位后未及一年被杀 4.闵公--------叔姜 --------文姜之娣 ------- 公子 5.僖公--------成风 --------庄公之妾 --------闵公庶兄 6.文公--------文姜 --------嫡夫人 7.宣公--------敬赢 --------庶母 --------庶公子 8.成公--------穆姜 --------嫡夫人 9.襄公--------定姒 --------庶母 ---------太子 10.昭公-------(姜姓) 11.定公-------(姜姓) 12.哀公-------定姒 说明:表二主要参考《左传 杜注》。1.列代诸公有六代存在兄终弟及,或弟终兄及。他们是隐公桓公,闵公僖公,昭公定公,故这三个组合产生的继位关系应该是算作一世同辈,以此而出现的生母同姓只能说是支持了生母异代异姓的原则。2.闵公是在太子子般后面继位,闵公应该是子般的叔辈。西周也有一例叔叔继侄子的继位案例,那就是孝王继懿王。庄闵二公之间,应该是可以看作是有间隔的。3.闵公僖公之间,僖公是庶兄继承弟弟闵公,而闵公是庄公的嫡夫人文姜所杀,似乎文姜是在为接下来的文公清理门路。 十二公的生父都是姬姓。姜姓在十二公的生母当中占了多数,又在嫡夫人一栏占了多数,这说明,宗族之间的世族世婚是存在的。这其中,可能因为另一种涉及继承人的血统问题的习俗的实际存在,十二公虽然都有姜姓的嫡母或嫡夫人,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到生母隔代异姓的现象,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婚姻制度的补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对比与我所取得的西周列王后妃姓氏资料,相比于父姓在西周列王和春秋十二公一以贯之的姬姓,那么,这种对生母的异代甄别姓氏,还是排除了血统以女姓为中心的血统计算法,二者又同时排除了同母族的表亲婚姻对继承制度的影响。更在血统上排除了母族在继位关系上代代相延连地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因为这样的生母异代异姓制度的存在,就可能使历史演出了许多故事。如果是辈轮正好转到嫡夫人的太子继位,那么,故事就很简单了,母贵子贵。如果辈轮转到嫡夫人所出不能继位,那么,故事就复杂了,子不以母贵,就要母反过来以子而贵。僖公即位,就要把自己的生母成风尊为鲁国夫人,襄公的生母定姒也由庶母被尊为鲁国夫人。这些都说明,由于世婚制度和立嗣的生母隔代异姓制度并存,就产生了历史上的礼数纠纷,所谓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云云,事实上可能恰恰是这种立嗣原则在发生作用。而在特定的场合,甚至嫡母正妻都不能改变这种立嗣原则。比如,成公的嫡夫人是穆姜,穆姜并生有亲生子,但是,成公却立了庶妻定姒所生的襄公为太子。或者,可以怀疑这种立庶母所出,乃是因为成公的花心,不再宠爱黄脸婆的穆姜,但是,统观整个春秋十二公的生母,就很难说这种风流的个人情种别移可以影响到实际存在的立嗣原则和制度了。毋宁说,立嗣甄别生母的制度才决定了继位关系,要知道,要各个通婚的世族接受一个涉及到世婚的世族之间的利益的继位关系的制约,远远超过了风流情种可以任情所致地决定继承人的施展余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4 0:12: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