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王小波的意义



12
[url=]王小波的意义[/url]
2012-04-11 13:55:08
浏览 27152 次 | 评论 23 条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官方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例如北京四中的中学生)中间已经是偶像级人物,但是他并不是作协会员,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台湾和海外的奖项倒是有过几个),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王小波与当代中国文学主流价值观的游离是官方评价对他的文学保持沉默的原因:一个既存的评价体系只能根据用惯的标准来评价好坏,给予褒贬;对于一个完全游离于这个评价体系之外的东西就只能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了。 尽管官方评价一直保持沉默,读者和认真的写作者却不是这样。前者从十五年来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选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狂卖不止,可以得到证明;后者有冯唐的文章为证: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所谓“开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判断:在“开始”之前是一片虚无。
    我觉得这个奇特现状的原因在于,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王小波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曾说过: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而官方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
    在官方的文学体系中,文学首先要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或者是这个阶级的,或者是那个阶级的;或者是进步的,或者是落后的;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正确的得到正面评价;错误的得到负面评价。在某个特殊时代,作家要为他们作品的错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行政处罚。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官方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例如北京四中的中学生)中间已经是偶像级人物,但是他并不是作协会员,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台湾和海外的奖项倒是有过几个),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我觉得这个奇特现状的原因在于,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王小波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曾说过: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而官方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 在官方的文学体系中,文学首先要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或者是这个阶级的,或者是那个阶级的;或者是进步的,或者是落后的;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正确的得到正面评价;错误的得到负面评价。在某个特殊时代,作家要为他们作品的错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行政处罚。 其次,文学要承载宣传和阐释的功能,它要传播某一时代认为正确的价值,是意识形态的图像和符号的阐释。在某
    其次,文学要承载宣传和阐释的功能,它要传播某一时代认为正确的价值,是意识形态的图像和符号的阐释。在某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王小波与当代中国文学主流价值观的游离是官方评价对他的文学保持沉默的原因:一个既存的评价体系只能根据用惯的标准来评价好坏,给予褒贬;对于一个完全游离于这个评价体系之外的东西就只能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了。
    尽管官方评价一直保持沉默,读者和认真的写作者却不是这样。前者从十五年来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选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狂卖不止,可以得到证明;后者有冯唐的文章为证: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所谓“开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判断:在“开始”之前是一片虚无。
我一直以為王小波、王朔、王蒙都是當代中國大陸文學主流的核心力量,第一次知道前兩位都不是,但標準很奇怪,不是作協會員,不是處級幹部,甚至不是黨員,這和作家及其作品有什麼關係呢?
楼上老爷子,王蒙的文字功底没啥说的,王小波和王朔不能望其项背,但王蒙也是一流的投机分子,老滑头一个。
“……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没去搜索这是谁的文章,作者貌似对目下的文学状况比较熟悉。但我也有一种“洁癖”,就是对绝对式的判断有天然的抗拒。看到上面这句话,我的感觉就是,很多人的毛病,当他要强调某种观点或现象的时候,为了突出它们,总要把妨碍这种强调的材料一脚踢开,也许是不知道,也许是知道了也假装不知道。问题是,如果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下结论呢。

手头有一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黄修己主编(此人有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曾经因为的电大教材而读者众多,民间的影响力不下于唐弢主编的那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此书专为高校中文系现代和当代文学史课程编写,“官方”性质没有疑义。随便翻翻可见,该书第十一章“社会转型期的文学”中不仅有王小波的名字,而且对其作品也有评论:“重新审视平凡现实表象下的生活。这一类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王小波善于从另类的角度……《黄金时代》通过……构成了反讽。……”在第十二章“荒诞小说”一节,王小波被单列评述:“王小波(1952-1997)生于北京,当过知青……在《世道三部曲》中,作者以……”

事实是,“官方的文学史里”有王小波的名字。
楼上老爷子,王蒙的文字功底没啥说的,王小波和王朔不能望其项背,但王蒙也是一流的投机分子,老滑头一个。
老西安 发表于 2012-4-11 23:15
你不也是滑頭一個嘛?賣夾饃的滑頭。
15周年忌日李银河忆王小波:他毕生追求“诗意的世界”时间: 2012-04-12 09:5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王小波(1952-1997)

李银河王小波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媚
  15年前的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破旧的电脑旁。在昨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王小波遗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博客发表了文章《王小波的意义》,并做客新浪微访谈与微博网友交流。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李银河回答了50多位网友的问题。

  26岁相遇,28岁结婚,45岁那年阴阳相隔,王小波与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的相携相伴早已传为佳话。昨日网友的话题多围绕两人的相识相恋以及创作历程展开,而李银河在回答中始终用“小波”相称。“他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成功男人,但是我爱他。”

  ·话题1:《黄金时代》
  ——“陈清扬”是“无中生有”

  在微访谈中王小波被提及最多的两部作品,分别是《黄金时代》和《红拂夜奔》。李银河说,前者是王小波最爱的“宠儿”,后者则是自己的最爱。李银河还建议刚接触王小波作品的朋友先从《黄金时代》这部经典读起。

  许多网友对王小波书中构建的爱情世界和现实中的爱情之别尤其感兴趣。如网友问:“小波老师的黄金时代里是否曾有一个陈清扬?”“《黄金时代》里的哪个主角是小波老师?”李银河诙谐地回答:“可以说全都是他,又全都不是他。”“那年我去了他的农场,有十四队十五队,有南宛河,有一个卫生员,可惜是男的。”

  对于多部作品中婚外恋、第三者等的感情描写,李银河回应,“无中生有”是一个文学家必备的“看家本事”,并不代表什么。“如果他真搞一个婚外情,我会很嫉妒的。”有网友提起《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李银河说只有这部作品中有自己的影子——指的应该是文中那个“独具慧眼”的姑娘。

  李银河还透露了王小波的一些趣事。如有网友希望《绿毛水怪》的手稿能出版,李银河问答:“小波的字并不是很好看。但是据旁人说,有点郑板桥体。”两人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带回一台没有中文写作软件的286电脑,于是王小波抽着烟在灯下自己编写中文写作程序,直到凌晨两三点。写作的时候王小波还有个“怪癖”:“他经常把写好的段落调来调去,重新结构。”两人在学术问题上基本没争议过。“我们的观点常常是一致的,好像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分歧。”两人为什么不要孩子呢?李银河说这是婚前商定的,“觉得还有很多更有趣的事情想去做。”

  还有网友问王小波的人生梦想是什么?李银河回答:“没仔细说过,可能是得诺贝尔文学奖吧。”“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哪个更好?”李银河答:“小波本人更看重他的小说。”

  ·话题2:评价
  ——“他不是世俗标准的成功男人”

  “26岁时相遇,28岁时结婚。我俩同岁。”网友提问“你们是否在黄金时代相遇”时李银河这样回答。在《王小波的意义》中,李银河谈到主流文学界中王小波的缺失:“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远播,甚至掀起“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李银河回答得最长的是网友“厉_林”提的问题:“曾经我不认为王小波是一个好男人、好丈夫的模板,看过他的经历,更多的时候是不如意,包括出国也是以陪读的方式去的。而作为他的妻子,您怎样看他的这种状态?是否曾有过不满意和抱怨?”

  李银河回答:“他不是世俗标准的成功男人,但是因为我爱他,所以不会抱怨。有一次他问过我:如果我将来在文学上不成功,你会不会很失望。我仔细想了想,说:仅仅是我们的快乐已经够了。”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有网友提到了《万寿寺》里的这句,李银河回应:“这正是他一生的追求。”“他比较腼腆。但是他的思想还是锋芒毕露的。”她这样回答网友对王小波性格的提问。

  如今王小波葬在北京,“既没有纪念碑,也没有纪念馆。他的文字如果能在读者心里,就是最好的纪念。”

  ·话题3:情书
  ——五线谱上的情书体验到“被爱的快乐”

  王小波与李银河的情书长期以来都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有位作家在一次接受访谈中甚至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以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20年情书为主的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更是许多读者珍藏的青春记忆和爱情经典。

  昨日,“情书”自然也成为微访谈的一大主题。有一些网友还以王小波信中的经典开头作为自己提问的开场白:“李银河,你好哇!”可见两人情书对一代人的巨大影响。李银河告诉网友,“五线谱上的情书”至今保存在家里。许多网友都记得情书中的那句:“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大学生网友“允鸣”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朗诵节选自己听了无数遍。“一想到你们,我就觉得美好得不可思议!”李银河回答:“每个人都应当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2013翻硕考研”则直接把情书的内容写了出来:“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我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就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并问李银河看到文字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李银河用了五个字作答:“被爱的快乐”。简短而朴实的回答中透露着骄傲与甜蜜。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一首情诗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是奇迹
  从云端飘来
  你是阿弗萝蒂
  从浪花中升起
  如果你愿意
  我将永远爱你
  如果你拒绝
  我将永远思念
  爱情!爱情!
  形如流水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经典语录

  1、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2、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3、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4、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5、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7、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8、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9、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10、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11、在很穷的时候,用到自己偷来的东西,感觉妙不可言!
  12、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
  13、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14、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侮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边走边看
“……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没去搜索这是谁的文章,作者貌似对目下的文学状况比较熟悉。但我也有一种“洁癖”,就是对绝对式的判断有天然的抗拒。看到上面这句话,我的感觉就是,很多人的毛病,当他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4-11 23:55
我记得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里有介绍王小波的,虽然不多;高教社的文学史里也有介绍王小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