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常见某大臣一脸忠贞模样,苦谏准备冒险的皇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在先秦以前,君臣共同治理国家,君权十分有限。西周末年共和行政,人臣摄代其君,国人并没有表示出天崩地坼的忧虑之情。无君而不乱,是当时相权重而君权轻的结果。只要官僚系统运转正常,即使没有权力中心,国事也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和夏代,有很多贤君名相的追忆。相传尧舜禹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挑选合适而能干的辅政大臣。尧为了考察舜是否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费尽周折,舜则经过努力,通过层层考验由平民成为尧晚期的权力中枢,最后成为圣王。禹也经历了类似的经过,由辅政大臣成为圣王。吕思勉先生指出三代“古人居丧,一切不事事,古嗣君亦然也。君而可以三年不事事,可见是时君位所系,未若后世之重。君位而可以他人摄代三年,可见是时君臣相去之不甚远矣。”(《中国制度史》269页)春秋战国君相之间仍能相互制衡,大部分君王能够划定自己与臣下的工作范围和权力界限。上古贤君名相合作的前提是君主能够在自己与臣下之间寻找平衡,包括事务的平衡和心理的平衡;宰相方面,则要求既能保持适当的独立(包括职权的独立与人格的独立),又不威胁君主的地位与尊严。战国晚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趋势初露端倪,处士横议、宰相决定王侯成败的历史场景如昙花一现,君相能够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对弈的时代随着秦兵战火的蔓延渐行渐远。 上古时代,除了百官能够制衡君权,神教与贵族体制也能部分起到限制君主权力的作用。经汉世,能够制衡君权的贵族之权力和神教限制君权之力削涤殆尽,秦汉是古今转变的关键期,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两个关键人物。秦皇汉武竭尽所能扩大皇帝的权力,尽揽天才利益。不过秦汉世,宰相权力仍然很大,地位依然优崇,日子却越拉越难过。对皇帝来说,不存在允许干什么和不允许干什么之类的事情。权力触角所能及并被认为必要的事情都是权力范围。处在政治漩涡中的宰相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甚至灭门之祸。君权扩张还导致了另外的结果,外戚专政、权臣篡位、军人干政、女主临朝、宦官用事等专制社会的变态政治形态都在两汉出现,这些都是君主集权下君权膨胀的衍生物。魏晋而后,君主权力大张。古训及社会习俗而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以制约君权的因素。而盗篡君权者,以魏晋南北朝为最。曹魏代汉、司马氏代曹、南北朝期间权奸、宵小、女祸、宦寺轮番上演政治闹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握有军权的宰相们代行皇权。此时的宰相与先秦及汉代的宰相不同,名分上是宰相,行使的却是皇帝的权力。千载称颂的魏晋名士,表面上潇洒自如,内心里确是愁苦悲戚。在乾坤颠倒的乱世中,今天还是座上宾,明日可能就变刀下鬼;今天威风凛凛坐庙堂,明天可能遭逐丢性命;今日低声下气小军官,明天可能摇身一变做皇帝。在至高无上权力的引诱下,野心勃勃的政客们把一个个或贵或贱的生命扔进历史的绞肉机里,编织出一个惨烈的华丽血时代。 一种制度还未废除前,人们即使意识到制度的问题,多把责任推倒具体执行者身上,制度方面的因素很少人念及。李唐初建时,尚有南北朝世家大族遗风影响,裙带亲信当国,政事堂制度则是为了避免出现危及皇权的权相。仕途坎坷,宦海险恶,唐朝宰相结局大多很惨。唐代的宰相自主意识很强,常常能以天下为己任,而皇帝常常会迁就那些能干的宰相。宋代士人虽然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调,在君相关系上却以宰相曲意逢迎为特点。宋代只有和皇帝同唱一首歌,宰相才能在中枢机构站稳脚跟,此时的权相,不过是皇帝的代言人罢了。美国学者刘子健认为宋高宗政治遗产中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倾向于绝对独裁的君主专制权力。他说:那个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再明白不过,一切都仰赖皇帝的决策。皇帝个人,不依靠任何官僚,制定国家政策。从此,知识分子们意识到,政治必须从皇帝的教育开始,别的都还在其次。这正是为什么后来哲学家朱熹会长篇大论的对皇帝强调诚实的“格物”以“致知”,从而达到“正心”“诚意”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这些哲学概念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但是,在极权主义的语境中,朱熹所强调的,正是从他的立场看来最为现实的、最中要害的东西。如果在朝廷上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他个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繁荣昌盛,那么,一位优秀的儒者必定要问:除了让皇帝皈依儒家学说之外,还有什么能更好的建设好国家、好社会呢?(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94—95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明清是中国帝制时代晚期,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君主高高在上,臣民只能匍匐在地上顶礼膜拜。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却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独自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只得采用变通的方式从低级官员中拣选大学士充任秘书。内阁制度是君权无限扩张与君主能力有限之间矛盾的产物。明代的大学士也好,首辅也罢,不仅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还要自贬身价口称奴才。清朝乃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满汉壁垒从始至终,汉族大臣想称奴才亦不可得!所谓亢龙有悔,盈满必缺,专制皇权埋葬了宰相制度不久,自己也走到尽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9:53:2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