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6-18 15:41
| 只看该作者
陈方正:汪晖的缄默令人惊讶和失望
时代周报:你有没有关注“汪晖事件”的发展?
陈方正:当然有,但是并没有工夫仔细去研究相关文本和实质性问题。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发生在中国学界的这一事件?
陈方正:这是中国学界许多同类事件中的一件而已,由于当事人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和引人注目的一件。我感到困惑的是:一、大学当局,以及有地位的相关学者,没有严肃、认真地看待这一事件。也就是说,他们或者认为这只不过是意气之争,并不值得关注,或者不愿意采取行政措施(在大学而言)或挺身而出(在个别学者而言),为中国的学术风气负起责任。这令人感到十分悲哀。二、迄今为止,汪晖本人对于他所受的抄袭指控完全保持缄默,这倘若不是默认,那么只能够表示,他认为这指控完全没有根据,或者并不那么重要、无关痛痒,总之是不值一驳。这态度,我想也是令人惊讶和失望的。
时代周报:目前学界出现了支持王彬彬或汪晖的对立观点,你如何理解双方的看法?
陈方正:最少这些学者愿意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这是值得肯定、赞扬的。但在他们各抒己见之后,还应该有个辨明是非曲直的场所,或者平台。即使一时还没有这样的平台,学者也应该设法形成广泛的共识,并且明确地将观点、结论公布周知。这当然也就是林毓生教授所呼吁的,也可以说是建立现代学术规范的起码要求。而且,我要强调,这个评判、共识是完全可以,也应该撇除个人的政治倾向、观点而形成。譬如,要成立调查委员会的话,那么委员会的组成应该尽量包容不同派别、倾向的学者,委员们的意见、讨论、表决,应该完全公开、透明,每个委员都应该公开表明自己的意见、论据、立场。
时代周报:就你视野所及,国际学界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抄袭”事件,事后如何处理?
陈方正: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国际学界,这样的事件多得不可胜数(这只是概括印象,因为我并没有仔细研究,但大体应该没有错),和中国不同的是,它们的是非曲直最后都得到了明确结论,因为处理这样事件的机制、程序、标准早已经建立起来。我立刻想到的类似(而不相同,因为牵涉造假,而非抄袭)事件是:韩国干细胞专家黄禹锡教授捏造研究数据的丑闻,他最后被开除教职,还要坐牢。
时代周报:你认为清华大学等相关的学术机构,应当如何妥善处理这一事件?
陈方正:校方应该成立委员会调查此事,然后公开发表详细的调查报告,正式否认或者承认抄袭的指控,并且宣布相应的处理决定。这可以说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校方对此迄今没有明确态度,令人遗憾。
时代周报:你认为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大陆学界什么样的问题?
陈方正:主要在于许多中国学者似乎并不普遍承认:原则上学术可以有,也应该有客观的、普世的真伪标准,而并非仅仅有时尚风气或者派别观念。因此他们往往也就没有为这种标准而争辩、奋斗的向往与执著。
时代周报:你认为今天大陆学界应当如何树立相关的学术规范?
陈方正:这种规范并非几个乃至百数十个学者,或者一两个机构,甚至国家政令能够“树立”的,它有赖于许多学者的觉醒、决心和长期奋斗。说到底,也许要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断努力,才有可能扭转我们这么庞大一个国家的整体学风。但话说回来,倘若今日相关的大学当局能够排除各方面的制约,下大决心来做这件事情,他们当然可以在短期内就发挥很大、决定性的作用。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这一事件对文化界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陈方正:倘若我们希望真正融入国际学界,则还有些表面上看来不甚重要,其实却很根本的问题,需要学界整体,特别是它的领导层下决心来解决吧。也就是说,学术的进步固然和物质资源有关,但说到底,也不能离开学者的精神、追求和自尊,那绝不是可以用金钱来替代、补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