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也是工作稿]一场春梦不分明——慈禧是怎样独揽大权的

1861年咸丰皇帝死在热河,年幼的同治登上皇位,从此中国进入长达48年的慈禧时代。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西方列强没有进入现代,也没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没有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现代民族主义观念,没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慈禧不过是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辽代萧太后之类的历史角色。但是,慈禧生当近代民族危机和文明转型时代,在中央集权膨胀到极点的大清朝,最高决策者的个人胸怀、历史眼光、政治手段会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天不佑我中华,在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列强虎视眈眈争夺权益的时代,一个腐败不堪的政府,由一个贪得无厌、心理严重扭曲的妇人当政,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从开始就荆棘横生,也为后来一系列政治悲剧种下因由。这个政治权威死去(1908年)不到四年,清王朝扑喇喇解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只有从内部中心烂起,才会一败涂地。慈禧正是加速清王朝溃烂的罪魁。妇人弄权而致国困民乏,制度性的反思也是今人看待历史的应有之意。

慈禧是同治的生母,咸丰皇帝的宠妃,从现存的照片和现代审美观来看,慈禧不能算是美女。比起其他朝代,清朝皇帝的皇帝可怜一些,清朝祖制只能从八旗中选秀女充后宫,美女被选入的机会自然大大降低。因此在后宫生存,人脉和手腕变得格外重要,后宫女人们的斗争比起朝廷争斗并不逊色。慈禧怎样吸引咸丰注意,由普通秀女熬到贵妃,坊间有各种各样的传奇说法。纵观慈禧获得权力的过程,借力打力、拉拢亲信打击政敌是屡试不爽的招数。

同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外有八个顾命大臣,内有慈安正宫娘娘。慈禧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必须搬开眼前的绊脚石,才能掌握住权柄。慈禧先从八个顾命大臣开刀,她的盟友是慈安太后和小叔子恭亲王奕訢。慈安、慈禧当时都是刚刚死了老公的年轻寡妇,虽然她们以前曾为争夺老公暗中较劲,互相看不顺眼,但是今时今日,她们加上小儿同治,虽然是可怜兮兮的孤儿寡母,名义上掌握了最高统治权;她们周围,一大堆叔伯兄弟宗亲流着口水觊觎着这娘三手中的权力。现代肥皂剧中所有的苦情因素都集中在一处,朝廷上如狼似虎的亲贵大臣和各怀鬼胎的汉臣都眼巴巴地等着看好戏,随时准备乘机捞油水。慈安、慈禧这时同坐一条风雨飘摇的船,急需一个能干又有地位的外援。慈禧想到了恭亲王奕

恭王是道光的儿子,曾经也是皇帝候选人之一,才干见识比乃兄咸丰高出许多。无奈道光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看重的是老成持重的假正经,恭王则因为聪慧过甚反而丢了帝位。咸丰在位时一方面嫉妒恭王的才干,一方面又不得不重用他,却从来也不把他当心腹。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带着老婆孩子和一大堆宗亲大臣逃到热河,留下恭王在北京和带着洋枪洋炮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周旋,眼看自己不行了,选了肃顺等八个顾命大臣,把精明能干的恭王晾在一边。这恭亲王心里头是个什么滋味,如果那八个顾命大臣肚子里真有治国方略还能压服住众人,对内能够镇压太平天国乱党,对外能够摆平洋夷,恭王和慈禧也就没有合作的可能。只可惜,那几位老哥们都是些八旗子弟,本事不大,脾气不小,除了吹牛皮说大话,举凡带兵打仗、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办理外交样样不行。

咸丰承德断气之日,便是开始较量之时。《我的前半生》记载:相传奕訢化妆成萨满,秘密来到热河,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返回京城马上动手,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政敌。密计定后,奕訢才在热河公开露面。他在热河滞留6天,表面不动声色,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若无其事的姿态,仿佛还沉醉在吾皇驾崩、天崩地坼、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绪中。尽管奕訢心里恨不得马上回京,表面上还装作一切顺从先帝安排,为朝廷办事,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姿态。对诸位顾命大臣,则表现出巴结的姿态,以此麻痹他们。如果当年有奥斯卡最佳编剧导演男演员奖,颁给奕訢才算是实至名归。

    1961年9月30日,同治与两宫皇太后一回京,那八位顾命大臣还没来得及接受朝臣们的祝贺,一道圣旨就将他们一锅烩掉。慈禧等人乘着这些新贵甫获权柄得意忘形之际,迅速布置好一切。这圣旨是事先在承德由醇郡王
奕譞缮写好,列出载垣等两款大罪:第一是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其实死鬼皇帝咸丰对此要付主要责任,顾命大臣顶多是从犯,(不过在当时,除了皇帝自己,谁敢给皇帝治罪啊,黑锅都要大臣背,越到后来越明显,最典型都就是那枉担了虚名的李鸿章。)这款危机社稷的大罪搁谁头上也背不起,不过要打击政敌,首先要学会诛心。醇郡王奕深谙此道,一顶大帽子下来,这些亲贵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第二款是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除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人的职务,将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踢出军机处。慈禧要垂帘听政,还得拿死鬼老公做法,打出先帝的旗号,谁还敢废话。慈禧这张死人牌一出,那些反对垂帘听政的大臣马上乖乖闭嘴,转向太后和恭亲王奕訢。

为了笼络保驾有功的小叔子,两宫皇太后给予许多破格的待遇,如将他的长女留养宫中,晋封为固伦公主。清制,固伦公主是皇女中最高品阶,只有皇后和贵妃所生的女儿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恭亲王的女儿是宗室女,按照祖制,品阶应该是郡主。亲王是亲贵中最高等级,已经不能在封了,为了讨好这位权臣,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补偿其因为失去帝位而失衡的心理。此外,赏他在紫禁城内乘用四人轿等等也是两宫皇太后向奕訢示好的姿态。对待盟友,如春天般温暖,夏天般火热。对待敌人,慈禧当然是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但表面功夫还要做足。在那份致顾命大臣于死地的谕旨中,对八大臣领头人物载垣、端华、肃顺的处置可谓一波三折。首先,指出这三人实在是罪无可恕,谕旨写得实在巧妙,如果仅仅是欺凌年幼的皇帝也就罢了,但这三人实属谋危社禝,“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以即照该王大臣所拟,均即凌迟处死,实属情真罪当。”新君初立,就残杀亲贵,似乎不太仁厚,于是又有了“惟国家本有议亲议贵之条,尚可量从末减,姑于万无可贷之中,免其肆市。载垣、端华,均着加恩赐令自尽!”皇权政治下,政治斗争的败者,连被死都要感谢政敌的仁厚宽大!至于从犯,慈禧也没放过,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惩罚由重减轻的过程:肃顺本应凌迟处死,现著加恩改为斩立决。景寿、穆廕、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原拟革职,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后来景寿改革职,加恩仍留公爵,并额驸品级,免其发遣。穆廕,着即革职,加恩改为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匡源、杜翰、焦祐瀛,改革职,免其发遣。慈禧这一招既打击了政敌,又给自己赚了一个好名声。

平心而论,比起颟顸无能顾命大臣,慈禧、奕这对叔嫂搭档干得还算不错。奕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等人都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云人物。在这些汉臣的鼎力襄助下,清廷平定各地农民军起义,阻击沙俄在新疆的行动,也开始办起洋务来。慈禧长在深宫,除了斗心眼玩权术的小聪明,于社稷安危、世界大势鲜少关心。虽然慈禧也花高价买了进口车(当时也没有国产车),但并不表示她对近代工业感兴趣。奕热心洋务,虽然办洋务者大多贪污受贿之徒,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政变后,两宫皇太后、叔嫂之间在权力上的矛盾、斗争日渐显露出来。这次,慈禧拉拢自己的妹夫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慈禧太后的妹夫醇郡王奕譞作友军,对付阻碍她自由行使权力的奕訢。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清朝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于是就处心积虑地要削弱奕的权力。1865年4月,她以奕?“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下诏革除其一切差事。慈禧太后这一突然的重大政治举措,使许多王公大臣感到惊诧,纷纷上折请求收回成命。她见用权示威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出于政治需要,采取先打后拉的手法,仍令奕管理总理衙门,接着又恢复了他的领班军机大臣的职务,但取消了议政王的称号。叔嫂斗法中慈禧占得先机。从此,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

1873年12月,慈禧太后的亲子,19岁的同治皇帝离奇死去。关于同治的死因已成谜团,有人说他是染天花死去,也有人说他因为在宫外鬼混染梅毒死去。同治皇帝的正宫皇后阿鲁特氏,出身于满蒙联姻的贵族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长得漂亮,气质也很高贵,把整个皇宫中的女人包括慈禧太后都比下去。慈禧这样的女人根本见不得别的女人比自己强,加上皇后又是慈安太后中意的人,别提有多嫉妒了。其时慈安尚能用正宫的款儿压慈禧一头,阿鲁特氏才得以立为皇后。出于对这位美貌聪慧儿媳妇的嫉妒以及对慈安的报复心理,慈禧皇后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这句话戳到慈禧侧居西宫的痛处,慈禧大为怒火,同治被母亲暴怒的模样吓晕(也有可能是假装晕倒)。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因为老公去世,十分痛苦,茶不思饭不想,甚至要吞金自杀。幸亏发现及时,皇后之父崇绮,将此事奏告慈禧皇太后,意图为女儿洗脱嫌疑。不料慈禧却说:“既然这么忠贞,干脆殉情,跟我儿做伴去罢!”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离奇死去,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辣手将儿媳杀死,一尸两命,足以见其手段之毒。

慈禧对宫廷中年轻貌美的女子几乎有一种变态的嫉妒。对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如此,对光绪宠爱的珍妃亦如此。这与她年轻即守寡的个人经历有关,也是她天性善妒偏狭的反应。慈禧给同治、光绪选的媳妇外貌才干都很一般,都是易于控制的平庸女子。然而事与愿违,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的伴侣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因此同治敬重聪慧的阿鲁特氏,光绪钟情开朗的珍妃。慈禧看到小青年们情投意合的样子,怎会不妒火中烧。为了发泄自己的恨意,甚至违背祖制,杖责宫妃,至于干涉皇帝性生活,棒打鸳鸯的事情更是不一而足。

同治死后,以醇亲王之子载湉——既是同治的堂弟,又是同治的姨表弟(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入继文宗(咸丰),即光绪皇帝。皇帝年幼,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与慈禧不同,慈安是个没什么文化和算计的女人。她见小小年纪就被迫离开亲生父母的光绪可怜,就像对同治那样疼爱他,将自己的母爱都给了这个敏感柔弱的小男孩,期待着小皇帝长大成人,延续帝祚。光绪年幼无知,哪里懂得宫廷生活的法则,谁对他好,他就跟谁亲。慈禧见状,醋性大发,她不能拿慈安怎么样,就用罚跪折磨光绪,迫使其从心理上屈服。

光绪继位的第七个年头,慈安离奇死去,没等娘家人来就入殓,更加引起人们的猜疑。宫廷诡秘,慈禧的谋杀嫌疑最大。早在同治八年,慈安杀掉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得海时,慈禧同慈安就已结下嫌怨。民间传说其中的一个版本是,慈安知道慈禧失德(有人怀疑慈禧养了小白脸情人,但是在戒备森严,人多眼杂的宫廷,地位尚不稳固之时,慈禧不太可能作出危害自己前途的事情),仍摆下酒席,打算用好言好语来感化她。据说慈安保存着咸丰临终前给她的手谕——这份手谕的内容是,如果慈禧跋扈,就用此谕诛之。慈安为了表示自己对慈禧的信任,在酒席宴上把这份手谕拿给慈禧看,慈禧一见,又惊又惧,当即跪倒在地,呜呜咽咽哭将起来,说了许多让慈安感动又伤心的话,骗得慈安当着慈禧的面把这份手谕烧了。慈安没有政治斗争经验,轻易将底牌亮出来,轻信慈禧的花言巧语,以为只要自己开诚布公,对方也会和自己一样心底无私。可怜可叹的女人,一顿酒席换来的是致命的毒药;一片丹心错付蛇蝎妇人。不久,慈禧派人送点心给慈安,慈安吃了慈禧派人送来的点心后,腹痛恶心,遽然死去,年45岁。唐德刚先生认为慈安是个比较贤良而识大体的太后,其实不然,从以上宫廷争斗来看,慈安只是一个没有见识的寻常妇人。慈安一死,这个姨太太出身,个性又泼辣狠毒的慈禧皇太后,大权独揽,渐渐的便原形毕露了。
 
    通往独揽大权的路上,还有最后一块绊脚石:即从前的盟友恭亲王奕訢。光绪三年之后(1884),她就把恭亲王奕忻赶出总理衙门。奕訢是总理衙门(中国第一个外交部)的创办人。20多年与洋人折冲樽俎,使他颇谙外情,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开明政治家,同治中兴的名臣之首,一直是慈禧所敬畏而嫉妒(仅次于慈安)的第二号人物。恭王一去,慈禧在朝中便肆元忌惮了。后来,恭亲王回忆往事时写下
“猛拍栏杆思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的句子。后半生谨慎怕事的恭亲王喝了多少酒才聊发少年狂,身在昏乱的春梦中,又怎么能够看得清权力场上的胜负与得失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慈禧的政治手腕在晚清是第一位的,只看到婆媳矛盾,叔嫂斗法,是看简单了。

说点慈禧的手腕:

肃顺被判了斩首,但慈禧下令:肃顺等人家中抄得的书信及帐薄统统“公开焚毁,毋庸呈览”,一下子安定了人心,稳住了政局,也为两宫太后赢得了“恩泽惠下”的名声,轻易地得到了众王公大臣对太后垂帘的心服口服。

安德海不但受宠,而且有功,极得慈禧喜爱,但被丁葆桢诛杀后,慈禧立刻认清形势,不但不惩罚丁宝桢,后来还升了他的官,升任四川总督,接了慈禧太后大红人吴棠的缺,而且在这个惹人眼热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绪十一年,丁葆祯逝于成都,当时慈安太后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实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丁葆桢一生清苦为公,性情刚猛,在官场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后有很多实权人士追着告他的状,慈禧太后却统统不予理睬,将丁葆桢追赠为太子太保、上美谥“文诚”,准许山东、四川、贵州等地为其建忠良祠。——从丁葆桢与安德海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政治才干,更深地了解她能够令大臣信服,从而掌控朝政几十年的原因。

慈禧逼死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也并不完全是婆媳矛盾,而是有政治原因:阿鲁特氏的祖父名赛尚阿,是咸丰帝初年的首辅大臣。赛尚阿本人后来虽失宠遭贬,却生了一个读得书的儿子崇绮,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崇绮一举成名,竟成为清朝唯一的一位旗人状元,当上了户部侍郎。崇绮前后娶了两房妻室,第一任妻子爱新觉罗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为崇绮生下的长女便是如今进入皇后候选名单的阿鲁特氏。这位妻子死得很早,她死后崇绮便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瓜尔佳氏,瓜尔佳氏的胞兄正是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荣禄。崇绮是荣禄的妹夫,荣禄的这个胞妹在慈禧太后面前很有脸面,崇绮沾继弦老婆的光也颇得慈禧太后眷顾。然而崇绮的长女阿鲁特氏身上却流着端华的血,阿鲁特氏的亲外祖父郑亲王端华正是咸丰帝遗诏确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端华本人在“辛酉政变”中失败被杀,如果阿鲁特氏当了太后,真的掌握了权力,会不会有朝一日为外公出气,翻“辛酉政变”的案?完全可能!毕竟八大臣才是正统,是先帝遗命,这才是慈禧天然抵触 阿鲁特氏的原因。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平平把顾命大臣都说成是“颟顸无能”,太表面化了,而且也是很不公道的,即以肃顺为例,实堪称是挽救清朝于危亡的功臣。重用汉臣,并非自恭亲王始,他不过是延续了肃顺的政策而已。正如时人所指出的,慈禧和奕訢,“杀(肃顺)其人而不废其策”,“阴行肃顺政策,亲用汉臣。”谁最先主张放权于曾国藩的,正是肃顺,史料记载,肃顺“以军符予曾文正,实开中兴之业”。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肃顺认为必须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才有可能度过重重难关,曾国藩、胡林翼等自己组建团练,进而编练出一支新兴的私人武装,自筹军饷养活十多万军队,肃顺就表示“常心折曾文正公之识量、胡文忠公之才略”,决心重用汉士,“暗助曾公”。肃顺还广泛招纳有名望的官吏和名士,正因为他“爱才如渴”,所以“一时名士,咸从之游”。他手下有所谓“肃门七子”,就包括了平平提到的郭嵩焘等人。当然,另一方面,肃顺由于救治过切,手段过刻,自律不严,形同酷吏,为士人和朝中同列所切齿。在贪污成风的情况下,必然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使肃顺集团陷于政治孤立的窘境,肃顺集团最后的失败,不能说与此没有干系。有人评论肃顺“才识在满大臣中实无其比”,实非妄论。肃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只有汉人才能救大清,积极推行重用汉人、以汉制汉的策略。曾国藩在听到肃顺被杀后,说,“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


自坏长城矣  这话和蒋介石得知林彪死后说的话差不多嘛
我是在深夜狂舞的歌者,麦田上空的乌鸦陪我一起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