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讨论]允许政策先行先试的加工贸易重镇能否成功转型?



    外贸重地东莞年后迎来了第三拨政府调研团。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率队赴东莞调研,并与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东莞向商务部提交了一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政策建议》。
    据了解,该《建议》一共38条,涉及了外经贸、海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施行增值税台账空转、降低试点城市来料加工印刷企业转型的准入门槛、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出资、支持东莞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
  作为两个“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之一的东莞,初试啼声后,开始在争取先行先试政策上大展拳脚。
  “现在东莞的企业转型已经步入正轨,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蔡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商务部调研组分别赴广东、浙江等外贸出口重镇调研,据参与调研的外贸系统人士透露,在为应对金融危机力保增长的临时政策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长效政策之间,当下应该如何平衡取舍,是调研组最为头疼的难题。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目前有关加工贸易转型的指导意见已经成文,两会后将适时推出。因金融危机而尘封一年多的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将在今年重启。
  东莞样本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便再次来到东莞,专题调研产业转型升级与招商引资工作。随后,商务部调研组也赶赴东莞。
  在国内众多城市中,可以说东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最重,挑战最大。去年11月16日,广东东莞与江苏苏州,被率先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首批试点城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向记者表示,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50%以上,其转型升级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至关重要。
  但长期以来,加工贸易的低利润一直让企业处境尴尬。东莞德永佳纺织厂负责人在调研会上坦言:“目前,我们企业是无利润可言,原材料价格上涨1%的话,利润就下降0.82%,导致公司有单不敢接,不敢做的局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导致两三千万元资金的损失。”
  中国加工贸易企业低利润缘于为人“做嫁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举办的“展望十二五,破解发展难题”论坛上,经济学家辜胜阻对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iPad的售价499美元,但是组装iPad的富士康利润只有11.2美元,利润率仅为2%,“所以我们是靠袜子、衬衣、打火机换人家的飞机。”
  数据显示,东莞的工业总产值,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东莞的对外依存度还高达200%左右。
  因此,一直有外贸加工样本之称的东莞转型升级,也正是整个珠三角、广东省乃至更广大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借鉴的经验。而从东莞“加工贸易升级”试点亦看出,经过5年发展,当地加工贸易转型已渐入正轨。
  据蔡康介绍,2008年以来,东莞共有16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改变了以往“大进大出”、市场单一的经营模式,抗风险能力增强,另外,加工贸易企业新增研发机构304个,新增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企业184家。
  目前,东莞设立了10亿元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拓展内销和培育品牌,十二五期间,东莞还安排100亿元继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现在东莞的企业转型已经步入正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蔡康说。
  政策先行先试
  肩负双重使命的东莞,开始争取转型政策上的先行先试。
  据了解,借此次商务部前来调研的机会,东莞一口气向国家提出了38条政策建议。这38条政策建议汇集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政策建议》之内。这也是试点城市首次提交相关政策诉求。
  记者翻阅《建议》文本看到,不少建议来自企业存在的实际需求。比如企业希望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施行增值税台账空转,希望人民币升值是个渐进过程,希望可以降低试点城市来料加工印刷企业转型的准入门槛,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出资等。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企业进口或国内购买设备均先征收17%增值税,再由企业取得进项税进行抵扣。
  东莞华科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品程在调研会上表示,去年在增值税上缴纳2300万人民币,而退税要花半年时间才能退回来,因此他希望“一开始就不要缴纳”,或者允许试点城市加工贸易企业购进关键设备实行增值税台账空转,免除企业购进设备的资金积压,这样可以调动加工贸易企业购进设备的积极性。
  对于东莞提出的这些建议,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将好好研究。
  政策求长求稳
  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之际,加工贸易转型亦顺理成章。决心已下,但路却要走稳。
  这两年,一些地方尝试“腾笼换鸟”,希望赶走低附加值和高污染的加工贸易。但由于操之过急,一些本可逐步升级或迁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无法短期内完成调整或迁移,纷纷倒闭,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亦带来大量产业工人失业。虽然加工贸易是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仍超过12万家,解决就业约4000万人。
  据介绍,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向东在商务部内部会议上曾激动地说:要给加工贸易喊冤,现在说贴牌生产,说得一塌糊涂,不要以为贴牌不可靠,75%都是国内的零配件,25%是国内增值。加工贸易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不要轻视,政策要稳定。
  这与商务部的态度不谋而合。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近日在对外经贸大学的研讨会上说,加工贸易现阶段仍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不可逾越”。从“制造”到“创造”,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储备和积累,才可能实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并不一定要遵循某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应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不同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道路。
  也就是说,中国不能简单地抛弃加工贸易,“调整重心应放在升级上,而非产业转移或者国际转移上。”他认为,加工贸易转变应由被分工变成主动参与分工,从参与别人的产业链到争取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工业体系。
  本报记者了解到,酝酿已久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意见》两会后将尽快出台。《意见》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与此同时,“两高一资”项目也将得到更严厉的控制。


东莞样本:加工贸易城市“变形记”

叶石界

    2010年11月16日,东莞被授牌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对于这座因加工贸易而兴又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城市而言,是一个预料中的事。
    数据显示,东莞的工业总产值,有86%来源于加工贸易企业。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目前东莞的对外依存度还高达200%左右。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然是东莞最大的任务。
    江凌解释,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两个概念:一是转型,从过去单纯的贴牌到贴牌跟自主品牌并存,从做出口到出口跟内销并举;二是升级,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
    为推动转型,东莞市专门制定了“1+26”政策框架,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目前为止,地级市中对产业升级拿出最多政策的,是东莞。”刚刚卸任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叶春荣对本报说。
    而转型推进了将近3年的东莞,实现了什么?
    纠结的订单
    一家做牛仔裤的企业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卖掉原材料。该企业负责人解释,原材料价格都涨了一倍多,但是要短期内提高成衣的价格又不可能。与其亏损生产,还不如赚取棉纱差价的钱来得快。
    金融危机形成的外贸订单格局
    长单、大单多转为短单、小单,并没有因经济复苏而改变多少。
    “现在不是没有单,而是对方出的价格,让你根本不敢接。”位于厚街的东莞红门外贸鞋城的一家制鞋厂商告诉本报。
    “对相当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报价,外商都认为太高,不能接受。”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也告诉本报,原材料价格涨得这么厉害,谁也无法判断什么时候才是顶;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增加了担忧。短单、小单显然更保险。
    为应对这样的困境,当地一家做牛仔裤的企业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卖掉原材料。该企业负责人对陈耀华解释,原材料价格都涨了一倍多,但是要短期内提高成衣的价格又不可能。与其亏损生产,还不如赚取棉纱差价的钱来得快。
    不过,更多的企业却没有这样的魄力。“有些单亏损也得做下去,要不然你多年经营下来的客户就断了。”上述制鞋厂商无奈地说,该厂家的策略是忍着几乎不赚钱甚至做好了亏损一段时间的打算。而该厂商也承认,这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赌宏观环境的变化。
    “从我手头现在收到的数据来看,还没有企业单纯因为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而倒闭,但观望的情绪很普遍。”陈耀华说,而留有一定产品库存的企业,对以更低的利润甚至亏损生产的承受能力更强。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全球性的问题。而相对于海外竞争对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显然更大。一家做网线的出口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今年以来铜价涨了4倍,但该公司亏损一个月后,网线价格就追涨上去。“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民币升值,相对东南亚其它国家而言,我们的竞争力在下降。”该负责人说。
    江凌告诉本报,今年10月份,东莞市政府对700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两成企业认为订单会增长。而6月份市政府也做过类似调查,当时结果是超过五成的企业认为订单会增长。“企业对前景又悲观了一些。”江凌说。
    在东莞市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目前企业普遍对订单的犹豫态度,实际上意味着东莞的转型升级还远远没有到位。
    内销初试啼声
    东莞今年全年国内市场的销售大概有1800亿元,占总销售额30%。“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说明企业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在降低。”
    “能有订单已经不错了。拼量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量跟质都要拼。”叶春荣说,而这个量,也不再是单纯的出口量。
    叶春荣本人掌舵的东莞岳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做内销,在2003年就开始就在无锡布厂。为进一步拓展内地的市场,他今年又在湖南郴州设厂。
    不过,叶春荣把企业的财务、研发等都留在了东莞,郴州只是做加工组装。“郴州算是珠三角边缘地区,交通成本不高,人工又便宜。”叶说,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企业区域版图延伸的体现。
    “我们的战略是要调整市场结构,从原来主要做国外市场,到同时做国内外两个市场。”东莞外经贸局人士对本报介绍。
    在平台建设上,东莞与香港贸发局合作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会、与沃尔玛合作举行展销周的“出口企业内销辅导计划”、与阿里巴巴合作在网上交易平台设立“东莞制造”专区、组织“外博会”,等等。



东莞在全国率先探索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如果说30年前,东莞在全国率先探索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被广泛借鉴应用到其他沿海地区,具有标本意义的话,那么今天东莞率先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探索,在举国上下同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背景下,同样具有标本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更具价值
  寒意消退,南方湿润的空气中开始弥漫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这是春天的味道。
  当笼罩在珠三角上空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云逐渐散去,人们习惯性地进行盘点,却惊讶地发现:曾经深陷“风暴眼”的东莞,丝毫没有外界所想象的狼狈与窘迫,相反,多了一份洗礼后的自信和气定神闲。
  且看一组强有力的数据,是如何解答您的疑问的——
  问题一: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最多,因此受冲击最严重?
  东莞人坦然拿出结果:2008年以来,全市共受理815家来料加工企业办理转型手续,推动其中536家成功转为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
  问题二:东莞企业大都从事单纯的加工制造,不懂技术研发?
  东莞人自豪地告诉你,2008年以来全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89个,占历年总数的90.8%.
  问题三:东莞企业只会做外贸,不懂或不屑做内销?
  东莞的事实是:2009年全市内销总额达1541.22亿元,占内外销总量的比例从27.2%提升到29.4%.
  问题四:东莞企业没有品牌意识,只做贴牌生产为他人作嫁衣?
  东莞的情况会令你大吃一惊。2009年东莞市有98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母公司或东莞公司品牌),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全市委托设计生产(ODM)外资企业比重由2007年底的23.6%提高到2009年的29.8%。
  以发展加工贸易起步的东莞,正在逐渐摆脱“制造车间”的刻板形象。
  正如东莞市副市长江凌所说的:“我们深知,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及时升级转型,东莞经济的发展方式就无法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如果说30年前,东莞在全国率先探索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被广泛借鉴应用到其他沿海地区,具有标本意义的话,那么今天东莞率先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探索,在举国上下同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背景下,同样具有标本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更具价值。
  “哈利波特的魔法”
  “顾客如果想买我们的衣服,不用试来试去那么麻烦,我们有模拟真人的试衣系统,可以根据顾客的体形特征,实现虚拟试衣,同时还能快速尝试不同的服饰搭配。”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眨眨眼睛,颇为神秘地说。
  更有意思的是,该公司在国内注册的服装品牌就叫哈利波特。联泰首创的这种“体验式”服装品牌营销,也被人打趣为“哈利波特的魔法”。
  现实生活中的魔法也许无法点石成金,但确实有着出人意料的魔力。联泰,这家于1998年在东莞市凤岗镇成立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员工9000多人,年产服装1700多万件,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最烈的2009年,实现出口7401万美元,同比增长55.4%,同时,在全国的连锁加盟店和专卖店已经开到30多家,全部设在省会城市。
  就像魔法被破解之后就显得平淡无奇一样,联泰的经验无非是:自主创新,于2006年投资1000余万美元,成立联鑫服装有限公司,负责国际品牌在国内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设计研发;注重品牌,借助“哈利波特”的文化内涵,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系列产品。
  在东莞,这样的企业比比皆是。
  为了打消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上的种种顾虑,东莞市政府开展了不厌其烦的宣传、走访。有人做过统计,光是大型政策宣讲会就组织了42场,印发的升级转型辅导资料达6万多册,并制成中、英、日、韩等多国语言版本,方便外商直接了解扶持政策。甚至成立了特殊的“游说团”,赴日韩开展系列巡回政策宣讲,直接面对大企业的海外总部高层,就其关注的升级转型问题进行辅导,消除企业高层的顾虑。
  针对政策上的种种障碍,东莞市制定了1个总体意见和26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1+26”政策框架。
  针对企业最关心的停产转型问题,2008年6月,东莞市外经贸、海关、税务等6个部门出台《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及指引》,按照“自愿、不停产、变更、从优、便利”的原则,在全省率先解决来料加工企业转型遇到的停产问题。2009年10月,针对转型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衔接问题,参与职能部门由原来6个扩大到11个,并对一些具体操作衔接问题作了补充完善。
  2009年,东莞市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268家,是上年的2.9倍。
  “生产车间”变身“企业总部”
  但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能力成为“哈利波特”。面对陌生的内销市场,面对技术创新的高门槛,不少加工贸易企业欲从“生产车间”变身“企业总部”,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东莞市毫不犹豫地做起了“搭台”工作。
  与黄埔海关合作,在全省率先试行“集中申报”模式等,建立加工贸易内销“快速通道”。2009年东莞市加工贸易保税料件转内销108亿元,同比增长172.1%.
  联手沃尔玛,搭建拓展内销商贸平台。先后举办了“东莞出口型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训暨沃尔玛采购对接会”、“东莞外贸商品展销周”等活动,将质量安全、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引入沃尔玛国内76个城市的140家门店上架销售。
  联手香港贸发局,组织在莞企业参加33场国内外展览会,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参展费、展会宣传推广费、产品注册费及产品认证费用等方面给予资助。
  联手阿里巴巴,搭建拓展内销电子商务平台。在阿里巴巴网站构建“东莞制造”专区,以统一形象推广东莞的产品和服务,对进入专区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年费用的全额资助。
  联手“外博会”,搭建拓展内销对接洽谈平台。
  此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平台,2009年东莞市外资企业共设立研发机构84个,是上年的16.8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54亿元,增长1.5倍;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增长59.6%,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引进港台服务机构,延伸香港“升转一站通”服务计划,引进台湾电电公会、台湾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2家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点,为在莞港企、在莞台资企业提供转型升级辅导服务。
  搭建政府服务平台,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亿元“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专项资金”、提供“一站式”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选准一批重点企业,将工作做细、做得更有针对性。”江凌说,东莞将推动1000家来料加工企业加快转型、推动1000家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支持1000家企业提升生产力水平,以此推动加快转型。
  一座城市“脱胎换骨”的努力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现在全市干部群众都认识到,推进产业调整升级,是东莞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我们来说,现在面临的不是怎么鼓动大家转型,而是怎么加快转型、怎么转得更好。”江凌说。
  虽然经过为期1年的试点摸索,东莞市率先出台了很多创新性的政策措施,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莞市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就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
  一个容易为人所忽视的细节是,3月25日在东莞举行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东莞市政府一口气汇报了破解来料加工企业形态转变障碍的10种做法、已破解的3大难题、已建立的3大平台,但与此同时,东莞也向省里提出了请求支持解决的13个具体事项。
  而对东莞这座久负盛名的工业化城市来说,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鼓励企业创立品牌、开拓内销这些具体的技术层面上,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升级,甚至“脱胎换骨”的努力。
  江凌说,转型初期,东莞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跟深圳、广州比还是有难度,特别是离市中心比较远的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居住环境,总是留不住优秀人才。但是通过推动转型升级,东莞逐渐出现了产业提升和人才聚集的良性互动。
  “产业转型升级令整个城市的发展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东莞是一个低端制造的城市,所以我们采取的是成本控制,城市破破烂烂不像样子,就是为了让企业的成本更低。但进入本世纪后,城市的发展战略改变了,从成本控制转向人才聚集,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所以我们大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的营造。”江凌说。
  一个令人感到振奋的现象是,最近几年,东莞由农民自建的出租屋空了不少,但由品牌房地产商开发的高级住宅区却多了起来。
  “希望东莞能做广东发展的雄鹰,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继续再领跑30年!”省委书记汪洋对东莞市的这番激励,也是全国对东莞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