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述》(生命起源)

世界重述(熊正兵著)

 

                                                  

 

   我想关灯,因为光线的跳跃总是干涉我的思考。可我又不能关灯,因为黑暗以后我没法书写。我的思绪在黑暗中象闪电一样美丽,我的笔在黑暗中却瘫痪成一声叹息。眼睛和思维总是朝不同的方向张望,它们总是打架,我不知道谁看到的是真实。电脑不听话,被我踢坏了,它像一个失宠的爱人蜷缩在房间的一角,我又拿起了笔,这伴随了人类几千年的工具让我感动得想哭。我讨厌文字,它像思维的垃圾,我的笔像一个勤快的掃把,它总能扫到精神狂欢后留下的一些痕迹。我喜欢文字,它像一座虚实之桥,它让眼睛和思维在空中的鹊桥上相会。孩子问我,老子写《道德经》时用的是什么工具,我不知道,也许是刻刀吧,它刻下每一行字的时候可能都流了一天的泪。孩子又问我,老子为什么不种地,不管收成好坏,多少都能为粮仓增加一把米。是啊,老子为什么不种地?可是如果他真种了地,那他收获的粮食能变成我们今天餐桌上的面包吗?我真不知道该不该谴责老子玩那种无聊的道德游戏。

 

   人究竟有没有精神?精神究竟有没有价值?《道德经》穿越几千年走来,我怎么越看它越觉得熟悉?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白须老人对着天地叹息。肉体和精神究竟谁是主体?为什么那么多人活得毫无意义?住宅小区里又一位老人去世了,喧嚣的鼓乐声像是在给一具失去灵魂的肉体吹气,我不知道那个老人要去哪里,可他分明不会再出现,这个世界总是在剥夺一些曾经与我们相伴的生命,这个世界又总是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时候给我们送来惊喜,生活在得失中间的我总是看不清得失之间的逻辑,生死像枷锁一样让我为我的肉体服苦役。我不知道我的笔此刻又写下了些什么东西。

 

   我又做梦了,梦里的我很恐惧,梦中见到的情景在我醒来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对等的话语。我蜷缩成一团,对我的爱人发脾气,我知道我的脾气发得毫无道理,我只是觉得生命给了我太多的压力,我看到了太多的人在折磨他们自己,我感到人类在朝着某个深渊坠下去,我总觉得人们在努力做他们创造出来的工具的好奴隶,工具像暴君的屠刀在斩杀人类的灵性。谁是暴君?愚昧还是贪欲?如果是贪欲,我会为人类的贪欲之小而哭泣,宇宙之大,我们怎么会为眼前那点东西丧心病狂,放弃千古之寻?人类真的是绝望了吗?生命是万能的,眼睛只是它的一个工具,耳朵是另一个工具,这两个工具是那么原始,它们得来的信息靠得住吗?人心真是一团毫无意义的肉?人类真的是陷入了工具困境?

 

   我总觉得人类的困境来源于人类的愚昧,愚昧像瘟疫一样让灵魂大规模死于非命,什么是愚昧?对知道之物的重复占有是不是可以克服愚昧?我理解的愚昧是这样的:对一个方向的过分依赖就是愚昧,对心灵放弃关照就是最大的愚昧。我一直在为所有的死亡寻找理由,我一直在为一切灵魂寻找出路,可太多的人告诉我他们没有灵魂,他们说他们的灵魂就是他们的私欲,我不懂什么是私欲,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私欲是肉体之欲还是灵魂之欲,我看到的是一种错乱,我看见他们用他们的私欲杀死了他们的私欲,我还看见他们在这种易子而食的满足中结下了仇恨,仇恨最终将毁灭他们赖以生存的秩序,我为可以预见的结局而悲哀。

 

   没有人相信他会死于非命,如果希特勒预先知道1945年的结局他就绝对不会有1939年的冲动,所有悲剧都产生于过低地估计了我们视线之外的实力,空气中之中有雠仇这话不假。对于一切自恃强力的人我充满了怜悯,在我的印象中最没有地方安放的就是那些由实力武装起来的愚昧。

 

   重述不是哀泣,它源于怜悯,愿本质的真诚能挽救人类业已失望的心灵。

第一篇:重释生命

序:惑

   有人告诉我我生活在一个孤球上,可没人告诉我这个孤球在哪里。有人告诉我地球在银河系里,可没人告诉我银河系在宇宙的左面还是右面。我知道我随着地球以每小时1500公里的速度在旋转,可我周围的一切感觉很安静。我不知道我处在宇宙的边缘还是中心,可我分明觉得我与一个想象的中心离得很远。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与我相处的一切是如此地依恋我,它又总是催我去远行。我不知道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本质上是属于光明还是黑暗,如果没有太阳,光明和黑暗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存在依据?很多人告诉我我的生命起源于偶然,即使是只从2千年前算起,即使每次的只有左右两种选择,25年一代,我已经连续正确了八十次,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也不知道这种正确的意义,可我分明看到与我同样正确并顺利来到这里的人有60亿,我们共同生活在一处,说着大致相同的语言,我奇怪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嘴巴说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谁用脚唱歌,大家的耳朵都长在头的两边,大家的眼睛都是那么迷人,我不知道人类的形状为什么这么整齐,这其中竟然还有让我喜欢的美女。我不知道组成我这个糊里糊涂的身体需要多少个细胞,我估计了一下,应该超过六十亿,不放心又查了一下,结果吓了一大跳,竟然是100万亿,比想象的多出1万多倍。很多时候我习惯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细胞,那么人类是不是我们这些细胞梦想着组成的身体?如果人类整体真的是一个抽象的生物,那么这个奇怪的生物现在又进化到了哪一个阶段?比草履虫高级吗?当然,草履虫只是单细胞生物。那么比蛤蟆高级吗?那就说不清了,蛤蟆至少有头,有脚,还有统一意志,我们人类的头在哪里呢?脚又在哪里呢?在太空外星人的眼里人类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外星人是认我们人类整体说话还是认生命单体说话呢?就像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整体蛤蟆的,我们的眼睛根本就不认单体细胞的帐,它太小了,看不见,那么外星人巨大的眼睛看得见我们这么小的身体吗?也许在他们看来人类只是有着初步生命意识的水母,连成一体的意识脉络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1、漫话宇宙

   我一直在想谁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想来想去没有别物只有宇宙。宇宙像一个巨大的监狱羁押了我们的身体,它也像一个亘古暴君钳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思维总也跨越不了宇宙的边,宇宙没有边,这是一个宿命,以有限之生命对抗无限之宇宙这表面上看注定是一场悲剧。无限空间之为宇,无限时间之为宙,宇宙用经纬两条线勒杀了思想的自由。谁能告诉我宇宙之外是什么?谁能容忍宇宙之外不是宇宙?宇宙是白色的还是透明的?宇宙的本质是黑暗无边还是阳光灿烂?我习惯于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充满薄雾的奶油色透镜状的扁平空间,这显然犯了一个错误,我把上下的概念用上了,我总是头朝上地来描绘我头脑中的宇宙,可是宇宙是没有上下左右的,宇宙颠覆了一切既成的概念,宇宙是排斥方向的,它以它的庞大和空洞消融了一切。

   我一直在想谁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想来想去没有别物只有宇宙。宇宙以它无限的胸怀为我们铺设出一个巨大的背景,它又如一个万世圣母在饲养着我们的灵魂,没有什么不是它创造的,没有什么不是它准备好的,它为一切可能预备了发生的地方,它为一切开始预备了结局,它又为一切结局预备了新的开始,没有什么比它设计得更周全了,它用未来和未知收藏着无尽的宝藏。谁能告诉我三万年后人类会流行什么歌?谁能告诉我三十万年后的课本的第一页会是幅什么图画?宇宙用慷慨的偶然和坚定的必然指引着人类向着某个方向走去,它以它自己的浑沌反衬一切清晰的文明,它以它的笼统反衬一切被分离出来的逻辑和规律,矛和盾都可以独立生活在宇宙里,矛和盾又必将统一于一种新的概念和逻辑,只有宇宙才能调和眼前不可调和的利益,一切冲突都可以在由不可能解放成可能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宇宙是方法和智慧之母。

欢迎熊正兵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

感谢吴先生,真诚问候。

2、漫话空间

我一直在想生命的爱人是谁,想来想去没有别物只有空间。我们所有激情的运动本质上都是在与一个我们认可的空间约会,我们用自主的身体抚摸被动的空间,我们在我们占有的空间里播种下我们自以为是的意识,这种视觉的占有和意识播种也许是人类目前状态下可以解释的行为目的。

中国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是一组平面数据,我们感兴趣的是这组平面上有着附着空间,这空间里有羊,有鸟,当然可以有人,还可以行驶火车和飞机,这是一个立体空间,它的底是大地,它的顶是大气,不错,这种描述比较详尽,它基本上可以分割出了中国人的空间主权,可我要说这个空间根本就不存在,你别着急,我这么说自然有这么说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地球是自转的,承认了这个事实,我们就得承认我们所拥有的旧空间每一刻都在遗失,我们每一刻又在获得新的空间,这还不算,地球还在绕着太阳转,你说那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空间的运动轨迹是个什么样呢?我已经头昏了,我想象不出。这还没完,太阳还在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转,看来只能把那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空间当成地球身体的一部分了,否则我已经没法理解它的真实空间身份了。

以上所言目的是想说明空间的相对性,没有对空间位置的绝对理解和确认我们无法实现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可如果完全忘记了空间属性的相对性我们又会陷入一种视觉愚昧。

有时侯我想空间是嵌套的,这种嵌套不是正反宇宙的嵌套,这是思维和视觉都可以理解的嵌套,大空间总是在不断地吐纳着小空间,小空间又是更小空间的母空间,比如人类的性交,这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两个空间的相会,女性生殖器是运动的,男性生殖器也是运动的,这两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空间体在某一个相对的母空间里停留了,它们要交流,新生命产生了。

  对空间的漫话除了本质描述外笔者有着私心,这个私心就是想说明一切视觉空间都是视觉障碍,它可能会羁押我们的想象力,宽畅的宫殿固然好,如果失去了浪漫的想象力那么它就是一座陈旧意识的坟墓。可不管怎么说,我对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充满了感激,它让我们视觉和思想的脚步永远也不会因为空间的不足而停顿。

3、时间之舞

如果说空间是背景,那么时间就是演员。如果没有时间,一切就会被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像。时间是宇宙之舞,也是驱动万物的软件,它给宇宙注入了生命,它在未来和过去之间腾出了空间。

时间像一条船,它载着此刻在游荡;时间是一束光,它把绵延的黑暗切断;时间是变化和希望的身体,时间是逻辑和推理的母亲,如果没有时间,所有的意识将就地死亡。时间赋予了我们活力和方向。

我常想时间是一条长索,它把生命束缚在一根直线上,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提供了方向还是囚笼?我常想时间是一张网,它用意识之犁开垦出历史的花园,我不知道时间的宝库里究竟藏了多少宝贝。

时间也是一块帷幕,它为智慧和理智预留了希望,也为一切愚昧和贪婪准备了葬礼。

我曾想过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两个基本元素,如果把空间当成物质的母亲,那么时间显然就是意识的祖先了。

我曾经想过摆脱时间的纠缠,可没有了时间我连生命都没有地方安放。

时间有没有衣裳呢?那么它的衣裳确切地讲是音乐还是图像?很显然,时间没有颜色,它是一首透明的歌,各种各样的旋律就是它最美丽的衣裳。

时间也不总是如律动的游丝般充满灵感,很多时候它坚硬得像冰冷的石头,苦难就是人类消化不了的时间,愚昧和贪婪常常改变了时间的方向。我遭遇过时间作恶时的景象,那一刻的时间就像一个魔王,它腐烂出的液体浸满了我的大脑,一秒钟肿胀成一座沉重的大山,我的思维在时间的重压下扁平成死亡,我的身体成了我厌恶的对象,那一刻我怀疑时间死了,和它一道死亡的是希望。我听说过战争和暴乱,战争的不幸总是让我担心未来还有更大的灾难,我不知道我对时间的解释能不能让人类增加一点摆脱灾难的理智和力量,可我分明知道很多人还在继续败坏他们的时间并在酝酿灾难。

时间是考场,每一分钟它都在逼我们交出答案;时间也是解决方案,它总是为一切错误留了后路,等待智慧和理智修正航向。

  时间的本质是秩序,时间更是一个残酷的导演,它可以面对并制造一切意在恢复秩序的灾难。

4、时空之战

我一直在寻求人类冲突的根本起源,因为我不相信私心有那么大的能量,私心只不过是人类个体生命的副产品,而且它生成的目的也只是维护个体的成长,那么人类屡屡遭受苦难的根源在哪里呢?答案也许就是笔者正在叙述的时空之战。撇开恐惧和愚昧等不利因素,人类最大的困惑和悲哀也直接来源于时空之战。

本质上生物分化定点以后,时间和空间就分家了,一个生物它不可能既拥有完整的时间又拥有完整的空间,人态生命只是一个时间碎片,这个碎片拥有与它俱来的抽象空间,可任何一个人形生命都不可能屈服于这种被分割孤立的命运,它们理所当然地要寻求自我的壮大,这种壮大补偿了它对弱小孤立的本能恐惧,这种壮大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中的宇宙模仿,只是这个它努力建造的新宇宙是个自主意识体,它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膨胀和长大的欲望,这个欲望的终极对手是谁呢?很显然,这个对手就是我们还没有占有的空间。人类和一切生物都在本能地与庞大的空间作战,他们力图把尚不属于他们的空间纳入他们的意识控制之下,这是一个超越堂吉珂德亿万倍的疯狂,可它也的确为所有生命的成长奠定了方向。

人类和一切生物面对与庞大空间的战斗相当绝望,因为它们的个体意识体是那么小,在此即不在彼,在彼即不在此,这让它们无法忍受,而唯一的办法就是一种虚假的强大,这种强大直接以同类生命为对手,极端幸运儿甚至实现了他的愿望,古老的王国建立了,一呼百应的虚假联动成就了既往所有的暴力文明,可这种征服和强大是以牺牲几乎是所有未君王的生命个体的本能欲望为前提的,很显然,这个虚假庞大的意识体内意识浓度稀薄,意识通道不畅,不具备整体意识共鸣共享功能,所以这种补偿式的权宜强大方式从一开始就背离了芸芸众生的意识本能,而违反本能的东西也必然会屡屡触发灾难。

人类的贪婪本质上说是孤独生命对庞大宇宙的征服欲望,但只要连成了一体就是再贪婪的魔鬼也会柔情万般。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没有人在饥饿的时候会吞食自己的手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手指已经是他意识体的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就算他闭着眼睛无意中咬上了它也会松开口,因为完整的意识体是一个共享同盟,是拒绝自残吞并的。

  本小节谈到现在基本上还处在悲观状态,笔者是不是说人类的贪婪和自残是一种必然呢?不是。但如果人类的意识不能有效和快捷地发展和连通,那么悲剧重演也肯定是必然。
5、生命结构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而目前在此岸能够以最完整的意识来面对宇宙也是人的生命,那么人的生命主体究竟是什么呢?现在看来,人的生命主体不是其他,就是一个意识集合。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从没有对生命本质作出如此具体的判定,那么今朝大胆作出如此绝对的判定会不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呢?我们先撇开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因为有关唯心还是唯物的判断都是既往思维的产物,在笔者试图构建的解释体系中几乎没有安放它们的位置,所以任何以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为武器对本解释所实施的批判本书也无从接受。
  
   如果把生命的本质硬性判定为意识集合那么笔者试图把人的身体置于何处呢?意识的集合又为何物呢?
  
   我们看过的人体生命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生命状态,即活着;另一种是死亡状态,即死了。活着的状态暂且不谈,我们先来谈谈死亡状态,对于一个仅仅因为缺乏空气窒息而死的健康尸体来说,它的器官完整程度应该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因为它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曾经有几分钟它没有获得新鲜空气,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它尸体的完整无缺而依然把它当作生命呢?显然不能,因为它已经没有了意整体识,或者说整体意识是生命主体的唯一特征,含羞草有整体意识,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生命,而尸体不能。
  
   其实笔者认为人体生命应该还有第三种状态,即纯意识状态,因为对这种状态的宣扬会被意识霸权者判定为异端邪说,那么笔者不妨妥协一下,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些人已经死了几千年了,他们的思想为什么还能被我们接受并欣赏呢?这难道不是意识的独立存在状态吗?有读者会说:“这叫什么话,纯属狡辩,那些意识是通过书本或羊皮存留下来的,没有了书本和羊皮意识会跑到你的床头与你说话吗?”按照人类现有进化状态这当然不能,可我想反问一个问题,如果意识是无法独立于人的肉体的,那么凭什么我们能看得懂那些鬼画符似的文字呢?那些圣贤又何必写那些别人注定看不懂的东西呢?可见,在图画和文字产生的那一瞬间意识已经部分独立了。
  
   以上文字只是在现有的思维框架内对意识的独立提出了异议,对意识以完整的另态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将在随后的文字中展开。那么,如果我们接受了生命主体是意识这一论断会不会造成人类轻视肉体活动并陷入目的虚无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笔者的担心所在,在人类意识总和还不是很丰富以及意识本身还不是生产力主体的历史阶段,对生命意识形式的过分肯定将阻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会伤害目前的意识载体——人类肉体生命。
  
   但是,笔者以上的担心并不意味着笔者否定了“生命的主体是意识”这一判断,也正是因为缺乏了这一判断现实社会业已陷入了一种无法解释的深渊,我们不可能那么勤奋地工作仅仅就是为了等待死亡,我们的一切行为一定存在着一个隐含着的目的,这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意识的壮大与发展。
6、生命轮廓
  
   人的肉体是物质的这是没人否定得了的,离开了肉体我们也确实无从证实任何纯意识状态的生命的存在(笔者的主张除外),也许科学技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耳目制造出什么没有肉体的生命影像(非普通音像制品),但可以想象的是我们依然不会承认那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可见我们的意识到目前为止还不接受任何没有肉体承载的生命,所谓肉体即是一种意识自主体,生命是必须以肉体为符号的,或者我们宁愿说有意识的肉体就生命的本身。由于人体器官的功能局限和观察工具的缺乏,笔者无力改变人类关于生命的既有印象,但人类的既有生命理念在面对旧生命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的时候出了问题,人为什么会死?人又为什么会出生?死亡难道真的是生命的终结吗?既然有此莫名其妙的终结,那么为什么又要有那完全没有必要的开始呢?人的出生真是一种偶然吗?如果是偶然,那么这种偶然为什么会重复出现?
  
   有人说:“你的问题很愚蠢,人的出生是基因和遗传决定好了的,进化论可以解释你这些无厘头的问题。”笔者无意攻击进化论,有进化论毕竟比没有进化论好,可进化论是否可以解释人类为什么要选择生存而不是死亡呢?生存的目的仅仅就是生存吗?我们知道一个行为不可能是这个行为的目的,这在逻辑上行不通,所以笔者以为进化论只是人类对生命初步理出的一个认识头绪而已,那一团乱麻似的生命之谜决不是目前简单的进化论能够解释得了的,从纯物质的角度来解释生命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供给我们相对满意的答案。
  既然生命问题在近距离内解释不通,我们不妨让模糊存在于远方,在人类目前思维许可的范围内笔者做了大胆的设想:有一种未知的生命状态存在于人类目前的意识之外,这个生命状态究竟是以整体形式存在还是如人类身体般独立存在,笔者认为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不大,关键是人类的生命状态能不能在飞蛾和虫蛹之间转换,这是一种探讨,当然也是一种假设,问题是这种假设是在我们的验证能力之外的,但不能验证是不是就不能假设了呢?毛毛虫在它进入虫蛹状态前是否知道它们今后会变成蝴蝶?大自然已经展示了太多的人类意识之外的奇迹了,为什么人类就不能羽化成仙?也许读者认为笔者的话题已经蜕变成浪漫的幻想了,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且慢,这不准确,因为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太多了,电没有被发现前它是存在的,超声波在没有被检测到之前也是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容忍我们的生命在眼下这种形式存在之前是存在的这种可能性呢?谁又能用目前的理论证明它不存在?
  
   好,对笔者假设的疑问所有有思维的人尽可以去猜疑或证伪,可笔者需要强调的是本书试图建立的解释体系正是建立在这种善意和无害的假设上的,此假设有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已经在上段文字中提及,即此节弱化了对生命意图的探讨,当然,此书也不会全然漠视此问题的存在,宇宙意识化的过程也许就是生命存在的目的。
  此处,笔者把自己想表达的生命观念再详细阐述一下,即,人的现存可视、可闻、可触、可联系状态只是一个现世生命可以理解的生命环节而已,它可能有它的前状态和后状态,而这些前状态和后状态的具体存在形式可能是存在于我们目前意识理解力之外的,但这种目前不可知的存在状态最大的可能是一种以意识为主体的存在状态,也许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切只是某个未知生命体的胃,而肉体生命终结后留下的尸体不过是排泄出去的粪便和汗液而已。
  
   荒唐也好,浪漫也罢,生命跨度已经被笔者拉长了,这里没有提到佛教的轮回也没提到基督教的天堂,笔者很感激宗教提供给世界的忠诚和浪漫,可无法认同它们的人形漫画,这就像一条毛虫把它将要变成的那只蝴蝶硬说成是一条可爱的没长毛的新毛虫,在笔者看来宗教有点想当然了。
  
   好了,在以上假设前提下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现世人的身份和结构组成问题,解决了假设前提后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现世的人是一个载体,或者是一个容器,他的一切可视、可闻、可触、可联系的状态都是一个物相外壳,或者说是一个营养基,这个盾形外壳和肉体营养基保护和培养的不是肉体本身,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制造和保存意识,意识的生产和解放才是现世肉体存在的唯一目的。
1、方向的意义
  
   在本篇序言中我们系统地勾画了以意识为主体的全景生命的结构模型,现在笔者接着对肉体状个体生命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知道我们无法用一个概念解释同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用行为的自身来解释那一行为的目的,肉体生命从视觉上看无外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的存在自然不会是为了这一行为的本身,那么肉体生命存在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前文已经作答,这里不再重复,可如果再往深一步问,六十亿人为什么又不活在一处,活成一个整体?凭什么要分开来活得这么累,活出这么多矛盾?显然,这的确是个需要认真对付的问题。
  
   这里笔者被逼要提出一个新的设想,我们知道此岸实空间是三维的,加上第四维时间就构成了运动的基础,如果时间仅仅是一维的,那么世界的运动方向只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时间的一维性注定了我们只能拥有一种结果,这就是必然,而必然的唯一性显然与宇宙的无限性不互洽,如果无限的宇宙只以一种方式去经历显然无法获得全面信息,如此生命意识池里的成果也是线性的,这不符合宇宙全面意识化的要求,而事实上这个矛盾被另两个因素克服了,一个是偶然,另一个就是数量,这里笔者要点明一个事实,时间对同一个具体的生命而言,在感觉里和事实上都是一维的,可由于生命个体数量的不唯一也就必然把同一根时间轴拆分了,并罗织成网状,球状,时间的一维性因为主体数量的缘故改变了,宏观上看,时间由此也拥有了万向多维性,弥补了时间的方向性不足,从这个角度讲,数量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肉体生命取多态分立而不是单一整态实际上是为了克服时间的一维单向性,也是意识全面发展的需要。
  
   说到底,笔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得知识,以本书的语言说就是获得意识的增长,它是前一个生命过程的延续,也是后一个生命过程的前身,也就是说它是环节,一个目前唯一在我们意识范围内的环节,也是我们唯一可以适当控制的环节,说到这,我们就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生命的本质是意识的延伸和扩展,那么我们现世的行为选择与后世生命状态之间有因果关系吗?确切地说也就是我们在今世的行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吗?如果有,那么这又从何说起?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又是什么?人类目前又是如何避免错误趋向正确的?
  
   根据本书的逻辑,一切趋于扩大意识范围的行为都是正确的,相反,一切趋于意识重复,或遗失意识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或者更进一步在社会范围内讲,一切抑制意识生产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其结果从宏观上说是减缓了宇宙意识化的进程,从微观上说,就是一部分生命由于自身的错误选择与时间分离了,失去了动力,僵死为意识世界的对立面,成为不动的死点,或者说它们重新又退回到时间的起点,甚至于落入时间轴的反方向,成为可怕的无动力另类,或者说生命存在背景。
  
   最后我们来谈谈人类目前是如何避免错误寻求真理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的时间方向问题,对个体生命而言时间是单向一维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轨迹,或者说生命轨迹,是线性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段时间里亲历两件事,也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这也符合我们传统时空观里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概念,历史是线性连续的,但以上观念中时间的单向性是针对过去而言的,而对于此刻,或者说选择之前,时间在本质上是万向的,它如上帝的神箭可以射向任何目标,在下一秒到来之时我们可以改变一切,时间给了我们绝对自由,生命的行进路径逻辑上讲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也就是说偶然性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笔者想谈的个体生命的时间方向性问题。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时间在为个体生命提供无限选择的同时也为个体生命制造了最初的困境,因为选择之后的方向只有一个,那才是我们的方向,要在无限的方向中找出那唯一合理的方向也就必然成了伴随生命每一秒钟的难题,生命由此遭遇了自由与合理的初始矛盾,思维有了动力。而一切思维都是在判断中生成的,那么,又是什么给思维提供了最初判断对错的依据了呢?笔者认为不外两点,一个是既往的文明,即过往肉体生命积累下来的意识池,它为个体生命提供了方向惯性;另一个就是现存的其他个体生命,庞大的生命个体的数量弥补了单一生命必须面对的无限遗憾,无数参照系校对出聊以信赖的方向坐标。
2、生命动力
  
   生命是以宇宙意识化为自身的存在目的的,这一说法听起来相当遥远,甚至让我们怀疑这也就是一个说法而已,这一说法对现实的解释性如何呢?现实世界中个体生命的真实行进动力究竟是什么?和意识有关吗?符合笔者的推理逻辑吗?看得见路径轮廓吗?好,围绕上述疑虑,笔者带领读者对现世个体生命的生存状况做一个初步考察,现实中我们生命的动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呢?有明确的动力源吗?人生的最大快乐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首先笔者忠实地顾视着自己的生命,寻找着自己生命的动力,虽然琐碎了一点,可为了真实,不妨罗列如下:第一,笔者对未来有担心,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在此岸能不能有保障,为了能够顺利地活完这一生,笔者必须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即所谓作出一定的贡献,以获取一定的资源,确保生存;第二,笔者已经生育了后代,由于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说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感情,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够减小她的生存压力,为此笔者依然需要努力,当然努力的目的依然是资源的囤积;第三,笔者还有父母,还有兄弟,还有妻子、朋友,为了让他们能因为笔者的存在获得轻松感,笔者也需要努力,以备必要时能对他们实施救助;第四,笔者好玩,一生都想看名山大川,也有去太空旅游的愿望,所以笔者同样需要努力,以获得富裕的时间和金钱,确保游玩念头得以实现;第五,笔者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哲学、历史和科幻书,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常常掩卷长泣,对科学幻想又会热血沸腾,对人生的意义更是穷追不舍,如果可能的话愿意这辈子坐在太阳下永远读下去;第六,笔者喜欢做点科学小推演,搞点建筑结构小设计小验算,也喜欢编点计算机小软件,笔者认为自己不够聪明,也许做了这些事后就会变得聪明些,因此也就会明白更多的事情,当然,最终还是为了寻求乐趣;第七,笔者总喜欢写点什么东西,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转眼就不像自己写出来的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像内心旅游,另外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很多时候还能感动自己,这也很奇怪,所以如果有时间笔者愿意好好地写点东西;第八,笔者喜欢漂亮女人,如果有机会笔者愿意和自己喜欢的所有姑娘在一起,那将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可事实上也不能太多,一多个人的自由就受影响了,其它事就做不成了...好,差不多了,啰哩啰嗦说了这许多,基本上把自己这一生的愿望给概括了,估计读者的愿望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愿望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生命的动力,看来笔者的生命动力还真不少,想想都好笑。
  
   实际上明眼人看得出笔者上面罗列的动力素材有些在本质上是重复的,而有些根本就不是动力,而纯粹是一种担心,具体地说,一到三条是压力,四至七条是愿望,第八条是本能。
  
   笔者现在来说说压力为什么不能算作是生命的动力,其实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简单,因为压力是以生存为目的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以生存行为来解释生存的目的,这不符合解释逻辑,为活着而活着当然不能算是生命的动力。为统一认识计,笔者再补充一例,这就像我们去某处游玩,游玩目的显然是看某处的风景或文化遗迹什么的,肯定不是为去而去,或者先把某处抢下来,然后再为去而去,没有任何目的,抢是为了去,去却没有目的,也就是说不如“不抢不去”。
  
   前述罗列的四至八条虽然在本质上也有重复,可似乎都是些以生命为载体的目的事件,它们的存在都不直接以生存为目的,有着生存行为外的企图,而这正是笔者所感兴趣的,显然这些事件里含有着维持和推动生命的动力,那么这些事件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内涵呢?相信读者已经看出了这里面都含有探询的动机,而探询的动机和宇宙意识化的内在需求是一致的,这就是生命的动力本质。
3、本能分析
  
   细观生命我们发现人的生命里有着一些逃离逃避分析的行为倾向,这些让人迷惑不解又确实存在的生命倾向概括地讲就是本能,本能的存在干扰了我们对生命目的的追问,可撇开本能来谈生命目的显然又不具备说服力,既然这样,笔者就专开一节来谈本能的简单起源以及它与生命目的之间的关系。
  
   人体的本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几乎涉及到人性特质的各个方面,小处讲眼睛有亲色本能,耳朵有亲音本能,嘴巴有进食的本能;从大处讲人又有两性交合的本能,且有求生惧死的本能,这些本能性的东西和原始的欲望搅和在一切,足以摧毁我们立足于理性的逻辑分析,使我们迷茫于自身的肉体需求,跳不出微观的视角,最终无力揭开生命的终极目的之谜。那么,人的本能的来源是不是真如“本能”这个词暗示我们的一样,源于人体的本身,原本就是无解之物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本能起源依然有着先于肉体生命的根据,而这个根据就是它之所以装配于人体是用于辅助生命完成它的终极目的的,而这个目的也还是那个宇宙意识化的进程。
  
   宏观上说,一切生命起源于意识的最初萌动,可以想象当意识颗粒以宇宙对手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它是多么的绝望和孤独,意识的地盘是那么小,时间的一维性和宇宙的无限性使得个体生命与无限未知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可无法调和也得调和,生命就是以克服和解释宇宙为存在目的的,它必然会采取一切方法和手段来确保和加快它自身的意识化进程,而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辅助生命的相应本能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眼睛和耳朵的亲色亲音本能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它们直接以获取信息扩大意识范围为目的,而人类进食,性交,惧死以及遗传的本能则需要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展开分析。在生命的整体意识化进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时间箭头的方向性与空间位置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也分析出生命是以自己的阶段性多态以及个体数量来克服自身的方向性不足的,可以上分析只是克服了宏观方向上的无限性,其实在微观范围内,在选定的方向内,依然存在着无限性,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因为任何一个存在实体,不论它的范围多么小,它都饱含了无限的信息,正如我们永远也无法把一只苹果所拥有的内在信息全部拾取完毕,客观事物信息量的无穷性使得以拾取信息为主要活动目的的生命在过程行为方面有着天然的过程粘滞性,形象地说,生命为了拾取信息扩大自身的意识范围,它既可以随时改变方向以获得宏观新领域的信息,又可能滞留于原点原地以求穷尽某一具体微领域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生命惰性的起源,也是现世人态生命遗传与希望不死的原因。
  
   笔者已多次暗示,人的现世存在只是整体生命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且在上一篇里也扩大了现世生命的概念范围,文化被笔者以另态生命的形式归入了生命范围,因为它是纯意识的载体,在客观上完成着意识积累,并且不断为个体生命的意识扩大提供着工具与途径,它是现世人类看得见的一种正在长大并且还要永远守望于现世的生命模型。其实,我们的现世中还有一种生命模式,因为它们过于庞大,也因为叙述艰难,笔者一直在避免触及,可一旦谈到生命的进食本能继续回避已经没有可能了,这个生命模式就是人类的食物,一切低级生命。之所以称之为低级生命是因为在行动力以及意识含量方面它们的确还没有与人类处于同一水平,还处于劣势守望状态,尽管如此,可我们也无法否定它们属于宏观的生命范畴,毕竟它们也是意识体,也有着意识积累和意识扩大的生命倾向。正是它们的生命特征导致了人类以及其它高级生命在生命圈内创造了一条表面上残忍实际上又是合理的食物链。这确实是一个残忍又有趣的现象。
  
   罗列地球上的非人类生物,其中有许多存在于我们的食物谱系中,这里面有植物,也有动物,目前看来以纯矿物状态被我们食用的东西还不多,这基本上是事实。分析以上事实,我们注意到动植物具有一定的意识扩大倾向,且内在信息含量要多于矿物,而它们在与人类的信息交流方面目前显然还存在着难于逾越的障碍,由此可以猜想人类作为现世最高级的个体信息管理者就有可能收集并合并其它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意识,而这些被收集,或被消化了意识又为人类这个意识体提供了继续此岸意识化的可能。也许有人会质疑笔者在以最野蛮和最无耻的方式为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困境寻找理由,笔者也觉得有这种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毕竟还没有能够替自己的“丑行”找到借口,但为了让自己的说法尽可能地开放于未来,在这里笔者认为生命间的异食行为只应维持在信息无法沟通、意识无法交流的物种之间,如果两种生命间存在着比易食更好的信息交流途径那么继续存在的易食行为即是不符合天然生命道德的“恶行”。好,上面的说法勉强可能是有些勉强,可毕竟也是一种解释方法,笔者接着上述话题来阐述为什么无法交流的物种间的易食行为是符合生命道德的。笔者认为宏观生命是以意识为本体也是以意识扩大为生存目的的,而意识扩大又是以解释宇宙为原始动机的,如果要想彻底解释宇宙,那么各分体间的意识最终又必然要汇合沟通,以达到系统全面的目的,前文笔者就人类为什么是“分体存在”而不是“整体存在”进行了分析,可有分就要有合,分合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收集信息,以扩大生命意识的总体存量。所以虽然低级生命在意识积累方面和生命总趋势有着一致性,可在信息系统化方面出现了孤岛绝缘现象,这不符合系统解释宇宙的需要,所以不同生命物种间也就必须有着信息合并行径,笔者认为高级生命的消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最不得已的意识交流器。
4、快乐分析
  
   表面上看人类的行为除了受生存压力控制外第二类控制因素大概就是快乐了,一旦解除了生存压力,人类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将受制于快乐追求。本篇前两节就生命动力及生命本能做了相应的分析,那么快乐在本质上与上述概念是不是同一类东西呢?如果不是,那么它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样的区别呢?人类又为什么会受快乐控制呢?
  
   好,下面笔者来罗列一下散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快乐,一,口腹之乐,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第一乐;二,性爱之乐,饱暖思淫欲,此是第二乐;三,成功之乐,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泛之于其他事业得逞,此是第三乐;四,悠然之乐,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此类也可推而广之为自由之乐,领导之乐,此是第四乐;五,窥视之乐,如“红袖添香夜读书”,此是第五乐;六,体验之乐,如飞越黄河,遨游宇宙,概之于一切冒险之乐,如杀人、对殴等以体验为目的的运动快乐,此是第六乐;七,求解之乐,如爱因斯坦、苏格拉底等以得到答案为己之快乐,此是第七乐;八,还有些如表现之乐,脱险之乐,交游之乐,受宠之乐,等等,恕不一一列举。实际上,进一步归纳上述八种表象快乐,我们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快乐无外三类,一类是基于保障生命安全的快乐,如脱险之乐,口腹之乐,成功之乐,受宠之乐;另一类是基于传统本能的快乐,如性爱之乐,悠然之乐,自由之乐,领导之乐;剩下来的大概都与意识的直接扩展与交流有关了,如窥视之乐,体验之乐,运动之乐,求解之乐,交游之乐。直接以意识扩展为支撑的快乐我们就不再赘述了,笔者现在来谈谈前两种快乐,第一类快乐中的脱险之乐、受宠之乐源于生命的过程粘滞性,因为上文提到过任何既存状态都有无限待解的未知信息,所以生命本能地具有停留续解的求生倾向,这就是为什么个体生命会在处于安全状态时感觉到快乐的原因。又因为世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增加了生命存在的安全性,故也归于第一类。至于口腹之乐,上一节已经做了相对详细的表述,这里不再重复。第二类快乐中的性爱之乐需要费些口舌,早期性爱是以生育为直接目的的,而生育又是以确保现世存留肉体生命为内在企图的,那么这一现象过程有哲学解释吗?笔者认为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现世生命活动的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留有无限未知信息的空间,以宇宙全面意识化为自身存在目的的抽象生命决不会半途而废,它一定会安排一种方式继续在此岸探索,而生育似乎就是符合这一内在目的的安排,打个不一定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后代就是那群来此岸替换我们工作的人。也许有人会问,干嘛搞得这么麻烦,我们不死不就行了,这样不也同样可以继续探索下去吗,要后代干嘛?话虽然没错,可我们知道,笔者在前文中也隐约提到,时间的箭头是万向的,宇宙中的可能也是无限的,生命在具有过程粘滞性的同时(也就是不想死的同时),也具备着改变现实、遗弃此岸、寻求更宏观的未知空间的企图,这应该算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最原始的动因,所以说生育是一种既解决了生命过程黏滞性矛盾又满足了生命追求宏观大解的本质需求的绝好设计,而这一切又完美统一在求解宇宙的宏大布局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了性爱之乐本质的一面。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的性爱除了以生育为起始目的外还带有着极强的娱乐性,这种盲目的执著与快感让人颇为迷惑,因为实在是找不出它的存在理由,它既不能产生热量也不能生产器物,浪费了人类多少热情和精力,也引起了很多无谓的争执与矛盾,那么这里面的哲学解释又是什么呢?好,笔者是这样来解释这个问题的,人类在作为意识主体的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意识载体,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人类本身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意识(或解为信息)浓度极高的一部分,人类当然不会放弃对这一部分的求解,这也就是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性趣的原因,实际上这一切也就是一个探索和求解的过程。至于第二类中的悠然之乐、自由之乐、领导之乐则均符合生命意识化过程中的宏观企图,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揭示这样一个事实,生命快乐的本质依然是与生命的意识扩容和宇宙的意识化的趋势相一致的,符合这一趋势则快乐,反之则不快乐。
5、思维困境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人类显然处于一种思维困境,这种困境是具体而真实的,带来给人类的是发源于心底的痛苦和茫然,正视这些事实笔者以为这种困境主要由以下若干方面的因素造成,好,我们现在来详细考察困境的具体组成并逐一分析其成因,但在考察和展开分析之前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和确认一下关于思维本身的概念。
  
   我们知道人是有一定思维能力的,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物质吗?思维是能量吗?如果思维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它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与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呢?思维在笔者试图构建的世界模型里存在于何处呢?
  
   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首先要再次阐述一下本文试图建立的世界模型,我们已知的世界和我们未知的世界是由两个主体组成的,或者说是由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两个主体分别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和与之对立的意识,宇宙又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类空间和类时间两个组成部分,时空的两部分拉长延伸出的宇宙主体不具备自我解释的功能,是一个死主体,但这个死主体又是一个母主体,在它诞生存在的那一瞬,一个活物随着时间的启动也诞生了,这个活物就是意识,意识是以宇宙的伴侣形式出现了,或者说它试图镜像宇宙,当然这种镜像除了简单的外形描述外更主要的是对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彻底描述,当然,起始处的意识只是一个萌动点,或者仅是时间箭头的一个方向而已,可随着时间的运动意识萌芽也就开始了生长,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永远也不会终结的生长过程,它以彻底认清和解释世界为终点,意识在自己漫长而充满矛盾的一生中会取各种生命形态,其中有一个形态环节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地球生命群,即地球过程,或者说现世过程,这只是世界永恒生命过程的一个短暂又可能永久的点环节而已,在这个点环节中人类是通过生育与死亡这种替换方式来进行个体场地交流考察的,人的前形式和后形式目前还没有用以描述的基础,可逻辑上讲它们是应该也必须存在的,现世的人既是意识的载体又是生命的本身,既是意识进化的产物又是未知新意识形态的母体,逻辑上与未来的生命意识形式存在着因果关系,符合以解释宇宙为己任的生命伦理。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构建的包含宇宙与生命两个主体的世界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既看到了生命的过去也看到了生命的未来,当然我们也同时看到一种苍凉和一种永恒,生命以意识扩大的方式不断追求与宇宙对等的地位,最终以宇宙“发言人”和拥有者的身份实现对宇宙的照应。至此全景生命的图像已经构建完毕,我们要走进生命过程的某一阶段,即现世生命阶段,或地球生命阶段,详细考察我们的生命是不是还处在宏观生命的轨迹上,且遭遇了哪些困境。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获得这样一些认识上的共识,即,生命的实质性主体是意识,生命的实质性动机是窥视和解释,而由此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一切困惑都是意识上的困惑,人的一切困境也都是意识范围内的困境,为此我们又必须把认识的镜头对准意识本身,而在我们详细考察这个不断生长着的意识活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意识本身是那么庞大,那么复杂,它在解释庞大宇宙的过程自身也逐渐庞大了起来,它需要很多词汇和概念来支持表达它的存在,它在形成宇宙的对立面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变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生命主体被异化分解为生命个体的环节中,宏观生命的本身也必然成了个体生命必须认识的对象。而这就是现实世界提供给我们的认识环境。
  
   思维是生命解释系统里的概念,如果客观宇宙可以被分解为空间和时间两部分的话,那么生命主体也可以被分解为意识和思维两部分,笔者曾把时间形象地表达为宇宙的方向,那么思维也可以类似地被表达为生命范围内的方向;笔者曾经还隐约地把时间表达为宇宙的经纬,那么同样地这里也可以把思维表达为生命内部的经纬。思维是意识体的骨架,或者说思维是意识小宇宙中的意识,也就是说思维是生命中的生命。思维具有方向性,是能动意识中的能动物,是意识的前沿,也是意识的生长点。那么人类目前思维上的困境主要有哪些呢?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又必须先分析生命在现世阶段的一些具体处境,对生命和宇宙进行过观察思考的人都不缺乏这样一个常识,即,我们的个体生命是一个相当神秘难解的半物质实体,它具有一般物质实体的三维空间性,又具有无维的意识成份;它具有具体物体的可见过程性,又具有抽象意识的意识外记忆性;它既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内,又在我们的意识范围外;它既是世界的解释者,又是一个被解释者,而试图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实质性武器也就是我们的思维,可见我们的解释体系有着内在的矛盾性,当然,矛盾性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本质的一个方面,所以用矛盾来解决矛盾就构成了思维的原始困境。
  
   由此而来,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宏观上我们的思维困顿于这样几个形而上的问题,一是生命的身份问题,再是生命的目的问题,最后又是生命的归宿问题;另一方面,微观上我们的思维又困顿于这样几个行而下的问题,如依据问题,方向问题,因果问题,对错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长期无解,现世生命就长期困陷于一种无意义的惶惑之中,而这种惶惑又必然推演出今天的认识格局,一切以肉体诞生为起点,一切又以肉体死亡为终点,本能成了判断一切的依据,社会成为满足肉体本能的机器,这种结局虽然也构建出了现世生命的行为依据,组合并延续着生命,可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权宜选择带来的现实无序性,也无法根除生命深处的困惑,而这一切无奈事实的根本又是起源于本能生成在时间上的过去性和我们在整个世界认识架构上的空缺。简言之,人类思维的困惑源于整个人类在世界模型建立认识方面的空缺。
6、思维的机理
  
   上一节我们在宏观上提出了思维的概念,这一节我们来谈谈思维是如何让意识具有活力的,笔者希望在思维机理的全面分析中发现更多有关现世生命的存在规律,找出现存认识体系中的不足,并进一步完善笔者正在建立的解释体系。
  
   可以意会的是思维的存在目的在宏观上依然是暗合着宇宙意识化和生命意识容量扩大这一内在动因的,所不同的是思维的出现让我们对意识的观察和研究有了着眼点,也就是说是思维给了意识以存在的轮廓和运动方向,思维是意识的箭头,它可以是外向的也可以是内向的;思维也是意识的刻度,是它见证着意识的成长过程;思维还是意识的保姆,它整理着意识的生存环境,协调着意识在逻辑上的需求。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正是思维的存在让我们感觉到主观意识有着区别于客观宇宙的本质。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思维是即刻性的东西,它有着针对性的同时也有着片面性,它在照应具体对象的同时也必然放弃了更广泛的关怀,就像意识在梳理着宇宙一样,思维也在梳理着意识,意识在思维的梳理过程中变成了思维的起点,思维也在意识的秩序化中获得了逻辑惯性,思维是意识的生命,思维也让意识能够应和生命,并最终使意识有了生命的特征。可以形象地说思维是意识的触角,也是激发意识呈现生命特征的起始动力,思维是牵动意识木偶的那一根线。思维是地球生命个体的主要生命特征。
  
   对思维本质的分析是为了找出现存思维活动的运动基点和行为逻辑,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目前思维中存在的缺陷,最佳地满足生命内部最本质的需要。前文隐约提到,人类目前的思维起点往往是肉体的本能,或是由于本能而引发的欲望律动,这是一个肉体感觉可靠的思维运动体系,因为它的结果在肉体的感觉范围之内,或者说在本能的感觉范围之内,这种运动模式直接应答了本能的呼唤,可它同时也具有随机性,片段性,无序性,在微观上可能还看不出毛病,但在宏观上却有着无法面对未来的本质缺陷,这种思维运动体系在时间轴上有着逆向照应特点,只能对经验和过去负责,所以基于本能的思维模式有着时间上的自闭性,或者说它与未来是绝缘的。当然,正如前文所说,一切本能在存在机理上都是符合生命的本质需求的,但本能的记忆性特征使它又必然在时间尺度上处于过去的被动位置上,虽然因为它的存在生命有了选择的基准,可如果把基准当成方向那必然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失去了变化,类似于死亡。
  
   上面我们针对基于本能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批判,那么什么是优于现存模式的好模式呢?什么模式又可能是最好的模式呢?这种可能的好模式与当今社会现实的互洽性如何?它对人类现实的幸福追求有裨益吗?
  
   笔者倡导一种直接基于生命本质需求的思维模式,生命的本质需求笔者在前文中已经多次提到就是不断扩大自身的意识容量,并不断获取解释宇宙的能力,这里的宇宙也是一个变化的宇宙,因为不断长大的意识世界也在不断变成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思维直接建立在以解释宇宙为目的的框架上或许能让生命追求有着更清晰的目标。当然,任何思维模式都不是人为倡导所能建立的,它必须符合现实需要,需要才是最好的倡导,哪怕是一种错误的需要引发的错误的倡导。笔者的倡导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哪怕是隐形的需要吗?是的,笔者认为有。如果现实在不断证明它缺乏自救新模式,又因无选择而无法抛弃旧模式的时候,一种新的需要也就产生了。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当今世界的认识体系和科学水平做一个概括性的浏览,由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已知条件加科学推理所能允许的宇宙成了这样一副不得已的模样:它由一个小得几乎没有尺寸的奇点爆炸而起,并不断膨胀,最终又将坍缩为奇点,宇宙在这样一种观察模型中似乎是一个现在在不断膨胀,将来又要最终缩小为零的气球,根据现实理论逻辑,这个气球之外什么也不是,空间弯曲了,时间停止了,奇点之内无逻辑,宇宙之外无想象,而这一切仅仅起源于一个我们观测并证实了的结果,即,光速是最大而且是不变的,当然,这一结果在目前看来还是无法超越的真理,因为正是这一真理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应用领域,即,质能转换,因为能量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是这样的重要,这个理论实际上是送给生命的一个巨大的礼物,所以在感情上我们没有理由,实际上也找不到理由来反对今天的宇宙模型。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一科学模型和人类大脑里的时空概念是不互洽的,虽然人类大脑里固有的概念经常不正确,可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道它们当中那些是不正确的,这种不互洽的事实本身就暗示了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的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方向性科学,或者说是此科学,再或者说只是万种科学中的一种,当然这种说法具有相当的风险性,可笔者认为限制可能性的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时间的箭头是万向随意的,在无限的尺度上应该是什么情形都可以发生的,对无限的限制是反思维伦理的,且无处置放永恒意义上的生命。
来不及细看,等熊先生登完以后下载。无论如何,对这样大著都是要挑大拇指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谢版主关注,问好
7、未知的意义
  
   前述章节勾勒出的生命都是以寻求终极答案为内在动因的,分节考察了生命的动力与快乐也重复显示了生命意义的执着,从宏观上看笔者毫不怀疑生命将始终沿着探索的道路前进并最终以一个完整的解释体系与宇宙对等,以实现宇宙的意识化,来彻底激活和消解宇宙。从这个角度讲,生命从一开始就是以宇宙的未知部分为自身的对立面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可能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时间的终点处,激活是假,消解是真,正是未知的存在构成了生命的本身,离开了未知世界生命将瞬时堕落为僵死的重复或消极的宿命,所谓大宇宙(包括客观宇宙和已经意识化的宇宙)的末日也就来临了。因此,那一直困惑着生命的未知世界与其说是生命的敌人不如说是生命的另一半,或者干脆说生命正是以未知世界为“食物”的,失去未知世界不断提供的生命能源生命的运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上述文字浅显直白,可揭示的事实却是本质性的,因为它表明了生命是一个本质的动态过程,它是有明确方向的,这个方向也是明确的,即,箭头永远由已知指向未知,并不断向未知领域运动。生命的这一与未知世界相伴而存、相依为命的尴尬存在状态有着一个同样尴尬的内在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我们的认知体系必须是一个面向未知的开放体系,如果一个认知体系,或者知识体系,是终结性的,或者是面对已知的封闭结构,那么这个体系必然是个陷杀个体生命的死点,它也必然会延缓宇宙意识化的进程。
  
   说到这里,笔者想初步谈一谈人类目前的社会困境,人类目前的社会运动是以竞争为激发机制的,竞争机制是以“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为认识起点的,而自私的判断又来源于人类对低级动物的行为考察以及对自身本能的肯定,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貌似完整的理论认知体系,且具备现世生命运动的自激发功能,可在此体系下也存在着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人类缺乏肉体死亡后的生命续航能力,竞争体系是一个箭头内指的刀锋体系,它直接以已知的同类生命为征服、掠夺对象,获得的是看得见的有限进步,个体生命在生命对手的败亡中反复感受着生命的脆弱和意义的虚无,循环在现世内终结,可以落实的唯一结果就是瞬时的肉体快感,人类无法与永恒扯上关系,生命在行为否定中苟求着行为的延续,生与死彻底失去了解释依据,肉体死亡成了一个看得见的终点,地球成了无奈的坟墓。
  
   考察以上所述,笔者的分析结论是:人类社会的现实困境来源于人类在既往的认知活动中错误地把已知世界看成了一个封闭的认知系统,并狭隘地把生命个体的肉体寿命当成了时间刻度的终点,且以逆向的本能记忆为证据,不断验证着肉体快感的真实性,在落后快感的振荡中实现着对存在意义的低级肯定。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困境产生的真实原因是人类失去了,或者说放弃了,以未知世界为营养体系的价值系统,试图寄生于宇宙既往的意识成果,最终在这种意识消耗的反生命过程中积累着此地(或者说现世)生命的惰性。
敬请本版网友批评指正.
8、可能学
  
   实际上任何与生命有涉的理论体系都应该与伦理判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伦理在宏观上讲无非是指一套有关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和行为准则,由于肉体生命的真实性干预,传统伦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人类肉体关怀为出发点的,由于本书拓展了生命的概念,伦理体系的内涵与外延随之拓展也成了必然,而所谓的思维伦理也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景而生的。
  
   一切伦理框架最初都是建立在对与错的基本判断上的,对与错是人类在行为过程中遭遇最多的即刻性问题,它几乎左右着人类行为的每一个节点选择,传统的对错判断是在能否让肉体生命获得最大利益上取得分野点的,人类在追求肉体安全和个体利益的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行为惯性力的价值判断体系,这套体系前有道德引领,后有法律惩戒,确保人类肉体在生命安全和利益最大化的范围内活动。
  
   在以上文字中笔者首次提到了对错问题,对错问题是一切价值判断的核心,那么就开放意义的生命而言,也就是对广义的生命而言,对错的判断基准点又是什么呢?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肉体安全和个体利益最大化吗?当然不是,传统的价值判断的体系是生成于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本质模糊上的,那是面对现世、着眼于短命肉体的狭隘思维的产物,它无法应答生命本质的目的性呼唤,它也无力关照过去与未来,实际上它是一个让肉体生命陷落于地球的死系统。笔者认为一个能够关怀广义生命的、开放于过去与未来的、新的价值判断体系理应与生命的本质需求相一致,即以扩大生命意识含量为正,以消耗生命意识含量为负,对错与正负同步,是一个以已知世界为朋友,以未知世界为对手,照应全体生命,或者说照应整体生命,力矢朝外的道德伦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宇宙的无限性理应得到生命无限性的呼应,宇宙永恒性也必须安置生命的永恒性,未知世界作为生命意识的无限能源能够得到生命意识的开放性关照,旨在拓展意识边界的可能学必须尽快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可能学是笔者提出的一种新的认知体系,也是与科学比肩的灵活认知系统概念,提出可能学的目的在于扭转目前科学一极性的尴尬局面,为人类与未知世界的连接提供更多的可视界面,世界绝不可能只有目前眼睛所能证实的唯一一种存在状态,贫困的只是人类的认知能力,贫困的绝不是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在大尺度空间上绝对的不可能只是无限可选状态中的一种,其存在的几率逻辑上讲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说可能学的建立将有可能打破目前科学认知领域内的疲惫与困顿状态,为生命的意识餐桌提供更多的可选品种。
  
   在可能学概念的关照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单极科学已经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弱点,由于科学是建立在已知推演的基点上的,它排斥一切缺乏已知体系支撑的兴趣投入,也公然藐视一切传统的且是终极的心灵关怀,它与信仰的长期不合作态度也让人类缺乏起码的远望能力,某种程度上说它肯定并迁就着肉体生命的内在固执,并在不断满足肉体的原始需求的过程中丧失了对更大未知领域的照应能力,本质上说现行的单极科学缺乏生命意识的伦理关怀,是不具备生命意义的解释能力的。
9、善恶起因
  
   善恶和对错一样是一组对立的存在,善恶对错在形成路径上有着共同的起源,即力矢的方向性,而力矢的方向性又源自时间箭头指向的此刻随意性。所谓时间箭头指向的此刻随意性前文中已有表述,即,随着新的一秒钟的到来,任何生命体逻辑上讲都是可以重新选择运动方向的,即,随时可以改变原有的行进路径,这种时间指向的此刻随意性在本质上为一切可能的出现提供了存在依据,也就是说在生命体运动方向的选择上偶然性是普遍存在的。笔者在上一节中也重新强调了在大尺度上可能性的普遍存在,并初步讨论了对与错的问题。对错问题的产生实际上是出于对已知微观领域的可能性进行必要制约的需要,而这一需要的产生又是以扩大生命意识容量、避免意识对耗为内在企图的。当然,这一对错判断体系的本身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价值体系,比如说,在时间起点处,在意识萌动点产生的一瞬间,也就是在生命产生的起点上,对与错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因为那一刻意识容量为零,生命的存在体积为零,意识体,或者说生命体,无论指向何处它都是朝向未知的,也就是说是意识容量正增的,不存在错的可能,但那一瞬间之后对与错也就无可奈何地产生了,因为一旦生命有意识容量,生命体有了真实或虚拟的体积,那么时间箭头就有可能内指,即由未知指向已知,这就是最初的错误。由于起始时生命体极其微小,所以生命体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极其微小,但随着生命体积的扩大,也就是意识含量增加,方向的禁区也就随之扩大了,生命运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就变大了,不难想象的是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对错体系由简单变复杂的过程,在微观已知意识体的边界上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扩大了的已知范围,处于已知边界上的意识箭头很可能背离未知区域转而内指,而这种背离未知指向已知的结果显然是无利于意识容量的正增的,在宏观上看这一边界点上的行为有着取死倾向,而一切不符合宇宙意识化的取死倾向是错误的根本。
  
   在生命体的宏观范围内看,已知意识边界上的行为只有对错,没有善恶,因为在大尺度范围内看,意识体只是一个与未知宇宙对等的存在而已,人类肉体能体验到的生命特征并不明显,所以在此提及善恶概念并没有怎样的实际意义,可一旦我们把注意力投向已知意识体的内部,那么,由于已知世界是一个多态复杂的存在,内部关系相当复杂,既有宏观已知的个体生命颗粒,又有微观潜藏的庞大未知,还有已知生命颗粒与已知生命颗粒间的微妙关系,颗粒化的生命的行为选择在这里陷入了一种价值判断的庞大坐标系群中,生命会在无数坐标系的阵陷中失去两极选择的从容,选择再也没有对与错那么简单,一个包含对错善恶概念在内的复杂道德体系在已知意识范围内逐渐现出了端倪,这一道德体系的存在目的与生命的终极取向当然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着宇宙意识化的这一统一目的,只是道德体系更多地是为了协调微观领域内已知生命意识颗粒间的行为关系。
  
   把注意力对准生命形式的特殊阶段—地球肉体生命状态,善恶就像明与暗一样地出现了,本质上说,善是以一切手段扩大宏观生命意识主体的行为集合,恶则相反,它是以一切手段消耗宏观生命意识主体的行为集合。从行为取舍方面看,善恶是个体生命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各自视野和品质的不同所采取的互为对立的两种应对方式;在自身的本体效用方面看,善恶又是个体生命是否还具备未来生命特征的判断依据。在笔者看来,宏观生命在现世,也就是在眼下人类意识范围内的地球阶段,之所以取个体分离、肉体独立的形式除了为了满足认识方向多样性的要求外,很可能存在着一种隐形的淘汰机制,物质惰性较大,意识浓度稀薄,或者说恶性明显的生命个体很可能,正如他们自己认识的那样,终结于自己肉体的死亡,原先存在于其体内的残留意识也将重新冻结为无意识的物质颗粒,湮灭为意识的零载体,与宏观生命体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