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浅谈语感

[作者]张文辉/赵秀惠
    [内容]
    (辽宁张文辉赵秀惠)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而语感教学,也就是一种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语感教学要将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二者兼顾。语感实践,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语感分析,不是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方式,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那里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例如,“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里是在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可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或感受深浅与否,直接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其感受深浅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数年前,外地某校对近千名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语言形象感受(时间发展感、空间移动感、事物变化运动感等)强,语言逻辑感受力(条理感、主次轻重感、并列感、递进感、对比感、综合概括感等),以及语言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较强。这些集中表现在作文上;语言干净、准确、生动流畅;内容比较丰满、富有感情、想象力;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主次、轻重、详略比较得当。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这些语言感受力均显得薄弱。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那么,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呢?
    我认为,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两条途径走。一是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避免讲风盛行的现象,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赵大鹏在讲授《榆钱饭》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另外,课余时间也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收听广播,每日一诗,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了语感。
    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查阅字典、词典,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如《小桔灯》练习五,揣摩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1第一个“好”字,显然指妈妈的病好了。这是承前文;而第二个“好”字是指“我们大家都过上好生活了。”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课后练习五第1题,这个练习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红军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查觉……”这里的“狡猾”则是“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除这些外,还可能有其他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再次是应用语言的训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培养语感的综合训练。
    总之,语感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一读一听,便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从能力角度看,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离开语感,听说读写就无法进行。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这是有别于一般技能的心智技能。当然,要形成这种技能必须以知识的领会为必要条件。这就像练游泳,先得懂得游泳知识,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和要领,不然就会走弯路,不利于游泳的技能的形成。由此可见,训练语感,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加强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强语言实践。
    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今天来燕谈看到了一个新词——“语感”,我的语文老师们从来没对我提过这个词儿。我的语感不好,不能怨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了,她超越我是必然的。在哪些方面超越我,我要知道所以然。
我们说“语感”,和大家说“乐感”、“球感”、“棋感”,或者“牌感”。。。之类的话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在这类说法中,默认的是每个人的天赋,技术素养,艺术修养,或者身心通灵的“直感”与“反应”等等。

但是,在强调此类“直感”中有所谓“先知先觉”的悟性基础上,我们还重视“后知后觉”的知识积累,技巧练习,以及战术意识的操作体验。

这就是从“语感”出发,不知不觉地探讨一种“认识论”基理的应用过程。
“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语感确实是比较玄虚的东西,经验的成分很浓。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其中的关键处、微妙处,除了经验地感知,别无他途。古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论的其实就是语感的培养。在长期的阅读默吟之中,适度、美妙的语感,也就渐始萌生。
关于语感,我个人倒是有一个感谢对象的,是一位当年的上海民间诗人蒋华健先生,比我大十几岁吧,笔名叫蓝色。还在大学时代(好像在1983年),有一回和诗人默默一起去他位于浦东崂山路的家拜访(他家真大,有好几间屋子,当时感觉,市长家也不过如此)。听他说诗时,他郑重提到了“语感”二字。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但由于他是结合诗歌写作,我还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我明白,语感是一种牵涉到语言内在韵律的玩意,具有若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
语感也是可以归纳的,但可以归纳的内容,相对说来都比较浅显,根据这些简易归纳,可以大致明白语感是什么,但还不足于获得良好的语感。良好语感的培养,除了大量的阅读思考,还必须在大脑里根植“语感”意识。若无此意识,哪怕读成两脚书橱,语感也会弃他而去。
语感还牵涉到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感。他对此未必有清醒的认知,但正是这些独特的语感,构成了他风格的基础。
语感,总的说来,属于语言中的“小”处,这个“小”,不等于渺小,因为语言的内在功夫,原本就在小处,不在大处。胡乱说说,类似沈从文、汪曾祺、余光中、阿城,都是语感出众的典范(燕谈网友黎戈的语感也相当出挑),而巴金的语感就较差,钱钟书的文言语感,明显优于他的白话文语感。
这里说到的“语感”,大概都集中于“汉语”的表述方面。

但是,对于翻译文字来说,“语感”的表现会由于思想难以及义,而显得相当窘迫。

比如说,针对德语的思想文字,马恩著作和存在主义大师的文集相比较,两者被“汉译”的通顺程度几乎有“天壤之别”。

这里所隐藏的钥匙,一时难以言清,但肯定非“语感”好坏能够解释的。
一直以来,很多有思想、有价值的书,明知是宝贝,却不爱读,原来全因为这个语感问题。知道这个词后才明白。以后冲着这个词找书就成了。

非常感谢周先生的指点。

“语感”这个词,以前一定是听说过的,只是从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看掐架,勤砸砖,旁观。
--------------------------------------
上面的话,很有语感啊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豁然开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我只是重新认识了一个词的重要性。不该这样激动的。
原帖由 周熙 于 2007-10-26 11:08 发表
看掐架,勤砸砖,旁观。
--------------------------------------
上面的话,很有语感啊12d" />
谢谢,也许下意识追求着语感,就像少年情窦初开,知道喜欢,却不明白为什么。就象周先生提到的,最重要的是要把她植在心里。

心里有了,写起贴子也有些不一样了。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7-10-26 11:03 发表
一直以来,很多有思想、有价值的书,明知是宝贝,却不爱读,原来全因为这个语感问题。知道这个词后才明白。以后冲着这个词找书就成了。

非常感谢周先生的指点。

“语感”这个词,以前一定是听说过的,只是从没 ...
说一句挖苦的话,若您按照周兄指点的“语感”标识去找书读。。。那么,你会损失另一半的天空。

比如,上海作家孙甘露的作品,被人赞誉的是语言的“创新”技巧,而不是“语感”的纯熟老到。
巴金语感不好是无疑的,读他的散杂问,几乎每句话都是以"我"字开头,实在絮叨难看.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回天边外兄:
我读书功利性不强,唯一的标准是“我喜欢”。不喜欢的书再重要,我也不会浪费时间的。周先生的指点,对于我的意义在于“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应该说以前就知道,只是说不清道不明。

其实,也不是有语感我就喜欢。主要的是,作者的语感能让我喜欢。

嘻嘻,见笑了。

[ 本帖最后由 九船城 于 2007-10-26 11:55 编辑 ]
原帖由 天边外 于 2007-10-26 11:20 发表


说一句挖苦的话,若您按照周兄指点的“语感”标识去找书读。。。那么,你会损失另一半的天空。

比如,上海作家孙甘露的作品,被人赞誉的是语言的“创新”技巧,而不是“语感”的纯熟老到。
——天边外兄:你若能把每天挖苦他人的干劲,匀出一半,挖苦挖苦自己,这样,一年半载之后,说不定你还会有所长进。——我个人愿意对你“友情”希望一下。
孙甘露的作品到底有何“创新”技巧,你自个能好歹说上两句吗?被别人“赞誉”,是否就等于被你赞誉了?评价语感的标准,只是“纯熟老到”吗?你真是六窍皆通的能人。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感,“纯熟老到”云云,只是语感家族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天边外先生正好可以看懂的一种。有些作家刻意走生涩孤峭路线,力避表象上的光滑,比如鲁迅先生就有此类追求。不同作家的语感,不能互换,从鲁迅文章里捉出一句话来嵌进他弟弟周作人的大作里,立刻显得突兀不谐;把余光中的表达塞进沈从文的文章里,同样不伦不类。但在他们各自的文字天地里,不同的语感却是各具浑成之象的。伟大的作家,往往具有抗模仿性,就是说,他的突出优点,别人学不了,偷不得,一旦盲目模仿,顿露东施之态。
张岱论文,有生熟之分,初学者,如能做到流利顺畅,即算合格,此可谓由生到熟,也就是天边外兄的视界目前勉强可及之处;而欲更上层楼,则还需面临一层更加艰难的功夫,叫由熟返生,通过避免表象上的光滑,走上另一层境界。
谢谢周先生。
我一直以为禅宗神秀的渐悟才是正道,没有体会过六祖惠能的顿悟。今天收获不小,大概,这才是我激动的真正原因。
九船兄万毋客气,我也是边读帖边琢磨,边回帖边学习。这个问题,原来我虽然意识到,但确实没有细想过。而讨论,是学习的方便途径。
看下来也收获不小。

我一直认为,节奏感也是语感重要的一部分。古诗词就是把某些好的节奏感进行了固化,形成了词牌和平仄格律。其他民歌,民谣,口头俗话,都是因节奏感出色而流传的。(瞎说一气,对不对自己也没底)。

文章句子缺了节奏感,可读性就差,演讲缺了节奏感,就会让人睡觉。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孙甘露老是把自己的语言整得洋腔洋调,读他的作品,总有场景怪异语境离奇之感,像是译作,滑稽得很。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刚才政治学习,十七大精神,不方便打键盘回应大家的文字。这位花间肯定又没参加,你们单位咋就这么好呢?

回邹峰先生:语言的节奏感肯定很重要,但是时间感,空间感才是语感的重要标志。
绝句(两个黄鹂)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对于古诗词节奏感已经定下来了,高下之别就在于时空感了。

当然,就像天边外兄说的只有语感是万万不够的,但对于我,没有语感是万万不能的。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7-10-26 11:51 发表

——天边外兄:你若能把每天挖苦他人的干劲,匀出一半,挖苦挖苦自己,这样,一年半载之后,说不定你还会有所长进。——我个人愿意对你“友情”希望一下。
孙甘露的作品到底有何“创新”技巧,你自个能好歹说上两 ...
周兄,我并不否认你的“语感”高于常人,所以才有拿陈村来比附一下。
但是,你的表述中有肆意夸张的口气,以至于拿不同的高人来区分“语感”的实质差别,而忘记了这些差别是文字“风格”的个性化,而不是“语感”的基石。

这个道理等同于我们对“棋感”或“球感”的认识,对低手来说,“语感”是成长期的判断尺度。但是,若高手对决,光拿“语感”来比较,显然是“意境”未到。

我有点奇怪,以你目前的辩论姿态,怎么会变得“语感”上显得思路狭窄与语气刻薄起来,是否一个人的“语感”也会由于“情绪化”的原因显得“相由心生”呢?
天边外兄,你咕咕哝哝地都在说些啥呀,我什么时候夸张过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只是谈文的一个角度而已,到你这里怎么成了高手对决的东西啦?你奋勇参与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说了半天,你总得知道语感是啥玩意吧?
“光拿“语感”来比较,显然是“意境”未到。”这又算哪国鸟语?汉语里有“意境未到”的对决法吗?能否先说来听听?——算啦,一旦要你具体,你必不行。这不,让你说说孙甘露的文字好在哪儿,你又撒腿开溜了,前天问你“为什么没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李尔王’”,你照例又回避不谈了。而要是没人问呢?你似乎啥都懂,平均每天在燕谈开导他人不少于六人次,好像你上坛子就是来练胆的。
我刻薄过你吗?截至目前,没有。你想听的话,我倒可以说一句老老实实的刻薄话:你还没到惹我刻薄的份上。如果连这点正常反弹你都承受不了,赶紧上别处玩去吧。
回周兄:

1,我什么时候夸张过语感的重要性

难道你的跟帖中,反复对“语感”的表述,没有“夸张”之嫌?
我已经例举了不少,无非是指出“语感”不过是“初级阶段”,但你却不断上升到与文字“风格”混为一谈的地步。

2,若高手对决,光拿“语感”来比较,显然是“意境”未到。

这里是指你若拿“语感”来评估文字高手的功夫,显然是你自己头脑中“意境”未到的局限原因。

3,让你说说孙甘露的文字好在哪儿,你又撒腿开溜了,前天问你“为什么没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李尔王’”,你照例又回避不谈了。

你“掐架”的习惯,貌似“金蝉脱壳”。。。老是让别人考察你的“外壳”,这不公平吧!

4,至于,现在我指出你的“言语刻薄”。。。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你的“形象”了。

你似乎忘记了,论坛言语的自由与轻松,是“燕谈”的题中之义。
但你的小家子气总是言不由衷的外露。。。

[ 本帖最后由 天边外 于 2007-10-26 20:59 编辑 ]
原帖由 花间对影 于 2007-10-26 13:34 发表
孙甘露老是把自己的语言整得洋腔洋调,读他的作品,总有场景怪异语境离奇之感,像是译作,滑稽得很。
这个评价,倒是有点“奥赛罗”的酸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