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395
- 帖子
- 4818
- 精华
- 32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7-6-8
访问个人博客
|
沙发
发表于 2008-7-26 11:35
| 只看该作者
个性作为资本
——我所认识的午夜出版社
陈侗
出版可能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产业,它和人类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也依附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对于一个从事出版的人来说,出版还是个性的体现,值得为它进行商业和文化上的双重冒险。
在法国五千余家出版社中,社员不超过十个的午夜出版社属于六百余家有正常出版活动的出版社之一,而以年出版书种来划分,午夜出版社更是属于70%年出书少于50种的出版社。这个判断依据的是杨胜伟、燕汉生先生1990年对法国出版业的一项调查,虽然最近十年来的发展会让这些数据发生一些变化,但估计出入不会很大,至少午夜出版社的基本数据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它仍然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小型出版社。
不过,“小型”指的只是规模,而不能用来评价午夜出版社在法国当代出版史上的地位。1994年,法国当代出版研究学会出版了社会学家安娜·西莫南的《1942年至1955年的午夜出版社:以不顺从为已任》,该书厚达528页,详细地研究了午夜出版社创立后短短三四年的历史。迄今为止,这还是第一本关于出版社历史的专著,很多名气更大、历史更久的出版社都没有获得研究者如此的重视。人们把午夜出版社的威望归结为它对法国新文学和新思想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更归结为它拥有法国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作为基本阵容。当然,另一种评价也对午夜出版社的名声起了宣传作用:人们说,兰东的书总是十分难读,它们好像是在故意考验法国人的忍耐力。如果人们不接受这些书,那也许就表明自己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人们如果接受这些书,那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怀疑过去。
午夜出版社成立于1941年,作为二战期间的地下出版社,它的主要任务是出版抵抗运动书籍。1942年,出版社的创立者、作者维尔高尔以午夜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了他自己的小说《寂静的海》,鼓励法国人民起来和法西斯战斗,这本书连同作者和出版社一道载入了法国史册。1945年,从前线回国的热罗姆·兰东加入了午夜出版社。为了改善出版社的财政状况,兰东一家筹集了大部分资金,兰东本人则成了最大的股东代表,在这样的情况下,维尔高尔只好离开了出版社,提兰东接替了社长的职位。从1945年至2001年,午夜出版社一直是兰东一人当家,而他的家人则一直辅助他。2000年8月,兰东因病动了一次手术,病情未见好转,出版社的事务自然就交给了她的女儿伊莱娜·兰东。2001年4月9日,兰东去世,伊莱娜正式成为第三任午夜出版社社长。从1945年至现在的情况来看,午夜出版社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家庭作坊式的,它有意不扩大规模,也不增加人手,甚至拒绝采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这一切似乎与它的先锋派主张相矛盾。但是,经过半个世纪对它的观察,人们相信午夜出版社的做法是可取的,或至少可以说,小规模、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是它避免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在编辑和发行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午夜出版社采取的方针是灵活机动的,它聘请了许多社外专家负责选题和稿件(尤其是学术类作品),而发行则委托给瑟耶出版社。兰东本人的工作主要是确定一部小说要不要出版以及处理国外版权事务。通常,他会在一天半天的时间里审读完一部书稿,并且很快作出是否出版的决定。在兰东去世后的一个星期里,很多作家在回忆与他的交往时都不无感动。例如女作家玛丽·恩迪耶,她十七岁时将处女作寄给了午夜出版社,兰东读完书稿的第二天就约定与她签合同,当时恩迪耶还在中学读书,兰东就利用到公园散步的机会去学校门口等她,就像一位祖父去接他的孙女。当然,兰东毫不含糊的作风也使得他与一些作者的关系时好时坏。女作家玛丽·雷东内在午夜出版社出版了三部作品后就转到了格拉塞出版社,据说是与兰东之间产生了矛盾;杜拉斯也经常说一些不和气的话,尽管她那些最重要的作品都是由午夜出版社出版的。
1990年我开始接触午夜出版社,到了1997年,由于合作项目的增多,我对它的了解就更加具体,并且深深地体会到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所具有的美学意味。我每次通过传真询问事情,兰东总是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完全没有传闻中的那种法国人特有的懒散作风。当我去到午夜出版社,我所需要的东西总是事先已由秘书准备好,有时我临时需要某个联络电话,秘书总会很顺利地找到,从来没有出现过翻箱倒柜的忙乱。有一次,我收到了午夜出版社发来的传真,通知我艾什诺兹的《我走了》中一个单词必须置换为另一个单词,而事实上置换还是不置换丝毫也不会对阅读产生影响。当然,午夜出版社也有出错的时候,例如某次将让-菲利普·图森误打成让-弗朗索瓦·图森……
和所有的出版社一样,午夜出版社也经历了70年代出版业的萧条。但是,它更艰难的时期可能是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出版社濒临破产,兰东一心想着在申请破产前出版一本他非常喜欢的作品:萨缪尔·贝克特的《莫洛伊》。这本书在交到午夜出版社之前已经遭到了其他出版社的拒绝,而兰东则相信它能带给他转机。事实上,《莫洛伊》的出版并没有立即改善出版社的财政状况,但是它标志了未来的出版方向:勇敢地发现一些并不能马上得到承认的伟大作家,以此确立自身作为先锋派文学推动者的地位。
后来的情形的确充分证明了兰东的选择是正确的。1969年贝克特获诺贝尔文学奖,兰东的眼光第一次被肯定。1950年以后,受到贝克特的影响,很多观念独特、手法新颖但不怎么有名的作者都把他们的书稿交到了午夜出版社,于是便出现了人们后来所说的“新小说现象”。和贝克特的作品一样,新小说作品最初的销售情况也不太好,例如引起批评者强烈攻击的《嫉妒》和《向性》,出版的当年每种都只售出了不到1000册。不过,据《嫉妒》的作者罗伯-格里耶后来说,几年之后,这本书平均每年卖到了5000或6000册,销售持续看好。虽然这样的数字显然无法和今天动辄开印10万册的畅销书相比,但是反过来说,新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恰恰是畅销书达不到的。
尽管50年代的财政情况并未使午夜出版社摆脱危机,但是,新小说所引起的极大反响已经使午夜出版社成为了法国当代文学的实验基地。1955年,兰东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聘请了新小说的发言人罗伯-格里耶担任文学顾问,而他自己则将精力投入到他所认为的正义事业当中。1958年,揭露法国军队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动用酷刑的《问题》一书出版,它很快使兰东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但同时也给午夜出版社造成了一种新的形象。新小说另外一位理论家让·里卡尔杜说:“如果说在这几年之前,我把我的第一部手稿送到一个小出版社去,当然是因为它十年来出版了我认为今天数得上的作家们的小说……但也是因为这个出版社出版了争取人类解放的证据:亨利·阿莱格的《问题》。”
50年代的午夜出版社通过出版新小说和像《问题》一类的“介入文学”稳固了它在法国出版界的地位,到了80年代,由于出版业的整体复苏,杜拉斯的《情人》和一大批年轻作家的作品终于使午夜出版社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情人》在出版后的五年内发行数已高达90万册,被译成4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单就转让翻译版权一项来说,午夜出版社的版税收入已相当可观。过去,一本书在出版之后头一年内的发行量甚至不到1000册,而在80年代中期,图森的《浴室》只需经过媒体的稍稍宣传,很快就能达到5万册,这一现象使已经卸去了顾问头衔的罗伯-格里耶颇为担忧,他认为今天的年轻作家成功得太快,过多地关心一本书的销售,长久下去可能会越写越苍白。
那么,作为社长的兰东又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呢?从财政上来说,他当然非常乐意看到年轻作家们迅速地取得成功,但是,保护一个年轻的、尚未被最终认可的作家,以使他们免遭媒体伤害,这是他最关心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出版社是否还能保持它过去的特色。1998年,当我第一次见到兰东时,他就面带忧虑地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小出版社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太有必要了”,因为在中国,像午夜出版社这样一个对当代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小型出版社没有开始呢。
坐落在贝尔纳—帕里西街的午夜出版社
午夜出版社的书外表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白”。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7-26 11:48 编辑 ]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