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中国经济“被崛起”:成真正世界第二需要100年
中国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有人预计未来还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左右,排在全球100位以后。有学者指出,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矛盾性,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统计数字背后的结构和组成。
中国的“被崛起”历程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25日刊登国际政治学学者鲍盛刚的文章指出,中国崛起模式是一种“被崛起”模式,而不是一种通过自身积累,内生增长发展的模式。它是在全球化发展下,全球产业大转移、大搬迁的结果。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资本已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对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U型曲线产业分工结构”正是这种配置的结果:产前研发与产品的营销在欧美,这两者都属高利润,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而处于中间的生产加工程序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在中国)进行,由此形成两端高利润、中间低利润的U型生产配置曲线(也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文章说,由于中国具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稳定的国内政治、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些因素均促使外商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会,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投资中心,同时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全球劳动和产业分工,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司希望抓住中国发展的机 会,以免被边缘化。文章表示,正是这种互动和涟漪效应,使中国用30年走过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的历程。
“中国GDP不代表中国的经济实力”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崛起是全球化的结果,是在没有自我积累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全球合作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是导致和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从这一角度分析,就能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会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衰退,原因就在于他们产业的外迁。
文章写道,很显然,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过去以国家为单位的评判标准已不适宜了。现在国家边界已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状况,但中国的GDP反映的却不是中国一国的经济实力,它反映的是一种合力,即中国加上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共同创造的GDP总量。 因此真正中国自身的GDP总量应去掉在华跨国公司所创造的GDP总量。
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后,约等于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十二分之一,中国还有约1.5亿的贫困人口。其次,中国制造业处于低端加工生产,离开了美国科技,中国制造无从谈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都由跨国公司主导或有外资背景,其三,尽管中国出口总量很大,但60%为跨国公司主导,跨国公司只是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绝大部分产品最终市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四,在民生方面,尽管中国财政收入已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医疗支出只占GDP的1.2%,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才刚刚破题。因为中国崛起是外在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内生发展的结果,所以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中国的崛起速度,其国民素质和大国心态呈现不成熟的特征。整个崛起过程,中国是被剥削了,一是劳动力被剥削;二是能源遭到空前透支消耗;三是环境被极大的污染。 “中国奇迹世界造”,在这个股份公司里面中国只是一个小股东,得到的分红也是占小部分。跨国公司为大股东,所以他们赚取了利润的大部分。
中国须向“自主崛起”转化
文章指出,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实际上是“被世界第二”,原因就在于中国发展不是中国自己创造的,离开国外资本、世界产业的大转移和大搬迁,中国就不会有如此快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中国崛起的矛盾性和两面性:数字上中国已为全球第二,但数字背后的中国依 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要真正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需挤掉现有GDP总量中跨国公司所占的水分和比例,而这就必须要求中国从“被崛起”向“自主崛起”转化,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第二次转型,或第二次崛起。没有创造和创新,就不会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没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就不会有强劲的外贸出口,就不会有强大的国家竞争力。
文章写道,中国经济总量GDP会很快超过美国,因为会有更多的全球公司到中国来投资,把中国作为未来盈利的主要来源。但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与其经济总量的GDP一致和相匹配,从而从幻影中的世界第二成为真实的世界第二,这可能还需要50年到100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