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奥巴马夫人盛赞的中国女作者被怀疑造假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39752/348131奥巴马夫人盛赞的中国女作者被怀疑造假 | 每日电讯公子重牙 2013-02-10 929
简介
奥巴马夫人盛赞的中国女作者傅苹英文自传有造假嫌疑。

美国一家技术公司的高管、奥巴马夫人盛赞的中国女作者傅苹,其自传《弯而不折》【译注1】被怀疑捏造事实。

在《弯而不折》中,傅苹描述了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文革之恐怖,以及她从赤贫到暴富的传奇。她现在是三维软件公司杰魔公司【译注2】的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她被《公司》杂志【译注3】评为2005年年度杰出企业家;2010年在奥巴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之后,她还应奥巴马夫人之邀出席白宫晚宴。

该书描写了傅苹如何被红卫兵从家里强行带走,送到再教育营;她在那里挨饿、被严刑拷打且被轮奸;她还被迫成为童工,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但是她的描述遭到一些中国读者和批评家的挑战;他们认为傅苹对那些事件的描述夸张或捏造的可能性很大。

在一次采访中,傅苹描述了自己被迫观看一名教师被四马分尸的惨状。

中国有影响的博客作家方舟子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文革中有过这类野蛮事件。他认为中国文革历史上不太可能出现那样的做法。傅苹的描述找不到任何目击证人。

结果,傅苹现在承认,这一细节很可能是她的一个"情绪性记忆",她把噩梦和记忆混在了一起。"在我脑海里,我一直以为亲眼看到过,但是现在我不确定我的记忆是否准确。我可能在电影或哪里看到过;我承认:这一部分有问题。"

她被中国流放到美国的说法也让人生疑。书中说,傅苹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她的一篇关于中国人杀害女婴的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结果引起了国际反响,而她因此被拘捕。

然而《人民日报》刊登这样一篇文章的可能性引起了普遍的怀疑。

方舟子说,“只要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人民日报》充满了灿烂辉煌的好新闻;像那样有损中国政府形象的文字被报道出来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在《赫芬顿邮报》【译注4】的一则博客中,傅苹试图为自己辩护,她说,“我记得1982年在一份报纸上读到一篇呼吁男女平等的社论。那篇文章不是一则新闻,也不是我写的;我不知道那篇社论和我的研究有什么关系……没读过那本书的人假定我把自己的研究提交给报纸,或者我发表了论文,但是我在书里不是这么写的。”

由于这些负面的新闻,这本书在亚马逊网站的评分一落千丈,平均1.6颗星(现在只有一颗星了);还出现了大量刻薄的评论,指责傅苹撒谎。这一现象使得某些新闻机构认为:对傅苹该书的批评完全是因为该书“揭露了中国政府的肮脏内幕”。在该书的网页上有一则得到很多支持的评论说:“令人遗憾的是:无辜的美国民众不得不通过这类谎言来了解中国、文革和中国人。”

该书的出版社公文包公司【译注5】的总裁艾德里安•扎凯恩评论说,“我们对于出版本书很自豪,我们也为傅苹及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而骄傲。傅苹努力要写出事实,不过她发表的是自己的回忆……这本书是她以真诚写就的回忆录。”


【译注】
1. 《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傅苹出版的英文自传。
2. 杰魔公司,美国一家软件发展公司,主要关注三维软件和技术在设计和工程领域的运用。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
3. 《公司》杂志(Inc. magazine)成立于1979年,总部在纽约的一份月刊,主要报道成长中的美国公司。
4.《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是一个美国新闻网站、博客平台。2005年创建。2011年被美国在线收购。
5. 公文包(Portfolio)是美国企鹅集团下属出版公司,由艾德里安•扎凯恩成立于2001年。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非常像「do not lie to me」某集的情节。非洲女自传被发现有假,不是个人经历,而是集许多人经历之大成。
我知道什么?
非常像「do not lie to me」某集的情节。非洲女自传被发现有假,不是个人经历,而是集许多人经历之大成。
ironland 发表于 2013-2-13 13:00
傅萍所说的事情相当一部分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甚至是闻所未闻。
傅萍所说的事情相当一部分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甚至是闻所未闻。
燕苗 发表于 2013-2-13 14:37
侬怎么知道,比如湖南道县人吃人事件。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2-13 21:24 编辑

3# 燕苗
这倒未必。她的书没看过。单就主贴文里提到的,四马分尸可行性太差,这条我不怎么信。发表杀婴文是不可能。但其他的就不好说了。
中国地方太大,人太多,事实超出想像是正常。比如四川武斗把人丢柏油桶烫死,广西食人肝,都是可怖现实。

我记得早年间冯骥才之类有本书,100个人的文革经历,其中有个8、9岁孩子陪枪毙的,标题好像是"最小的死刑犯"。要说全国的劳改农场里没一个少年,那还真不敢保证。


人性有很黑暗的部分,和国家、种族无关。其他国家或种族干得出来的事情,中国人也可能干得出来。
我知道什么?
我哥们讲过他父辈的某人武斗中大吃肥脚掌的“故事”


文革的恐怖,仅从自杀的名人名单,就可得到证明。

    英国《卫报》周三继续就美国华裔商人傅苹出版的自传《弯而不折》引发更多争议做出报道。

  该报驻北京和驻纽约的两名记者合作报道称,傅苹有关中国文革经历的自传引发更多质疑,而专家们对其故事的关键内容提出疑问,包括孙中山和她家庭的关系。

  傅苹在《弯而不折》中谈到了她年幼在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送进劳改营被轮奸的经历,和读大学时因为一篇妇女杀婴问题的论文被迫离开中国“驱逐出境”。

  批评者们承认文革时期的恐怖状态,但质疑傅苹的描述。

  傅苹于2010年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时称,她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威逼观看一名老师被“四马分尸”处决的情景。

  她说:“我记忆中以为我都见过这些事情,现在我还真不肯定我的记忆是否准确。也许这是我看电影时看见的。我承认这是个问题。”
 《卫报》的报道说,仔细检查傅苹的小说和有关采访后,可以发现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而专家们对《卫报》说,她的故事的多个部分不合情理。

    涉及孙中山



  54岁的傅苹说这些批评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和伤害,并说:“不知这后面是什么人,但肯定有人。”

  傅苹说法中最有争议的一点包括现代中国的国父孙中山“把我的祖父和叔祖父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长大”。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孙中山研究专家黄宇和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孙中山做过这样的监护人。

  傅苹就此对《卫报》表示:“这是我离开中国前我家里人告诉我的。我相信这是真的。我妈说,历史书里有记载。”她又补充表示,孙中山很关心他们,而不是领养了他们。

  傅苹在其书中说,文革时她被迫在工厂工作,每周6天,每天6小时,她对一位采访记者说,10年没有上学。

  但专家们说,文革中1968年或1969年学校都陆续重新开放,而去工厂的学生也并不是被当作劳工。

  傅苹提供给媒体的一张照片显示拿着毛主席语录和戴着红袖章。一些专家学者说,这就说明当时她并没有像她说的那样被打成“黑五类”。

    “成功人士”



  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文学专家林培瑞(Perry Link)、当时毕业于苏州大学的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程映虹等均质疑傅苹所说的她在苏州大学撰写了一份受到邓小平注意的学生校刊文章等内容。

  伦敦大学学院中国计划生育问题专家特雷莎·赫斯凯斯教授质疑傅苹公开在广播采访中说:“目睹数百名女婴被杀”等言辞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故事。(在中国)的确有杀婴的事情,但并不常见和普遍……可以肯定说,这种事情在那个时代也不是能公开做的事情,否则抓到可能意味着犯下杀人罪行。”

  1983年,25岁的傅苹从中国来到美国,毫无英语能力的她先修读英语课程,后来考进新墨西哥州大学修读电脑科学硕士,其间依靠充当保姆、清洁工人和服务员供养自己。

  傅苹毕业后到伊利诺伊州大学工作,认识了丈夫爱德尔斯布朗纳,并一同创办了美国科技企业杰摩公司。两人在2008年离婚。报道称,傅苹为杰摩软件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其三维技术软件广为好莱坞制片厂与汽车生产商采用。

  傅苹从不懂英语的中国移民成为美国商业成功人士,并在2010年晋入白宫创新和创业国家咨询委员会担任委员。

  但在美国畅销的傅苹自传引来了包括中国“打假斗士方舟子”等大批中外人士的质疑和造假指控。

  世界着名出版商企鹅麾下的商业作品分公司Portfolio Books负责人扎克赫姆说,他全力支持《弯而不折》一书。

  扎克赫姆说:“这是一个女人的回忆录,而不是发表新闻采访。书本里面有没有谬误?我说不准,但有的话也只是记忆有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54岁的年龄,59年生人吧,66至68年,只不过是7-9岁的小女孩,说她“如何被红卫兵从家里强行带走,送到再教育营;她在那里挨饿、被严刑拷打且被轮奸”,这么一个幼童被轮奸案,确实骇人听闻,骇到让人不敢听闻地步了。
今天,我就是高瑜
羅慰年:谎言焦虑症——傅苹现象投射的谎言焦虑
有个叫傅苹的华人,写了一本自传,叫《弯而不折》(Bend, Not Break)。最近这本书上了亚马逊网上书店,引来许多中国人,包括傅苹的大学同学和打假斗士的口诛笔伐。

很多批评是根据对作者的采访的内容作出的。作者对批评的回应是,“不管报道怎么写,他们都应该以我的书为准。大多数提出质疑的人都没有读过我的书。”

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我也暂时没有打算读英文版原著。我不想跳进就书的内容真伪和作者说了那些谎的争论中,不想一头栽进这本书的是是非非的讨论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傅苹现象。

分析傅苹现象,不得不提“说谎者悖论”。公元前六世纪,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Epimenides)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如果“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埃庇米尼得斯是克利特人,那么,他说“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就是一个谎言。如果他说的是谎言,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显然,这句话陷入了自我无限循环的逻辑矛盾之中。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于这个悖论感到非常棘手。他说,“那个说谎的人说:‘不论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事实上,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指他所说的话的总体。只是把这句话包括在那个总体之中的时候才产生一个悖论。” 他承认这种分析“毫不成功”,因为“指不出纠正的方法是什么。”

“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的关系,也许可以这么看: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这句话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说的;这个诗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没有把自己这个“克利特人”包括在第一句话所做的论断的语境里。也就是说,他在心理认同上,把自己从“克利特人”中抽离出来,而作出第一句论断的。也就是说,他在显意识和潜意识里,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克利特人”。

分析傅苹现象,可以借用“说谎者悖论”的逻辑叙述方式。我们不妨稍稍改变这个悖论,换一种表达:“所有中国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叫傅苹的这么做了。”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符合目前傅苹在中国遭遇到的“千夫所指”的境况。傅苹通过她的行为,客观上揭开中国人说谎的真相。那些批评傅苹说谎的人,倒像“说谎者悖论”里的那个克利特诗人,他们把自己从说谎的中国人中抽离出来。他们站在一个道德的高地,对“说谎者”进行无情批评。

这种批评论断,恰恰反映了批评者的深层心理。我写这篇杂感,无意替任何一方做背书。我只对这个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感兴趣。为什么傅苹的这本书引起了她的同学们和方舟子的注意?除了内容的敏感之外,我认为最关键的,可能正是作者说了许多谎。从方舟子对傅苹前后说法矛盾的分析看,傅苹甚至毫不掩饰说谎的行为,不断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方舟子曾焦虑地问,“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都是她亲口说的,她要我们相信哪个?”

傅苹是否说谎,很多人可以根据个人经验提出证明和证伪;合理的解释是,她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她在说谎,说谎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由潜意识驱动的行为——这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傅苹下笔千言写下的,原本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没有料到,到了“捍卫科学、拒绝谎言”的新逻辑实证主义大师这里,通过考证训诂,都成了“言之凿凿”的“大谎话”。这叫傅苹情何以堪?看懂《红楼梦》的开卷诗的人,都不难明白曹雪芹说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到了《弯而不折》这里,又全体一致都不明白了呢?

从道德的角度,早在纪元初期,就有耶稣使徒保罗对“说谎者悖论”下过结论。在《新约圣经》《提多书》里,保罗说“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中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在道德上判了克利特人“常说谎话”死刑。从逻辑学的角度,“说谎者悖论”到了罗素那里,也已山穷水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说谎现象,也许柳暗花明,为我们开启一扇有益的思维大门。

傅苹现象,折射了中国上下弥漫的“谎言焦虑症”。论断傅苹说谎是集体谎言焦虑症的心理投射的杰作。因为大家都习惯了说各种谎言,从GDP到CPI, 从基尼数,到MP2.5, 从打雷把动车打断,到鞭炮把高速桥炸塌;大家都习惯了“把偏房说成正房,一味瞒天大谎,全无半点真实”;大家都习惯了生活在谎言营造的心理氛围里;大家都习惯了“皇帝穿着华丽的新衣”这种语境,就像都已经习惯了没有选举的民主一样。这时,突然有个人不用语言,而是用公然的“说谎的行动”把大家长期精心维护的谎言游戏规则给彻底颠覆了。 皇帝的新衣这回不是被一个说了大实话的小男孩扒了下来,而是被一个叫傅苹的女人用“满纸荒唐言”的行为扒了下来。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断傅苹说谎的人,必须先把自己从“说谎者悖论”的逻辑陷阱里拉出来,必须从集体谎言焦虑症的焦虑状态中跳出来,才能做出客观的的论断和公正的批评。论断者们忽略当下遍布中国的全面性、系统性、制度性、理论性、长期性、历史性的瞒天大谎,把石头扔向一个说了几句谎话的女人,于事何补?大胆改动耶稣的一句话:你們中间谁是沒有说谎的,誰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闹春:南京童年美国梦——谈傅苹现象
几天前读了福布斯那篇题为《从劳改犯到高科技企业家:傅苹的人生路》的自传书评采访,才知方圆之内同胞中有如此能人,自叹孤陋寡闻。

不过傅女士的母国经历,的确传奇得离谱,即刻遭受其他同胞质疑。不愿人云亦云,我找来原版英文对照---译得十分贴切。

次日,亚马逊书线率先用English提问的Lin说,傅女士已主动联系,要和他/她私了。很明显,那里众多金发碧眼的观众,需要尽快灭火。

无奈不但Lin不买账,福布斯年轻专栏记者为避清自己和杂志的名声,也带着读者疑问找傅苹对证,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尽管报道如实转达了傅女士的抵挡回应,然而字里行间,记者本人对自传作者前言不搭后语的疑惑和被人当枪使的不满,已表露无疑。

结果是火上浇油。这厢里中文网民痛骂败类,那边精英在BBC和PBS对着将信将疑的主持人面不改色,继续大侃非凡人生。

乖乖弄地咚,本山大叔不上春晚,海外的角儿顶上来!丰乳肥臀,今年过节不寂寞。

闹忙之中,不免想到这位女子,美国梦数年前就混得差不多,何来此举?借留美先贤胡博士适之的名训,先大胆假设一番,待吃完年饭,各位再去小心求证。

早年傅女士与夫君共创家业,先生学识超群,娇妻聪明过人,一唱一和,相得益彰。为夫的下得厨房,能干;为妾的上得厅堂,敢吹。所以一个在名校做终身教授,一个在业界蹿红。

然后有了分歧:后面做的,赶不上前面卖的。奥地利人个性扎实,坚持质量;中华儿女红妆武装,管它三七二十一。大脑指挥肢体,一来二去,床第间出了差池。西方人重自由,请求分手。傅女士好说好商量:我掌门你干活,不得泄露内幕,违者法庭是问——老娘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傅女士入籍那会儿,恰逢国会反堕胎一派拿中国计划生育说事,三藩市开移民铺的师爷就教跳船的福建人自报在老家超生。那时恐怕还是单身的她,灵机一动,变成了超时代的反潮流英雄(80年代初,中国还在为马寅初先生平反)。这招不但搭上了移民局快班车,也成了日后的创作源泉。于是个人简历倒着编织过去,一路招摇进白宫,还得了政府发的杰出公民奖。

左右逢源,傅女士向第三空间发起冲锋:写书!如今中国连个下三滥都能出版,凭真金实银的美国传说垫底,顶级出版商甘作伯乐,胜算在握。事成扬名更上一层楼,进3D公司的价码还可提升。

代言人找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长帮忙。人家一个热心,中英文稿齐发。Ms. Fu不是口口声声要进军多维领域吗?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马脚也是这样漏出来滴。

中人用西文自传,可以写意,一旦还原成中文,就成了写实,恰好与真实艺术相反。自称艺术家的傅女士深得个中趣味,故而委屈:中英文受众的理解有微妙不同。

然而这种解释不够。几处败笔,不会介意。傅女士的境界,可不是什么“用词有误”,她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把想象中的牛奶当成真实出售。

常言讲,这叫“捏造”,有失道德水准。法律用语,“具欺诈嫌疑”。卖书赚钱,明摆的商业利益。用假货引诱消费者,骗财骗人,受害者有权起诉索赔。

然而,傅女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定要把这竹器弯360度,变成圆满无缺的月亮。那气概和照片上的南京红卫兵小将,一脉相承。

戏到高潮如何收场,难说。但至少该有两个情节:

其一,模范移民交还勋章。向移民当局和政府说谎而获奖,是对所有诚实的的移民、特别是华人移民的侮辱。不交不足以平民愤。

其二 退出国家咨询会员会。让撒谎者咨询纳税人的钱财,谁放心?

昨天,问一位IT业内好友,知不知道角魔公司的Ping Fu。

"Yes, of course, a very smart and successful Chinese woman…”

看来她在老美中间已颇有声望。。。 对方又抛过来一句:

"…but she’s an absolute self-publicity hound!”  

她对出名如狗吃屎一般热衷!

原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外不分,微妙?

为名利,傅女士不惜贬毁自己童贞,还顺手猥亵文革前后历史一把,让真正的中国受难者地上地下躺着中枪,沥血为她背黑锅,可谓歹毒。如此大逆不道,她会不安吗?不见得。人们该记得那些文革初踩断父老肋骨表忠,改革后又高歌猛进的贝勒格格们。二者殊途同归,六亲不认,什么都可以拿来作嫁衣裳。

终究是红旗下的蛋。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雾霾与真相。只要大红灯笼高挂,Ping Fu们何愁默默无闻?打不下財狼,绝不下战场!
 
咚咚锵!

2013.2.2.
方舟子持续质疑傅苹的"美国传奇":漏洞多得像筛子

傅苹回忆录不仅讲了她在中国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传奇,也讲了她在美国的人生传奇,但是后者和前者一样,都是离奇得经不起推敲,是一个事无巨细都要撒谎的习惯性说谎者的信口开河。

  我们先来看看她刚到美国的情形。其回忆录一开头就说,1984年1月14日,她从上海飞往旧金山,飞了14个小时(2005年她接受《公司》采访说是12个小时),也就是说,她坐的是上海飞往旧金山的直达航班。飞机上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当空姐,她因为只会说3个英语单词,连吃喝都不敢要,只靠打手势要了一叠餐巾纸来写东西。也就是说,她坐的是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公司》采访更明确说是坐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机)。

  但是在80年代美国航空公司没有中国到美国的直飞航班,需要在东京转机。第一个由美国航空公司运营的中美直达航班是1996年5月1日西北航空从北京到底特律的航班,第一个上海到旧金山的美国航空公司直达航班则迟至2000年4月才由联合航空公司开通。(http://en.wikipedia.org/wiki/Air ... s_Republic_of_China )

  所以傅苹应该和当时的留学生一样,坐的是国航的直达航班。国航是中国人当空姐,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她为了捏造其不懂英语的窘迫,给改成了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旧金山后,去柜台购买飞往目的地Albuquerque的机票(她要去那里的新墨西哥大学上学)。她身上带着一张80美元的旅行支票,那是她在上海查到的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的票价。但是柜台工作人员不卖给她票,经过一个懂汉语的工作人员的翻译,她才知道票价涨了5美元,而她身上没有带多余的钱。这时排在她身后的一个陌生美国人替她交了5美元让她买票,也让她首次感受到美国人民的温暖。

  这个讨好美国人的小故事漏洞百出。

  第一,她既然能够在上海查到去Albuquerque的票价,为什么不直接买联票,而要在转机时再补买?那样票价更贵,而且冒着买不到票的风险,完全不合情理。

  第二,美国机票票价的确是浮动的,买得越晚越贵,如果是当天现买最贵,而且1984年1月14日是星期六,票价比平时更贵。按我在90年代初的经验,像她这样一张机票(从旧金山到Albuquerque要飞两个半小时),在星期六现买的话要花几百美元,1984年的情况不会差别太大(80年代出国的老留学生确认了这一点),怎么可能85美元就搞定了呢?而且美国票价和中国票价不一样,一般不会是整数,她怎么会在上海打听到票价刚好是80美元?即使编个79美元也更合理。

  第三,她为什么带的是旅行支票?旅行支票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而且旅行支票是为了避免携带大宗现金才会去换的(银行通常也有一个最低金额要求,比如至少换200美元),比现金安全(需要签名,可以挂失),但不方便使用。她只有80美元,完全可以像其他留学生那样带现金,为什么特地去换成旅行支票?《公司》的采访说,她被中国政府驱逐出境,政府官员给了她一张去旧金山的机票和80美元的旅行支票让她去Albuquerque留学——如果旅行支票是政府送给她的,还说得过去,但是她现在不好意思再胡说是政府把她驱逐出境的,而之前旅行支票的说法却延用下来,显得莫名其妙。

  第四,一个人出国,怎么可能只带正好的票钱,却不带任何零花钱?难道她或她的家人不会考虑到她途中可能要花钱吃饭、打电话、乘坐公共交通?当时的留学生虽然穷,美元兑换也控制得很严,但是最惨的也会身上带几十美元的零花钱。当时出国留学可以在银行以极低的官方汇率兑换几十美元的零花钱,还有黑市可兑换。像她这样身上除了票钱一分钱不带从而要靠陌生人救济的,闻所未闻,也不合生活常识。她又不是孤儿,全家人都到上海给她送行,临行前吃大餐(有照片为证),凄凄惨惨送到机场,她的姨妈还塞给她一盒鸭肉让她在飞机上吃,家里又有钱,怎么就不给她零花钱呢?如果像《公司》报道说的那样,她是被塞进飞机驱逐出境的,政府官员没给她零花钱,那还说得过去。但是她现在不敢再那么说了,这个谎就圆不了了。

  傅苹接着说,她抵达Albuquerque后,在机场给盛先生打对方付费电话,但是盛先生没有接电话。盛先生是傅苹父亲的学生,是他安排傅苹到新墨西哥大学留学的。后来傅苹知道当时盛先生已毕业,外出旅游了。

  当时在美国打对方付费电话要这么打:拿起公共电话拨0,这时会有接线员问你要干什么,你说要打对方付费电话,告诉接线员对方号码、姓名和自己的姓名,再由接线员拨通对方电话。傅苹自称只会三个单词“Hello, Thank you, Help”,而且也听不懂英语,怎么跟接线员交谈?难道她是用汉语拨的电话,而且碰巧碰上了一个会讲汉语的接线员?如果是这样的巧合,岂不更该在书里大书特书?

  傅苹接着说,她拿了一大箱行李坐在机场外面不知所措,这时来了一辆车,一个越南华人用口音很重的汉语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说要去新墨西哥大学,越南华人就提出送她过去。途中越南华人说要在家门口停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让傅苹进去花一分钟跟孩子们打声招呼。傅苹一点都不怀疑地下车跟他进门。一进门,越南华人给她一盒饼干,结结巴巴地说:“我老婆离开我了。我要去上班,你帮我照看小孩几个小时。”然后他冲到屋外,用挂锁反锁住门跑了。屋里有两个三、四岁的男孩和一个女婴,一起对着傅苹叫“妈妈”。这是一座美国政府给难民住的补贴公寓,里面没有电话,窗户很高而且有铁栏杆,从里面爬不出去,让傅苹想起中国的监狱。孩子他爸一直没有再出现。第二天,他们吃完了饼干,只在空空的屋内找到一盒通心粉和奶酪,吃了以后就开始饿肚子了。于是傅苹和孩子们对着窗户大喊“Help!”没人听到。第二天继续喊,还没人听到。第三天再喊,有邻居听到了报警,警察把他们带到市中心的警察局,警察想让傅苹起诉那个越南华人绑架罪,傅苹不愿意,警察就把她送去了新墨西哥大学。傅苹人生的最后一场苦难就此结束,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故事的漏洞更是多得像筛子了:

  第一,越南华人老婆跑了,上班前就去机场绑架一个陌生女人来给小孩当保姆,他可真有创意,真放心啊,就不怕陌生人拿小孩出气?如果这个越南华人不顾自己小孩死活,又何必去绑架一个保姆?

  第二,越南华人走前留了一盒饼干,可见还考虑到吃饭问题,不想把他们饿死。但是一盒饼干和一盒通心粉也不够四个人吃一顿啊(就算他没料到会一去不回),他真不想饿死自己的小孩,总该多留点食物吧。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啊?实际上,美国穷人什么都缺,就不会缺吃的,因为政府会给穷人食物券,尤其是家有小孩的,食物券多得怎么吃也吃不完的。可见编这个故事的人根本就不了解美国穷人的生活,是按中国穷人思路来编的。

  第三,哪有三、四岁的小孩见了陌生女人就叫“妈妈”的?

  第四,美国住宅的窗户通常不会有防盗栏杆,即使个别有防盗栏杆的,也很容易从里面打开,这是为了火灾时逃生的需要。像那种监狱式的铁栏杆窗口虽然在中国住宅很常见,在美国住宅是不可能有的,在政府的补贴公寓更不可能有,因为那是违反消防条例的。这又是按中国的思路来编。

  第五,四个人一起对着窗户高喊“救命”,连续喊了三天才有邻居听到,这政府的补贴公寓的隔音效果也太好了吧?实际上美国房子的隔音都是非常差的。

  第六、越南华人说要送傅苹去学校,她那一大箱行李应该被带上车了。傅苹跟着越南华人进屋时,行李应该还留在车上,因为越南华人只说进去一分钟打声招呼,如果拿行李就会让傅苹起疑。傅苹一进屋,越南华人就反锁门开车跑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傅苹的行李一直在越南华人的车上。这个越南华人后来消失了,故事讲完时都没有再出现,那么傅苹后来是怎么拿回她的行李的?编故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漏洞吧?

  第七,这个越南华人绑架和虐待儿童的罪行很明显,警方不需要傅苹的配合也可以通缉、起诉他。如果去当地调查应该可以找到诉讼记录,即使因为抓不到人而没有进入诉讼程序,那么也应该有当时出警、审讯傅苹的记录。不过我敢肯定是找不到任何记录的,因为本来就是胡编的一个故事。

  如果说傅苹的中国传奇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知识才能看穿,美国人受骗上当不足为奇的话,那么傅苹的美国传奇却是根据美国生活常识就可以看穿的,却也把美国读者骗得团团转,好评如潮,这一怪现象,的确够“传奇”的。

  2013.2.17.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3-2-19 10:48 编辑

假到极致真亦假。
我有个朋友在某州移民局打工,负责照看管理非法入境的大陆儿童(按他的判断这些儿童中有25岁上下的),这些人在法庭上的阐述惊人一致:在轮轮功知名前都是在学校打了县长的儿子逃了出来,有了轮轮功就更简单了,说自己练功遭追捕。
移民局的官员早知他们造假,部分法官也知其中水分,可陪审团每次人员不一样。陪审员每每在听证会上被那些悲惨的故事搞得义愤填膺、泪水涟涟,几乎案案获准庇护。
哈哈哈哈哈,说明中国人生存能力很强啊。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