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0883
- 帖子
- 151
- 精华
- 1
- 性别
- 男
- 来自
- 上海
- 注册时间
- 2012-12-2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0 22: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野聊之四 何剑之美国买房、盖房甘苦记
美国买房、盖房甘苦记
何剑
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 是美国老百姓一辈子要实现的美国梦的一项主要内容。话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有一户新移民家庭, 户主姓王, 人称老王。老王一家四口, 夫妻俩再加上一儿一女。九二年老王和太太在城西郊区买了一栋房子, 是那种两层结构, 独门独院, 前面带车库, 后面有草坪的典型美式小洋楼。如今老王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又是老大不小的半路出家, 怀揣50 美金闯荡江湖, 居然就圆了不少老美还圆不成的美国梦。虽然买房的钱有80% 是从银行借来的, 所以严格地讲,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这房还应该算是银行的。可想起在国内时大筒子楼里那间12 平米阴面小屋, 老王内心那份成就感, 就简直可以和当年在中国考上名牌大学相比了。一家人欢欢喜喜搬进新居, 邀朋宴友, 分享快乐, 自不在话下。
有了房, 就算是有产阶级了。从前在国内提起小业主儿, 总认为是吃香的喝辣的, 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现如今自己也迈进了小业主儿的行列, 才明白满不是那么回事。老王夫妻刚来美国那几年, 一直租房子住, 房子里的水管、电线、炉子、马桶, 甭管哪儿出了毛病, 一个电话, 房主(landlord) 马上就得来修。记得有一次, 房东亲自来修水管, 跪在地上, 撅着屁股, 脑袋扎进水池下的柜子里, 裤头儿都从腰上滑下一半,一个劲儿走光。等从水池下拔回脑袋, 已是满头大汗, 汗流浃背了。现在房子是自己的了, 没人替你负责, 一切问题都要自己挂在心上。按说对付房子这点事儿倒也难不倒老王, 老王是学工出身, 动手能力又挺强。更何况这房子又是全新的, 毛病本来就少。可问题就出在买了个新房上面。这正应了“ 有利有弊” 这句俗话。
在美国, 买房的花样儿千奇百怪, 但归根结底全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买旧房, 一类是买新房。买旧房不用多解释, 就是原来的房主住了几年几十年的房子, 因工作调动, 财务紧张, 离婚, 失业, 孩子离家上大学, 小房换大房, 大房换小房, 种种, 种种原因而转卖。再一种是有人具有投资眼光儿, 早早看准买下一块地, 待城市发展到这一块儿, 地价上涨了, 光卖地皮赚钱有限, 就找上一家盖房公司, 请人家在自己的地上盖新房。边盖边卖, 盖一栋, 卖一栋。旧房的坏处是东西旧了, 爱出毛病, 好处是原来的房主已经把窗帘、壁纸、地下室, 甚至房后的凉台、暖房全装修好了, 省了不少的事。新房刚好相反,毛病虽少, 一切基本建设全要从头搞起。一般美国老百姓, 从小没受过“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教育, 因此目光短浅, 只知经营自己的自留地。互相影响的结果, 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风俗, 新房买下一二年, 地基下沉磁实了以后, 就在自己房后或搭个凉台( deck 或patio) , 或盖栋暖房( greenhouse ) , 也叫三季房(three season house) , 再不然就干脆再扩建一间房(room addition) , 又叫四季房(four season house )。美国有句话: “女人的衣服总少一件, 男人的房子总少一间。” 就是从这儿来的。
话说九六年初夏一日, 老王早上一觉醒来,想想太太并未给自己安排什么工作, 房前屋后已久未照料, 今日是周末, 正好清理一番。起身下床, 绕房走一周, 割罢草, 浇完水, 站在自家廊下放眼四邻一望, 不知什么时候, 左邻右舍的后院全起了变化。有的砌了个平台, 有的搭了个暖房, 还有的干脆又扩建了一间房。只有自家屋后, 还是光秃秃的, 好像在向邻居揭发这家主人的无能或不经心。老王坐不住了, 到左邻右舍去取经。不问还好, 一问大大地吓了一跳。左边儿杰佛家只砌了个小小的平台就花了3000 美金,对门儿大卫家盖了不大的一间三季暖房, 花了一万五, 质量还不怎么样。老王越想越觉不值, 正要打退堂鼓, 斜对门的默罕莫德来借小推车, 顺便邀请老王去参观他加盖的四季屋。默罕莫德是巴基斯坦人, 他在屋后加盖的房又大又好, 最令他得意的是, 房子是他自己所盖, 并未包给外人。所以成本大大下降, 只花了一万五, 比包出去省了多一半。看着默罕莫德一脸的得意之色,老王心里有些不服气。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 他巴基斯坦来的人能干成之事, 我们泱泱中华大国之人何以干不成? 想到此, 责任心加上爱国心, 很少下决心的老王居然未和太太商量就做了个决定: 自己盖间房。
要说做什么事情, 非得有一股热情才能干成。老王自从下决心盖房之后, 就像着了迷。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厚本图文并茂教人如何盖房的书( 美国就这样绝, 凡是你能想到的, 总有人写出来教你如何干)。了解了盖房的整个程序之后,就一步步落实。首先是设计。老王大学里学的是核反应堆, 研究生念的是计算机和经济管理, 搞建筑设计并不在行。但老王念大学本科时学过工程画和机械制图, 如今把对付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本事拿来对付房子, 焉有不成之理? 老王一面感叹“ 艺不压身”, “ 学问是自己的” 这些中国古训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面付诸于行动。找来一套作图软件, 每日下了班, 吃过饭, 就心安理得地往家里的计算机前一坐, 搞起他的设计来了。说老王心安理得, 是因为以前老王坐在计算机前心里总有些发怵, 担心太太说他不务正业。虽然老王有一千条一万条理由证明计算机的本事是“ 玩” 出来的, 可心里还是不踏实。这回不同了, 是为了全家在搞基本建设, 老王心里理直气壮, 干活的效率就特别高。没两天, 房子的外观图就出来了, 再两天结构图出来了, 又两天, 每个局部的细图也出来了, 连每根木头都画得清清楚楚。
有了图纸, 下一步就该到市里去审批了。在美国盖房和中国不大一样, 哪怕你是在自家后院修个小平台, 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审查的内容有两项: 一是盖房的地点是否合法, 二是建筑结构是否合理。美国的房子全是私有财产, 而且经常买卖, 所以家居附近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售房时的房价高低。中国来的移民因为国情不同, 常在这事上和老美邻居们闹些矛盾。中国的房子虽然不归个人所有, 但老百姓大都认为房前屋后为自己的领地,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干涉。所以在美国买了房后, 充分发挥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优良品质, 有烘干机不用, 在房后晒衣晾被的, 种粮种菜的, 堆杂物破烂的,特别是老人们来美探亲, 看不懂美国电视, 子女们为解老人寂寞, 家中安上卫星天线, 一个直径三尺的大圆盘天线放在门前, 往往弄得老美邻居们怨声载道, 街道居委会三天两头儿来提意见,只好安上篱笆, 栽上树, 挡住行人视线。美国的房子, 屋后一般全有个草坪, 大的有几英亩, 小的也有零点几亩, 虽说是自己的财产, 但只有房子后面二三十英尺之内可以加盖建筑物, 过了那条线之外, 连个狗窝全不许搭, 否则就算违法。再就是任何建筑, 哪怕是一个小木头平台( deck) , 全要由专门的建筑工程师审查图纸, 看是否合理。像中国搭防震棚、小厨房那样边干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 绝对行不通。
老王虽然心灵手巧, 却有一个中国老百姓的通病———怕见官。虽然太太一再开导他, 说美国的官儿也是为人民服务, 不会卡人。就算不成,还可以拿回来重画。可老王心里还是紧张。慎了好几天, 想想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就让太太陪着, 去了城建局。排在前面的几个老美气定神闲, 成竹在胸, 图纸交上去, 个个都有毛病。老王心里发怵, 手心出汗, 诚惶诚恐地双手递上图纸, 那位建筑工程师拿在手里翻阅一遍, 冲老王笑笑, 说: “ Great (非常好)”, 就算批了。要说老王这么容易过关, 倒也不是撞大运, 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举个小例子, 有外地朋友要开车来玩儿, 让老王画个路线图, 老王总是在纸的右上角画上一个小坐标, 在冲上的箭头上写上一个“ 北”。图中各段距离还要尽可能按比例。太太没老王画得好, 心里不服气, 就鸡蛋里挑骨头, 说谁还不知道上北下南。老王说: “ 画地图没坐标等于没画。” 太太说既要画就画全点儿,把东南西北全写上。老王说, “知道了北还找不到东南西, 画了也是白画。” 本市的朋友打电话来问到家里怎么走, 太太在电话上说: 先往左,再往右, 见了红绿灯再往左, 再往右⋯⋯老王在一旁听得脑子里一片混乱, 忍无可忍地大声加以纠正: 往北, 往南, 再往北, 再往南⋯⋯令老王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不少人倒认为太太给的指示更清楚明白。说穿了倒也很简单, 群众的大多数和太太一样, 只认左右不识南北。老美群众也是一样, 不信就回忆一下在外面迷了路, 去加油站打听道儿, 十有十回往左往右地一通乱指。
拿到了批准建房的许可, 老王心里的压力就去了一半儿。下来就该挖地基了。哥伦布市在地图上的纬度和北京差不多, 冬天有二三个月的霜冻期, 所以房屋的地基深度要求在地面以下32英寸, 以防受冻后到夏天一化地基下沉。老王是个白面书生, 本事再大, 挖地基这活儿也是不能自己干的。于是请外面一家公司来挖。说是公司, 其实就是一个爸爸带一个儿子加一辆挖土机。讲好了价钱签了合同, 就开始挖坑。本计划半天干完的活儿, 整整干了一天。原来老王家的房子是盖在一个改了道的河床上, 地下尽是大石头。本来只需挖一条三折的沟做墙基就成了, 结果因为石头太多, 太大, 整个来了个大开膛, 挖了一个30×15 英尺的大坑。把那父子俩给累得半路打了退堂鼓, 原来讲好的要为木头平台打的几个孔也不干了。要是换了美国人, 不干算毁约, 毁约就要打官司。可老王不是美国人, 虽然住在美国, 中国心不变, 和他的绝大多数中国同胞一样, 不但怕见官, 也怕打官司。又觉着自家地里石头这么多, 也真难为了人家父子, 倒反过来对人家说了好几个“ 对不起”, 和和气气地分了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