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共产党立宪——现实中国社会唯一和平变革的出路 / 恍然大悟
共产党立宪——现实中国社会唯一和平变革的出路 / 恍然大悟
2013-01-09 21:11 | 阅读(576) | 标签: 时事观点, 民主, 社会, 历史, 文化, 感悟随笔, 法制, 立宪, 宪政
|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文章
——愿这个建议,能拯救中国黎民于水火
写在前面:
本文只为解决问题,不考虑意识形态等的站队问题;不做路线等细节的描述,仅就大背景、大方向做一点提示,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人不是文学家。如在语言文字上,出现磕绊,请多包涵。另外,为了不累大家的眼球和大脑,本文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一、背景
1.全球历史背景
百年前的全球人类历史,是一部部落、种族、民族史。德、意、日法西斯是部落、种族、民族历史发展的巅峰。中国共产党的成就,是处于全球民族史最后一个环节时期,借助日本的侵略,以民族自我拯救为宗旨而获得成功的。
自二战后,随着联邦制美国在科技方面的崛起,全球借助科技的力量,逐步进入一个全球村的时代。
科技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部落、种族、民族等,在人与人相互频繁的交往中,边界越来越模糊。人类借助科技而使生存能力的增强,已经达到完全自我解决的程度,人类全面开始对文明进行高标准的要求,这导致人与人的界限成为了人类唯一一个边界。
于是,独立、自由,代替吃饭、生存,而成为了每一个个体人的第一追求。民主、法制、宪政,就成为了实现个体独立、自由——这个追求的唯一有效的社会性保障方式和制度。从而,独立、自由的个体共性的普世价值,借助民主、法制、宪政的社会形态,得以真正体现,并使民主、法制、宪政,也成为人类社会个体普世价值体系中的成员。
2.中国历史人文背景
从中国历史看,这是一个崇尚现实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的人,总是将信仰化解为服务于现实的工具。也就是说,任何宗教,在中国人面前,总是被化解为吃饭、生存与长命百岁的问题。因此,其独创的道家文化,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也因此,这个民族经久不衰而具有包容力。其实从血统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能完全称其为一个民族。而是受传统地域限制的东方各类民族的混合体。这也奠定了中国人的开放性。也因为如此,所谓的中国人,能够快速地走向世界,融于世界。
中国所处的地球维度和山形地貌,赋予了广柔而富饶的土地;四季变化的自然气候,不仅促成了中国人的聪慧,也使他们获得了适合这片土地的农耕技术。这给予家文化以现实存在的土壤。在注重现实而缺乏精神领域追求的前提下,解决了吃饭、生存问题的中国人,把一切都倾注于肉体的生活享受之中(这从中国人丰富发达的饮食文化,以及性文化中可以体现。)。这导致中国人安于现状,而缺乏深层次的人性共识。
现实是表面的。这一性质,注定奉行现实主义的人,多以表面的利益为结合点,而缺乏深度的共识。这类人,容易聚合,也容易随时分崩。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利用自然血缘,创导出孔子的儒、家文化,让皇帝成为神的化身,从而解决了因注重现实利益,而不能稳定的分合问题。因此,以往中国的社会管理,本质上是皇权下,家庭自治的社会性大联邦体制。它的纲领,就是以小集体家文化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家文化是以血缘为核心纽带,基于群体劳作的农耕基础上的。属于小集体性。它与社会国家的链接,是通过家、近亲同性之族、校友、村、乡、县、省等,层次缔结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存在,是通过亲情血缘、校友同乡情感而建立的(简单而言,就是血缘、情感)。而不是以疆土为界的现代国之观念。这种性质的文化,在个体上表现为忽视、抹杀个人的存在,在社会上,体现为各自为阵的山头利益群体。因此,从国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只有真实家的概念,而没有真实国的概念(只有虚拟国的概念)。从社会管理角度上讲,除了家外,中国是一盘没有社会基本共识的散沙。因此,中国社会管理的统一性,只有在家文化基础上,强力拿捏、搓揉而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以皇权为象征,实则依靠强权赋予官吏专制独裁行为而存在的原因。
3.中国共产党的现实背景
党是信仰的集合体,帮是利益的共谋体,派是学识亲情的茶话会。失去信仰的党,就沦落为帮;而没有利益的帮,就成为松散的派。当今中国,是共产党因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与中国人融为一体,而替代了过去的皇权,成为中国的实际管理者。
革命需要信仰,因为要唤起人性深处的良善共识,以凝聚力量;而和平,需要法制下的法治。因为,和平主要解决世俗的日常生活问题。因此,革命时期的信仰,在和平时期就要退居二线,成为新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防线。而解决人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法治,就应成为保障社会和平稳定的第一防线。法治的硬质特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注定整个社会必须法制化。
而执政党也是由个体人组成的不可改变性,导致执政党在对社会进行法治化管理的同时,自己必须法制化。因此,所谓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就是信仰向自我管理的法制和社会管理法治的转换。这个转化,再一次将革命党融合于民众,成为和平时期的执政党。
上世纪的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获取了政权。但是没有认识和平与战争的区别,没有及时进行党的性质的转变,导致其后的三十年里,以不断的“运动”方式对自己和同胞进行“战争”式的不间断的革命。1979年后的三十年里,也没有认识清革命和执政的关系,在丧失信仰下,游走于革命与执政的矛盾之间。用习惯的革命手段,处理和平时期执政的日常行为。使中国始终无法摆脱革命的暴力军事管理体系,让和平的中国始终处于不稳定的动荡边缘。使共产党和黎民百姓双方始终处于内斗较劲的状态之下。
当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百年前中国处于贫困和民族危机时期的组织,其成员大多生长于和平时期,发迹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信仰的丧失,而权力的高度垄断,使党滑落为追求利益的帮派。而其庞大的8000万成员,加上横向附带的家庭或亲友关系。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中国全民党。虽然,这有利于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本质,已经在发生质的变化。即使不用外力,其内部也会摒弃传统的革命党性质。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变革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全民化意味着普遍化,意味着丧失自我核心价值化。在利益为轴向的驱导下,在传统家文化的小集团思维影响下,当今的中国共产党,本质上已经成为千万个山头林立的利益帮派团体。其总书记一旦丧失权威,就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
4.现实背景
科技的发展,使全球一体化不容置疑;依赖个体的科技的不可抹杀性,注定独立、自由,成为未来人类人人第一要坚守的底线,而附带其上的社会管理机制,所体现的民主、法制、宪政,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保障形态和措施。这五者:独立、自由,民主、法制、宪政,共同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也是不可阻挡的。
百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三段自我折腾的历史。前四十年全面战争的自我独立,中三十年的自我斗争弯路,后三十年盲目敛财的所谓矫正。虽然整个社会还是进步了。但是,所走的弯路和所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惨疼的,更是没有体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集体智慧。
今天的中国,无论从内在需求和能量的蓄积,还是从外在全球的角度,都已经处在彻底告别旧时代,只能进而毫无退路可言地迈向现代社会的十字路口。变,已经成为瞬间的事。因此,作为中国社会全面管理者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变的绝对必要性。
因此,中国共产党抛弃革命意识,全面转向执政行为,是唯一的选择。
二、宪政的概念
宪政是宪法下的执政,是法制下的社会。宪法是全社会每一个个体基本共性和基本需求的集中体现,是世俗社会的行为底线。因此,宪法是社会一切法律的根源。
宪政是世俗社会的行为底线。不论什么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都离不开社会世俗生活,都有社会世俗追求。公平、公正的和平而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人所求的。宪政就是对这种所求的基本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立宪的必要性
从世界发展历史看,非文明或次文明向文明制度的交替,少有和平过渡的。多是外来占领的强行推广,鲜有自我改变的。唯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的和平过渡。让国王成为社会道德底线的代表,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这既保证了英国国王的生命和荣誉,又没有破坏整体民族的团结,还避免了全民因变革所带来的动荡和灾难。
对于没有神权根基,又被无神论宣导(洗脑)半个多世纪,而推崇物质至上三十多年,导致传统家文化道德底线不存的中国来讲,法制体系下的宪政是唯一出路。
战争的取胜,多依赖正义基础上的诡道;和平的建设,需要公平、公正下的法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法制化,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化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之所以在战争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除了打土豪、分田地,用物质利益唤起普通民众变革的欲望外,更来自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的纪律。纪律是小团体的法律,而宪法是全民必须遵守的纪律。因此,中国共产党立宪的本质,实际上是将宪法作为党的纪律,将党纪融合于宪法的过程。
中国不能再动荡和分裂,也需要还能对中国进行全面有效控制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此,在信仰缺失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寻找到新的合法性,必须建立避免中国处于动乱和分裂的权威性。这个权威的来源,就是勇于举起即将形成全民共识的宪政大旗。
60年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洗脑”),已经成功地将共产党缔造的中国,堪入了全民的大脑。中国共产党立宪,还保障了中国社会世纪变革过渡中,中国概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弥补了因宗教信仰缺失下,对国家民族统一性的冲击,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前苏联共产党的解体,导致其只有扛起沙俄旗帜,同时也不得不分崩而只有保障沙俄时期的领土。)
中国共产党立宪,是主动将自身融化于法制,从而与全民化为一体,成为保持中国整个社会平稳过渡的有效保障,也是保全自身平稳转型的有效方法。
中国共产党立宪,将共产党事无巨细全面管理的全能党,变革为监督社会正常运行的后台导演或监制角色。让定规则的归定规则的,裁判的归裁判,运动员的归运动员,各司其职,各归其位。一方面减少了出错的几率,一方面保持了伟大、光荣、正确的持续性和连惯性,更是将自身的伟大、光荣和正确,真正地融合在全民的决策之中。这有利于避免变革过程中,国家的混乱和分裂。
所谓领导,即决策权的拥有者;所谓权力的体现,即监督权的拥有者。中国共产党立宪,即没有放弃领导权,也没有放弃监督权。反而是减少出错的基础上,巩固了核心权力。
中国共产党立宪,同时还解决了只进不出,导致庞大、臃肿、呆滞而慢性腐烂的疾病。使中国共产党,回归干净、纯洁的新生。
中国共产党立宪,是将中国共产党抽象出世俗事物,代替皇权天子角色,成为中国国家管理者的标志和化身,而脱离世俗纷争。这样做,不仅能保全自身的过去和未来,更主要是避免过渡期国家的混乱和分裂。
中国共产党立宪是将中国共产党抽象出实际世俗事物,这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符合科学发展观,更包含三个代表。是新领导班子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独创。
三、中国共产党立宪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变革,已是无容置疑的了。中国社会不能再次出现混乱和分裂,也是所有中国人,乃至是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因为,在当今世界,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的混乱,已经不是单单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世界稳定的问题。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缺乏原始基本共识基础的13亿庞大群体的变革来讲,需要有一个强有力控制的力量来主导。而中国共产党是目前唯一符合这一条件的。
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内部成员的构成,在思想上已经开始发生与传统不一样的质的变化。其庞大的组织和绝对垄断的权力,已经把中国的大部分精英人士吸纳于内。要求自身现代化的愿望,从起初简单的物质上的追求,开始涌向生活稳定而经久不衰的目标。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内外互动的交流,宪政概念和对宪政的渴望与追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新一代的共识;而长达60多年来的曲折自我折腾之路,让不同领域、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个性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国人,认识到宪政之路,是唯一可以互不相害,而多元化和平共存的社会管理方式。因此,谁率先高举宪政大旗,谁就会赢得未来中国社会的开国元勋称号。
中国共产党立宪,无论从现有的党章、国家宪法上,变动的因素都不大,不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四、中国共产党立宪的方式
中国共产党立宪的核心,就是变党纪为宪法。将自身融入国法之中。党的总书记,相当于国家总统。而实际上,我们现实的状况,在形式上,已经有所类似。
党员分三级。一是普通党员,二是公务员,三是握有权力的领导。所有党员与全民共同依据一个宪法。而党员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逐级管理更加严厉一些,因为官员犯法,多属于知法犯法,理应罪加一等。这个严厉程度,就是新的党纪。如此,党纪与国法合二为一,党纪不但没有超越国法,还比普通百姓更为严厉。这解决了当下党、国属性的最大矛盾问题。
宪法除确定共产党领导外,必须包含普世价值的一般人性部分,必须全民公投生效。
总书记从党员中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社会守宪的行为,以及关注民生基本问题(医疗、教育、住房、国防等)和思考国家重大方向性问题,而不主管民生等日常具体事务;因为,总书记已经成为国家的象征。同时,将中纪委与监察部等合并,改为国家宪政监督局(即香港的廉政司),直属总书记主管。
在这个架构下,进行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设立国家大法官,由总书记任命。人大、政协、国务院总理三巨头,由各自普选产生,总书记任命。对于各自系统产生的重大社会事件,经社会民众要求,总书记有权给予职务的罢免而宣布重选。(人大和政协逐步转换或过渡为参众两院制)。
国家总理可以通过全民普选诞生。以上机构以及任何地方行政长官,可以开放性从民众团体中选举产生。一旦当选,将自动成为党员。而在任期届满时,可以自动脱离。这样做,不仅能使党政分工明确,彻底分开,也可以净化党员队伍,还解决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相互制衡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当下制约社会进步的党禁、报禁问题。
五,中国共产党立宪的要点
中国共产党立宪,实质是将自身完全融合于国家。任何党派都是人组成的这一点,使作为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坚守普世人性的自然人。这一点完全是和宪法成立的宗旨相一致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立宪,首先不能离开人类共性的普世价值。反而要成为坚守人类人性共性的倡导者、开创者。于此,方能在未来起到引领中国和世界的作用。
其次,始终坚守自身是依宪行事的法制维护者,只做居于二线的监督行为,绝不越俎代庖做一线法治行为事情。也就是说,宪政监督局是法制的维护者,而司法是法治的维护者。前者归总书记管,后者归司法系统的法院管;前者管执行者,后者管具体事务。
六、中国共产党立宪的现实意义(不多例举)
率先举起共识大旗,避免不同力量的各自纷争;
改变了党员的用人制度,让优胜劣汰成为事实。
获得民众的支持,挽回失去的声誉,有利于清理党内腐败分子;
坚定法制之路,给中国人民的未来社会以希望;
和现代社会主动接轨,减轻来自全球化普世价值世界的压力,并主动拥抱世界,更有利于台湾和大陆的统一。
是改革开放的实质性一大步,对增强国人对国家的热爱,增强华人归宿感,以及增强向心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为中国真正的崛起和走向世界,奠定文化精神基础。
后记
本建议思考于15年前,初成于2005年,匆匆出稿于今天。该建议不是为了袒护或掩盖任何问题,而是为了平稳过渡。
该方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具有时效性。因为,解决问题的机会,往往只在一瞬间。因此,非有睿智和勇气者,不可以承接。其次,是不能发表。
愿本建议,能起到抛砖引玉,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让中国迈入现代化社会行列的变革,来的平稳一点。
2013.01.09
转发自 1510 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