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395
- 帖子
- 4818
- 精华
- 32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07-6-8
访问个人博客
|
31楼
发表于 2008-11-22 12:00
| 只看该作者
《文汇报》:“听杨绛谈往事”的故事
作者:刘淑玲
来源:文汇报
1
《听杨绛谈往事》终于出版了,这是一对年龄相加达177岁的老人共同完成的一本书,书的内容自不待言,这本书的诞生就是一个传奇。
杨绛说:“经我的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这是杨绛的传记,又不只是传记,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2
杨绛的人生故事离不开钱锺书,他们相濡以沫63年的婚姻是杨绛人生中最精彩的篇章。《听杨绛谈往事》记录了独有的钱杨式“人性与世态”。
杨绛是智者,这种智慧与修养反映在她的婚姻生活中分外精彩。钱锺书说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个角色:妻子、情人、朋友。这是对杨绛的至高评价,也是真实写照。杨绛出身名门,是满脑子西方文学经典的MissYang,是家世丰厚、养尊处优的“四小姐”,却在婚姻生活中默默地学做一切大家庭中儿媳妇所担负的琐务,敬老抚幼,诸事忍让。尤其是战争时期动荡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大家闺秀降为“灶下婢”,尽管十分劳累辛苦,脸上总笑眯眯的,没有丝毫委屈怨尤的表情,还在灶旁炉边完成她的剧作。所以钱锺书叹曰:他娶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在钱锺书眼里杨绛是无所不能的人。生活中的钱锺书笨拙,书呆子气十足,杨绛体贴关爱,并用她的幽默把这一切智慧化了。她对钱锺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紧”。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杨绛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锺书的一生。她对爱情的诠释不是Iloveyou,而是Ido,Ibe。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锺书织的一件毛衣,钱锺书却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对于从小嗣出的钱锺书而言,这样的爱情该值得何等珍爱。杨绛说:“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这句话看似平静,胜过一万首爱情诗。杨绛先生用最高的智慧,实践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是一部知识女性的爱情读本。
杨绛是著名作家,《听杨绛谈往事》里很大篇幅是对杨绛作品的评述,这种评述的方式极其特别,有杨绛自评,也有钱杨互评,再现了很多作品诞生时的历史场景与深层契机,是一部鲜活的微观文学史,可以看作杨绛作品研究的特殊史料。
没有人比钱锺书更了解和欣赏杨绛的睿智才华。书中记录了钱锺书对杨绛作品的精彩点评。比如对杨绛散文,钱锺书就自愧不如并万分折服:“杨绛的散文比我好。”“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他对杨绛说:“照常理讲,我应妒忌你,但我最欣赏你。”“有出版社要将我年轻时的作品与你现在的作品放在一起出版,我不太献丑了吗?”杨绛的作品,人们最喜欢的是她的《干校六记》和《洗澡》,钱锺书却认为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笑话”》是杨绛最好的中篇小说。《“大笑话”》表面看来夸张幽默,实则悲剧感极强,揭示出把世俗当做智慧的所谓知识者中,心相知的两情相悦更难寻觅,更容易被毁灭,也更弥足珍贵。从钱锺书对《“大笑话”》的激赏可以体会到他写《猫》和《围城》等小说的用心。对杨绛的剧作,钱锺书也发表过知音之言。杨绛的第二部话剧《弄真成假》上演之后,钱锺书看了回来说:“我也要写,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杨绛的话剧催生了《围城》。对她的译作,钱锺书都有真知灼见。杨绛对钱锺书作品的解读,书中都一一道来。作为作家,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相知的人,他们的作品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听杨绛谈往事》第一次把他们这种血肉相关的文学体验记录下来。因而“钱杨互评”,成为《听杨绛谈往事》中最有意趣的内容。
3
杨绛的一生动荡不宁,但她一路走来荣辱不惊,气定神闲。作者说,她听杨绛谈往事,思考最多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杨绛的人格魅力到底在哪里?
的确,杨绛是个奇女子。抗战时期,放下大家闺秀的身份,颠簸辗转仍温婉坚强;“文革”期间,发配干校却旷达乐观,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干校六记》。她历尽坎坷却淡定如水,饱经世事却纯真依旧,晚年生活有如“龟蛰泥中”,却胸怀大爱,料事如神……
这本书,有两个章节都是以“零”命题:《我是一个零》《我还是一个零》。能够把自己归为“零”的人是了不起的。“零”是一种至高境界,是一切的起点。“我必须把自己降为零,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同类中甘居末位,就永远不能解脱。”这是甘地在自传中向世人的宣言。杨绛不是政治家,她的“零”代表着本真: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身处卑微,脚踏实地。竭尽一切远离虚荣,不慕虚位,努力保持真我,显示了她的人格力量。
杨绛说:学会判断和自我克制,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要以理性锤炼心性,保持幽默和旷达。杨绛一生与幽默相伴。幽默来自于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她的性情、才华和智慧,使她保持一颗仁厚和博大的心,拥有仁慈和勇敢。正因为如此,书中第一次披露了许多让人感动唏嘘又钦佩不已的历史片段,却在她的叙述中妙趣横生,黑暗的人生被她一笑带过。
比如书中有一节叫《体味人生》,回忆了许多杨绛在干校生活中的有趣片段,其中一个场景就是“拉野屎”。作者说,杨绛回忆起这个惊险的夜晚时,仍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一个留学牛津、学贯中西的美才女,在被改造的日子里,不得不在天寒地冻、漆黑荒凉的山村郊野,学着猫儿留下一处“野屎”,这是中国历史多么有趣的一个细节。这些细节杨绛并没有写在《干校六记》中,我们何妨把它们看作《干校六记》的续篇?
《听杨绛谈往事》写作时,适逢中国话剧百年,上海和北京两地同时上演杨绛先生早年话剧作品《弄真成假》和《称心如意》。杨绛先生的往事回忆又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她特意亲笔撰文《杨绛与杨季康》,发表于2007年10月15日《文汇报》。96岁高龄仍是文笔生动,一派纯真。
钱锺书先生离去后,杨绛按照钱锺书的意愿,于2001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Philobiblion Scholarship),取拉丁语“爱好读书”之意,也是来自钱锺书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时所主编馆刊的名称,把他们夫妇全部已有和其后发表作品所获得的稿酬全部捐出。杨绛说:“在中国,一字一句的钱我都捐了。”她翻译的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卖了80万套,已资助几百位同学获奖。有人把杨绛看作是堂吉诃德的化身,是仁慈与博爱的使者。多年来,吴学昭一直协助杨绛先生管理“好读书”奖学金。《听杨绛谈往事》最欢乐的一章就是记录这个既是往事却仍在继续着的故事。
《我们仨》和《我们的钱瑗》出版后,我惊异于一个老人能够坚强地支撑着如此孤独的生命,原来在她的灵魂里“我们仨”永远活着。看了《听杨绛谈往事》后,终于明白这个老人生命的力量来自哪里——不仅有“我们仨”,还有更倔强的信念,更旷达的人格,更广博的大爱。
4
吴学昭自幼学习英文,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又担任多年的驻外记者。为了让杨绛先生在温馨亲切的氛围中追忆往事,她从来不用录音机,而是默记。每次谈话后她都马上整理成文,而后经杨绛先生审读,一些记忆有误或不甚确切的地方,她就反复回忆,并送杨绛先生订正和修改。她不用电脑写作,她的文章是用钢笔写在稿纸上,每个字迹都整齐清晰。杨绛用铅笔订正,也整整齐齐地写在一侧,密密麻麻。在看这些细小的字迹时,吴学昭总是凝神专注,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补充。为了考证钱锺书日记中提到的元次山文《水乐说》中的一段话,她曾冒着38度的高温到图书馆去查阅校订。
书中涉及到了很多杨绛的老友,有些还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作者都客观地记录下来,还原历史事件中的生动片段,揭开了许多尘封往事。娓娓道来,文笔质朴,温婉亲切,和杨绛的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说,对待历史,不回避,不粉饰,因为,杨绛的“往事”并不只是个人的生命,而是历史的环节。
吴学昭特别感动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对灵魂的追问。写作《听杨绛谈往事》时,她身旁就放着这本书。华兹华斯(W.Wordsworth)说过: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这是杨绛和吴学昭都非常喜欢的名言。
书稿完成后,原本打算收录杨绛先生的照片一百多幅。但作者执意要压低书的定价,忍痛减少照片数量并缩小了字体。我觉得特别可惜,曾经发表意见说:“书厚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做得漂亮,这些照片都要用上,还要把字体加大才好。”但她说:“书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要存在象牙塔里!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买不起太贵的书,写书的目的就是要他们从中体味人生,学习做人。我不用这本书来赚钱,也不要那些华而不实的包装,我只愿意拥有广大的普通读者。”
2008年10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