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易中天谈“以人为本”的出处 钟 少 松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以人为本”的提法,“以人为本”已成为大家日常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用语。但是对于这个用语的出处,人们往往有着错误的理解。例如,《品三国》一书第185页在谈到“以人为本”出处的时候,易中天先生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抵达襄阳后,得知刘备已向江陵逃窜,又亲点五千精锐骑兵,以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过去。曹操速度快,可是刘备却走得慢”。因为刘备带着老百姓一起撤退,老百姓拖儿带女影响了行军速度,一天只能走十几里。“《三国志·先主传》说,当时有人劝刘备不要再管这些人了,赶快率轻军保江陵。然而刘备不肯。他派关羽率领水军,走水路到江陵会合,自己则坚持和众人同行。对此,刘备的解释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说,这可能就是‘以人为本’一语最早的出处”。 在这里,易中天先生借历史学家朱维铮之口,猜测《三国志·先主传》“可能就是‘以人为本’一语最早的出处”。这个猜测是不正确的。因为“以人为本”真正的出处不是《三国志》,而是比《三国志》早好几百年的《管子》。《管子》书中有一个篇目叫《霸言》,其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四个字。《管子·霸言》是这么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相传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据历史学家考证,它实际上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言论的汇编。因此,《管子》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了法家、儒家、道家、名家、兵家、农家和阴阳家的观点。今天我们看到的《管子》一书,是在西汉的时候由刘向编定的。刘向大约生于公元前77年,死于公元前6年,他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即使以刘向最后编定今本《管子》的时间为准计算,《管子》中“以人为本”的提法也比刘备早了两百多年。 那么,刘备有没有可能与古人不谋而合,自行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呢?这种猜测也是应该否定的,因为不仅刘备说的“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和《管子·霸言》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意思极其相似,而且刘备本人也是接触过《管子》一书的。裴松之给《三国志·先主传》作的注,有一条引用了《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先主遗诏,遗诏中告诫后主:“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也就是说,刘备临终前给刘禅的遗诏中曾经提到过《管子》的书名,这证明刘备见过《管子》一书。因此,他口中的“以人为本”确实是引用,而非自创。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并不是第一个引用“以人为本”的人。据《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汉和帝刘肇在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的时候,曾经颁布过一个诏书。诏书说:“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也引用了“以人为本”的说法,而且比刘备早了一百零七年。 (《品三国(上) 》, 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定价: 25.00元。) 附笔:还有一本叫《鹖冠子》的书,作者据说是战国时的楚国隐士鹖冠子。在《鹖冠子》里面,也可以找到“神明者,以人为本者也”的说法。但是,许多人怀疑《鹖冠子》是伪书,所以我没有引用它。
[此贴子已经被梅茗于2006-10-27 11:59: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