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13
- 帖子
- 252
- 精华
- 2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10-30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8:43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胡适在“雷震案”中的表现
我在1月31日的《东方早报》上看到《上海书评》的预告,就期待着来读胡文辉先生的《关于周弃子的讥胡适诗》一文。目前我正在写作一部关于鲁迅的书,慢慢地开始关注起胡适来,前不久还曾专门写过对比他们的一篇小文章:《鲁迅与胡适的无间道》;另外近来有关胡适的话题实在很热,不得不看,也积累了一些想法。对于鲁迅我总是不惮于将他的言行恶意地推断的,对于胡适则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这么多人推赞他,我真的希望他能够当得起那些赞美,真正渴望能在他身上看到知识分子精神的典范。可是我从公心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胡适,看到的多是那些不清不白的表现,而胡适在“雷震案”上的表现就是一例,但我内心却是期待能够看到有利于他的材料。
坦率地说看完后失望不说,心中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我近来阅读关于胡适的文字通常有的感触——你不说我不清楚,越说我越糊涂。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胡文辉先生著文是为胡适辩白的,他认为胡适的言行是可以“谅解”的,而批评他的周弃子则动机莫测,有“抹黑”的嫌疑。这也和一些论述胡适的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胡适的言行都是正大光明的,凡是说他不好或是对立的人物都是有问题的。
我认为评价胡适在“雷震案”中的表现,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他与《自由中国》及雷震的关系。实际上胡适是《自由中国》的主事者、同仁及精神领袖,虽然他曾辞掉发行人的身份。我们不能把他当作一个置身事外的人,关注他如何施以援手或是援救是否成功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事者如何承担他的义务与责任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他没有尽到他应负的责任。因此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那些《自由中国》的同仁对他如此不屑。
具体到胡适为什么不去探监的问题上,他内心的想法与意图我们已很难推测,而胡文辉先生认同于胡适自己的说辞,认为“以他的声望地位,假若公开探监,则等于向蒋氏父子示威,虽较能挽回其个人形象,却可能更加激怒独裁者,而于狱中的雷震反倒更为不利”。因此是可以谅解的,而于我则仍难于理解。首先胡适去探监或者是采取更为坚定的行为是否不利于雷震,本身就是一个预设;而假使这种推测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胡适对蒋介石当局是看透了,更可谓是不惮于最坏的恶意。若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胡适做蒋介石的座上宾不是有些不可理喻吗?既然如此,他何苦要支持雷震创办《自由中国》乃至怂恿他组反对党呢?另外我们从雷震的角度看,设若雷震如他的朋友说的那样非常渴望胡适能到监狱里去看他,这对他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鼓励,胡适为什么不去呢!即使他真为雷震设想的话,另外这样是否也太低看了雷震,我想雷震在创办刊物及筹备组党时未必不会意识到危险,或者说他在做这些时并非完全以自身的利害为准则的,可能有着为国为民的自觉,或是实现个人的精神性追求。
当然我不否认胡适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历史功绩,更不否认他从中受到巨大的打击,他也是受害者。我们在看待这个事件时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与标准。比如胡文辉先生强调“胡适从大局考虑,从维护民国法统考虑,……”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标准了。而在我看来胡适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可以评价为一个伟大的政客;一个不智的政治家;一个背德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那些推崇胡适的人强调的恰是他作为自由主义旗帜的地位。
再回到周弃子的诗,“曾闻北海知刘备,不死中书惜褚渊。铜像当时姑谩语,铁窗今日是凋年。途穷未必官能弃,棋败何曾卒向前。我论人材无美刺,直将本事入诗篇”。我认为其中更多是陈述事实,表达个人的态度,唯一让人感到有些主观之处在于他以为胡适是将雷震当作一个棋子的,综观下来这种推测并非过分的。同时胡文辉先生还挖掘出周弃子的官方背景,这对于解读他的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他也认识到周其实是同情雷震的,采取过一些营救的行动。我倒觉得这表达的是他真实的感受,而他的背景与立场,可能表明的是胡适的这种表现在官方看来也是不值的。
行文至此,突然有些疑心胡文辉先生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但愿不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