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89
- 帖子
- 1823
- 精华
- 5
- 注册时间
- 2006-3-31
访问个人博客
|
13楼
发表于 2009-10-30 16:11
| 只看该作者
9、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
两者的差别在于,历史描述已发生的事,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有价值,地位更高。
10、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通过“突转”或“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达到结局的行动,是复杂的行动。不通过的,则是简单的行动。
但“突转”或“发现”必须由情节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成为前事的必然的或或然的结果。
11、“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即事件须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因果关系。)转向相反的方面,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
“发现”乃人物的被“发现”,有时只是一个人物被另一个人物“发现”,如果前者已识破后者;有时是双方须互相“发现”。
12、悲剧分“开场”、“场”、“退场”与合唱部分(包括进场歌和合唱歌)。
13、最完美的悲剧应该是复杂的。
第一,不应该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让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
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满足道德感,更不能引起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人与我们(指观众)相似而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把好人遭殃或坏人享福排除在悲剧之外。一个极恶的人与我们不相似,因此我们不认为也会像他那样遭受厄运,不致为自己会遭受他那种厄运而发生恐惧之情。
悲剧的主人公应是“不十分善良的人”,不应是好到极点的人。应该是“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的人与“与我们相似”的受难者。
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即好人受难。第二还有双重的结局,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如《奧德赛》。
14、我们不应该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痛并快乐着”。不知道这话是从哪里见过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和恐惧都是痛苦的情感,但人们在悲伤和恐惧的时候,痛苦和快感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章讲“形象”。形象不能太过分。诗人如果借形象来让观众害怕或者怜悯,说明他缺乏艺术手腕。据说埃斯库罗斯的《报仇神》歌队扮演的报仇女神凶恶面具非常可怕,有的妇女竟因此流产。
15、“性格”。
“性格”必须善良,这种善良的人物各种人物里都有,甚至有善良的妇女,也有善良的奴隶,虽然妇女比较坏,奴隶非常坏。(跟夫子说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得一比);
“性格”必须适合,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合。
“性格”必须相似。
“性格”必须一致。
亚里士多德认为“易怒”是大多数人的性格。“易怒”可能成为恶德,但作为天然倾向,就不是恶德,因此易怒的人也可能是善良的人。
“顽固”是恶德,顽固的人不会是善良的人。
16、“发现”的种类。
标记引起的“发现”。如身上的标记、疤痕、项圈、船等。这种发现最缺乏艺术性。
拼凑的“发现”。亚里士多德批评的伊菲革涅亚姐弟相认情节比较笨。相比起来,两千多年后人们仍是蠢不胜蠢。未必全归类为粗制滥造的影视剧,却数不胜数的用了“偷听”这一“发现”方式。还有什么“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之类。
回忆引起的“发现”。
推断引起的“发现”。
17、这一章谈言词和大纲
诗的艺术与其说是疯狂的人的事业,毋宁说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因为前者不正常,后者很灵敏。
疯狂的诗人不正常,不善于挑选表示各种不同情感的言词方式;惟有天才的诗人才善于挑选这些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