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论当今中亚回族之特性

论当今中亚回族之特性 (赵杰) (历史)

——为回民西迁130周年而作

摘要:本文利用笔者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实地调查
的第一手材料,追溯中亚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之后重点梳理、提炼出他
们的六大特性,即: l.中亚回族的文明礼貌;2.中亚回族的语言习得
才能;3.中亚回族的耿直豪爽大方;4.中亚回族的勤奋进取;5.中亚
回族的文化保护情结;6.中亚回族对中国的神往与真情。从中凸显中亚
回族在异国他!大民族夹缝中顽强生存、奋力发展而又心系中国的民族精
神,说明同一民族构成天各一方的空间差异后所反映的不同的时间发展,
从而强调从“庐山”之外看“庐山”的比较法对回族学研究的新启发。本文特
为回民西迁l30周年而作。
一、回族西迁的历史地理缘由
中亚回族在清末时被突厥语族称为“东干”人,后被沙皇俄国的俄语借过去
,也发音为 donggan,久而久之,又从俄语传往世界,于是就有了中亚的
东干人和东干语之说,今天新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中donggan都是“剩下
的”之义,有可能指:清朝席卷整个中国西北的回民起义,之后清军镇压
,起义回民的一支撤到新疆,仅剩的8000多人分两三批从南疆喀什越境到
了今吉尔吉斯的纳伦、科拉科尔,然后,大部分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和吉尔
吉斯斯坦相交的球茵河两岸定居。
笔者于2007年2月、3月经新疆乌鲁木齐到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和哈萨克斯坦
的边境实地调查了中亚回族,除了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走访了全
国回族协会的主席、全国回族教育基金会的会长、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院
士、东干学部的诸位科学家,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的教授以及中亚回族的诗
人、作家和他们的家属、子女,还有一些回族老人、政府里的回族公务员
外,又到吉尔吉斯的各地考察,先后到过首都西的亚历桑那村,首都东的
托克马克城,热湖东南岸科拉科尔城和二道沟村等,哈萨克斯坦边境旁的
开布隆镇,实地调查了当地回族农民、商人、学校师生以及回族老人、家
庭主妇。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东干学部学部长默罕穆德 .伊玛佐夫院士和
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汉学系的拉希德.尤素波夫教授及其当地回族干部群
众常跟我说的历史情况也大体相似,但是他们普遍不愿人们称他们为东干
人,当然也不愿称中亚回族话为东干语了。俄语里用“东干”一时无法改变
,但他们讲汉语和陕、甘、宁回族老话时仍然异口同声地自称“中亚回族”
,语言就叫 “中亚回族话”。下文我们统称中亚回族和中亚回族话。
尽管关于清朝西北回民起义及部分回民从新疆南疆跨境移民中亚的历史经
过,史书多有记载,回族史研究也多有叙述,文学上也有《悲越天山》等
作品的生动描写,但本文为了保持中亚当地回族老人的原汁原味的自叙,
为了保持实地田野调查的真实性和新鲜感,还是把这次调查所得的历史地
理描写再综述一下。
位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吉尔吉斯坦开布隆陕西村的回族还记得他们的先辈
是1877年12月28日从新疆喀什徒步行走160公里到达吉尔吉斯的纳伦的。
二道沟的回族有的记得他们的先辈是l877年11月从南疆过来的,但老家是
宁夏吴忠的人。亚历桑那村的回族以及比什凯克市的部分回族则说他们是
1881—1883年问从新疆伊犁(不是打仗)迁来的,原籍主要是甘肃,来到此
地种麦子、种菜等。因为当时伊犁归沙皇俄国管辖。实际的情景是,从
1877年到l883年从新疆共来了近l万回族,陕西回民起义首领白彦虎率部
4000 多人和甘宁马化龙的后代率部也有4000人,在一两个月内先后到达
中亚。沙皇俄国当时为了开发中亚,也需要农业劳动力,而吉尔吉斯人大
都在山上游牧,平原只有沙皇军队,沙皇俄国正调徙俄罗斯人来此开荒种
地,白彦虎部和马化龙的部下与沙皇军队签好协议,在边境上放下了军事
武器,沙皇让白彦虎等选择地点安家落户,白彦虎选定了今哈萨克斯坦的
营盘、新区以及球茵河南岸吉尔吉斯斯坦的开布隆等地,从此在此耕耘土
地、经商做生意等,这就是今天这些地理毗连的十几个陕西村先辈。而马
化龙的部下选定了托克马克城和科拉科尔城的二道沟一带,这就是今天的
甘宁回族村落的先辈。亚历桑那村一带回族确实是1881--1883年从新疆伊
犁来的,这些从“不装假的语言”中可分明辨认得出来。三地分别说着陕西
回族方言、甘宁回族方言和新疆伊犁回族方言。而首都比什凯克的回族是
后来因读书、做官、治学、经商等原因迁进来的,在首都大城市里居住也
很分散,他们分别说着自己原来村落的方言。
中亚回族其实内部也没那么泾渭分明了,因为1916年吉尔吉斯人起义时,
沙皇派军队镇压,三地的回族撤回中国伊犁、阿克苏、喀什、阿图什的很
多,1924 年吉尔吉斯安定了,他们又回到中亚原地。20世纪30年代,苏
联肃反打倒富人,中亚回族一部分富人又跑到中国伊犁,50年代中国斗地
主富农,有些人又回到中亚。l962年新疆伊犁塔城事件,又有一批新疆回
族投亲靠友进入中亚。几进几出,使得中亚回族在陕甘宁原籍文化的基础
上,又得到了新疆回族和其他民族的补充,也受到了新疆汉语言文化的影
响。
中亚回族上述这些村镇大部分相距不远,l991年苏联解体前,哈萨克斯坦
和吉尔吉斯斯坦是苏联的两个加盟共和国(相当于中国的两个省),相互往
来极其自由方便,而且中亚回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
界处的很窄的球茵河两岸,他们虽然先后来自陕甘宁新,但由于同族同语
,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接触频繁,共性逐渐增多,其共同的特征也越来
越明显。苏联解体后,虽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分成两个国家,但
两国公民仍然可持护照免除签证地自由来往,所以中亚回族的总体特征仍
然在共存共变。目前吉尔吉斯斯坦的回族人口有6万多,哈萨克斯坦的回
族人口有4万多,另外,乌兹别克斯坦还有3000人,总体有10万多人。吉
尔吉斯斯坦不但回族人多,而且知识分子多,有《回族》杂志,有国家科
学院东干学部(专门研究回族),有科学院院士和大学教授,有国家农场部
长等。哈萨克斯坦回族主要是经商做生意的,由于哈萨克斯坦比吉尔吉斯
斯坦富裕,哈萨克斯坦回族的日子整体上也比吉尔吉斯斯坦好些。但无论
如何,吉、哈两国聚居的这些回族仍然是个有机互补的整体,叫他们中亚
回族更合适。
中亚回族从1877年西迁至今整整130周年了,作为一个近乎传奇式的特殊
群体,他们成了保留中国清朝回族历史真实的活档案,也成了透视中国清
朝西北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还成了回族受俄罗斯文化和苏联全方位影响的
一个同族异样的参照系。
同一个民族天各一方的空间差异会反映民族内不同分支的时间的发展,原
本是同一地区即同一空间的中国西北回族,在中国和中亚的l30年中走了
不尽相同的时间发展道路。因此,研究中亚回族在异国他乡长期形成的特
性,对研究回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亚回族的文明礼貌
中亚回族给我们中国访问者的最深印象莫过于他们的文明礼貌了。
在家里接待客人吃饭时,回族老少妇女和姑娘们都在厨房内外不声不响,
而且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做馕、沏茶,做回式小馄饨,做回式拉条子,拌
凉菜,再做牛羊肉,炒热菜等,一道一道端到主桌上来,但她们从不在主
桌上就座,除了问你吃喝怎样,及时端菜端饭倒茶外,不多说一句话,但
动作勤快,温和热情,举止有度,表现得很得体,很有修养。从她们身上
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女性温柔、贤惠、勤劳、礼貌的优秀品德。男
人们先在厨房里做些劈柴、煮肉等大活儿,然后又回到主桌上陪客人,而
且心很细,可以把牛羊肉用小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到你的碗里,把香蕉
扒开皮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分发到每个用餐者碗里。席间他们喝茶不断,也
带动了宾主之间谈兴不断。笔者在参加吉尔吉斯回族晚宴回来曾写日记说
:“这是我30年来吃宴会最舒服最高兴的一次!”吃完饭一般情况下要等主
人或宴席上年长者或地位高者说结束的话,大家又一起接了“都哇”,才各
自退席。这是中亚回族在文明礼貌上最擅长的细节之一。
在平时,当朋友或熟人之间见面时除热情打招呼或握手、拥抱甚至是亲脸
外,也与朋友带的熟人行同样的礼节,这在笔者的阅历中还比较少见,更
常见的倒是见到亲朋好友时只与亲朋好友打招呼、握手,对亲朋好友带来
的人或一起走的人视而不见。其实,这也是中亚回族从内心里尊重人、有
修养有礼貌的细节之表现。因为你的朋友带的人多数是你朋友的朋友,至
少是你朋友的熟人,你对他(她)打招呼行各种礼节,那是对你朋友的尊重
,也是对社交群体和谐氛围的一种奉献。
在回族学校(中亚学校是从l年级一直念到ll年级或12年级,即中小学连校
)里,教师和学生更是非常礼貌,教师进教室和离开时学生都起立,说问
候语。而且我们参观各教室时,有时带队的回族教师未来得及打招呼就直
接进了教室,本来是惊扰了师生们,但教师和学生们都是很礼貌地打招呼
说问候语。听说是中国人他们更亲切,说着“好着呢吗?”遇到是本国人或
其他外国人,他们就说zdlasjie,即俄语的“你好”,好像老在嘴边挂着,
一天不知要说多少遍。而且师生和领导们都很热情地接受采访,又很乐意
地同意与你合影,走时又一直送到大门外,你会俄语时他们一定要说
dasvidania,不会时他们会用回族话说“把你们多谢哩!”
文明礼貌的深层表现还有人情上的礼尚往来。朋友、熟人、同事家有婚丧
嫁娶,甚或是生日、上学、晋升等大事,只要接到邀请,借钱也要参加,
而且至少要送上500索姆的礼金,如果因出差、出国不能前往,会托人带
去礼金并捎上问候的话语。如果是亲兄弟那就要送上一匹马或一头牛等贵
重大礼。
人情礼节也体现在家族内。比如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尤素波夫教授的老母亲
已是一个退休工人,一月只能领到800索姆的退休金,只够到4个朋友家串
门的钱,但她总是勤俭节约,省吃俭用,亲朋好友办事儿时她却慷慨解囊
。平时满堂的儿孙平均一人给她200索姆,老人家都把钱攒上,到儿孙们
办生日、结婚等大事时又作为礼金送上。这种礼尚往来的中国民风,由于
回族的代代相传而在中亚发扬光
大。礼尚往来又经常不是“投桃报李”而是“投桃报金”,即你送我 100元礼
金,我送你200元礼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2007年3月8日妇女节
时,老家是宁夏的回族尤素波夫教授带我去拜访吉尔吉斯开布隆陕西村马
家,尤素波夫教授给女主人送了花和一包糕点,女主人和儿子、儿媳做丰
盛的午宴招待我们,临走时主妇又打发儿子到商店买了两朵大花和一大盒
糕点送给尤素波夫教授,让他带给教授的夫人和女儿。中亚回族在苏联解
体后所在国家小而国际地位不高,经济上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还没有
理顺,因此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但他们的人格修养可从文明礼貌中看出其
内在的高雅、心灵的高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句格言:礼多人不怪。
礼多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比中亚回族的文明礼貌,我们
更能体会到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文明社会要讲“八
荣八耻”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三、中亚回族的语言习得才能
中亚回族与中国回族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多语言才能,这恰恰与中
国回族只会汉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从中说明回族在异国他乡极强的适应
能力。
吉尔吉斯斯坦的回族至少程度不同地会三种语言,通常是俄语最好,其次
是东干语即汉语回族老话,再次是吉尔吉斯语,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如大学
教授和大学生、商人等会一些英语。
俄语在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苏联影响力太大了,这是高度计划经济和政治
中央集权的结果,苏共中央的文件和各种媒体主要用俄语来传播,虽然计
划经济不主张消灭少数民族语言,但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语言被边缘化了
却是个不争的事实。中亚回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即在苏联大国中有所作为
,都经历了刻苦学习俄语、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俄语这一关。在吉尔吉斯
斯坦各回族聚居区,除了少数老太太俄语不够熟练(但也能与其他民族用
俄语交际)外,其他所有回族人的俄语讲得都跟俄罗斯人一样。笔者曾在
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在全国回族教育基金会办公
室,在吉尔吉斯斯坦外地的学校等地,到处听到回族人用俄语和俄罗斯人
熟练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场面。作为一个从事30年语言学研究和多语爱好者
、俄语初学者,我是能听辨得出来语言的熟练程度的,但我却不能分辨得
出中亚回族人与俄罗斯人俄语发音的区别。而且有的回族人的俄语甚至比
俄罗斯人还好,比如吉尔吉斯国家科学院回族院士伊玛佐夫的俄语水平(
尤其是书面语水平) 就比一般俄罗斯人还高,这也是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
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公认的。中亚回族的俄语往往是从上小学一年级时(当
地叫1号)开始学的,但他们都很勤奋刻苦,而且能大胆地不怕出错儿地与
俄罗斯人交谈。当然苏联l5个加盟共和国
无处不说俄语的语言社会环境也为中亚回族的俄语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
中亚回族对自己的母语——汉语陕甘宁回族话也是情有独钟的。l30年来,
他们在家里说回族话的习惯从未改变过,孩子咿呀学语时学的就是汉语回
族话,到上学校前他们的汉语回族话的日常会话已经熟练了。可能是应中
亚回族的要求,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和现在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凡是
有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回族学校(校内以回族学生为主,至少60%,也有
当地的吉尔吉斯、俄罗斯、哈萨克等
族学生),学校从l号到ll号即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开设汉语回族
话课,但中亚回族话的转载体不是汉字,而是斯拉夫字母,即比俄语的33
个字母多出几个字母,所以苏联和吉尔吉斯斯坦都叫这种用斯拉夫字母转
写的中亚汉语回族话为东干语。这种回族书面语保留了纯正的清朝陕甘宁
地区汉语回族话,应该说是一种汉语西北官话的社会方言,叫回族式汉语
或许更确切,也可以称作西北回族式汉语的境外方言。语言学界有把中亚
回族话分为口内回族话和口外回族话的,前者指陕甘宁老回回话,其中又
可分为陕西老回回话和甘宁老回回话;后者指嘉峪关以西的新回回话(也
叫娃娃回族话)。但笔者经调查初步断定,大体有以陕西回族话为基础口
音的中亚回族话(多在哈萨克斯坦),以甘宁回旅话为基础口音的中亚回族
话(多在吉尔吉斯斯坦),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疆汉语和突厥语族的影
响,也受到了进入中亚后俄语和吉尔吉斯语的影响比如节奏较快,有送气
擦音,有新疆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借词和俄语、吉尔
吉斯语借词,还有少数多语合成词等。这种中亚回族话充分反映了回族人
在逐渐西迁的过程中,以及在中亚扎根后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
中亚回族对所在国的吉尔吉斯语也很熟悉,特别在吉尔吉斯的外地农村,
回族人都能说吉尔吉斯语,在日常生活的用语中多用吉尔吉斯语与吉尔吉
斯族交际。、吉尔吉斯回族协会主席玉素甫先生,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的教
授、吉尔吉斯回族教育基金会会长尤素波夫先生,都是农业大学毕业,长
期在农村生活过,他们不但俄语好,汉语回族话好(尤素波夫教授在中国
人民大学进修过一年,汉语普通话也
好),而且吉尔吉斯语也说得跟吉族人一样。笔者在尤素波夫教授家住时
听他接电话先用alow问候,接着说salam,再接着说haozhene,一个电话
问候语连说了俄语、吉尔吉斯语、东干语(即汉语中亚回族话)三种语言,
这真是中亚回族人语言才能的典型注解!
中亚回族的这种多语通的才能令中国回族钦佩不已,其实,这种才能正是
中亚回族勤奋学习的态度和快速适应能力在语言方面的再现。为什么同样
是回族,在中国是只会讲一种汉语的民族,而中亚回族却成了会讲多种语
言的榜样呢?正是回族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灵活现实的特性之体现。须
知在吉尔吉斯斯坦,回族多种语言沟通交际的能力是不可逆的,即回族人
见到俄罗斯人讲俄语,而俄罗斯人是
不能跟回族人讲汉语回族话的;回族人见到吉尔吉斯人讲吉尔吉斯语,而
吉尔吉斯人也是不能跟回族人讲汉语回族话的。有的回族人还能讲哈萨克
语、乌兹别克语等,同样,对方也是不能和回族人讲汉语回族话的,至多
只能学会一点日常用语而已,而像伊玛佐夫院士、尤素波夫教授这样的东
干学家、经济学家也同样是多语巨匠,比如,他们能和笔者用不大标准的
汉语普通话交际,而笔者却很难用东干语和他们交流。这是中亚回族在语
言上为中国回族争光添彩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从中深入研究中亚回族之
特性的地方。
四、中亚回族的耿直豪爽大方
笔者来到吉尔吉斯斯坦不久后就发现,中亚回族不管是甘宁的,是陕西的
,还是新疆的,不管是干部、知识分子,还是工农、商人,其性格都比中
国陕甘宁的回族更耿直、更豪爽。
中亚回族不像中国回族那样说话委婉,做事灵活,而是心直口快,想啥说
啥,不窝着藏着。比如伊玛佐夫作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和东干学部学部长,
年纪有 66岁了,他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工作细腻,但也仍然直爽。笔
者在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学部讲演《宁夏回族话、新疆回族话、中亚回族
话的区别与演变》后,讲到中亚回族话如果顺其自然发展,再有50年就会
被取代,他当场就反对说“这不可能”,但他讲完后对笔者仍然非常诚挚热
情。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的尤素波夫教授全程陪同笔者在吉尔吉斯访问,他
安排接待非常细致,又亲自开车,亲自联系,多次请客,奉献时间,奉献
财力,奉献精力的热情令笔者十分感激,但他性格也十分直爽,发现笔者
不得体或与当地人文化习俗相左的地方总是及时提出,甚至小到不能问女
人年龄,不能问女人卫生间在哪,不能在吃宴时在别人的前面走过,不能
在吃宴时提前告辞等,而且总是直来直去告诉,不大讲究对方接受的心态
,但往往说完后又和你很好地交起心来,令你又很温暖。这两位回族人物
都有“直”的性格,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伊玛佐夫直而温和,尤素波夫直而
幽默,至于其他基层回族群众,耿直豪爽的性格就更明显了。中亚回族这
种“直”的特性与中国回族的性格是有些不同的,其原因与苏联俄罗斯大民
族性格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正如尤素波夫所说:“中亚回族直,我也直,
这是受俄罗斯文化影响,俄罗斯人也直,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
”回族原本性格是倔强的,受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柔中有刚”的影响,今
日宁夏回族灵活性、说话委婉性已较明显。而受前苏联俄罗斯传统文化直
爽的影响,今日吉尔吉斯斯坦回族爽直、豪放也较明显。
中亚回族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性格开朗的基础上,为人处世更大气、大方
。他们虽然经济实力并不强,腰包不凸,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人工资偏低
,物价又上涨,一个大学教师的月工资才有几十美元,回族人当然也不例
外,但他们在涉及人情相助、民族文化保护、科学研究、接待中国朋友等
方面仍然不减慷慨,不减大气、大方之风。前文已讲过,他们借钱去参加
朋友婚礼等,已很令人感动,更值得肯定的是,他们慷慨解囊建设公益事
业。比如尤素波夫教授为办《回族》杂志,自费买房、自费买办公家具、
自费聘工作人员,印刷也是自费,出版后的《回族》杂志免费分发给吉尔
吉斯斯坦国内、中国、中亚其他国家及日本,还有伊朗、马来西亚等信仰
伊斯兰教的国家。他本来收入在吉尔吉斯斯坦是较高的,还可以到中国或
国外去挣大钱,但他为了中亚回族事业,自费付工资,自掏汽油钱,自己
几近入不敷出,经济拮据也无怨无悔。吉尔吉斯回族协会主席玉素甫.苏
拉先生是该国农业大学毕业,现在是吉尔吉斯食品公司总经理,他在回族
人当中是富裕些,但他把大批收入都用到回族事业上,全国2400回族会员
中,他交的会费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十几倍。至于农村里的回族,大气、大
方、无私助人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笔者随首都比什凯克的教授们到吉尔
吉斯斯坦各地村镇去考察,哪个回族家里都是事先准备,盛情设宴。往往
是先上馕、腐竹、黄瓜、胡萝卜、糕点、凉茶,然后又上热炒菜、牛羊肉
、饺子、馄饨,茶是全程少不了的,还有饭后果盘。这样的花销对于苏联
解体后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少数民族农民来说,实在是一笔
大的开支,但他们全然不考虑这些,舍得花大钱,大方大气地接待远方的
客人,尽管客人没有交饭钱,尽管客人拿点礼物也远不够饭钱。这种精神
是中国早就推崇的舍己助人的精神,它们在中亚回族人的身上得到了发扬
光大。
五、中亚回族的勤奋进取
中亚回族能直爽大方,又能勤奋进取,拿中国当前对能人的一种时髦评价
是“能挣会花”。会花上文已述,即他们舍得花钱助人助事,而“能挣”是他
们身上的又一种优秀品质。这里的“能挣”不光指经济上能挣钱,还有在其
他各行各业“挣”得一席地位,即勤奋进取,“有为”“挣”得“有位”的一种奋
斗精神。
当前回族人口只占吉尔吉斯斯坦整个人口的大约1.1%,可这6万多回族
人在全国500万人口中却占据了第三的能量,回族有国家科学院院士,有
政府里的农场部长,有议员,有检查院大校,还有十月革命时列宁接见过
的英雄马三奇,有吉尔吉斯作家协会副主席、着名诗人亚瑟儿.石娃子,
还有像上文提到过的吉尔吉斯回民协会主席玉素甫.苏拉这样的大商人,
吉尔吉斯坦回族教育基金会主席、被称作中吉两国民间外交家的拉希德.
尤素波夫教授。
早在回族从中国迁来初期,沙皇就发现了回民在俄罗斯和吉尔吉斯两大民
族夹缝中生存的超常能力,肯定他们既能打仗,又能种地,还能经商,他
们来到中亚不到30年就能修出自己豪华的清真寺。在苏联解体、吉尔吉斯
斯坦经济不景气的今天,他们通过勤奋进取,艰苦奋斗,在“有为”中实现
了“有位”,这不光指上述列举的大人物,就是普通回民家庭,平均生活也
是吉尔吉斯偏上的。比如,笔者看到吉尔吉斯斯坦开布隆陕西村的马家回
族,家有小工厂,修理汽车,又有农业蔬菜大棚,还有庄稼收割设备,还
经商,开小卖店,全家男女老少都不闲着。他们没有抽烟吸毒酗酒的坏习
惯,也没有聚伙打麻将来赌博的时间。笔者所到回族聚居之处,孩子们在
朗朗地读书,妇女们在默默无闻地干着家务,男人们在外面兢兢业业地干
着自己的事业。热湖东南岸科拉科尔城二道沟村的回族沙米尔一家,有汽
车运输又有大菜园子,沙米尔和夫人有一天招待我们直到晚上11点才散席
,然后又一批批送人,他们夫妇俩加上十七八岁的儿子又收拾碗筷和剩菜
等,直到后半夜,但当我和尤素波夫住在他家的上间房子早上醒来时,他
们早已在院子里又忙开了,我就不知道他们睡了几个小时觉,甚至睡没睡
觉?!45岁的沙米尔早上一见到我就用中亚回族话说“muedunba?”意思是“
昨晚你在我家睡觉没冷着吧?”使我既对他的勤劳感到钦佩,又对他的礼貌
深深感动。
中亚回族休闲的时间大概也就是红白喜事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了。
而像伊玛佐夫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学者,就连休闲的时间都难以舍得出,
他作为国家科学院东干学部学部长,每天要坐班管理科学院一个部门的工
作,晚上在首都比什凯克家里写论文,周末到离首都不远的亚历桑那村别
墅去着书立说。笔者去过他的别墅,有几百平米的大院子,周围平房围成
天井,有花地、有厨房、有大炕、有书房,书房里摆满了有关东干语、回
族学的各种文字的书,有英文的、俄文的、汉文的、吉尔吉斯文的,他自
己写的书也有十来本。尤素波夫曾告诉我:“伊玛佐夫院士的俄语书面语
水平、翻译水平和文学水平,俄罗斯人都是佩服的。”笔者初学俄语虽不
能欣赏,但他对笔者说的有关东干语回族话的发音和语法、词汇等语言学
知识,就能感到他对国际普通语言学非常内行。其实,农村再怎么大也不
如首都比什凯克方便,那里只能是农村厕所,打水也得用手压井,冬天平
房还是透风较冷些,但伊玛佐夫为了在安静的农村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
他全然不考虑城市里方便的物质享受。他在别墅的平房里还幽默地跟我们
说:“苏共中央领导人让肖洛霍夫住在首都莫斯科,他不去,只是开会去
,他就住在农村。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住在农村搞创作。”我补充说
:“中国作家赵树理也是住在首都北京不习惯,蹲在沙发上,最终还是回
到山西省农村去搞创作了。”伊玛佐夫既是文学家又是语言学家、民族学
家,他在农村不仅生活没城市方便,至少对科学研究的资料也是不够方便
的,也要经常驱车回城去查阅资料,但为了利用农村的安静,防止杂事干
扰,从而能/高效写书,他宁可吃生活不方便之苦,吃跑路之苦,在农村
和城市之间趋利避弊,奋力笔耕,所以才几近着作等身,成为国家的科学
院院士。
不仅是高层人物、农民两头都勤奋进取,普通的中层如老师和研究人员也
是做事兢兢业业,上进心强。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学部50岁的回民冬拉尔
,一方面在东干学部一年写一本书,一方面又在哈萨克斯坦农村学校教书
,一周l8节课,他开着自己的车一周几次往返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
坦之间,精力充沛,令人赞叹。
中亚回族积极进取可从个体中看出,也可从群众的建筑成果中看出,从热
湖南岸科拉科尔城回族100年前后两个清真寺的对比中都可看出他们的勤
奋进取和经济实力。1907年盖的老清真寺是中亚回族西迁刚30年就建成的
,是一个带有面积较大的大殿、外面单立一个邦克楼的具有浓厚中国中原
汉回结合风格的平房宏伟建筑,大殿的天花板顶上,一边用汉字写着“达
来给拉湖甫者瓦里恩城公全清真寺,1907年菊月肆日吉日立”,一边用汉
字写着“钦奉上谕师韫马玉堂师傅泉等建修礼拜寺。清真迁都一千三百二
十五年菊月肆日建修”。老清真寺的维吾尔族籍的值班人员向笔者介绍说
他是缠头回回,还热情地让笔者进了大殿,并让我认读大殿顶上的这些字
,陪同我的尤素波夫教授说:“白彦虎和马化龙的后代回民来中亚二三十
年就能盖上这样豪华的清真寺,说明了他们来到中亚哈国和吉国后很快就
积累出来的经济实力。”我想这里面更体现出中亚回族当时的一种卧薪尝
胆、奋发进娶勤奋劳作的民族精神。同样,笔者也参观了科拉科尔城回族
另一座刚盖了才8年的清真寺,全寺边上是一个圆形的高塔,全寺是方形
而又有很宽很长的带有伊斯兰风格和汉文化特色的建筑,让笔者想到全寺
的天圆地方的理念,而且全寺都是着的银白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和
新亮。这显然是当地最具经济实力和最具亮点的建筑,说明无论是百年前
,还是百年后,中亚回族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和经济实力的结果上都是中
亚诸民族中较为优秀的,他们的确为中华民族在异国他乡争了光。
六、中亚回族的文化保护情结
中亚回族西迁至今已整整130年了,在这期间他们的文化品格和风俗习惯
固然受到过苏联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也受过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哈萨
克等民族风情的润染,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回族文化,并且在俄罗斯
和吉尔吉斯、哈萨克文化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发展和保护着她。
当今世界虽讲文化的多元化,但小民族的文化支流(比如语言、生活审美
方式等)流人大民族的文化主流似乎已成为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大趋势,中亚回族深知这种趋势的不可阻挡,但他们心里想的、行动做的
都是把自己的回族文化之水流人中华文化的大河中,而不是流入俄罗斯文
化之河里。比如他们不学俄罗斯男人嗜酒或少数人酗酒的习惯,也不学同
信仰的伊斯兰教国家如土耳其、阿拉伯诸国也有喝酒并与西方人多有通婚
的习惯,而是亲和于伊斯兰教和汉儒文化有机结合后的一种精神自律的品
格。他们在饮食文化中更着重集体吃宴中的喝茶与健谈,酒和烟虽然也喝
一点、抽一点,但那都是辅助性的,甚至吃饭也是次要的。正如前文所述
,中亚回族请客时凉菜、热菜、主食、副食都很丰盛,也分先后几道的顺
序,但这些对中亚回族主客人之间都不重要,吃宴全程只要有馕和茶就行
,他们可以啃着馕喝着茶谈上几个小时。知识分子和农民照样能谈得很投
机,很幽默。这种喝茶健谈的习惯本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世代相传的精神品
味,今天在中亚回族中完善地保存了下来。
中亚回族许多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他们都珍惜下来并且尽量使之发
扬光大。比如托克马克一所回族师生占60%的学校,学校创造了回族舞蹈
等传统回族娱乐节目,到附近村镇巡回演出。学校举办了回族服饰、鞋帽
展览,笔者一看,都是纯中国清朝风格的,这在中国已经放在博物馆里或
文化历史的书上,但在中亚,这些服装鞋帽仍然还被回族们使用着。还有
饮食文化,笔者在热湖南岸一个有回族、蒙古族、吉尔吉斯族的村里发现
回族村民仍然保有中国传统的炒烤土豆这道菜,即把土豆切成块状或厚片
状,先在锅里用炸油炒一下,再掏出来用温火烤,当地回族把这道菜的做
法看成是中国文化而津津乐道。至于超小馄饨那更是中亚回族的饮食文化
一绝,他们接待客人时把馄饨包得像大拇指盖儿那么大,但每个小馄饨又
包得都有花纹,精致而小巧,擀面皮较难,于是就用小圆瓶盖儿把大面皮
压开。包出的精小馄饨就像一个个小珍珠,让客人大饱眼福,也自然会饱
餐一顿。他们说这是中国回族饮食的继承,也成了他们招待吉尔吉斯斯坦
国内各民族以及国外客人的一道品牌饮食。
中亚回族流传着许多从中国带来的口歌、口溜等民间文学表达法。他们把
这些谚语、格言用哼唱形式传唱了130年,其内容丰富、生动,含义深刻
,表现力强。比如: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金格娄(窝儿)银格娄,不如自己的穷格娄。
爷爷抱孙子,强于屋里搛金子。
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地里翻土块。
胶多不黏,蜜多了不甜。
三人合一体,黄土变成金。
吉尔吉斯斯坦回族民间诗人和口歌家也较多,所以才会烘托和凸显出像亚
瑟儿.石娃子这样的大文豪。笔者调查的一个叫王福音的60岁的民歌能手
,他能一口气说出上百个口歌、口溜儿,最近自费印刷出版了他的口传文
学集,用的是斯拉夫字母转写,他恳切希望中国宁夏北方民族大学能对译
成汉字,在中国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广泛传播。王福音说,回族民间口头文
学以表达回族人酸甜苦辣的心理文
化见长。这正是中国近古以来回汉民族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内刚外柔的
心灵史的珍藏和再现。
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也是中亚回族的情结之一,现在他们已形成共识,在
全族内说汉语回族话时不用“东干语”称呼,一律改用“中亚回族话”。为了
保护中亚回族话不至于在回族青少年口中失传,吉尔吉斯全国凡有回族聚
居地方的学校都开设了回族话的课程。吉尔吉斯斯坦的回族院士、教授、
回族协会领导、学校校长等见到中国各方人士来吉尔吉斯斯坦访问都强烈
呼吁,请求中国像德国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德侨、韩国帮助吉尔吉斯斯坦韩
侨、土耳其帮助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侨民那样,帮助他们在人力、物力、
财力上加强对中国回族话的学习,改善学习条件和设施,而且也帮助中亚
回族的大学生到中国来留学,学习汉语普通话,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在
中亚回族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大力宣传下,与中亚回族杂居的吉尔吉斯、俄
罗斯、哈萨克人也学会了汉语回族话口语,正像他们过去不会用筷子,现
在也跟着回族人学会使用了一样。
文化有外在的形式,也有内心的修养,还有感情的牵引,中亚回族近年来
对自己保存的中国各种文化都很自豪,而且尽全力在抢救、整理、弘扬,
他们是带着强烈的保护中国文化的感情来做上述这些事情的。吉尔吉斯国
家科学院伊玛佐夫院士的话正好道出了用感情保护文化的心声:“我们在
中亚保护了中国的文化,保护了回族式汉语,因为它还是中国的一个方言
嘛!”
七、中亚回族对中国的神往与真情
中亚回族最优秀的特性是他们对自己祖先的国度——中国的强烈的热爱之情
,这种精神和情结自从他们l30年前西迁到中亚时候起就一直没有淡化过

1877年率中国西北回民起义军兵民从新疆进入沙皇俄国中亚大地的领袖白
彦虎,在中亚哈、吉两国.积劳成疾,在比什凯克临终时曾给身边的青年
回民留下感人至深的遗嘱,他说,总有一天中国会有大的变化,我们回民
的心还向往着祖国西北,到了我们回民能够回到祖国的那一天,你们到陕
西西安城墙上捧一把土亲一亲,我也就死而瞑目了!白彦虎的遗嘱在中亚
回族人心中一直牢记到现在,白彦虎的像片挂在中亚回族的办公室和家中
,好像看到他的形象就想到了他对祖国西北魂牵梦萦的遗嘱的声音。
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日益密切,中亚回族对中国的亲和与向往愈加强烈了
。哈萨克斯坦的陕西回族把去西安,吉尔吉斯斯坦的宁夏回族把去银川看
成是朝拜圣地一样。前几年,一个80多岁的陕西籍老回族向西到沙特麦加
朝觐后,又到中国陕西西安老家参观,实现了清朝回民起义领袖白彦虎的
临终遗嘱,然后他回到中亚,含着微笑去世了。
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的回族教授拉希德.尤素波夫最近告诉我们,中亚回族
现在普遍产生了浓烈的寻根问祖情绪,他们说,“我们回族要把根刨一下
,因为人不是墙缝里憋出来的。”拉希德教授还说,中亚回族现在有两个
向往的地方,一是向西到沙特麦加朝觐,一是向东到中国西北老家去寻根
问祖,现在有的回族老人已把去中国当成第一志愿了。
中亚回族之所以对中国有如此的向往,甚至达到神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
知道自己的老家在中国西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同
胞的亲近之情。不仅对中国的土亲,对中国的人更亲,而且不管是什么民
族,不管是在哪里,只要是中国人,他们都视为亲人。早在1985年苏联时
期,中苏冷战关系还没“解冻”,吉尔吉斯农业大学的回族尤素波夫老师就
和该大学的汉族体育教师交上了朋友,两人私下里共同关心中国的情况。
一次.,汉族体育教师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年产两亿吨粮食,已经解决了吃
饭问题的消息,就把这条消息剪下来专门来到尤素波夫上课的教室,请他
出来并悄悄地从兜里拿出这份剪下来的报纸让他看,两个人悄悄地从心底
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途而由衷地高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与中国
的关系开始解冻,不久,苏联解体,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
中亚国家单独发展友好关系,中亚回族去中国的机会有了,在中亚接待来
访问、经商、留学、讲学的中国人的机会就更多了,他们对中国人的真情
接待胜似亲友,感人事迹也是俯拾皆是。
笔者于2007年2月、3月在中亚访问时到处感受到中亚回族对中国人的一片
真情。虽然笔者不是回族,但他们处处待笔者像亲人一样,而且比亲人还
尊重,等于是亲人加贵人的待遇。中亚回族一听说中国人来了,不管是回
族协会、回族教育基金会,还是教授、科学家、商人、农民,只要通知他
,他都会放下手头工作,尽快赶到来见面,开车送你参观,宴请你,聊起
对中国的感受,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经常是话题很多且总有说不完的话
。正如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拉希德.尤素波夫先生所说:“中亚回族一听说是
中国来的,不问你的地址就接待。你没有名气没有礼物他们也不在乎。”
笔者访问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学校、亚历桑那学校、二道沟学校、亚瑟儿.
石娃子学校时,回族教师总是送出老远,而且越是年纪大的回族对中国人
越是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中亚回族不仅对中国人充满真情,而且经常把自己看作是中国人的一部分
。笔者在吉尔吉斯回族协会举行的欢迎便宴上夸奖其中一位领导人的汉语
普通话说得好时,另两人幽默地笑着说:“他是毛主席的侄子!”这句话在
中亚回族中说得还较普遍,当夸奖谁在有关中国的事情上很能干时就这样
称赞。前文提到过的中亚回族口传文学专家王福音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他
已60岁,住在比什凯克,每月退休
金才20美元(相当800索姆),可他一个月家里用电、用水、用暖气、用电
话及其他费用等共需要2000索姆,市面一个烤包子就要l0个索姆,在这样
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节衣缩食写回族口头文学的书,奋力抢救整理中亚的
回族文化。他认为,挽救中国的境外文化,让回族文化在中亚保存好,就
是在为中国争光。他还介绍说,吉尔吉斯共和国有86个民族,大民族就有
十多个,这里也是各国竞争的舞台,中亚回族是中国l3亿人的代表。目前
在吉尔吉斯斯坦,回族是保存中国文化最好的民族。其实,他们已经在中
亚这个多国文化的舞台上为中国争了光。王福音在认同中国人方面也很令
人感动,他说:“那(指宁夏)是我们老家嘛!甘肃宁夏,一个省,1958年才
分开。”他给我充满感情地讲了1962年新疆伊塔事件时他作为小孩儿跟着
大人从伊犁移民过来的情景,他称他是华人,并深情地说:“我们对中国
很热爱。我对故乡感情很大,故乡就是我的中国,比吉尔吉斯斯坦感情还
深。没办法我们来到了这里,现在路又开了,我们的友谊,我们的故乡还
是中国,中国人来了,是不是亲戚都没关系,回族话说‘人不亲土亲’!”这
是他说的原话,且不论他对中国认同的感情有多深,就凭他长期在中亚,
在苏联大俄语的包围下30年没机会讲汉语,还能把汉语普通话说到这种程
度,足以证明他在封闭和开放时都在认真学习汉语,都在心理上靠向中国
人的归附情结。
上述六个方面只是笔者回国后梳理的大部分,还会有一些特点需要深入探
讨、挖掘和总结、提取,但中亚回族这六点特性已经大体上代表了他们的
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总的说既有清朝时期中国回族的优良传统的内容,也
有到中亚后受俄罗斯和吉尔吉斯影响,特别是受苏联时期积极的文化影响
后所形成的特性,但最重要的特性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充满忧患意识后,在
大民族的夹缝中顽强生存、进娶奋力发展,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而又不
忘寻根问祖、眷恋中华心灵故乡的这种民族精神。研究中亚回族并从与中
国回族的潜在比较中找出他们的特性,无疑对我们今天中国回族的文明、
富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庐
山”之外看看“庐山”有时会起到只在庐山之内看不到的奇特效果。但愿中
国回族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回族的研究方法都会有这种比较的新视角。(《
回族研究》作者:北方民族大学赵 杰)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
谨作参考。
自言自语是个权利,也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