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的一组数据(转载)

民国大学的一组数据(转载)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9年10月17日11:12:2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1945年时国立大学及研究机关比较(《教育部检报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员及国立
研究机关科研人员统计总表》)

    1、国立中央大学: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讲师113人,助教259人。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讲师34人,助教177人。

    3、国立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讲师45人,助教16人。

    全国:教授级3298人,副教授级1063人,讲师级1647人,助教级1955人

    部聘教授指由国家教育部直接聘任的教授。一般用来特指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遴选的两批。教育部部聘教授是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最高荣誉。有人称之为“教授中的教授”。

    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部聘教授办法》,实行“部聘教授”制度。由各大学各行各业的教授对本行投票推选,得票最多者被委任为教育部部聘教授。在大学任教10年以上,声誉卓著,对所在学科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经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可成为部聘教授。部聘教授任期5年,可续聘。

    1941年,全国大学共有30位教授被遴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其中沦陷区2人。1943年,15人当选为第二批部聘教授。

    胡小石(国学,国立中央大学)
    黎锦熙(国文,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杨树达(国文,国立湖南大学)
    楼光来(外文,国立中央大学)
    吴宓  (外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柳诒徵(历史,国立中央大学)
    陈寅恪(历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萧一山(历史,国立西北大学)
    汤用彤(哲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孟宪承(教育,湖南国立师范学院)
    徐悲鸿(艺术,国立中央大学)
    艾伟  (心理,国立中央大学)
    孙本文(社会,国立中央大学)
    刘秉麟(经济,国立武汉大学)
    杨端六(经济,国立武汉大学)
    杨佑之(经济,国立四川大学)
    周鲠生(法律,国立武汉大学)
    戴修瓒(法律,国立中央大学)
    胡元义(法律,国立西北大学)
    何鲁  (数学,国立重庆大学)
    胡敦复(数学,大同大学)
    苏步青(数学,国立浙江大学)
    陈建功(数学,国立浙江大学)
    饶毓泰(物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吴有训(物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王琎  (化学,国立浙江大学)
    曾昭抡(化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高济宇(化学,国立中央大学)
    李四光(地质,国立中央研究院)
    何杰  (地质,国立中山大学)
    张其昀(地理,国立浙江大学)
    胡焕庸(地理,国立中央大学)
    张景钺(生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蔡翘  (生理,国立中央大学)
    洪式闾(病理,国立江苏医学院)
    吴耕民(农学,国立浙江大学)
    李凤荪(农学,湖北省立农学院)
    梁希  (林学,国立中央大学)
    茅以升(土木,国立交通大学)
    刘仙洲(机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庄前鼎(机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余谦六(电机,国立西北工学院)

    其中中大13位,西南联大8位

    据1927年6月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20条及《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当时的教授一级月俸国币500元,约合今天人民币17000元;副教授一级月俸340元,约合今天人民币12000元;讲师一级月俸260元,约合今天人民币9000元;助教一级月俸180元,约合今天人民币6000多元。

    有人曾将民国时期北大的教授月薪做过换算,称北大教授的最高月薪280银元(大洋),约合今天人民币12000元;即使并非专任的“讲师”,不领固定的月薪,按授课钟点每小时5元计算的话,若每周8—10小时,收入也可达每月160—200银元,约合今天人民币6000—8000元。也就是说那时的教授,每月仅外快就可赚六到八千元。但当时的北大教授队伍远不及现在庞大,约80名而已。

    民国教授大多根本不需要租房子,比如国立清华大学当时是给教授们提供免费住宅的。1933年春,清华西院住有闻一多、顾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吴有训、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等近50家。闻一多所住46号“匡斋”是中式建筑,共有14间房屋。

    1935年初,闻一多、俞平伯、吴有训、周培源、陈岱孙等教授又迁入清华新南院,据说新盖的30栋西式砖房,一人一栋。条件优越得无可挑剔,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电话、热水全配备,应有尽有。

    民国时教授们有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2块银洋,县长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洋,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至300元之间。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郁达夫在北京担任经济学讲师的时候,抱怨自己的月薪只有117元了。

    拿两三百银元一个月的薪水,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了有一个参照,我们先
来看一下当时北京城一般人的生活水准。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四口之家,每
月12元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当时的物价还不是很高:新建的有轨电车路线,以前
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从宣武门到崇文门,车票只要8分钱;1元钱可买8斤猪肉,或者舒
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小吃;2元钱可
买一袋上等面粉;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需20元左右。鲁迅一度租
住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只要8元。当时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
资500元,只相当于他一个月的薪水。1936年,顾颉刚因为考虑每日往来于城内的北平研究院与西郊燕京大学之间十分不便,也购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20元。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私立大学教授,只有100元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