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何为“读书种子”

2008年02月04日

 来源:文汇报  




    “读书种子”一语,近年常被人提起,亦多有文章谈之。一般都用来指爱读书的人、大学问家,例如说“陈寅恪是杰出的读书种子”、“钱锺书是难得的读书种子”、“在全国招三十名读书种子推荐出国”等。此间的有些大词典也释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读书种子”含义究竟如何?笔者不揣浅陋,试为一说。

    种子,除一般人所知道的植物种子外,另有一义,系佛家语,将唯识第八识有生一切染净诸法之功能,称为种子。简而言之,前七转识能熏,第八识为受熏,能摄藏前七转识所保留下的种子。生命轮回时,所藏本有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新熏种子,与父母习气相同者,方有力量。可知此“种子”,指前世善恶之遗传,或曰命中注定,加上自己本身的因素,即爱好、生发,而于某事物有特别之缘。“读书种子”之“种子”,即佛家语之“种子”,一种无形的东西,而非颗粒状的植物种子。读书种子,应指极爱读书精神之承接、加深,并可影响、传递于后人。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文大辞典》“谓读书人世代相传如种子之衍生不息也”之释义,大体不错。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用法。读书种子,今见之早者,出于南宋人笔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任翔龙《沁园春(赠谈命许丈)》词:“君休说是谈非。是则是干支带得来。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最为明确且予解释的是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之“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似祖裴语,特易‘文种’为‘书种’耳。练兼善尝对书太息曰:‘吾老矣,非求闻者,姑下后世读书种子耳。’”是“书种”原从“文种”而来。周密家即有“书种堂”。显而易见,以上所谓“读书种子”,均不是指读书的人,而是说延续酷爱读书之习,所以所记古人语为“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姑下后世读书种子”。任翔龙词说“要他有个”而不作“要他是个”读书种子。

■马斗全
哦。看来,今人都用错了。
嘿嘿,记下了。

“家朝圣”

忙活了几天,这才有时间认真读读燕谈,看看报纸。 从梅茗转贴知道了“读书种子”,从《南方周末》知道了“家朝圣”这个词-----
“有了这一年一次的“家朝圣”,他们才不是背井离乡无处安身立命的流亡者。”
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这句话让我鼻子发酸,把文章转过来。


暴风雪中,一个农民工老板对抗“春运帝国”

from南方周末
记者 张悦 发自深圳、东莞
  
  一年来,老板张全收大大小小的坎都迈过去了。可快到年关时,他发现自己像刘翔的对手杜库里在雅典奥运会决赛那样,绊倒在最后一个栏架前。

  该追讨的欠款都差不多讨回来了,员工的工资都发下去了,可要完成他全年最后一个承诺——他手下13000多名农民工从珠三角到中原老家过年的乾坤大挪移,实在太困难了。

  跟副总发火,跟司机发火,甚至跟记者发火。尽管现在已是专事劳务派遣的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公司的董事长,但埋在他生命底色里的农民工的身份像无名之火,在他的身体里燃烧得噼啪作响。

  春运是每年世界上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农民工也是春运帝国的子民,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群体。7年前,张全收两手空空来到深圳,后来靠经营深圳关外一家长途车站发家,从原来火车皮中的一条小沙丁鱼抽身而出,在那里他第一次俯视那个悲壮得要他落泪的春运帝国:

  “春运时候,整个车站陷于混乱,那么多外出打工的,有的小孩在这里住几天,没有路费回家。有的车拉不满又没法走,饿得很难过,有的小女孩人家拿十块钱就跑出去跟人家睡一觉,多可怜,你说这多可怜,可就没办法。”张全收说。

  后来他的企业做大了。他发誓不再让他的员工遭遇这种痛苦。所以他春节前就像经历一场战斗一样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替他派遣到珠三角各厂的农民工追讨欠款,二是自己包车直接把一万多名农民工安全送回河南老家。

  “我们老板组织车队回去,包车。个个都送到家里。他就怕员工有的买不到票坐不到车,上当受骗,所以他要把每个人安排到家。”全顺公司的副总经理赵伟说。

  2008年1月25日之前,一切都很顺利。因为事先已将农民工的回程日期错开,全顺公司已经有六千余农民工顺利返乡。然而,从这一天起,张全收再也睡不好觉了。下三班大巴在从河南赶来深圳的不同地点传来消息,分别是:大雪封路,大雪封路,大雪封路。第二天,剩下11班大巴又再次车陷湖南。一直到1月30日再也联系不上这些司机,情况从未好转。

  全顺公司当时有好几百名农民工堵在高速公里又冷又饿,张全收在电话中听到了他们的哭声,食物也贵得离谱--一根火腿肠10块钱,一碗方便面35块钱。而上一辆26日出发的大巴甚至到了广东从化后,就再也挪不开步了。

  1月27日起,张全收所有尝试的努力均告失败,他再也坐不住了。早上10点,他对记者说,只能去东莞和深圳火车站想办法了。

  11点,到了位于常平镇的东莞东站,几万人流让他咋舌。《春运帝国》将陈道明设为主播,表现了普通百姓在春运期间的经历以及车票黄牛的勾当。今年春运,似乎比前几年更为拥挤,潮水一样的民工们一票难求,拿到票的人回家路途也不再顺畅。片中广播道:“我们的队伍现在已经延伸到三公里之外,新来的旅客朋友请到三公里之外去排队,不要插队。谢谢合作!”极尽夸大嘲笑之能事,因为这场大雪,已经在南中国的很多火车站成为现实。

  车站播音传出“在这种时刻,更要加强党在各地的领导作用”时,身为河南省党代表的他似乎为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找到了某种逻辑。为了进站找站领导,他拿出了自己的各种代表证件,甚至是几天前刚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印有他名字的报纸。“我要找你们站长反映农民工回家的问题。”他对站警说。

  他终于进站,但被告知领导忙要等待通报,在贵宾室门口等了足足10分钟。从玻璃门中,他可以开到站长和副站长以及其他站领导坐在沙发上以国家元首交换意见的坐姿说着什么。

  后来才知道站领导们正在商量紧急预案。这个时候东莞站还不算什么,广州站已经堆了几十万人。接待他的东莞站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很客气,也很热情,只说这个时候一张票都出不了了,整个向北的铁路都晚点了4个小时以上,情况还可能更糟,负责人还不断地承诺他一定把他的意见反映上去。

  张全收接着给郑州的朋友打电话,请求增开专列支援。解决几千农民工的返乡问题只能增开专列,而春运时增开农民工专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陷入绝望。

  他手下五千多等着回家的农民工也渐渐陷入绝望。下午,不断有电话说,农民工情绪不稳,提前拿到了节前工资的员工开始不肯工作。张全收马上坐车回深圳,到了公司,他拿着小喇叭给等在公司要说法的员工们做说服工作:这是天灾,不是人祸,你们要看到老板一直在为你们努力。

  可张全收完全明白他们:有了这一年一次的“家朝圣”,他们才不是背井离乡无处安身立命的流亡者。

  1月30日,张全收给记者传来喜讯:从江西搞来10辆旅游大巴,把农民工都先运到江西赣州然后坐火车回河南,曲线救国。来回拉个四五趟,就差不多能解决剩下这些农民工的回家问题。 

再转一篇相似文章

春运是每年世界上最大的人类迁徙活动。也许你一直不明白春运的现象,不明白为这些人,每天春节的时候千方百计的要回家,背着大包小包,下了火车上汽车,辗转辛苦,背家带小,也一定要回家.听到王宝强唱<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时候似乎还带着些喜庆的意味,但是没有什么感觉,过年,就是全家团圆一下而己.可是今天早上刚看了个新闻,似乎突然间明白了:有了这一年一次的“家朝圣”,他们才不是背井离乡无处安身立命的流亡者。
  
  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的概念,为了这一个家,甚至让许多人迷途知返,这一个家,让许多铁石心肠的人留恋挂念.也正因为以春节的名义,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家,所以那些出门在外的人才会千方百计的在过年的时候想要回家,因为只有回家了,才能证明他们出门在外打工,是物有所值的,是为了子女,为了父母,为了爱人,再苦再累都在春运的时候变得温存,平日所受的委屈才变得高贵,甚至回一趟家是一剂强心针,支持那些疲惫的人来年再兢兢业业的工作又一年!!!
  有了这一年一次的“家朝圣”,他们才不是背井离乡无处安身立命的流亡者。
  再次想想这句话的时候,忽然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温家宝总理为何不提倡“让农民工留下过年”?
     那些出此点子的不仅是无视民意的无能卸责之辈,更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心态:草民怎么过年我说了算!
    还是温总理说得好:“从当前看,广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大量滞留旅客尽快通行。从长期看,要建立煤电油运的保障机制,增加库存,保障供给。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只要组织有力,完全能够战胜当前的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到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了解实情,解决问题。”
    
   千方百计让民众回家过年才是真正以人为本
  
  大灾当前,年关将近,不少媒体和地方政府纷纷呼吁滞留旅客“今年过年不回家”,甚至提高到“异地过年也是一种抗寒救灾”的高度,对此笔者委实不敢苟同。这样做或许简单省事,但这种说辞简直就是本末倒置,怕是劝谕者连自己也说服不了。过年大过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家过年是现在最紧迫的民生诉求。
  
   我现在北京,坐在暖和办公室中,吹着暖气,喝着咖啡,但是心里并不好受,真的希望大家在熬过2007年的时候,可以回家和家人团圆,过个好年
丙辰龙的转贴读得人心里堵得难受。看见题目,本不敢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