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上海滩上吃早点

说到上海人的吃食,多数人以为在上海吃东西一定是“贵、洋、精”,价格吓人,不是一般工薪阶级可以随时问津的。其实,上海普通市民吃的东西,大抵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美味、廉价、本色”,再加上一个“土洋结合”。一般来说,价格比外地还要便宜一些,也就是所谓“薄利多销”。最大众化的食物,莫过于街边的早点摊了。早点摊虽说是小本生意,但是也融进了“海派”特色,品种多,兼具江浙风味,制作精细,融化了“洋早餐”的内容,供应方便灵活。可以说,现在的上海早点,西式的“牛奶面包”与中式的“稀饭油条生煎”,已经各占“半壁江山”了。
    一、稀饭早点仍占“主流”
    上海普通百姓如果在家里用早餐,一般还是按照传统方式,即泡饭,加霉豆腐、腌黄瓜等,里弄的大伯大妈们仍然依照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将昨天晚餐的冷饭,加入开水煮沸,然后,把隔夜的剩菜吃掉,这个沿续了百年的早餐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有地扎根于民间,也反映了上海人的勤俭之风。
    家里如果有“上班、上学族”,一大清早,老人们就会到小菜场去,顺便买一些“生煎”、大饼、油条、面包、牛奶之类的早点,让孩子们带着出门,一天匆匆的行程就这样开始了。
    二、“生煎”
    上海人平常的早点,在外面吃得较多的食品,以“生煎馒头”为最。
    上海人的生煎馒头,其实就是外地人的“生煎包子”。清晨一走进小菜场,最显眼的摊位,莫过于“生煎”摊了,店门还要排队。锅子就放在路口,一口大大的圆底平锅内,摆在店门上,锅里排放着只只生煎馒头,用油煎,再喷若干次水,包子底部呈金黄色,外面硬香带脆,内里则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香,以出锅热吃为味最。我有一个亲戚,下过乡,现在出了国。当她回上海探亲时,我与她谈起,在国外最想吃的是什么上海食品?她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当然是生煎”。
    可见,“生煎”已经深入上海民心,便宜,一块钱四只,二元钱足可以打发一餐了。我在上海出差,四只生煎,一小包鲜奶,化费只一块五毛钱,就能吃饱了,何其乐也!
    那年,我在上海出差几个月,住在外滩附近的九江路上,每天早上赶到“中央商场”旁的摊上,叫一客“生煎”,再加一碗“牛肉汤”,化费只有二元,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餐。上海摊头的“牛肉汤”不比一般的汤菜,我亲眼看着大师傅做的,一口大锅里煮着鲜汤,里面有大块的牛胴骨,旁边排列着一只一只的碗,里面放着“咖哩粉、味精、牛肉末、葱花、榨菜丁”等作料,大师傅将牛肉汤勺入碗中,一股咖哩牛肉汁的香味就直冲鼻中,令人不由垂涎欲滴,望着鲜香的黄色汤液,浮面撒着几滴碧绿的香葱,胃口也就来了。
    听说,“时髦”的上海人对于这种传统“生煎”大抵看不上眼,大饭店里还供应一种“蟹粉牛肉生煎”,25元一客,选料精细,我去吃过几次,口味极好。如果想品尝一下,不少餐馆竟要预订,一般是吃不到的。如果“堂吃”,再配上一碗牛肉粉丝汤,味美而果腹,突显了海派早餐的风格。
    三、“阳春面”
    如果早餐不想吃“生煎”,上海最著名的早点就是“阳春面”了。江南人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市井中有以“十”隐语为“阳春”之意,此汤面民国时期每碗仅售价十文,故而得名“阳春面”。说白了,也就是“光面”,因为面上是没有任何“浇头”,所以也是最便宜的食品。
    民工早上美美地吃一碗热呼呼的“阳春面”,额头就沁出滴滴汗珠,然后,赶早上班去。
外埠人以为上海的“阳春面”就是类同别处的“光面”或“拌面”,清汤光水,没有味道。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上海的“阳春面”又叫“海米葱油汤面”或“海米葱油拌面”,所谓“海米”,其实就是“虾米”,上海人叫“开洋”。他们将熬香的葱油、烧透了的海米,与煮熟了的面条一起拌食。面条是细麦粉做的,条条韧滑糯爽,加上葱油海米的鲜香,这个“海派阳春面”的味道,自然与众不同了,外地的所谓“光面”,可是要望洋兴叹了。    四、“蟹壳黄”
    上海人吃的另一款“名点”,就是“蟹壳黄”。我虽然没有考证过,但是它与著名的“金华酥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是不是从金华酥饼传过来的,并加以改良而成。但是,上海的“蟹壳黄”比金华酥饼更合符现代人的口味与习俗,就是“蟹壳黄”内馅没有金华酥饼的“猪肉膘油”,但是却又有金华酥饼的特色,即,松、脆、香、酥。因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而得名。旧时,店门前放一只立式大烘缸,一边做,一边烘,一边叫卖,热吃味道最好。前几年,“蟹壳黄”在路边小摊头都能买得到。后来,街区市容市貌整治后,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只是偶尔在小菜场的角落里还能寻到。饭店、宾馆多数没有这种上海人爱吃的点心供应,不知是否这种“蟹壳黄”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而渐渐“边缘化”了呢?
    五、“大排年糕”
    我吃“大排年糕”是经人介绍才去的。他们说,沪上的大排年糕最好,很出名的一家,叫曙光饭店,老早有“排骨大王”之称,你不去品尝一下就可惜了。它是用猪大排,佐以切得很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此大排年糕,现在只有老巷里弄的小店里还有供应,食客大多是一些老街坊。听说,年青人的早点习惯已经“西化”,对于这种传统食物大多不屑一顾。关于此排骨年糕,还有一些来历,《吴门新竹枝》这样记载:“大排年糕之制,发明于沪上三十年代之陈言,其制法不得其详。沪苑有异味轩者,亦以排骨名,自谓得陈之秘制云”。民国时期的《吴侬趣谈》也说:“近年来沪上风行一种油煎排骨年糕,骨多肉少,每碗售价铜圆五六枚。以玄妙观摊档之排骨年糕味最好,烧时香味四溢,现氽现卖,摊主用草纸包好,洒些五香粉,十分好吃”。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大排年糕在上海风行已经有些年头了。
    不过,我在江浙一些城镇也吃过大排年糕,只是没有上海本地吃味道那么好,不晓得是不是先人所说的,做这种大排年糕,上海人还有“独家秘方”,外地人“制法不得其详”的缘故。
    六、“血糯粢饭”
    血糯粢饭是上海人的传统早点,现在吃的人不多,多数饭店也不供应,我是在一家里弄菜场附近的小摊上吃的。感觉味特好,很有特色,就在这里“推荐”一下。
    所谓“血糯”是一种紫色的糯米,吃在嘴里特软,但是外观一颗一颗的清晰可辨。上海人大致上将血糯放在一种木制桶形的饭笼里蒸熟了;然后,在血糯中夹上油条,放一些绵白糖、芝麻等作料,再用毛巾将油条等裹在血糯里。出售时,就将木桶当街放着,一边包一边卖,很有地方特色。我在杭嘉湖一带乡镇旅行时,常见早晨人们拿着这种粢饭,一边吃,一边赶着上班,不由触动了好奇心,也就买了一只尝尝味道,果然不错,一只血糯粢饭二元钱,食后,肚里就很饱了,极具江南风味,糯、软、甜、饱,而且经济实惠。
    七、“汤包”
    上海吃的“汤包”,其实也就是外地人吃的“小笼包子”,是一种肉包子的别称。
    早在上海开埠前就已经流行,据说是从苏州太仓一带流传过来的。特色是个小、皮薄如纱,小巧玲珑,汁多味鲜而得名,现在老街区的小吃店多有供应。我去吃过几家,味道都不错。这种汤包宜热吃,冷了发硬,其味大不如前。上海人吃时,还配以一碗蛋皮紫菜汤佐食。
    做这种沪式“汤包”,上海人有一句顺口溜:“春秋冬日,肉汤易凝,以凝者灌于罗磨细面之内,以为包子,蒸熟时汤融不泄”。我第一次吃,此汤包又烫又滑口,一口咬下去,卤汁就流了出来,还未吃进口,就滴在桌子上。旁人见了哈哈大笑,说道:“吃此‘汤包’有窍门,虽小而不可一口吞下,太烫。吃时,必要先咬开一个小口,将里面的卤汁吸出来,再将包子吃掉”。食客如不赶时间,早餐一般是一客汤包,外加一碗馄饨,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餐了。
    八、炒米粉干
    有一次,我在上海的老城隍庙办事,遇到一位蹬三轮车的工人,与他聊了起来,顺便问道“你是如何解决吃饭问题的?”这位安徽来的工人指了指弄堂里的一家小吃店,说:“我的三餐都在那里‘解决’的”。我过去探头向里张望了一下,店面虽小,而且还是在一个很窄的深巷里,堂内却挤了不少食客,看样子都是附近打工的伙计。他说,自己经常在这里吃炒米粉干、炒面或者炒年糕之类的食品。主要是实惠,能“吃饱肚子”,味道也可以。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比我们家乡的那些饭店要好多了”!
    我不由进去要了一碗,好大一盘米粉干,装在一个浅浅的盘子里,堆成小山似的,粉干里夹着豆芽菜、卷心菜叶、胡萝卜丝,看起来花花绿绿,色泽挺诱人,外加一小碗汤,清色的汤里有几条榨菜丝,浮面几滴香葱,化费只要二元五毛钱,足够果腹一餐了。
一品尝,果然不错,味美又实惠,很适合附近的民工用餐。
    上海滩的早餐名目众多,不胜枚举,这里介绍的只是一般市民“解决肚子”的早点,至于高档饭馆的早餐大都已经“西化”。我住过几家宾馆,住宿费里已包括了一张早餐卷,多数是“自助餐”。早上出门前走到餐厅,只见一溜餐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食品,如牛奶、豆浆、馒头、面包、稀饭、酱菜、蛋糕、茶叶蛋、粽子之类的食品,各自拿着盘子自取,中西合璧,则构成了另一道宾馆早餐风景线。
确实
上海滩的早点心
姆没闲话
出来几十年
忘不了
这是一个外地人写的吧

实际上上海人传统吃的早点里,还有一个“糍饭团”及“粢饭糕”。前者是把米饭捏成饭团,里面裹上半根油条;后者是在炸油条的油锅里,放入切成方块的米饭块油炸。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人念念不忘的。比如我明天上班走过的大饼摊,就卖粢饭糕,生意很好。到了地铁站门口,每天都有一对夫妻在那里卖糍饭团,弄个保温缸,里面是热米饭,一个上午下来,要换两三缸热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过去还有一款最爱,就是年糕团,一团软绵绵的年糕团,辗开成饼状,放一根对折的油条,再铺上一点黑洋酥(就是拌了绵砂糖的黑芝麻粉),包成一团,吃起来,外软内脆,油条的微咸配上黑洋酥的香甜,组成了很海派的椒盐,属于打耳光都不肯放弃的一味。
今天,我就是高瑜
那个啥?油墩子也勿没提到,格额吃得也忒少了点。
今天,我就是高瑜
还有,DJ是咸的讨人稀饭,馄饨是小的上海,格额乡下人是勿晓得咯!
今天,我就是高瑜
还有,DJ是咸的讨人稀饭,馄饨是小的上海,格额乡下人是勿晓得咯!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2-3-10 20:30
偶介个乡下人第一次见大排年糕,当场吓晕。一客就有介么大的两块肉,怎么吃得了?!上海人怎么这么能吃肉呢? 那个生煎,也是油汪汪的一团肉肉哦。最爱还是粢饭团。香脆软糯热呼呼的各种口感杂糅,艺术啊!
边走边看
我也喜欢糍饭团,至今没搞懂到底用的什么米,我们这边的米貌似做不出来。
**

    上海宁吃的豆浆,就要分淡浆、甜浆、咸浆,各有滋味。
    一个大并,加上一碗豆浆,就可以是一顿早饭了。价廉物美。
    后来在北京,有三个月正好住在东安市场附近近,北京只有豆腐脑,开始不习惯,吃惯了也是不错的。
**

    上海宁吃的豆浆,就要分淡浆、甜浆、咸浆,各有滋味。
    一个大并,加上一碗豆浆,就可以是一顿早饭了。价廉物美。
    后来在北京,有三个月正好住在东安市场附近近,北京只有豆腐脑,开始不习惯,吃 ...
ys1937 发表于 2012-3-10 20:50
过去淡浆3分,油条4分,大饼3分,加起来1毛钱,可以算一顿早饭。

过去大学寝室里大家轮流做“奴隶”,一早起来为全寝室7个人打热水,买每人两个肉馒头,再要到学校对面点心铺用热水瓶打淡豆浆,回来后每人自己或者加糖、或者加盐酱油一点醋,自制咸浆。这些“奴隶”活,木匠和梦游做得最多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裹脚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些“奴隶”活,木匠和梦游做得最多老木匠 发表于 2012-3-10 20:56
这是为什么呢?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这是为什么呢?
邱晓云 发表于 2012-3-10 21:08
我们两个最老实肯干呀!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那个啥?油墩子也勿没提到,格额吃得也忒少了点。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2-3-10 20:26
油墩子是嘛东东?
俺那旮旯把一种长的油果子,叫作油墩子。多长?普通方油果子的两个长。估计不是一个东东。一般腊月里炸了,要放到二月二才吃。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俺们那里称作油轮的东西。炸油条的面,摁成圆形薄饼状,中间捅个窟窿,油炸而成。
14# 西瓜
捣一桶浆糊,要比较稀的那种,加点盐,找点小葱花,虾皮做配料,大量的萝卜丝和着葱花和虾皮,拌匀。架起一只油锅,不要放地沟油就成,烧热油锅,取一只油墩子勺,那种平地的椭圆形油墩子专用勺,放半勺浆糊,抓一把萝卜丝加入,再补上点浆糊。放入油锅,炸氽之,油墩子脱离勺后,让它自由翻滚片刻,至周体全面金黄,取出,吹吹啃啃咬咬,即成一道上海特有的油墩子小吃风景。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老木匠 于 2012-3-10 22:11 编辑
油墩子是嘛东东?
俺那旮旯把一种长的油果子,叫作油墩子。多长?普通方油果子的两个长。估计不是一个东东。一般腊月里炸了,要放到二月二才吃。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俺们那里称作油轮的东西。炸油条的面,摁成圆 ...
西瓜 发表于 2012-3-10 21:43
不过油墩子当早饭吃,不太多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3-11 10:27 编辑

甜大饼+油条+淡豆浆,我的最爱。
小混沌+生煎,可当中饭。
粢饭团里一勺糖+半根条,好吃!
黑橄榄是过粥的好小菜。
怀念中小学时代暑假在淮海坊小住的那些日子:弄堂口向左是吃汤包、大小馄饨和阳春面、大排面的店;向右哈尔滨食品店,每天下午有新鲜面包出炉,再走不远是老大昌,里面的摑奶油好吃。到了思南路还有一家叫泰山的西点店掴奶油味道与老大昌不相上下,3角5一杯,比老大昌便宜1毛5。附近还有油酥酥的小锅贴。
马路对过吃生煎、蟹壳黄的店家,再走几步到陕西路向北,大饼油条粢饭团;向南美心的叉烧包、酱肉包、大馄饨;
过了陕西路继续西行,天鹅阁--奶油焗面。
现在除了美心和哈尔滨(味道大不如前),其他地方成了巴黎春天、百盛商城.....
17# 老程

老程家地段档次忒高了,上海第一

我小时候家门口只有一个大饼摊,大多数日子里,只是在家吃泡饭+酱瓜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3-10 22:37 编辑

不是俺家,那是俺娘舅家。其实他家住汾晋坊(淮海中路925弄),就在哈尔滨后面,和淮海坊(927弄)走同一大门。我对上海印象最深的就是淮海中路从襄阳公园到成都路(外婆家)那段。
本帖最后由 西瓜 于 2012-3-10 22:43 编辑
14# 西瓜  
捣一桶浆糊,要比较稀的那种,加点盐,找点小葱花,虾皮做配料,大量的萝卜丝和着葱花和虾皮,拌匀。架起一只油锅,不要放地沟油就成,烧热油锅,取一只油墩子勺,那种平地的椭圆形油墩子专用勺,放半勺 ...
自觉的梦游人 发表于 2012-3-10 22:05
哈哈。这个俺们那里还真有。不过叫法不一样。叫做油香儿。不知道老西安听过没有。以前我们家就有专门炸它的勺子。圆形,中间稍鼓,免得面糊积中间炸不透。做法跟你说的这个完全一样。
用这个当早饭的还真是不多。以前是过年才炸的。还有,面糊里虾皮可以没有,但葱花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俺这儿包子比披萨贵,油墩子堪比法国大餐。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小时候住的弄堂口有家点心店,品种齐全,一日三餐加下午点心和夜宵都能在那里吃。
还记得夏天吃冷面的时候总希望服务员多给点花生酱的交头。
就是买豆浆要起得早,去得晚就卖完了。不过,我后来晋级喝牛奶了。家里订一瓶牛奶,原来是我爸喝,他那时有肺结核,痊愈后就轮到我喝了。
哈哈。这个俺们那里还真有。不过叫法不一样。叫做油香儿。不知道老西安听过没有。以前我们家就有专门炸它的勺子。圆形,中间稍鼓,免得面糊积中间炸不透。做法跟你说的这个完全一样。
用这个当早饭的还真是不多 ...
西瓜 发表于 2012-3-10 22:42
回禀西瓜:这玩意在我们这里叫糊沓子,有人曾经给我做过,但街上没有卖的。

这个西瓜种在哪里?
喜欢 自助餐。
喜欢 自助餐。
why2282001 发表于 2012-3-11 09:36
**

    误会了,这绝对不是“自助餐”。
    如果那些小摊小贩也搞成神马‘自助餐’,那他们和家人可能只能喝西北风了。

    另,十多年未去“阿拉”那里了,真还有“阳春面”,不信。连这里的“小地方”
,阳春面也近乎成为历史了。
23# 老西安 杭州叫油墩儿。



我知道什么?
23# 老西安 杭州叫油墩儿。




ironland 发表于 2012-3-11 12:57
就是这个,上海叫油墩子。杭州话带儿,伢儿,姑娘儿。
我那时下午放学后会买一个吃吃。
27# 施国英
杭州话是南北杂种,有儿音。

我放学喜欢买葱包桧儿,加辣椒不要甜酱。

我知道什么?
27# 施国英
杭州话是南北杂种,有儿音。

我放学喜欢买葱包桧儿,加辣椒不要甜酱。


ironland 发表于 2012-3-11 13:14
怪不得,杭州人和上海人是对头!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一样讲上海吃早点
有朋友们知道
什么是“包脚布”吗
大概原来是山东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