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o1190.yjq.cc/thread-114176-1-1.html
[罗马英雄传之一]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本文来自: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作者: 顾剑 日期: 2007-12-2 02:13 阅读: 2809 人 收藏 罗马, 拿破仑, 英雄传, 阿非利加
古罗马统帅西庇阿,非洲的征服者,战略之父汉尼拔的战胜者,他的胜利奠定了罗马在地中海的霸主地位,甚至可以说决定其后五百年西方世界的历史走向。无论在罗马史还是世界军事史上,西庇阿自然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这样一个题目,还不是笔者敢信口开河说出来的。这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一部专著的标题,原文就是“Scipio Africanus: A Greater Than Napoleon” 。可是利德尔-哈特因为这句话,被别人怒斥为“他把西庇阿说得比拿破仑还要伟大。这样一个人决不可以称作是军事理论的杰出学者” 。利德尔-哈特的大名,相信即便是国内的一般军事爱好者都如雷贯耳。而那位直斥利德尔-哈特胡说八道的,是现代的另一位军事历史和理论巨擘杜普伊,提起他的“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一书,天下谁人不识君?除了这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战争通史著作,杜普伊研究德国总参谋部历史,古典时代亚历山大,汉尼拔等人军事指挥艺术的专著,也是权威作品。两位理论权威的观点针锋相对,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是不是很刺激?当初就是因为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一书第32章的大段注释里,读到杜普伊对利德尔-哈特治学的严厉贬斥,激起我研究西庇阿的兴趣,想自己来给两位巨匠作个裁判,看看倾向于哪一方。正因为“比拿破仑更伟大” 是有争论的,所以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在引用利德尔-哈特原书的标题之余,用了一个问号。
写西庇阿,当然不能不提到位列西方军事历史四大伟人之一的汉尼拔,这是西方历史上“易水潇潇西风冷” 的悲剧英雄。如果单以拓土略地,百战百胜,建立不世武功而论,四大伟人中,无疑亚历山大大帝居首,凯撒副之,汉尼拔敬陪末座;可是如果单纯比较军事指挥上的技巧,毅力,和艺术,很多军事史行家会把汉尼拔排在首位,拿破仑副之。汉尼拔统乌合之众万里悬军,数十年进行无后方作战而未尝一败,伟大的罗马在他面前颤抖,“战略之父” 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可惜,时不利兮骓不逝,“将军百战声名裂” ,也可以说非战之罪也。那么在一场兵力相当的堂堂正正会战中,一举击败“战略之父”的西庇阿,又当是如何的伟大呢?难不成叫“战略的祖父” ?或者还是象滑铁卢的胜利者惠灵顿一样,在被他所击败的伟人面前相形见绌?(惠灵顿倒决非平庸,但是他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跟拿破仑相比,无论从哪方面说,相去都不可以道里计) 。
让我们来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一下西庇阿的庐山真面目吧。
第1章 战争大舞台
普布里乌斯。科涅利乌斯。西庇阿 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史书上一般称“大西庇阿” ,或“非洲的征服者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以便跟他的父亲“老西庇阿” ,他的弟弟小西庇阿,和他的继孙西庇阿相区分,这个家族是古罗马历史上煊赫的世家,代出名将,老西庇阿是罗马执政官,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中指挥西班牙战场,在战争中阵亡。大西庇阿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他的弟弟卢修斯。西庇阿,后来统兵击败了叙利亚的安条克三世,被称为“亚洲的征服者”Scipio Asiaticus。大西庇阿的儿子体弱多病,并未从军,也没有儿子,但是从马其顿战争中皮德纳战役的征服者保卢斯家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位大西庇阿的继孙,后来也大大有名,就是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中,指挥罗马军团最终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的统帅Scipio Aemilianus。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大约生于公元前236年,早年经历未见于史册,我们只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东方,千古一帝亚历山大早已逝世,伟人身后的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继承人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大致分为三块:马其顿本土,继续坐镇希腊世界的盟主;塞琉古帝国,雄霸于叙利亚和东方;托勒密帝国则占据埃及,偏安自在。(托勒密埃及的创建者,就是电影“亚历山大” 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讲述亚历山大故事的埃及王。这个埃及托勒密王朝后来一直延续到两百年后的凯撒时代,它的末代传人,就是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 。
“万物皆有时” ,希腊的辉煌顶峰已过,下一个欧亚的霸主会是谁呢?在地中海中部,一南一北两个新兴强权正在崛起:亚平宁半岛上的农业城邦罗马,基本完成了对意大利各城邦的征服,正野心勃勃图谋扩张,而北非突尼斯半岛上,腓尼基人的迦太基共和国,也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贸易网络,并在整个地中海广布殖民地。这两个新兴力量之一,将统治地中海世界的未来。两雄不并立。在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时代之前,罗马和迦太基之间,已经爆发过一场战争,史称“第一次迦太基战争” ,主要结果是罗马摧毁了迦太基的舰队,夺得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制海权。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未让双方伤筋动骨,反而激起迦太基军队统帅汉米尔卡。巴卡对罗马的刻骨仇恨,卧薪尝胆。巴卡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汉尼拔在乃父死后,接替姐夫哈斯德鲁巴,出任迦太基军队统帅,统兵从西班牙出发,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罗马人认为最不可能的方向,出现在罗马的战略后方,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汉尼拔的挑战。
公元前218年,骑在高高战象上,矗立于阿尔卑斯之颠的汉尼拔,我们可以揣测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自小允文允武的汉尼拔,自然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充满自信:十年一剑,迦太基将雪耻,罗马人就要尝到苦头了。可是另一方面,此去千里无后方作战,稍有差池,全军将粉身碎骨。一旦翻过这座山,从此将永无退路。
向河梁,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潇潇西风冷,
满座衣冠胜雪。
这雪,是阿尔卑斯山上亘古不化之雪。
汉尼拔此刻的心境,也许只有百五十年后,立马于卢比康河边的凯撒,和两千年后经行同一路线的拿破仑,才能够与之共通吧。反正我们知道,此时罗马的统帅,是没有一个与他心思相通的:罗马的眼睛,盯在南方,盯在进攻上面。按照既定方案,罗马的两位执政官,老西庇阿和森普罗尼乌斯,将分道出击,用无敌的罗马步兵军团,铸成两只铁拳,砸向迦太基:森普罗尼乌斯的军团是左直拳,将由西西里岛渡海,直取迦太基本土;老西庇阿是右钩拳,从意大利北部向西,进入西班牙半岛,征服正在那里的汉尼拔主力军团。换句话说,罗马人面向南方,没有意识到汉尼拔的进攻将来自背后。老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大西庇阿的叔叔) 所率领的罗马军团,跟汉尼拔主力相向而进,却错肩而过。
老西庇阿刚到高卢,就得知汉尼拔主力已经逆向错过,直奔意大利而去,因而大惊失色,他清楚罗马对来自背后的突击缺乏思想准备。但是老西庇阿也是一个处变不惊的人物,当机立断:他让弟弟统兵继续向西班牙进发,自己带轻骑昼夜兼程返回意大利,在波河流域组织防御,截住汉尼拔。乍看起来,这是个鲁莽的决定,因为老西庇阿轻骑而回,手中无兵。实际上,这个大胆的决定是当时最好的对策:如果罗马的西班牙远征军团尾追汉尼拔,大军无论如何不可能比对手快,汉尼拔反客为主之势已成。倒不如顺势征服西班牙这个汉尼拔的后方基地,断其后路。同时,老西庇阿轻骑赶在汉尼拔大军前头,可以在波河凭借天险,组织当地部落武装来抵抗,而且罗马在意大利北部也不是没有军队:司法官曼利乌斯的两万军队正在此处,只是还不知道汉尼拔的突袭而已。老西庇阿可以组织起足够的抵抗兵力,同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以后,也需要休整。只要老西庇阿能够迟滞汉尼拔,再八百里飞檄南方的森普里乌斯军团,等南方主力军团北上会师,就可以对汉尼拔构成绝对兵力优势。以上,是我个人揣测的老西庇阿的决策基础。
直到这个阶段,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我们故事的主人公,17岁的大西庇阿身在何处。按照常理推测,也许应该是跟父亲和叔叔出征,半路上星夜折回的时候也随侍在老西庇阿身侧的吧。反正当老西庇阿和汉尼拔在波河流域迎头相遇的时候,双方皆没有料到对方的动作如此之快,而双方都自信必胜,於是爆发了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的第一战,提西努斯河战役Ticinus。这场战役本身规模不大,具有前哨战的性质,但却是大西庇阿第一次见诸史书记载:当时是两军在波河北岸支流提西努斯河对峙,双方统帅都带领骑兵亲自侦察,结果迎头相遇,在一场激烈而短促的骑兵交锋中,罗马主帅老西庇阿陷入敌阵,身被刀伤,17岁的大西庇阿救父心切,不顾周围罗马骑兵畏缩不前的情况,几乎是单骑突阵,结果,他的勇气激励起周围的罗马亲兵,冒死救出了老西庇阿。汉尼拔赢得了远征意大利的初战胜利,而大西庇阿,也第一次出现于战场上,尽管此时的他,还是一普通一兵,而非统帅的身份。
提西努斯河战役之后,受伤的老西庇阿且战且走,等到执政官森普里乌斯率罗马南方军团主力北上会师。老西庇阿比较持重,主张继续坚守待变,而森普里乌斯锐气方刚,执意出战,结果特雷比亚河一战大溃,4万罗马大军,只逃出1万步兵。战后,双方各自扎营过冬,老西庇阿养好伤势,到翌年交卸掉执政官职务,再次赶赴西班牙,跟他的弟弟一道经略西班牙半岛,以期断绝汉尼拔跟陆地大后方迦太基援军的联系。史书没有记载从特雷比亚河战役到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中间,大西庇阿在何处。从道理上推测,大西庇阿在特雷比亚河战役时,应该还是随侍在受伤的父亲身边。但是第2年老西庇阿出发去西班牙的时候,大西庇阿没有随行,而是留在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军主力当中。
大西庇阿再次出现在史书中,是在汉尼拔的不朽经典,坎尼之战。此战汉尼拔以几乎1比2的兵力劣势,对抗两位执政官率领的8万罗马大军,结果竟然以少围多,几乎全歼罗马军团。大西庇阿是能够率部拼命突围的军官之一,他和其它3名军团将校领着4千败军在维努西亚停下来固守,等到统帅执政官瓦罗赶来,总算是聚集起一支军队的核心。
坎尼之战以后,大西庇阿又在史籍中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汉尼拔无法攻破罗马的坚城,而罗马军队自此也不敢再与他作战,意大利境内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西班牙,局势出现了大起大伏的变化。起初罗马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在半岛东北部的埃布罗河谷地带Ebro,这里是比利牛斯半岛通向亚平宁半岛的必经之地。扼住这条路,西班牙的迦太基军就不能重走汉尼拔的道路进军意大利,也就断了汉尼拔的后援。
迦太基军队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是半岛东南部的新迦太基城,这是他们与北非本土联络的枢纽,也是主要补给基地。双方的作战,主要就是在半岛的东部沿海一带展开。这时由西班牙的地理决定的:西班牙半岛内部多山而且贫瘠,被当地部落占领,这些部落在罗马和迦太基之间朝秦暮楚,大部分则是独立王国,谁的帐都不卖。这个半岛,用19世纪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惠灵顿公爵的话来说,叫作“一支大的军队会被饿死,而一支小的军队会被消灭。” 因此,双方的补给要么依靠掠夺,要么由近海船队从基地港口运输。
起初,老西庇阿兄弟经略西班牙,进行得一帆风顺。老西庇阿并非庸将,他们兄弟在西班牙作战6年,稳扎稳打,数次击败了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哈斯德鲁巴和哈诺的围攻,并生擒哈诺,然后一步步向南推进到半岛东海岸中部的桑古图姆Sangutum,同时联络西班牙当地土著部落,广交朋友。可是公元前212年,老西庇阿一招不慎导致满盘皆输。
当时在西班牙半岛,有三支迦太基军队,分别由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马戈,和另一位哈斯德鲁巴(吉斯戈之子) 指挥。老西庇阿一时疏忽,与弟弟分散了兵力,又得到情报说西班牙当地部落酋长Indibilis人要以7千5百部队增援迦太基军,老西庇阿就想率领轻骑出击,在西班牙军和迦太基主力会合之前,打它个措手不及,消灭这支倒向迦太基的部队,也借此向当地各个部落示威。结果老西庇阿时运不济,来晚一步,他的轻骑兵与迦太基主力遭遇,在一场混战中,老西庇阿阵亡。他的弟弟格奈乌斯。西庇阿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得到消息,急忙赶来想搭救乃兄,半路上又遭遇迦太基的得胜之师,被迫退守一座小山,最终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尽没。这样,老西庇阿兄弟6年经略之功,毁于一次作战失误。罗马在西班牙半岛的部队几乎完全崩溃,土著部落亦纷纷倒戈,罗马副将马西乌斯Marcius带残部退回埃布罗河坚守。元老院派来大将尼禄Nero代理西班牙总督。(对罗马史不熟的朋友一定分清楚,此尼禄并非三百年后那个荒淫得火烧罗马城的皇帝尼禄。)
谁去正式接收西班牙战场呢?在元老院的选举中,满朝名公巨卿一时丧胆,无一个敢於出头。这是罗马国运最黑暗的时刻,西班牙基本算是丢掉了,本土还在被常胜将军汉尼拔蹂躏。结果,24岁的西庇阿挺身而出,以唯一候选人的身份当选西班牙总督,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按照惯例,大西庇阿还不到担任这么高公职的法定年龄呢。
以上“众人丧胆,西庇阿挺身而出” 的说法,是出自李维的“罗马史”。德国历史学家蒙森对此有另一个解释:这是元老院的故意安排,目的是让一个次要的将军去替换回尼禄,因为元老院认为西班牙战场已经没有指望了,最多就是保有东北一隅的基地。而尼禄是当时罗马最称知兵的大将之一,需要他和马尔克卢斯,费边等人在本土主战场与汉尼拔周旋。而西庇阿的父亲叔叔生前在西班牙又有人望。因此愿意出任西班牙总督的年轻的西庇阿,才被元老院安排为唯一的候选人。
即便后一种说法正确,那也得大西庇阿有胆子去挑这副重担才行。史实是,24岁的西庇阿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早于法定年龄当选总督,率1万步兵和1千骑兵出发去西班牙接替尼禄的职务。
历史就是这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危难的时刻,对英雄来说,也是最好的机遇--只要你胆子够大。
由此,我们的主角西庇阿闪亮登上了布匿战争的舞台,24岁的年轻人在今天也就是大学本科毕业不久的样子,他却出发去拯救罗马,征服世界。也许,豪杰本来就是疯子?
第2章 西庇阿借东风:一个神话的诞生
1.妙计
豪杰也许就是疯子,可是疯子未必都能成为伟人。除了大胆,你还得有那份才华,那个机遇。年轻的西庇阿出山第一战就不同凡响。这一战,最典型地体现出他以后一贯的作战风格:构想大胆,执行细密,总是谋定而后动,好比象棋好手“下棋看五步”,有种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老谋深算。
首先是选择作战对象的问题。当时在西班牙半岛,罗马军队偏处东北一角,坚守西班牙通向高卢和意大利半岛的要道。迦太基军以为罗马人已经不足为患,三支军队分散开来。汉尼拔的两个弟弟各带一支军队,哈斯德鲁巴在西班牙中部,今马德里附近地区,马戈在南部海边的直布罗陀,另一军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在西海岸的塔古斯河口Tagus。分兵的原因,除了轻敌以外,主要是三名将领互相不服气,而西班牙的给养水平又负担不起一支太大的军队,而且西班牙内地的土著部落非常善战,需要弹压。
这样,西庇阿就处於内线的地位,他的兵力强于分散的三支迦太基军中的任何一支,但是弱于任意两支的合力。在他的地位上,最自然的选择,就是利用内线地位,抢先攻击最近的一支敌军,各个击破。西庇阿却选择了看似最冒险的方案。他不去攻击任何一支敌军,却径直沿东海岸南下,奇袭半岛东南角迦太基军队的总补给基地,新迦太基城。说这个方案冒险,是因为西庇阿劳师袭远,新迦太基又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那个时代攻城是不容易的,汉尼拔横行意大利垂十五年,也没敢去碰罗马的金城汤池。万一初战不能一鼓而下,敌人援军赶到,马上就是顿兵坚城,受内外夹击的局面。
但是细看这个方案,其实构思很巧妙。首先是时间差:西庇阿奔袭新迦太基城,是7天的行军距离,而任何一支迦太基野战军,赶到这里至少都要10天的行军。这样,只要西庇阿3天之内拿下要塞,就能反客为主。其次,罗马拥有海军优势,就算至不济,攻城失败,被援军包围于坚城之下,还可以退上战舰,从海路撤出来。所以,这个行动并不象看上去那么冒险。第三是新迦太基城防虽然坚固,却只有1千精兵防守。第四,拿下此城还只是西庇阿算计中的第一步,他从内线变为外线奇袭新迦太基城,成功之后还要从外线再变内线,引诱三支迦太基军来攻,再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显然在西庇阿心里盘算了许久,他到任的时候是冬季休战期间,对新迦太基地形兵力的刺探,整个冬季都在秘密进行。新迦太基的地形是处在一个半岛上,座西朝东,南边是大海,北边是一大片咸水湖,这个湖与大海有一条运河相通,而运河就在城的西面背后。因此,新迦太基城南北西三面环水,只有城东是半岛根部的狭窄正面。守军几乎所有兵力都在这里,城墙也最高最厚。而西庇阿却从当地人口里,知道了一个连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是什么呢?
2。奇迹
西庇阿的整个作战计划制定得相当精细。他带大军出发的时候,对所有人隐瞒了此行的目的地,只告诉副将,指挥舰队的莱利乌斯一个人Laelius,要求他务必在陆军到达的同一天,赶到新迦太基城。既不能早也不能晚。7天之后,罗马水陆两军会师新迦太基城外,大战爆发。西庇阿遵循常规,从东部正面攻城。早上攻击城墙的罗马步兵故意示弱,引诱守城精兵开城出击,然后西庇阿两翼伏兵突起,杀伤了大部分出击的守军,差一点就能尾追敌军夺下城门。可惜守军的运气终究比较好,动作也比较快,城门封闭,罗马军队不得不从正面强攻。
罗马军团从上午攻到傍晚,死伤枕籍,看起来要无功而返了。此时,奇迹突然出现:城北面,也就是罗马军的右翼,守军的左翼,那个大湖的水开始退潮,水浅到可以徒涉。西庇阿早已等待这个机会,他亲自率领集结待命的五百精兵,从湖面涉水绕过城北,从没有一个人防守的西北角登城,然后指挥士兵从城墙上杀回正面,侧击守军,打开城门,一举攻占了这座坚固的要塞。
这就是后来西庇阿神话的最主要来源:你想,在一场激战正酣的时候,掩护敌人侧翼的湖水突然退了,而西庇阿统率罗马突击队徒涉湖面,就象能在水面上行走一样,能不让当时的人惊为神迹吗?更妙的是,战前西庇阿的动员演说里,就公然预言“今天会有奇迹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所以,这个奇迹绝对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歪打正着,而是统帅西庇阿能够通神,请来了朱辟特,马尔斯,阿波罗,孙悟空等等诸神大仙帮助作战的结果。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经此一战,西庇阿不但树立了统帅的威望,而且建立了一个神话,大家不仅把西庇阿看作一位统帅,而且简直就是一个半仙。
3。解谜
对我们后世的人幸运的是,西庇阿这个神话的谜底,还是有史料揭穿了。其实没有什么神力,而是我们前文提到,西庇阿侦察出了一个连当地守军都不知道的秘密:湖水会退潮,而且退潮的时候水深可以徒涉。西庇阿本人放纵这个神话不予澄清,则是因为当时的人迷信,正好可以利用迷信来建立国民和士兵对统帅的绝对信心,也是个鼓舞士气的办法。我们后世写这段历史,无论是蒙森,利德尔-哈特,还是杜普伊,富勒,再大腕的名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都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和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而李维的主要资料,也是转述波利比乌斯。正好波利比乌斯是个当时最不信邪的主儿,他的资料来源,就是西庇阿的副将,那个唯一事先获悉西庇阿全盘计划的莱利乌斯。西庇阿的大部份战役计划,都是莱利乌斯亲口告诉波利比乌斯记述下来的。再者,西庇阿本人二十年后给马其顿王腓力五世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详细论述了新迦太基之战的决策过程,这封信得以流传后世。西庇阿跟腓力五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这封信的主题很有意思,就是要论证:“我是人,我本平凡,千万别把我当半神看”。
但是退潮之说,用来解释“神迹”其实也不圆满,聪明人会提出这么几个疑问:第1,内陆的泻湖与海相通,涨潮退潮也没有什么奇怪,可是退潮是有规律的,天天都有,如果每天都有那么一个时间水浅可以徒涉,即便当地的守军不知道,老百姓也会下水,抄个近道,会个情人,钓个鱼虾螃蟹什么的。长此以往,守军会不知道?打起仗来,会不加以防备?第2,如果西庇阿知道会有退潮的话,他等退潮前总攻,把敌人正面主力吸引住就行了,为什么事先精心设计诱敌,诱敌不成又花一整天时间强攻,增加很多伤亡,好像他事先不知道似的?牺牲士兵的生命就为一个戏剧效果,这个戏,也做得太矫情了吧?
后来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又有历史学家兼地理学家实地考察,发现真正退水的原因,既不是奇迹,也不是退潮,而是风。当地的这个季节,常会刮一种从内陆来的大风,因为湖的肚子大出口小,大风一起,会把大量的湖水从运河吹到大海,这样水面就变浅了。更妙的是,无论平时的退潮,还是内陆的大风,单独一项都不能把湖水变得浅到可以徒涉,必须两者叠加才行。所以,平时大部分时间,湖面是不能走过去的,当地守军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只有老住户才知道。
这也可以说明西庇阿作战一整天的原因。他只知道会有风,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风,甚至不知道在这三天当中会不会起风。所以,西庇阿所设计的作战方案,是做好准备以待天时。天时到了固然好,万一借不成风,他还想凭实力试试强攻的手段,结果呢,天遂人愿。这就是所谓“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和“天助自助者” 的道理。
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那是小说。不过西庇阿在公元前209年自己的初战新迦太基战役,确确实实玩过这个“借东风” 的把戏。我当年在大学里看凯撒的内战记,亚历山大远征记这两部书的时候,常常能看到跟“三国演义” 十分类似的情节,记得凯撒就干过类似空城计的事情,当时就常常感叹,其实古今中外人类的战争智慧,还是共通的。西庇阿呢,除了这次“借东风”,后来还有过“庞统连环计” ,“火烧连营” ,“围魏救赵” 的事迹,尼禄在梅托汝斯河战役也有过近似于孙膑的“增兵减灶” ,我们将在后文中一一提到。
第三章 平定西班牙
1.贝库拉战役Baecula:公元前208年
西庇阿初战奇袭新迦太基得手以后,并未马上向三支敌军中的任何一支发动攻势,而是停下来过冬。他并不是不知道乘胜追击的道理,但是他所占领的,是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总补给基地,他要等一段时间,让迦太基人的士气感受到这次战役的后果,也给西班牙本地部落思考的时间,琢磨琢磨支持迦太基人是否明智。这又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招数,让饥饿和自然条件站在自己一边作战,出自一个26岁年轻人手中,丝毫看不出年轻人的火气。
翌年,终於是迦太基人忍受不住,主动进攻了,糟糕的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酝酿,迦太基人仍然做不到协调一致,而是各自为战。先来挑战的,是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两军双方交战于贝库拉地方,西庇阿的3万5千人对哈斯德鲁巴的2万5千人。哈斯德鲁巴并非糊涂,他知道自己的兵力弱于西庇阿,也希望等其它两军赶来以后再以绝对优势兵力交战,因此哈斯德鲁巴先据险扎营,这是一个高于周围平原的台地,有两级,哈斯德鲁巴将精锐驻扎在最高的一级地势,稍低的地形由轻步兵掩护。应该说,这个部署没有什么失误。西庇阿这一方,自然希望速战速决,在其它两支迦太基援兵赶到之前结束战斗。因此西庇阿主动挥军仰攻,经过激战,先让罗马轻步兵登上第2级台地,站稳脚跟。然后,罗马军团主力绕台地第二级向左右两翼迂回。迦太基军主力此时还在营地里面没有完全出来,而营地周围是有壁垒的,要从营门出来再作环绕布防,迦太基主力赶不上罗马军团迂回的速度,结果罗马人比较轻易地就登上最高的台地。迦太基军丧失了地利,气为之夺,未作顽强抵抗就开始后退,结果损失1万2千人。不过此战哈斯德鲁巴的撤退还是很利落的,他损失的主要是轻步兵和联盟部队,保全了部署在后面的近半数精兵和全部辎重。
为争取当地人心,西庇阿立即释放了所有扣押在迦太基营地的西班牙各部落人质。当时无论罗马人还是迦太基人,迫使联盟部落交出高级人质作为结盟的抵押品,都是通行的做法。西庇阿此举,意在收买人心。在俘虏当中,有一位青年骑士,是努米底亚部落国王马西尼沙的侄子。努米底亚人是北非的游牧部落,特别擅长骑马打仗,出产当时地中海世界最优秀的骑兵。汉尼拔屡战屡胜,努米底亚骑兵的助力不小,而罗马的骑兵,数量和质量远远赶不上努米底亚骑兵。努米底亚人不是黑人,而是属於北非柏柏尔人的一支。他们有不同的部落联盟,虽然服从于迦太基的霸权,为迦太基军团提供雇佣军,但是内政是自治的。最强大的努米底亚部落王国有两支,一个以马西尼沙为首,是迦太基人的盟军,另一个部落更大,已经正式成为王国,国王叫西法克斯Syphax。西法克斯国王与迦太基时有龌龊,当时并未参与西班牙境内的战争。原本马西尼沙因侄子年幼,禁止他出来作战,小王子是自己偷跑出来参军的,结果第一战就被罗马人俘虏。西庇阿得知以后,给予热情款待,不但放人,临走还送钱送衣甲,并附送了一大套“作战英勇,少年有为” 之类的客套话。这是一笔利润丰厚的感情投资,而且还是长线投资。此后在西班牙的战局中,马西尼沙虽然还是站在迦太基一边,但是后来在北非倒戈。六年以后决战扎马,西庇阿手下的马西尼沙实在是起了无可估量的决定性作用。他的感情故事也相当精彩,我们在后文“爱在西元前” 一章还会提到。
2.横扫千军:公元前207年
贝库拉战役以后,西庇阿并未穷追,而且放哈斯德鲁巴带部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意大利半岛,增援汉尼拔去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近世的评家,只有利德尔-哈特极力为西庇阿辩护,在利德尔-哈特的书中,记载迦太基的损失是被杀8千人,被俘1万2千人,因此,后来带到意大利去增援汉尼拔的军队,老兵数量已是微不足道。但是我看到的其它几种史料,都认为迦太基保存了主力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那么1万2千似应是总损失数。
很可能,西庇阿没有追击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因为如果穷追,有可能遭遇其它两支迦太基军会合后的优势兵力。另外,西庇阿的主要战略任务在西班牙,虽然说阻止敌人进军意大利半岛增援汉尼拔也是他的任务之一,但他只要吃定了西班牙,即便有一支敌军进入意大利半岛,仍然是无本之木,自有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军团来对付。
事实上,贝库拉战役之后两天,另外两支迦太基军团由汉尼拔之弟马戈,和哈斯德鲁巴-吉斯戈率领,就和汉尼拔之弟哈斯德鲁巴的残兵会合了。三将开会协商,决定哈斯德鲁巴率残部,加上马戈的一部分兵力,脱离西班牙战场,进入高卢,再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增援汉尼拔。马戈的另一部分兵力转交给吉斯戈,让他正面抵挡西庇阿,缓缓向西撤退,放弃西班牙半岛的大部分,而马戈本人去海岛上招兵买马。
如此,西庇阿经两战,就大致搞定了西班牙全境,尽管没有全歼迦太基军,但比他自己父亲和叔叔6年经略的成果,还要大许多。
公元前207年,迦太基从本土派遣哈诺前来增援(Hanno,迦太基的常见名字,史书上在这一段提到好几次,应为几个不同的人。其中汉尼拔的第三个弟弟哈诺曾被老西庇阿俘获,后来在北非大西庇阿登陆的第二战战死,。另外此处的哈诺,日后大西庇阿登陆北非时初战被杀的哈诺,和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的助手哈诺,史书没有说清是否同一人。史上还有一个老哈诺,是汉尼拔之父哈米尔卡在第一次迦太基战争中的政敌,迦太基著名的亲罗马派,后来西庇阿征服非洲时候迦太基的谈判代表之一) 。哈诺与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马戈三人合兵一处,前出安达卢西亚地区,准备与西庇阿再作决战。
西庇阿这次的反应极快,他趁哈诺和马戈的援军还未来得及跟吉斯戈的主力会合,自领军监视吉斯戈,同时派遣副将西拉努斯Silanus率1万步兵和500骑兵远程奔袭哈诺和马戈。西拉努斯进军太快,在迦太基人还没有得到消息之前,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迦太基的盟军,西班牙凯尔特-伊比利亚人Celt-Iberian,迦太基军本队立足不住,随即崩溃,汉尼拔之弟马戈逃跑,哈诺被擒。
顺便说说去意大利增援兄长汉尼拔的哈斯德鲁巴的结局:他先在高卢招兵,进入意大利的时候,翻越阿尔卑斯山倒没有受到什么困苦。进入意大利北部之后,罗马军队的主力分作两处:李维乌斯率一部堵截哈斯德鲁巴,执政官尼禄(就是西庇阿去西班牙替换回来的那个) 在南方与汉尼拔对峙。尼禄截获了哈斯德鲁巴给汉尼拔的书信,获悉哈斯德鲁巴的进军路线,於是星夜率一支精锐部队借助夜暗掩护,急行军北上,还是在夜里秘密抵达李维乌斯的大营,下令不准新搭营帐,新来的援军挤住进原先的部队的帐篷,为的是不让敌人知道罗马军实力暴涨。这就是罗马版的“增兵减灶” 之法。第二天,哈斯德鲁巴从罗马号角中听出来了有两支部队,打算闭门不出,趁夜撤退,却在转天于梅托汝斯河畔,不得不接受会战。结果全军覆没。尼禄又是星夜兼程回到汉尼拔主力的当面。这一次远程机动作战实在是大胆而隐秘,汉尼拔在梅托汝斯河战役之后一星期,还在盼望哈斯德鲁巴的消息。后来,据说是尼禄遣俘虏主动告诉汉尼拔,也有史籍说是尼禄让人将战死沙场的哈斯德鲁巴的首级,射入迦太基营地,汉尼拔才知道弟弟的噩耗。
3.伊利帕大战克竟全功:公元前206年
前206年,哈斯德鲁巴已死,哈诺被俘,西班牙战场的迦太基将领,只剩下马戈和哈斯德鲁巴-吉斯戈了。当哈斯德鲁巴在意大利败亡的消息传来,迫使迦太基再做最后一次努力,与西庇阿决战,以便在打败西庇阿以后,再努力增援汉尼拔。吉斯戈和马戈集结了一支规模空前的大军,共7万步兵和4千骑兵(另一说是5万步兵和4千5百骑兵),还有32头战象,到今天西班牙城市塞维利Seville附近一个叫做伊利帕的地方Ilipa,向西庇阿挑战。西庇阿的罗马军团共4万5千步兵和3千骑兵,人数上占绝对劣势。但是他并无惧意,对手都是自己手下败将,送上门来,正好是一劳永逸结束西班牙战局,克竟全攻的时候了。
何况,西庇阿有一肚子的算计,还没施展出来呢。伊利帕战役,又是一个西庇阿深思熟虑,将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战例。
西庇阿对决战的计划盘算已久。两军对垒的一连数日,没有交战,双方每天都是同样的一套程序:迦太基军先拉出营,列队挑战。西庇阿的罗马军天天故意比迦太基军晚一个时辰出营列阵,部队序列也是天天相同,罗马重步兵军团主力在中央,战斗力较弱的西班牙部落盟军列阵两翼。两阵对圆,西庇阿却拒绝作战,只让部队守住阵脚,既不出击,也不回营,就那么两支军队面对面站着相面,从早晨相到晚上,大家混个脸熟,然后各自回营睡觉。
难道西庇阿有什么暗渡陈仓的锦囊妙计?也不是。西庇阿是在玩心理战,用现代术语讲,头两天是让对手先建立一个心理定势。
到决战的那一天,西庇阿亮出底牌了。他天不亮就让部队饱餐战饭,抢先出营挑战。这让前数天习惯了晚睡晚起的迦太基军大吃一惊。可是对手今天早起了,看来是立心要掐一架,自己不奉陪也说不过去呀,所以迦太基军队匆匆忙忙顶盔贯甲出营列阵,等站好了,举起刀枪,才想起来:哎,对了,净想打架了,早饭还没吃呢,肚子开始叫。要知道,冷兵器时代作战,绝对是重体力活,吃饱没吃饱,有没有力气,那打架的效果可差得远去了。还没开战,迦太基军在心理上和体力上,先吃了一个亏。
所以说,老祖宗教导我们:“早饭吃得好,午饭吃得饱” ,绝对是有道理的。
除了没吃早饭,迦太基军队还发现,怪了,怎么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敌人,我全都不认识呢?前两天相面相熟的跑哪去了?原来,西庇阿突然改变了作战序列:西班牙盟军在中央,罗马军团放到两厢。今天,西庇阿安心是要重演坎尼会战两翼包围的好戏,只不过,这次遭殃的,是迦太基人。
西庇阿故意等到中午时分,估计迦太基人饿得差不多了,才命令罗马阵线挺进。迦太基军队好容易睡醒,也没吃饭,稀里糊涂上了战场,发现对方序列有变,并没多想:反正都是敌人,冲上去砍丫的就是了,管他熟不熟呢,生人倒更容易下得去手。可是上前一冲才发现,怎么距离这么远,半天还没冲到跟前呢?
这又是西庇阿的精心算计。他把自己战斗力较弱的中央向后收缩,尽量延迟与敌人交战的时间,同时,两翼精兵前出,排出一个盆钵形,一下子就击溃了迦太基军队的两翼,将整个迦太基军队主力收入钵中。迦太基军刚刚与正面的罗马西班牙盟军接战,侧翼就已经溃败,全军被罗马军团包围,数万大军遭到灭顶之灾,只有主帅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马戈两人,带着6千部队逃脱。为什么古代作战两翼迂回会这么有效呢?因为那时的战阵,都讲究保持作战队形和正面朝向,一旦侧翼受到攻击,除非能及时将两侧部队正面及时旋转过来,就象高加米拉战役中亚历山大大帝的空心方阵,或者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左翼旋转那样。否则的话,作战队形正面向前,仅仅个别战士侧过身来抵抗,是形不成战斗力的。
如果说坎尼会战中,汉尼拔的中央凹陷半月阵,是中央弱旅与罗马军团交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话,那么伊利帕会战,西庇阿的收缩中央,两翼前出的阵形,则是有意为之。实质上,西庇阿这个阵形,就是古希腊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斯首创,两千年以后由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发扬光大的斜楔式阵形的对称版,可以看作更加复杂的左右双斜楔阵形。他们共同的精髓,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一侧,同时回缩己方较弱的一侧,抢先击溃对方一翼,延迟自己较弱一翼投入交战的时间,打一个时间差。那么西庇阿在伊利帕之战的精心设计,比汉尼拔在坎尼的胜利更加高明么?我看倒未必。因为缩回一翼的斜线阵形要有敌方的配合才能奏效,敌人在交战前仍然有行动自由,如果敌方不中圈套,还可以及时调整部署,这样设计就落空了。只有以正面主动牢牢吸引敌人,让敌人无法调整部署,才是保证侧翼迂回战术成功的不二法门。
战役之后,西庇阿指挥罗马军队和伊比利亚联军,进行了坚决彻底的战略追击,这次,再也不用顾忌迦太基新锐野战军的威胁了。这样彻底的战略追击,在拿破仑之前的古典时代还很少见。
第四章 围魏救赵与单刀赴会
伊利帕之战以后,西庇阿在西班牙半岛犁庭扫穴,克竟全功,再无对手。他一个个地拔除迦太基剩余的据点,好整以遐,不慌不忙,他还平息了一场兵变,联络了努米底亚的马西尼沙。此时西庇阿的眼睛,已经不在局限於西班牙或者意大利。下棋看五步,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北非突尼斯半岛上的迦太基本土。汉尼拔正在意大利半岛南部牢牢扼守住一块根据地,罗马军团主力可以限制他,击败他的援军,可是漫长的13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位优秀的罗马统帅能和汉尼拔正面战而胜之。据公元前207年的人口统计,罗马当时所有够从军年龄的青年男丁,总和不过13万7千,而仅仅在意大利本土对付汉尼拔的军团,就有7万5千罗马人,在西庇阿手下的军队中另有至少2万人。罗马实在已经是被汉尼拔拖得筋疲力尽,不得不竭泽而渔,没有多少人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和军事以外的工作了。西庇阿的构想,是直接登陆北非,将战火燃烧到敌人的本土去,从而反客为主,迫使汉尼拔从意大利半岛回兵。这就是西庇阿版的围魏救赵之计。
可惜的是,罗马元老院并不同意西庇阿的战略构想,反对派首领,恰恰是德高望重的前辈名将,被授予封号“伟大统帅” 的费边(Fabius Maximus) 。西庇阿要做的事情,一是外交上合纵连横,联络北非的努米底亚人王国,尤其是马西尼沙和西法克斯两人,以获得他们的骑兵强援,为入侵非洲作准备。二就是去说服元老院那些目光狭窄,一心只想着在意大利战场跟汉尼拔正面交锋的元老们的支持和批准。
第一件事,争取努米底亚人的支持,进行得比较顺利。首先,西班牙的老对手马西尼沙,由於西庇阿的多年争取,终於正式投向罗马。此时被西庇阿派去秘密潜入北非,招募努米底亚骑兵去了(他倒戈的具体原因很有意思,在后文还会提到)。不过,由於马西尼沙倒戈,他在阿尔及利亚的部落政权,已经被迦太基剥夺,马西尼沙现在是个逃亡之人,势力还小。另一个强大的努米底亚国王,与马西尼沙素有嫌隙的西法克斯,就成了关键人物。为争取西法克斯,西庇阿不惜孤身犯险,演了一出单刀赴会的好戏。
西法克斯一直以来跟迦太基有些小摩擦,在战争中保持倾向于罗马的中立,不过西庇阿此次外交使命并非丝毫没有风险。一是出使来回途中没有兵力护送,有可能遭受迦太基舰队的袭击,二是迦太基此时也在极力争取西法克斯,万一西庇阿使命失败,西法克斯一变脸就可以把人扣下,那就有去无回了。凑巧的是,当西庇阿使团所乘坐的两艘五层战船驶近阿尔及利亚海岸的时候,迦太基主帅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刚刚带7艘三层战船先期抵达。双方的使命相同,吉斯戈的兵力处於绝对优势,扬帆出航拦截三艘罗马战船,眼看就可以擒贼擒王。也是天佑西庇阿,刚巧刮起一阵顺风,西庇阿的战船在受到拦截之前抢先登上了非洲海岸。海上无论双方怎么掐架都可以,一旦上陆,这里是西法克斯国王的地盘,吉斯戈也不敢造次,於是两位对手同时作为西法克斯宫廷的客人,接受款待。大家放下刀剑,举起酒杯,堆起笑脸,比的是个人魅力和外交手腕。西庇阿在酒席上的风度和谈吐,绝对不次于他在两军阵前的谋略水准,据说不但赢得了西法克斯的好感,连吉斯戈都很佩服,甚至和西庇阿交了个私人朋友。西庇阿回程的时候,不但带回西法克斯的支持承诺,还有吉斯戈送行。可是西庇阿这番传奇性的外交努力,两年以后却付诸东流,西法克斯最终站在迦太基一边与罗马作战,其原因并非西庇阿的外交失败,而是吉斯戈家有女初长成,国色天香,被许配给了西法克斯国王。西庇阿的再有外交技巧,再有领袖气度,终究比不过人家美女倾国倾城的魅力大,这也就难怪了。哈斯德鲁巴-吉斯戈的女儿,名叫索芙妮斯芭Sophonisba,她和西法克斯,马西尼沙之间江山美人的种种故事,将集中在后文单辟一章来讲。
回头再说西庇阿的第二个任务,争取元老院批准远征非洲。西庇阿的计划,遭到费边的强烈反对。费边性格严正刚毅,是个典型的罗马人,当年汉尼拔入侵意大利半岛,罗马大军接连遭到灭顶之灾的严峻时刻,是费边挺身而出,以独裁官的身份担当战争指导的重任,以坚壁清野的战略,将汉尼拔在战场上的胜利一一化解为无形,因此被授予Maximus “伟大统帅” 的称号。至今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坚壁清野就叫做“费边战略” ,就象得不偿失的胜利叫做“皮鲁士的胜利” ,破釜沉舟叫做“渡过卢比康河” 一样,都是从罗马典故流传下来的西方成语。
西庇阿于公元前206-205年冬天凯旋回到罗马,当选为第二年的执政官。如今他已非当年吴下阿蒙,既是战争明星,又享有慷慨的大名,甚至被外界传为半神(拜他那个新迦太基“神迹” 之赐) 。在元老院的大会上,费边和西庇阿各自做长篇陈述,辩论了种种远征非洲的利弊。结果,西庇阿说服元老院批准远征行动,但是元老院只把这个行动当成一种试探,抱着投机心理:如果非洲远征成功,能迫使汉尼拔从意大利撤兵固然好,如果失败,反正也不投入血本。所以西庇阿去西西里岛练兵,筹措粮草装备,所得到的全部兵力,就是从罗马招募7千步兵(还不是整个军团) ,加上已经在西西里驻屯的第5,第6军团共1万来人。这两个军团,当年在坎尼之战惨败,从那以后就被流放在西西里,再不受重用,作为惩戒。
西庇阿整个前205年都在西西里练兵,没有立刻实施他围魏救赵的计划,因为他的兵力实在太弱了。在这一年,西庇阿甚至出手管了意大利主战场的一次“闲事” :他听说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的据点之一,洛克里城Locri有意投降罗马,於是从西西里派出3千士兵里应外合登陆占领了洛克里外城,迦太基守军退往内城,并派人向汉尼拔告急,汉尼拔迅速行动,从背后打击攻城的罗马军,罗马军凭借外城墙抵抗,汉尼拔的部队没有携带登城云梯,这天白天双方就这么包围反包围地胶着下来。到夜里,西庇阿亲自带兵从西西里出发,悄悄进入洛克里外城埋伏下来,等汉尼拔次日天亮再攻城的时候,西庇阿突然开城杀出,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汉尼拔因为整体上兵力占劣势,不敢恋战,迅速撤退,洛克里城最终被西庇阿完全攻陷。这是汉尼拔和西庇阿作为统帅第一次过招,规模不大,战场上西庇阿占了点小便宜,汉尼拔也没吃大亏,但是洛克里作为汉尼拔在意大利的一个据点,战略地位却是相当重要的。
第5章 纵横北非
1.初战阿加托克里斯塔
公元前205年,31岁的西庇阿率领1万6千步兵和1千6百骑兵登陆北非突尼斯半岛的邦角Cape Bon。史籍中对西庇阿远征兵力另有一种说法是步骑兵总共3万5千。此时,北非迦太基本土的统帅,是西班牙战场的老对手,哈斯德鲁巴-吉斯戈,和他的新女婿,西法克斯国王。西庇阿自己的努米底亚盟军,马西尼沙,也带领三百骑兵加入罗马阵营。(有一说马西尼沙给西庇阿带来的努米底亚骑兵,是3千人不是3百人,但罗马史家李维对此说不予采信,因为马西尼沙此刻已经失国,以一个流亡者的身份,不可能召集到那么大一支骑兵军团) 。
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史的朋友都知道,突尼斯半岛,是北非中西部向北伸出的一个大半岛,1943年5月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群就是在这里最后投降的。半岛北部顶端一东一西有两个港口,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Bizerta。不过在古罗马时代,还没有这两个港口城市呢。半岛顶部,有另外两个重要城市,靠东边,在今天突尼斯港附近,是迦太基城。迦太基城后来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被西庇阿的继孙平掉了,现在你如果去突尼斯的话,只能凭吊它的遗迹。另一个港口,也在半岛北海岸,更靠西的地方,叫尤提卡城Utica。西庇阿登陆地点,就在尤提卡港旁边,意在先拿下这个港口作为日后作战的补给基地。
迦太基对罗马军团登陆有所准备,登陆后不久,迦太基将军哈诺Hanno就率1千努米底亚骑兵前来截击,结果被西庇阿的大军一战全歼,哈诺阵亡。这个哈诺,不是曾被老西庇阿俘虏过的汉尼拔的弟弟,但是史书没有说清他跟在西班牙被大西庇阿俘虏的哈诺,是不是同一个人。
还没等西庇阿主力从容围攻尤提卡城,汉尼拔的四弟哈诺带4千努米底亚骑兵又赶到。这连续两支哈诺骑兵,都是为了迟滞西庇阿行动,为迦太基主帅吉斯戈和西法克斯国王大军会合争取时间的快速机动部队。
西庇阿这次使用了一个埋伏计,他派遣马西尼沙领小股努米底亚骑兵向哈诺挑战,刚接战又突然退却,这样反复进退,把哈诺弄得很恼火发狠穷追,结果被引诱到西庇阿选定的战场,叫做阿加托克里斯塔Agathocles Towers,这是平原上拔起的两座对峙山峰,两山之间的山脊是一个马鞍形的缺口。西庇阿将自己的骑兵主力分别隐藏在两座山峰背后,让马西尼沙引诱哈诺的骑兵从内陆方向追来,翻过山脊缺口,然后两翼伏兵尽起,先抄哈诺的后路,再从背后发动突击,来个瓮中捉鳖。这是一场完全的骑兵战斗,哈诺的4千精骑被杀1千,在其后的追击中又有2千骑或杀或俘,汉尼拔之弟哈诺也阵亡。古代史上,一般认为罗马的军事体制轻视骑兵,不善於骑兵作战。西庇阿是一个例外。
排除了迦太基的骑兵干扰,敌人主力还没有完成集结,西庇阿放心大胆地围攻尤提卡城。谁知尤提卡城防相当坚固,罗马军团围攻40天而不克,迦太基主帅吉斯戈的大军会合了西法克斯前来解围,总兵力8万步兵和1万3千骑兵。这次是迦太基倾全国之力,而西庇阿顿兵于坚城之下,腹背受到两倍于己优势兵力的围攻,战略形势开始恶化。西庇阿从尤提卡城下撤围,退入附近的一个小半岛,背靠大海,由罗马海军优势作为掩护,在半岛根部狭窄正面构筑深沟高垒,与迦太基、努米底亚联军对峙,并度过这一年的冬天。
2.火烧连营
在公元前205-204年冬天,两军对峙的休战过程中,西庇阿又开始争取西法克斯倒戈,在他估计,西法克斯与新妻子结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概新婚燕尔如胶似漆的时刻已经过去,应该比较容易做思想工作了吧。谁知道,饶是西庇阿一生征战料事如神,这位索芙妮斯芭美眉的魅力,竟还远远超出西庇阿的想象。西法克斯一口回绝西庇阿的议和条件,不过念在与西庇阿当年的朋友交情,提议做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居间调解人,最好两国达成和平条件,各自从非洲和意大利半岛撤出,谁也别割地赔款,那就皆大欢喜,他西法克斯既不得罪朋友,也不得罪老丈人。於是冬季休战过程中,双方频繁互派使团,开始和平谈判。
这西庇阿智计百出,令人莫测高深,到今天谁也不知道他开始停战谈判的时候,有几分诚意。笔者的猜测,从他后来两次与迦太基达成和约和一次与安条克达成和约的内容来看,西庇阿是个宽厚的人,完全的征服并非他的目标,也许这次和谈一开始他还有几分诚意吧。可是后来,谈判双方立场分歧越来越大,眼看不可能达成协议,西庇阿的心思就转变了。他向和平使团中,派进了越来越多的间谍特工,利用谈判的机会,刺探迦太基和努米底亚联军阵营的情报。
西庇阿的特工们发现,吉斯戈的迦太基军和西法克斯的努米底亚军分筑两座营垒,中间相隔1里半左右距离,两座大营中的营房,大多用树枝草叶芦苇搭建,没有用泥巴糊墙糊顶。泥巴是防火材料,而不用泥巴单纯由芦苇树枝搭的房子,造起来是容易,但是拿今天的话说,算违章临建,乱搭乱盖,属於火灾隐患的范畴。两相比较,努米底亚人比迦太基人文明程度较低,技术较差,纪律更松弛,他们的营区乱堆乱放情况严重,有些草棚子甚至搭在营区范围以外。基於这些情报,西庇阿一开春就退出了停战谈判,将大营内的重型攻城机械大张旗鼓地装上运输舰,作出从海上围攻尤提卡城的姿态,吸引迦太基人的注意力,同时秘密制定下火烧连营的计划。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西庇阿命令罗马大军悄悄地掩出营地,衔枚疾走,接近了敌人的违章建筑群。罗马人兵分两路:西庇阿亲自指挥一路,悄悄埋伏在吉斯戈的迦太基大营附近;副将莱利乌斯Laelius和马西尼沙率领一路,埋伏在西法克斯的营地旁边。一声令下,莱利乌斯和马西尼沙先开始顺风纵火。努米底亚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人人以为火灾是一次事故,懵懵懂懂从床上爬起来救火,衣服来不及穿,兵器也想不到拿,被早已埋伏在暗影里的罗马士兵和马西尼沙的努米底亚骑兵一个个砍翻在地。又因为有很多着火的营房是在营垒范围以外的,营内的士兵出来救火,这营门一开,罗马士兵连强攻都不用,一下子就从大门冲进了敌人营地,一边放火一边杀人。
努米底亚营地的鼓噪和火光,惊动了吉斯戈的迦太基营地,迦太基士兵也以为是火灾意外,纷纷起来出营观望,却被早已埋伏好的西庇阿的部下一鼓夺下营门,同时也开始纵火。这一次火烧连营进行得极为成功,将近10万迦太基-努米底亚联军一鼓而溃,很多人还没见到敌人就在睡梦中丢了性命。等吉斯戈和西法克斯各自明白过来,部队已经溃不成军,只好各自带着亲兵连夜逃亡。这次火烧连营,总共迦太基联军死伤4万人,被俘5千人,其余溃逃。
3.宜将剩勇追穷寇:大平原之战
西庇阿偷营纵火成功,回去继续围攻尤提卡。他需要这个港口作自己的补给基地,这个港口一日不拿下来,他一日不得安心。但是他的敌人也很顽强。吉斯戈败回迦太基城,说服迦太基元老院和市民,不要气馁,收拾溃散的军队,我们仍然有一战的本钱。西法克斯呢,本来是要逃回自己在阿尔及利亚的王国,可是半路上正好碰到从西班牙来的4千名伊比利亚重步兵生力军。这支伊比利亚军队是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盟友,装备精良,作战勇猛,有了这支部队作核心,西法克斯觉得又有了信心和底气,他和吉斯戈再次会合,吉斯戈也从迦太基城带来2万援军。他们整顿部队,重新集结起一支大军,人数在3万到3万5千之间。
西庇阿得知此事,觉得敌人新败,应该趁机穷追不舍,彻底打掉迦太基在非洲的主力,这样,最好迦太基就此求和,就算不求和,将来汉尼拔回师非洲,西庇阿只需要对付汉尼拔一支军队,任务也轻松得多。因此西庇阿撇下尤提卡城,亲自率领1万5千人马,急行军5昼夜,赶来向吉斯戈挑战。吉斯戈和西法克斯看到己方占据2比1的兵力优势,也就大胆列阵会战。
这一仗,迦太基方将精锐的4千西班牙伊比利亚雇佣军放在中央,左翼是西法克斯的努米底亚骑兵,右翼是吉斯戈的迦太基骑兵。西庇阿这次一开始没有什么花巧,按照惯例,中央罗马重步兵军团是三线式阵列:第一线青年兵Hastai,第二线壮年兵Principes,第三线老兵Triarii,左翼由马西尼沙率领努米底亚骑兵,对吉斯戈的迦太基骑兵;右翼莱利乌斯的罗马骑兵对西法克斯的努米底亚骑兵。
虽然迦太基联军拥有2比1的兵力优势,但是新败不久,士气低落,刚开战左右两翼骑兵就被击溃。但是战线中央的伊比利亚雇佣兵,作战却极为顽强。他们来自西班牙,所属的部落对罗马是降而复叛,一旦战败的话,就算投降罗马人都不会放他们一条生路,而且他们是客军,刚到北非,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就算要逃,也不知道该逃到哪里去。因此,这批西班牙人个个视死如归,对左右两翼的溃败连看都不看一眼,拼命地砍杀当面的罗马人,对他们来说,败就是死,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应该说,这批伊比利亚人个个是勇士,冷兵器时代打仗讲究体力,士兵拼命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可惜“一将无谋累死千军” 这句话也不是白说的,再勇猛的士兵,敌不过对方优秀的统帅。西庇阿见中央战况胶着,而两翼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行动自由,立即下令变阵,让罗马军团的第二第三线步兵从中间分开,分别挺进到第一线的左右两翼,这样,罗马步兵就由三线配置变成一线排列,阵形延长了三倍,又因为两翼有完全的行动自由,罗马军团得以一下子包围了迦太基阵形中央的伊比利亚步兵。这些伊比利亚勇士自知逃生无望,在罗马的包围圈中战斗到最后一人,全部阵亡没有一个幸存者。直到死绝,他们都保持着战斗队形。
大平原之战,从战术上讲,西庇阿赢得比伊利帕之战更漂亮。伊利帕之战的双斜线战术,是将中央回缩,没有有效牵制当面敌人的主力,西庇阿弥补这个缺点的手段,是在战前用心理战来故布疑阵迷惑敌人,让敌人临场想不到变更部署。但如果对手是汉尼拔的话,汉尼拔才不会上这个当(这从后来扎马决战中汉尼拔紧紧控制第三线主力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但是在大平原之战,西庇阿实实在在用中央兵力拖住敌人,然后变阵,让敌人无法变更部署,这就减少了胜利的偶然性,增加了必然性。
4。连环计
惨烈的大平原之战以后,整个北非再也没有一支野战军堪与西庇阿一战。西庇阿派遣莱利乌斯和马西尼沙穷追西法克斯,直捣老巢,同时也有让马西尼沙复国,代替西法克斯掌握努米底亚人部落的意思。这样,优秀的努米底亚骑兵资源就可以全部为罗马所用,西庇阿此时显然已经想到了与汉尼拔之间将爆发不可避免的末日之战,并为之未雨绸缪了。
同时,西庇阿本人率军逼近迦太基城,迦太基全城震恐。不过迦太基人仍想一战,他们在陆地上已经没有兵力,於是向意大利半岛的战神汉尼拔发出紧急檄文,让他迅速回师北非勤王。同时,迦太基命令舰队出击尤提卡港外的罗马舰队,希望用出其不意的奇袭,来断掉西庇阿补给,使罗马军团不战自溃。
西庇阿专注于陆上会战,还真没料到这一手。直到他在海边恰巧亲眼目睹迦太基舰队扬帆出海,才惊觉自己的舰队面临灭顶之灾。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罗马的海军,那时对迦太基海军是具有优势的,可是当时西庇阿将攻城重机械全都运上了战船,罗马战舰吃水深,机动不便,而且舰上无法搭载陆战队,在那个时代,海军主要的战术,要么是靠机动把对方战舰一侧的划桨全部削断,要么是跳帮作战。罗马舰队当时无法做到任意一种,意味着根本没有抵抗能力,只能任人宰割。西庇阿大惊之下,只带卫队就从迦太基城附近向尤提卡城外的罗马海军基地狂奔,一心想从陆地赶在迦太基舰队前边到达基地。
幸亏迦太基城和尤提卡城间隔距离并不远,否则走陆路的西庇阿,无论如何赶不上海路船只的速度。当西庇阿提前赶到罗马海军基地的时候,一个紧急应变计划已经在他脑海里盘算成熟了。西庇阿知道肯定来不及让罗马战舰卸下辎重恢复战斗力,於是命令将所有战舰收缩回港口集中起来,在战舰外围,面对大海和迦太基舰队的一面,西庇阿集中了所有罗马运输舰,排成4个密集横列,用铁链全都穿起来,形成一道海上壁垒长城。因为运输舰的船身比战舰要高大得多,迦太基舰队面对这样的连环战船,跳帮是根本跳不上去,况且还有一千罗马精兵在侧舷守卫;用船头削断敌舰划桨,更是无从谈起,因为罗马运输船根本是横排停泊着的,不需要桨;而从罗马阵列中穿插分割也不可能,因为罗马运输船用铁链连接成了一道海上长城。迦太基舰队面对这个连环阵势,真是狗咬刺猥,无从下嘴。最后,迦太基舰队只俘获了6艘罗马运输船而已,基本可算无功而返。这一战,西庇阿的连环计象极了三国演义小说中赤壁大战庞统向曹操所献的连环计。只不过,庞统连环计是要陷害曹操,方便火攻;西庇阿的连环计,是要保全自己的舰队。有人问了:那怎么迦太基舰队想不到火攻这条妙计呢?其实,如果不是事先精心策划好准备火攻,谁家的舰队,会在船上满载硫磺焰硝之类的引火之物呢?万一失火,不是自找倒楣么?
西庇阿保住了自己的舰队,消灭了北非一切陆地抵抗力量,除了可能从意大利回师的汉尼拔,和坚固设防的迦太基城以外,不需要担心任何事情。可是,此时消息传来,西庇阿所倚重的盟友马西尼沙,竟然和吉斯戈的女儿索芙妮斯芭结婚。如果马西尼沙象当年的西法克斯一样,也因为这个女孩而倒向迦太基,那么罗马将失去这支骑兵强援,西庇阿不能想象如何能够战胜汉尼拔。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