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 书评人 朱航满 新京报 我在报刊上读潘小松的书话时间长了之后,终于在今年的《博览群书》杂志上看到即将出版的新作《书梦依旧》的序跋,因而就欣欣然地等待,直到最近才在书店里购得此书,其中大多文章已经是在报刊和网上读过的了。 能将书话文字写的好,大约是需要一些功力的,诸如视野要开阔、思想要活跃、文字要别致、学养要厚实等等,论这几点潘小松都能有些优势,特别一提的是他本职是翻译和研究人员,同时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书和旧书的藏书家,因而在他的书话文字中我读的最多的感受是他谈论自己对于西书译介中的一些问题和掌故,其次就是暗暗自得又收获了某些难得一见的西书或旧书。 现在国内写书话的,涉及古代的书话大约只有黄裳先生多有建树,现当代领域内则是群英竞技、人才济济,但我独喜欢将书话写的漂亮和秀雅的谷林先生,而谈论西书的还应该加上我上述两位以外的香港董桥先生,但我个人实在是大不喜欢董桥的文字。不过,与董桥先生有一处相同的是潘小松的文字尽管闲适平淡,透露着心满意足的性情,但也着实有着一股绅士般的中产阶级的情调。 我在他的书话文字中就不止一处读到他所满足的生活方式:在星巴克咖啡馆里读书,在欧美游历深造淘旧书,在中国书店或潘家园等地的旧书摊上将那些别人难得一赏的西书成套地搬回家,或者是研究工作之余不必再为研究而写研究文字,只写点性情的书话文字打发时光,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应该还算是一种奢侈,但也是一种难得的不为名利甘于寂寞自足自乐的心态,要不连他自己都这样慨叹:“时人有福气在书梦里讨生活的不多,而我这十年恰是在书的春梦里度过的,够幸福的吧?然而不尽如意,因为书的春梦时常被搅。被搅的结果便是时常对书不那么忠诚了,有时或者对书只怀着轻薄之意,甚而至于出卖书籍。这是回头读自己旧文得出的印象。好在我喜欢书大部分时候并不做作,并不总是想用书易米,因此就书而发的议论再读一遍也不觉讨嫌。这是我的幸运,或许偶尔闲了读读这本关于书的趣事的读者也能得到愉悦。”看来这样绅士般的读书生活并非完全现实,有时也是苦中作乐罢了,我就在这本书中多处读到其将书买进再卖出的无奈,并非是做书商投机的勾当,而是现实的逼迫与无奈,但文字之中却没有丝毫的怨气与哀叹,可见心态乃平静自然,文字境界自然是非同一般了,有烟火气但没有怨妇气。 《书梦依旧》分为四辑,文章一百多篇,大多是千字文,很适合睡前床头、坐马桶之上或者乘车安坐时读上几篇的,那是很美妙的事情,且又不失身份格调,但愿潘先生不会怪罪我这样对待他的文字。不过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一辑中关于他谈论书的故事的文字,也正是因为他所说的那种真性情,有趣味,读来温暖贴心,像《非典型读书》这样的文字,写“非典” 时期的读书生活,即使是外界风声日益紧张,但这读书人趣味也还是保持本色,看来是有些没心没肺,其实不然,只是这书话文字将生活中颇有乐趣的另一面鲜活地展示,下面这一段我读来最喜欢,里面有暗暗叫喜,也有虚情假意的自我责怪,还有某种自我地期许:“‘非典’时期,医院忙了,以读书为谋生手段的人如我倒是有闲暇看看跟饭碗不相干的书了,可以思考一下读书的得失了,因为研讨会没了,急着要赶的文章少了。我甚至放肆到打开书并不读,拿刻好的藏书章一本一本的盖印。人到中年以后真正保留的乐趣不会太多,但愿我今后不会厌烦往藏书上盖戳。”其他的几辑文字要么谈论某本西书,要么谈论某个人物,大多点到为止,这些书话文字多着眼于某个不为大家注意的细节,因而读来就别有趣味了,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其实这正是书话文字的要害,如果谈论一些大路的东西,熟悉的人读了会感觉浅薄,不知道的人读了完全当成知识小品了,因而书话文字的成功往往是在常人所不注意的细节上下工夫,读后自然是韵味悠长的微妙,犹有淡淡微醉般的幸福与奇妙。 《书梦依旧》作者:潘小松 版本:三联书店2006年9月版 定价:1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