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首发文抄]说说顾随

在冉云飞君的博客里读到顾随对诗歌的一些妙论,才知道原来诗歌可以这样读。随后,在图书馆看到《顾随全集》,就先借了一本著述卷(全集之2)。那本书里,开篇《说辛词》,超好看。顾随认为古人写出好文章,就是对得起后人,后人也要对得起古人才行,能读出味道,并有自己的见解。对这位山东老兵辛老夫子,顾随推崇备至,亲昵地称之为老汉。这样离经叛道又极富个性的文学评论就是在学风相对开放的三四十年代也很少见,顾随自己也有些吃不准,在给叶嘉莹的信中,询问这位得意门生的观感。顾随对得起辛弃疾,他的诗话生动、传神,将凝练、厚重的辛词之妙传达出来,这是顾随的悟性和文学感觉;他又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将辛词的巧拙一一道来,这是他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道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是当行。最难得的是,顾随的评论,古今中外,新手拈来,应用自如,绝没有生吞西方文艺理论而导致消化不良的现象。

第二篇是评论苏东坡的,顾随不太喜欢苏词。

其后有一篇品评辛词《咏水仙》的,妙哉!可惜最后一章,顾随趋时用阶级理论分析辛弃疾,超一流下出俗手,可惜可叹!顾随在文学上天分极高,但在政治方面似乎很单纯。后面还有一篇讲禅宗的,我看不大懂,也没有深究。

这本书到期后,我又借了他全集的的书信日记卷。(大概是专业习惯,见到有兴趣的人物,马上滋生出八卦的念头:他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人的学生、跟什么人交往,等等。)

顾随的父亲很爱这个儿子,从小就教他读诗。顾随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校长蔡元培看了他的卷子,认为他的国文水平已经很强,就建议他学西洋文学。于是顾随又补习了一年英文,他大学读的是外语系。

五十年代以后,顾随也开始转变自己的研究路径,跟着潮流,不断“自新”,即便如此,他自己仍常常自责跟不上时代,“进步”不够快。1959年,顾随也受到冲击,他给亲戚的信中说自己是系里头号反面对象,积极主动的配合运动。顾随1960年去世,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顾随对亲人、朋友很亲切,一次,她女儿考试得了4分,他给女儿的回信中说考4分也很不错了,为什么一定要考5分呢,怕女儿学习操劳,连连安慰,并鼓励女儿下次考好。看他的家书,感觉这是一个平凡而又充满温情的家庭,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

他一生投身教育事业,对学生和工作特别认真,早年在山东教中学时,他的女学生不得不到上海末流大学读书,顾随给朋友的信中说:“那个学校也配收我顾随的学生!”叶嘉莹女士先后听他讲课达六年之久,顾随对她的期望是独创门户,不循师说。

顾随的手稿著作在文革中散佚,他全集中的讲录卷主要是根据叶嘉莹女士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有单行本顾随讲录出版)。良师还要遇到高徒,若没有叶嘉莹女士的努力,我们就看不到这些好东东了。若我们只是一味赞赏,那个顾老夫子恐怕又要皱着眉头说:“不要把俺读死,拿出点创见出来,才对得起俺。”

讲录内容非常精彩,开篇就有:

凡艺术作品皆有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

中国后世少伟大作品便因小我色彩过重,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伟大天才的诗人,应有圣佛不度众生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精神。出发点是小我、小己,而发展到最高便是替各民族全人类说话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1

(顾随受王国维影响很深,对王国维的理论也多又发挥。)

诗根本不是教训人的,只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花间集》有句: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实则“换他心为我心”,“换天下心为我心”始可。人我之间常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物我之间只只有物忘记有我,皆不能“推”。孔子所谓“仁”,即素所谓“推”。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                         ——2

(顾随虽然喜欢谈禅,骨子里还是儒家,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个人幸福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也不可能离开周围人群。尤其是文学,个性与群体性关系非常微妙,把握的尺度也很难掌握。)

诗之好,在于有力。有力,然,一、不可勉强,勉强变成叫嚣,不勉强即非外来的;二、不计较。不勉强不是没力,不计较不是糊涂。                  ——5

(这里可见顾随的喜好,他推崇曹操、杜甫、辛弃疾都是如此。)

诗人情感要热烈,感觉要敏锐,此乃余前数年思想,因情不热、感不敏则成常人矣。近日则觉得除此之外,诗人尚应有“诗心”。“诗心”二字含义甚宽,如科学家之谓宇宙,佛家之谓道。有诗心亦有二条件,一要恬静(恬静与热烈非二事,尽管热烈,同时也尽管恬静),一要宽裕。这样写出作品才能活泼泼地。感觉敏锐固能使诗心活泼泼地,而又必须恬静宽裕才能“心”转“物”成诗。          9

(作诗人,尤其是高水平诗人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啊!)

寂寞心盖生于对现实之不满,然而对于现实之不满并不就是牢骚。改良自己的生活,常欲向上向前发展,是对现实的不满。然而叹老悲穷的牢骚不可取,就是说牢骚不可生于嫉妒心。纯洁的牢骚是诗人的牢骚,可发。   ——11

(顾随认为好诗一定要言之有物,如果仅仅是一己情绪发泄,纵然唯美,气象却亏。但他的气象不是空话套话,下面会谈及。)

天下凡某人学某人,多只学得其毛病,故学的人不可一意只知模仿,不知修正。文学上不许模仿只许创作。文学上不许模仿只许创作。受影响则与模仿不同,模仿是有心的,亦步亦趋;影响是自然的、无心的,潜移默化。      68

(创作不易,世人多贪图捷径,由此走入模仿,画虎不成多类犬。)

古今中外之诗人所以能震铄古今流传不朽,多以其伟大,而陶公之流传不朽,不以其伟大,而以其平反。他的生活就是诗,也许这就是他的伟大处。

陶诗平凡而伟大。浅显而深刻。   ——80

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神秘,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陶诗做到此地步了。   ——81

陶渊明心中有许多不平事,所差者,自己不愿把自己气死。人不生气除是橡皮人、木头人,而诗人是有血有肉而且感觉最敏锐的人,与一般俗人往来何能不生气?而又不甘于为俗人气死,所以喝酒赋诗。其和平之作不是和平而是悲哀;至于慷慨之作则根本非和平。如其《咏荆轲》。

朱子曰:“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83

诗人夸大妄语,乃学道所忌,佛教有“吃不妄语戒”。诗人觉得不如此说不美,不鲜明,此自来诗人之大病,即老杜亦有诗未能免此,如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陶公没有这个。他之饮酒是不得已,未见爱之深也。而且做不到的不说,说得都做到了,这一点便了不得。一般人都是说了不做,陶是言顾行,行顾言。陶并非有心言行相顾,而是自然相顾。

                             85

人皆谓杜甫为诗圣。若在开合变化、粗细监守上说,固然矣;若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上说,则不如称陶渊明为诗圣。

以写而论,老杜可谓诗圣。若以态度论之,当推陶渊明。老杜是写,是能品而几于神,陶渊明则根本是神品。

从前以为陶必有与常人不同处,但今觉其似与老杜一鼻孔出气。他心中时而是乌鸦的狂躁,时而是小鸟的歌唱;时而松弛,时而紧张。但以之评其诗则不可。他的诗还没有这么大差异,只是时而严肃,时而随便;时而高兴,时而颓唐;时而松弛,时而紧张。      86

《人间词话》引昭明太子评陶诗语:“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引王无功称薛收赋:“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文学要有此两种气象。老杜有时是嵯峨萧瑟,李白诗一样爽朗;白乐天若是抑扬爽朗,韩退之就是嵯峨萧瑟;李贺当然并非抑扬爽朗,嵯峨萧瑟近之矣;苏东坡若是抑扬爽朗,黄山谷就是嵯峨萧瑟。他们不过有时如此。真够得上抑扬爽朗的只有陶渊明。

陶诗《归田园居》第三首: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明明说草、说锄、说月,都是物,而其写物,是所以明心。87

(顾随论陶渊明的部分,顾随认为将陶渊明分类为田园诗人,太简单了,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精神和境界在中国历代诗人中是独一份儿。)

待续,未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6 11:25:24编辑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写到后来,平平的评析怎么谦退地躲进括号里去了?

因为偶这个是文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多谢平平推荐。又是个有意思的人。

平平没说他为啥不喜欢苏词.
花花不花
多谢平平(大家这样叫,我也可以这样叫吧?)!拜读了!读这样的文章真的是修心养性,悠然见南山……
说得有味,抄得也有味。该续了吧?

我读宋词,以为苏词为冠.

当然,单篇为冠者,我推张孝祥的念奴娇.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念奴娇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读来读去,还是不认同兮兮后一句话.

花花不花

花花读的是哪个版本啊

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嘿嘿,偶怎么读之不倦,回味再三啊。

生存是一种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歌德《浮士德》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以下是引用花花在2006-11-16 21:41:00的发言:
平平没说他为啥不喜欢苏词.

估计和叶嘉莹一样,抱怨苏词有时侯粗糙。

 

[em01]

 

回阿厚,前两个字讲得通。玉鉴(界?)琼田,玉鉴明显比玉界要好。明河银河两个差不多。说银的太多了,明一下也可以啊。好多古诗词都有不同版本。第三个应该是海。我是网上搜的,粘上也没细看。

估计和叶嘉莹一样,抱怨苏词有时侯粗糙。
任何大家都会有粗疏的作品吧?

花花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