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溪口》,是炒作还是实力?

  之一: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参观!
                 
                 
  男主角苏茂才的形象,是一个大巴山里背二哥。从这山把东西背往那山,甚至山外的一群人当中的代表。
  背二哥,是比较好的称呼了。对这样的一群人,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朋友喊的是“背老二”,语意当然不会是很尊重的了。
  背二哥们成群结队,不是现在的样子。现在,有了大型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火车,有的地方甚至有飞机;所以,背二哥们大多集中在城区以及比较大的镇子上。现在的背二哥们并不用自己的脚步来衡量大巴山,从山里背东西到山外去。
  不过,文朋诗友们很同情背二哥们的处境,常常有诗文作品提到这群生命。甚至有个县的一位朋友写出了《女背篼》,就是背二哥们中间的女性形象。这是现在的情形。现在的情形比几十年前可好很多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大巴山里主要靠的是水运,陆上运输就靠背二哥们。背二哥们不得不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重重叠叠山峦的高度,石头的硬度,甚至包括河流的深度,以及生命的纯度。
  背二哥们一般是“业余”爱好者,职业背二哥比较少。农忙的时候,有田有地有家有业的农民是要干活的。农闲的时候,就出门出山做这件事情。当然,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职业背二哥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增或减。
  背二哥们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路上住进店子,也是在路上,因为那店子并不是他们的家。在路上的他们,有着他们的生活。生活里的语言和行为,充分反映出原始生命的状态。
  首先,背二哥们会唱歌。这些歌,说它是山歌,就是山歌。山的很,属于山话一类的。因为其中有很多是情歌性质的。看了这一类山歌,也就很容易理解现在的流行歌曲为什有那么多,或者绝对多数是那么肉麻了。
  也有描述背二哥们自身苦楚的歌。不过,一如书中的背二哥所不喜欢的那样,这类歌曲是不逗人唱的。这类苦楚的歌曲,不大能够鼓舞士气;相反,只能让人的心情更沉重,背上的背篼也就会更沉重。
  面对清苦的生活,背二哥们喜欢情歌类的山歌,属于能够激励背二哥们自己一类的山歌。也就是说,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的背二哥们,也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留有一线希望: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希望。这样的歌,才属于背二哥们自己,才是背二哥们自己所喜欢的。
  唱歌,是在路上的背二哥们忘记背上沉重的背篼的最重要方式,是他们忘记自己生活艰难的最重要方式,是他们对自己生活充满信心的最重要方式。这样的方式,在许多读书人那里,都不一定有的。意思也就是说,生命,即使在很原始的状态下,都自然地找到了一种方式,鼓舞自己,走出健硕的人生。
  如果光是唱歌,那很容易成为一种歌剧式人生。不过,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山歌不只是愉悦心情,忘记痛苦,忘记劳累,而且有很多时候也是互相配合,群体劳动的过程。
  其次,背二哥们的说话。人群的语言,往往是最能够表现该群体的精神状态的。背二哥们说的话,尤其是在歇气的时候,放宽心来摆龙门阵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
  背二哥们多是说的男女情爱,比较荤的段子。一般地说,看起来是非常俗气的,甚至是粗俗不堪。这是高雅的人们所不大乐意见到的。高雅的人们大多教育说,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理想,谈吐应该多么的超凡脱俗:这个思维,很容易“提高人的素质”,却更容易把人整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意思也就是说,背二哥们说的这些比较俗的段子,恰恰反映出了他们的真实性情。在他们那里,他们能够谈论当时的国家大事吗?不能。他们了解他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吗?不了解。所以,他们所能够关心的,除开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朋友,他们劳力的微末收入,基本上就没什么更多的内容了。他们有什么机会知道更多呢?
  为此,他们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如果担心自己被俗化,最好打个广告说: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参观!或者:高雅人士切莫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