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话·《水浒传》

 买书话·               
                  《水浒传》

    古典文学名著中,我最先知道的是《水浒传》,因为小时候我家有这书。那是金圣叹评点的七十一回本,线装石印,共有五、六本,书页黄黄的,薄薄的,带有一种古色古香。可惜的是只有半部,而且是后半部。小时候,找不到别的书看,就胡乱翻看这几本所谓“第五才子书”,但是总不大感兴趣,因为只有后半部,故事情节串不起来。再者,古典长篇小说大抵开头很精彩,越到后来越松散拖沓,《水浒传》尤甚。比如后来知道的,什么“武十回”、“宋十回”、什么林教头冲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等故事,都在上半部,后半部远远不如。另外,这书里还夹着金圣叹的批注,密密麻麻的小字,一大篇一大篇的,根本看不懂。所以,我从这部书中得到的水浒知识还不如从小人书上的到的多。
    实际上,真正看《水浒传》要等到上了初中以后。我有一个同学买了一套,我借来看。因为人家催得紧,我囫囵吞枣看了一遍,立即还回,而此后十多年再没摸过这书。
    直到1975年,“四人帮”掀起“评水浒,批周公”的风浪,我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水浒全传》。当时为适应所谓“大批判”,内部发行了《水浒全传》。我们是大厂,有条件征订。我订了一套。百二十回本的,共三本,2.9元钱。书前赫然印着“毛主席语录”,就是那两段著名的对水浒的评论。这里全文抄录,以免日久失传:
         
       “毛主席语录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任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下面一页印了鲁迅的一段话:
               “鲁迅论《水浒》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鲁迅全集》第四卷,第一百二十三页)”
     毛的话现在看来,可笑已极。老百姓都知道,一部《水浒》  主要是讲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根本不是什么投降。请看多少农民起义,都是从《水浒》吸取了营养,揭杆而起。无怪清朝的俞万春要写一部《荡寇志》,将梁山好汉一个个斩尽杀绝,方才后快。毛不过是借古讽今,用“影射史学”来达到政治目的罢了。“四人邦”发动的“评《水浒》,批周公,就是这一政治目的的公开表白。毛本人对《水浒》的评价前后也不一致。文革中曾见一段毛的语录,题目大概叫“为延安平剧院上演林冲发配题词”,忘了具体内容,但记忆中绝没有所谓投降问题。大抵政治家评论文学作品的话都不可看。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政治,与小民之情无干。
    鲁迅的话被引用,完全是断章取义。鲁迅不过是对农民起义的不彻底性表示遗憾罢了,他哪里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政治斗争,他的话还有另外的用途。鲁迅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后期的文章政治味太浓,他不肯下水从事实际政治,而是以文学家的面目出现,这使政治家几十年之后还可以利用他。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当时只能是“风过草偃”,但私下里不能没有逆反心理,连带得新买的书都没好好读,特别是71回以后的部分。此后一搁多年。
    20多年后,我的女儿结婚,我整理一些书送给女儿,其中就包括这套《水浒全传》。不料,1998年初,电视台开始播放起由《水浒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这书又有用了。
     四大古典名著都被搬上了银屏。先是《西游记》,后来是《红楼梦》,再后来是《三国演义》,直到现在的《水浒传》,可以说,拍得一部不如一部。我认为,把这样的名著拍成影视片,谁拍都得砸锅(参看买书话Record #1018《巴黎圣母院》)。果不其然,从《三国演义》以后,舆论界就斥声不绝。其实,拍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也真难为了编剧、导演们。况且,大众娱乐嘛,并不是搞学术,严格说,也不算艺术,干嘛老揪住小辫子不放。
    但我个人,对某些改编法还是不能接受。我原本不大看电视剧,这回播《水浒传》,家里人看,我就捎带看一点。没想到,这一看气就不打一处来。不知编导是怎么想的,他们竟敢把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潘金莲那样的人物的性格都给改了。剧中的潘金莲又勤劳又肯干,又体贴人,与她后来偷情鸩夫很不协调。不管编导有什么理由,你是在拍《水浒传》而不是拍别的的什么剧,你得尊重几百年来人们的思维和审美定式。尽管历来有很多人为潘金莲翻案,《水浒传》毕竟还是《水浒传》。正如有人为曹操翻案,戏台上的曹操至今仍然是白脸一样,潘金莲“淫妇”的恶名是逃不掉的。
    这样的乱改的地方可能不少。我想跟原著对照一下,也想借此机会再复习复习,可是书没了,岂不干着急。一天下班回来早点,路过我家附近的小书店,随便看看,发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水浒传》,虽然是金圣叹评本,却删去了金的全部评点,干净利索,定价也很便宜,才10块钱,就买了一本。回家老伴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就看原著,也不用评头品足了,省了不少口舌。就这样,又看了一遍《水浒传》,也算偏得。
    80年代初,山东电视台拍过一部电视连续剧《武松》,反映比后来拍的全本戏好,不知怎么,没接着拍下去。大概拍全本《水浒传》实在不容易。如果像国外一样,一部古典名著好几次搬上银幕,就能看出孰高孰低了。要是有人另拍一部《水浒传》,我想一定能更好。
                        (2000年12月1日)

注:旧文了。不过没发表过。原本是写在我的《图书管理》里边这本的记忆字段里的,是为了自己留个纪念。后来在某网站贴过。今天自己又读了一遍,发在这里,请大家指教。

我家那本《水浒全传》,也是1975年出版的,扉页上也分别印了毛泽东和鲁迅的话。但少了“内部发行”四字,所以价格也就比泡人兄那本贵了一毛钱。封面题签者是郭沫若。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也对山东拍的《武松》颇有好感,那位演武松的演员记得姓祝,形象俺还是很接受的,有武松气。

泡人兄的《水浒传》还有如此曲折,有趣,原创加精。

我家里有两套《水浒》一套是71回本,一套是全本,看了前71回,接着看后面感觉有点不太对劲,71回后似乎是罗贯中的续本,在意识形态上,或者续书的动机上与施耐庵有所区别。

山东的“武松”叫祝延平,我也挺喜欢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我家的也是1975年版的《水浒全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新一版,有部分插图,也不是内部的。定价3元钱。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楼主买书话好看。[em23]我家《水浒》有几套,我没细看是什么版本,不大喜欢看这套书,大体上中学时候看过。记得有32开的,有64开的,还有套16开的。

“文革中曾见一段毛的语录,题目大概叫“为延安平剧院上演林冲发配题词”,忘了具体内容,但记忆中绝没有所谓投降问题。”

那是江青同志在延安搞的那些改良平剧,那个戏应该是《逼上梁山》吧!

《毛泽东文集》第3卷

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1]

(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

 

  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

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

,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

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2]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

好的工作[3],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

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敬礼!

                   毛泽东

                   一月九日夜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刊印。

  注释

  [1]这是毛泽东看了杨绍萱、齐燕铭编导、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的平剧(即京剧

)《逼上梁山》后,写给编导者的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此信曾在一九六七年五月二

十五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当时被说成是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郭沫若在历史话

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一句被删掉。一九八二年五

月二十三日在《人民日报》上重新发表了此信的全文。杨绍萱(一八九三——一九七一

),河北滦县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齐燕铭(一九○七——一九七八),北

京市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处文教科科长。

  [2]郭沫若(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周恩来任副

部长的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国民

党统治区组织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3]指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话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就是这封信。谢谢老木匠的补充。毛的这封信,当年我能背下来吧。现在居然想不起来了。

阿弥陀佛,我的《水浒》可没这些恶心东西。

80年代的版本,干干净净的赭石色封面,里头是陈老莲画的水浒叶子。

[em01][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