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159
- 帖子
- 72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8-11-27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0-6-21 17: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李陀的逻辑
李陀的逻辑
作者:亦远
头一次见到李陀先生是在三联书店组织的一个讨论媒体空间的会上。 记得
这是十几年前李陀先生刚被允许回国不久。 那天李先生是大会的主持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发言的机会, 主持人对发言时间做了限制, 如果发言超
时,李陀先生就摇动一个铃铛以示提醒。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李陀先生非常认真,
无论何人,只要过了时间,铃铛就会摇起来, 当然他并不制止发言者说下去。
这是一种彬彬有礼的方法, 而且不偏不倚。
可令笔者惊讶的是, 在李陀先生作个人发言时,他也超了时, 他也在超时
之后给自己摇了铃。每当笔者觉得沉闷时,总会胡思乱想。 笔者不由暗自分析
李陀先生这个匪夷所思的举动了。
给自己摇铃,表面上是说对自己和他人一视同仁, 没有利用主持的身份。
但实际上是说,发言限时,不过是表面的规则,即便是主持人也不会遵守, 规
则是看的,不是办事的准则,招 摇一下就可以打发了。
现在看到李陀先生关于汪晖“抄袭”事件发表给林毓生先生的公开信,往日
已经淡漠的回忆,一下鲜明起来。笔者不由想问问李陀先生, 您真拿学术规则
当事吗?
以笔者之愚见,学术问题有两个层次,首先一个就是学术观点到底是谁的。
在这个层次上还谈不到学术观点本身是否言之有理。“抄袭”与否就是要解决这
个首要问题。 其实抄袭的东西,往往是有价值的, 不然很少有人花力气去抄。
但是炒冷饭不是大厨所为,美食家是不会点评的。
只有在肯定了是作者的观点和心得之后,才有学术之争, 也才值得去争论。
争论也必然分派,也可能有门户之见, 也可能言之有理或强词夺理。
对于批评者,无论是在第一个层次还是在第二个层次,都有一个动机的问题。
按国内半个多世纪的惯例,就是所谓是否别有用心了。 令笔者一辈子不解的是,
如果某人别有用心,您怎么知道?
李陀先生这封公开信就是铢心之作, 就是口头承认学术规则,却根本没打
算照办的典型。
君不见, 李陀先生一上来就表示完全赞同抄袭行为非但失德而且破坏学术
秩序。但笔锋一转, 李陀先生完全回避了是否存在抄袭,反而讲指责抄袭的人
搞大批判,揭发抄袭“实际上已经对一位目前只是“涉嫌”的学者形成极大的伤
害,甚至可能影响他的终生。” 这是不是掩耳盗铃呢?可能不是,是李陀先生
摇铃唬人。
笔者不认识林毓生先生, 不知道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但知道他说的话在理。
李陀先生看来是为汪晖报不平,可李陀先生唯一的反驳是说:“你在南方都市报
和新京报上的言论完全没有提及对汪晖涉嫌“抄袭”还有不同意见,还有辩论,
白纸黑字,还有钟、舒、魏主人的文章”这真是荒唐的逻辑。
在审问贪腐嫌疑人之时, 律师总会对公诉人提出不同意见, 局外民众不会
根据有没有不同意见来判断起诉是否正确,而是希望看到控辩两造的证据。不知
道李陀先生是不是抄袭的局外人, 但你要拿出证据来讲话才有一个学者的起码
水平。
被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有可能揭发别人,这很可能是别有用心,但他的揭发是
否属实才是定罪的关键。 一个卑鄙的贪官为了逃脱罪责, 揭发同伙或上司,
动机实在不怎么地, 但只要是事实,他的揭发就可以成立, 被揭发的人就应当
绳之以法。笔者不知道王彬彬的动机,也无从猜测,笔者只想知道王彬彬揭发的
对不对。
纽约时报的Didi Kirsten Tatlow 写了篇文章《寻找中国的现代人文主义》
上面提到汪晖先生亲口对他说: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真实的声音,而真实的
声音来自于真实的人。”他说,中国现在很缺乏这个。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
多开诚布公的讨论,更多自我批评的思维。“许多人都说了很多话。但他们不相
信所说的,他们不过是在人云亦云。中国有很多噪音,而真实的话却鲜见。你听
不到真实的声音。”
现在我们就是要看看,查查汪晖先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按他本人的上
述说法,这是他的声音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试金石, 当然对汪先生来讲是他学
术生命的关键。 可汪先生偏偏一声不吭,搞得李陀先生很疑惑, 李猛先生很同
情,可就有点怪了。
附带说一句,李陀公开信的最后一段有点阴损,不是学人的品德。您无非是
说林毓生先生二十年都写不出中国政治史。按李先生铢心逻辑, 到可以问, 您
这是骂谁呢?您这位出了名的作家和学者, 三十多年了, 竟然没出过一本自己
的书,您李陀是中国作协的成员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