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4706
- 帖子
- 1745
- 精华
- 3
- 性别
- 女
- 注册时间
- 2010-4-7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04: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张元济孙女的云水谣
闲云按:今天上午在阅读沙龙读到章诒和女士的<<将军空老玉门关>>,风格一如既往地煽情和夸张.于是想起了前几年读过的<<水流云在>>的作者,张珑女士.与文字优美,却失之浅薄,激愤的章女士相比,张女士那份朴实自然,淡定从容,令人喜欢也令人尊敬.真正的"书香门第,大家气质",就应该是她这样的吧.
google出来的一篇书评.
ZT张元济孙女的云水谣
2007-9-21 13:43:58 鱼丽 来源:文学报
编完这本书,自感比较满意。我是指作者的那份水流云在的悠缓叙述,让作为编者的我,也拥有一种坐看云起的淡泊心境。特别是作者历经沧桑世事之后,以一种淡定从容的情怀,把人引向从上世纪30年代至世纪末的这段往事之中,像长江广流,绵延徐逝。
作为一代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的孙女,张珑女士采用“自述”的手段来回顾自己的大半生,有亲切情致。自述,实际是传记写作的另一种呈现方式,犹如自抚古琴曲,在拨动的琴弦中,缓缓叙述对往昔的追忆与怀恋,曲调之音如潇湘水云般清远。
张元济先生,在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因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于是举家从北京来到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由此也就成就了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的传奇。我有商务情节,且因以前工作与其曾有枝蔓连结,像张元济这样的出版大家,是不能不左右我的视野的。曾经翻阅过有关张元济传记的一本书,印象里张元济严谨自律,于生活方面情趣寡淡,一生只着唐装,除了工作,他似乎是没有多少时间与家人一享天伦之乐的。但从此书中,却可见这方面的细节补充。比如,“每天早晨,祖父总起得很早……我往往在那时候去和他玩。他坐在大沙发里,我爬到他身上假装给他洗脸,洗完还要抹雪花膏,点胭脂,他从不嫌烦,任凭我折腾。这样一直要玩到吃早饭。”从童年张珑的眼中看去,因是站在一种比较松弛的角度,张元济先生就显得如此可亲、可爱。张珑与祖父共同生活了20多年,但记忆里散落的竟是:祖父送给他的一个荷兰风格的小瓷娃娃、她去祖父房里找葡萄、祖父带家人做“翻转信封”、祖父卧室桌子上饭碗大的地球仪……童年这些点滴碎片,虽然琐碎,却最让人怀念,也让人感动。
张珑虽曾做过教师、编辑,但并非专门写作者,可她的文笔湿润而不枯燥,仿佛古琴之曲氲氤有水迹,尽显纯净清润质性。特别是,她铺叙上海极司非尔路40号、牯岭中路118号A、上方花园24号等家庭生活;她写在中西小学、中西女中、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生涯,以及她描述初到北大工作时老北京的街头情状,均极细腻生动,宛如梅花三弄同弦异徵般的曲调婉承。这种肯于细节上下功夫的写法,是与司马迁的史家之笔一脉相承的。
只是,人生之景不可能总是那么和缓旖旎,张珑的人生古琴曲起先也还平缓,后来便慢慢纷乱起来,发出变徵之音。实际上,她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别离祖父、父母,去北大工作之后的经历,才是她真正的人生别调。书中讲述她初到北大的教学感受;她和北大教师的一些交往;她在“文革”中的人生遭际;她下放干校接受再教育;她在湖南黔阳教授英语的情状……这些沉重的人生经历,是我所不了解的,因而也让我品味出古琴之音曲调沉凝的一面。
但是,后来和张珑女士聊时,她却对这些人世沧桑看得极为平淡,反倒是对自己当初办建筑杂志一事颇多感慨,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关忧之心。20世纪80年代时,她曾任英文版《中国建筑》主编,当初,编这本杂志的目的,是因国内建筑业没有一份英文专业杂志,她力拼为国人争光,要创办一本英文刊物,给外国人看看,也是中国建筑业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但是,当时编这份杂志,除却编辑工作中的组稿、编辑、翻译、排版、印刷等琐碎辛苦,其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人事难题与经济阻碍也相当不少。虽然这份杂志,在张珑女士手下曾有兴旺崛起之势,但是,后来因历经特殊事件,不了了之。让人读后,不免为之叹息。可,张珑女士的这份热诚之心,让我感觉与张元济先生的那份爱国赤诚是情势相副的。
与当今追名逐利的“传己”、“传人”之类传记读物相比,张珑女士的这部“自述”作品,功利之心异常淡泊,只以一种平淡、平实的心境,怀念、追忆、记录、反思往事的若干细节。只是,虽出无心之意,但却显现出若干时代的水光云影,是可以给史家当作材料的。但是,在我看来,张珑女士并不是要着力描画出所谓的“历史图景”,或企图去解释所谓的“时代政治”,她只是处于时代变革中,自然随性,写出作为一名普通人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只是,因了她的慧眼与慧心,由此也突现出“写人及史”的传记文学传统。
虽系名门之女,但张珑亲切,一点儿也不“名门”,她反而非常低调,多次提醒我不要打着她祖父的旗号。甚至,此次为了配合上海书展宣传,本拟让她做一份录像资料,与她联系后,却也被她婉拒了。但是,在大师面目逐渐模糊的时代,有关张元济其人其事,却渐有为世人淡薄之惜。我曾问身边的实习生,亦或稍许年轻些的,都还是文史专业毕业的,可对张元济其人其事竟也陌生如斯。所以,张珑的这曲云水谣,是她于祖父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最好礼物,也是我们从侧面了解张元济先生的一份珍贵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