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人的声色

当年任国文教员时,批阅学生作文,最受不了的一句套语是:“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如何……”,在这些无知无畏的学生眼里,与我们相比,好像古人是一种二等人类。真不知哪来的气概。

其实,这受制于我们的视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对于眼前事物,总是相对容易分辩;至少,我们自以为能够分辩。我们说起什么70后、80后来,振振有词,俨然那是两个不同的种群,而让我们说出唐朝人与汉朝人观念上有何区别,则极为困难。我相信,如果不是遇到改朝换代的大事,让人说出公元1640年与1650年的人在“时代思潮”上有何区别,最博学的历史学家也会傻眼。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没有区别。古人在我们眼里,类似复活节岛上的雕塑,总是形象呆滞、欠缺生命力。

坦白地讲,我也只是最大程度地要求自己别把古人看扁了。持有这份认识也许并不难,但要有声有色地想像古人的日常生活,则“难于上青天”。除非,阅读中冷不防地被刺激了一下。比如下面这段话,如果我隐去作者身份,你能根据文字本身,猜出作者生活于哪个时代吗?

      我就住在一家澡堂上面,这里发出的各种声音真使人不愿活下去了。精力旺盛的人在这里做运动,双手负重,用力摔动着,用力时发出的哼哼声,把憋住的气又吐出来的嘶嘶声,以及那大口大口的喘息声,我都可以听到。不大好动的人在此让人给他作一种普通的收费低廉的按摩,身心都感到满足。当我注意时,就听到按摩师击打他们肩膀发出的噼啪声。因为有手掌与弓掌之别,所以这声音也各不相同。要是接着来上个球类运动员,开始为得分而大喊大叫,那就真是热闹透顶了!接着还有人们的争吵声,抓小偷的呐喊声,洗澡时弄出的水声,人们跳入浴池时造成的巨大的水溅声。除了通常情况下人们正常的谈话声之外,还有那种以给人剃头拔毛为职业的人,以尖厉的叫喊和粗鲁的吆喝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种人一刻都不安静,除非是在给别人拔腋窝毛,而这时他们又会让顾客朝他大声嚷叫!再想想卖酒的、卖香肠的、卖其他种种点心的人那各种各样的叫卖声,以及饭馆里招揽顾客的咋呼声吧,他们以其独特的声音来兜售自己所卖的东西。

这段文字不仅体现出浓郁的市井气,似乎还有充分的现代性。我家对面一幢大楼下面,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澡堂,设施先进,但我不记得内有“给人剃头拔毛”的人,就此而言,认为作者在描述一个更加现代的都市(与我居住的上海相比),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作者叫塞涅卡,出生于两千年前,曾经担任过古罗马昏君尼禄的家庭教师。重要的是,他不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我摘录的乃是他写给同时代人的一封书信,出自他的传世杰作《道德书简》,我没有理由怀疑它的可靠性。

必须承认,我虽然也接触过一些古罗马材料,对罗马人豪奢的生活也非一无所知,但读到这段叙述,还是被其中鲜活如《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所震惊。古人曾经活得如此现代,你想象过吗?

同样,如果我们读书不多,而看影视剧却太多,我们就可能把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想象得过于悲惨。那天读《管锥编》,被钱锺书先生摘引的几封古人“休书”逗乐了。竺僧度出家前给妻子杨苕华写信道:“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失盛年也”。据说,这是中国可考的第一封“休书”,内容却未见多少“封建”性,竺僧度还鼓励杨苕华珍视青春,快点去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另一封宋代人写的休书是这样的:“快将纸墨和笔砚,写了休书随我便。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相见。’鬼门关上若相逢,转了脸儿不厮见。”你听,口气是女方的,态度是决绝的,除了女方按规定不能写信“休夫”外(故要求男方“写了休书随我便”),似乎再也看不到别种“不平等”了。

钱锺书告诉我们,这封休书足以概括宋人休书格式,就是说,这种事不是个别的,而是颇为常见。
就是啊。我一直都相信古人除了在科技享受上不如今人,其他方面,跟我们毫无二致。
比如今天很多的武侠小说和电子游戏,它们无论场景或人物造型,都未必比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神话故事精彩,而且,我怀疑,武侠跟游戏中的很多东西,可能本来就模仿自古神话传说。
不少文章周老师都提到了《管锥编》。
古代皇宫里对宫女们的管束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酷,我不记得是看的哪篇文章了,好像宫女也敢和别人私通,不然咋只让太监接近她们捏?
俺是灭绝师太
今天还是钱先生的冥寿。
我96年、97年在太原待了很长时间,冬天经常去洗桑拿浴。那里男女浴池是分开的,非常文明,里面有电视有茶座。热气腾腾的,一进门就热得要脱衣服。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洗澡还有那么多服务项目,比如有搓澡女工,有修脚女工。你每选择一个项目就多加十元钱。搓澡女工特别认真负责,你躺在床上让她在身上搓,连耳朵后边都会搓到。俺自打在那里洗过以后,就觉得自己一个人洗澡再也洗不干净了,非得让别人搓才能洗干净。
俺是灭绝师太
敦煌文书中的“放妻书”样文(格式标准文书)

乡百姓某专甲放妻书一道

    盖须伉俪情深,夫妇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叹司……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首花颜,共生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作仇隙。今已不和相,是前世冤家;反目生嫌,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通,见此分离,聚会二亲。
   夫与妻物色具各书之已归。
   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解缘舍结,更莫相谈。三年衣粮,便畜献柔仪。
    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时次某年月日

——————我上课经常感叹,今天的人写离婚协议的最后会不会加上这样一段对于女方的祝福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恩,一方面把古人想呆,另一方面又把古人说的话奉为经典,活泼泼是最庸俗的,呆了的才是最好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相见。’

————古代的文书一般只要画押就行,只有离婚的休书必须要由男方在纸背按一个满掌印(手掌上涂上墨汁按在纸背上),叫做“手模”或“手印”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7# 老木匠

古代妇女的地位不低呀!
俺是灭绝师太
我摘引的塞涅卡文字,曾经在论坛上贴过。前些天为应付稿约,临时拿来敷衍成文。既然网上已经出现了,就顺手转到燕谈上。
谢谢木匠师傅的有趣例证。
今天是钱锺书冥诞?我不记这些细节的。既如此,引用他,也是缘份。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想想古代有那么多的怕老婆故事,就知道,古代妇女并不是时时头顶几座大山的。
能写出如此文采蜚扬的休书的古代女性,大概非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莫办,若是普通女性,那么“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只能蒙羞。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古代会亲自写字的妇女很少。

法律上要求男子亲手写休书,但是绝大多数男人不会写字,都要依靠专门的书写文书的人。这些人算不上是读书人士大夫,他们口口相传的文书基本格式、语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间基本的看法与态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好文章!
周兄请收邮件.
我看到火焰在发言生命的淡季,雏菊发言:“最冷的积雪将最早消融。”而那曾在阳光下洋洋自得的花草在风中翻飞如早夭的蝴蝶
多谢刘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