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造物弄人》

(王怡 发表于 2010-2-25)


过去一年,是达尔文
200周年诞辰。好莱坞没引进这部英国片,因他们看到盖洛普20092月的民意调查,只有39%的美国人,相信进化论是一种可接受的关于世界与人类起源的科学理论。更有相同比例的美国人,摇头说,没听过这位大人物。


这世界也真荒诞,我们花了一百年,让每个小学生都相信人是猴子变的。结果大半美国人,竟像桃花源的乡巴佬,田园归兮,落英缤纷,说自己不知有汉,也不知道达尔文。

导演说,拍的就是信仰与理性的纠缠。拍的就是一个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的达尔文。他的焦点不在进化论,但有许多汲取天地精华的画面,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和地上各样活物。惊人而无言的美,可触摸的动作、存留,镜头充满了《创世记》的气质,而非《物种起源》的冰冷滋味。

大女儿安妮夭折后,达尔文出现幻听、幻觉,在精神疾病中梦游,纠葛在女儿的回忆中。牧师诵读《创世记》时,他终于起身,离开了教堂。他与敬虔的妻子艾玛,开始陷入形而上的婚姻危机。艾玛坐在床边,对丈夫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因这句锥心的话,这也是一部奇特的、属灵的爱情片。艾玛的忧伤,比一切青春恋人的忧伤更深入骨髓,甚至连骨头与骨节,都刺透穿过了,直到碰痛了与灵魂最接近的那个细胞。

最大的爱情悲剧,不是生死别离。而是山盟海誓时,妻子说,山和海都是慈爱的天父创造的;丈夫却说,山川都是偶然、机械和不确定的。妻子相信,爱是永不止息;丈夫却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妻子说,我们的灵魂死亡之后依然相爱;丈夫却说,人死如灯灭。

换言之,就是一个相信天长地久,一个只要曾经拥有。爱情经过肉体,就像经过装了空调的坟墓。因为从灵魂的深处,出发的那一刻,爱就已经失败了。

最悲惨的婚姻,是两具肉体缠绕的时候,两个灵魂互不认识。我给一位独立导演,讲一个天堂相认的构思。两个陌生的灵魂在天堂见面,似曾相识,一路同行。直到最后,才认出他们原本是夫妻。那最后一刻的惊诧、激动,与羞耻、悔恨的糅合,达到他们一生爱与痛的巅峰。那位导演沉默了一会,说,你说得我毛骨悚然,真的把我吓到了。

因为最形而上的危机,也是最具体生动的危机。达尔文在数年的犹豫和争战中,隐忍自己的观点。一半也出于对艾玛的爱。当托马斯·赫胥黎盛气凌人来找他,说,“快动笔吧,你已经杀死了上帝”。达尔文痛苦得瘫倒在地。他最在乎的,不是进化论对整个世界的冲击,而是对艾玛的伤害。他在日记中写到,假设全世界都不再相信恩典、爱和荣耀,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了各自的命运。艾玛将陷入怎样的痛苦,去承受这世界千年未有的绝望呢。

最打动我的,就在这里。好像海子那绝唱般的句子,
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我也不操心进化论与世界的关系了,我只关切这种摒弃了设计论和目的论的世界观,对这个家庭的打击。事实上,达尔文的理论,等于否定了他和安妮当初的婚姻盟约及其誓言。这个家,如果放大看,就是整个人类。曾经,对上帝的信仰犹如灵魂的婚姻,把欧洲结合起来。如今,从他们一家开始,人类同居一床,却一半是达尔文,一半是艾玛。

如果生命只是一切意外的总和。达尔文一家,就是这理论的第一个受害者。尽管每个孩子出生后,他都详细记录和观察他们的生长。但安妮的夭折,对一个父亲、而不是对一个科学家而言,只能是生命事件,而不是科学事件。这超越理性的、血肉模糊的痛苦,就像一位英国绅士,彬彬有礼地宣布噩耗。因着女儿的死亡,父母的结合在灵魂深处被撕裂了。伟大的科学家,心中长满了草,堵在里面,叫他无法呼吸。

直到医治了他精神疾病的水疗医生,把他堵在门口追问,宗教不能给你慰藉,那么你有任何信仰吗,达尔文先生?若没有,这世上所有的水都不能医治你。

赫胥黎是达尔文的主要辩护士。他发明了一个词,叫不可知论(agnostic)。这个词从《新约·使徒行传》来。保罗在雅典讲道,说我看见城中敬拜的神明,其中有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说,“你们不认识却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这也是荒诞。西方思想经过基督教两千年的浸润,却在达尔文和赫胥黎那一代,重新回到了“未识之神”的希腊传承。耶路撒冷有话对雅典说,两千年后,雅典终于捂住了耳朵。

只是达尔文的理论,全然不顾它主人的痛苦。在他的幻觉中,安妮不断缠着爸爸,讲英国从非洲贩来第一只猿猴的故事。安妮临死前,蒙太奇的镜头,将猿猴死在管理员怀中,松开手的场面,和安妮在父亲面前闭目撒手的一幕,交错起来。一种无法抑制的悲哀,从150年前的达尔文,传染给后现代的观众。因为在达尔文的世界观中,他的女儿,就像一只猿猴那样死了。

如果人的来源,与猿猴相同。人的死,也不能比猿猴的死多出任何价值。

这是最残忍的镜头。之后,达尔文决心动笔。一百年后,达尔文的曾曾孙凯恩斯,写了一本传记《安妮的盒子:达尔文,他的女儿和进化论》,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

导演很有想法,尽管达尔文在书中,把人称为“objection”(客体),他却用“creation”(被造物)来为这部传记命名。还模仿了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创世记》,将达尔文伸出去的手,和猿猴的手遥遥相连。意思是说,上帝创造了一个有着神的形象的亚当,达尔文也创造了一只后来会变成人的猿猴。

罗素是达尔文的信徒,他说,人的一切盼望、信仰和喜乐,都是无数原子意外碰撞的产物。他欣赏达尔文,有一种不投降的绝望。问题是,在这骄傲的绝望背后,投降是向着谁举手,胜利又要在谁面前显耀呢。

就像没有父亲的人,一辈子都在与假想的父亲作对。最后,艾玛亲自写好包裹,把书稿递给丈夫,说,去吧,你有权利出版。愿上帝饶恕我们。她继续和他生活,继续每天祷告,直到达尔文也死了,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地。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如果人的来源,与猿猴相同。人的死,也不能比猿猴的死多出任何价值。


————————————————————————————————————

不懂。

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不过是星球上渺小的寄生物而已。
如果人的来源,与猿猴相同。人的死,也不能比猿猴的死多出任何价值。


————————————————————————————————————

不懂。

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们都不过是星球上渺小的 ...
ironland 发表于 2010-6-26 16:14
我也不懂,你这几句话看着像诗。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6-27 17:15 编辑

生命的来源,是上帝一个个捏出来的也罢,是从原生质小泥潭里演化出来的也罢,我觉得都不表明人和猿猴在生命价值方面有多大区别。都是很了不起的创造。猿猴哀悼幼仔的死亡,也会表现出巨大哀痛。

另外我以为信仰是某种类似精神GPS的东西。不是死后谋福利的交换物。进化论不相信上帝乐滋滋做手工的故事,但也没否认圣经教人家勤劳善良忠诚等等美德,更没否认达尔文两口子的结婚誓言。焉知上帝不是个科学家呢?他把一点点原生质丢进宇宙,然后观察生命的诞生、演变。这好像比自己一个个捏出来还更有意思些。

原教旨主义者才会把自己的信仰弄得比直肠还脆弱。一缕头发或一种论点就会带来世界末日。

前段时间看了《乘小猎犬号环游世界》。我很喜欢里面表现出来的达尔文。他否认了上帝一个星期创造世界故事。但他表现出的勤奋、善良、自我检讨,让人觉得是个模范基督徒。我相信,写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远比一个信奉神创论的蓄奴者更受上帝青睐。如果上帝不这样判断,那这样的上帝也不值得被人信仰,他只是个卑劣暴君而已,和阿兹特克人的神一类货色。

没有地狱或天堂、永生之类来做交换的信仰,更像信仰些。

标题或许不该是“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而是“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太太?”
《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
【作者】(英)达尔文
【译者】周邦立
科学出版社 / 1957

这是我在读大学时从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当时只是从卡片箱上随意拉出“一”字开头的抽屉,立即就翻到了这张卡片。觉得很好玩,填写了借阅单,很快就送出来的一本精装本大书。太好看了,从书的装帧到内容。

网上搜一下,有当年译者的前言:

  达尔文在1839年出版了他的经典名著《贝格尔号皇家军舰在舰长菲茨罗伊率领下的环球航行期间所访问的各国的地质学和自然史的考察日记》。在这本书印行了三次后,到1845年,著者又详加修改和补充,出版了第二版增订本(原文参见附在这本书里的插图)。在此版本的外封面的书脊上,加印有“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的旅行记”(Darwin's Naturalist's Voyage)等字;以后从1870年起,在外封面的书脊上,改印为“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的环球旅行记”(Naturalist's Voyage round the World-Darwin);还有在1906年的版本的封面脊缝上,则印为“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记”(A Naturalist's Voyage in the Beagle-Charles Darwin)。所有在1845年以后出版的这本《旅行记》里的文句,除1860年有几处订正以外,都没有变更。

    在科学书籍中,此书可以说是一本最受各国读者欢迎的书籍。早在1844年,就有德文译本出版;在1871年,有俄文译本出版。苏联生物科学博士С.Л.索波里教授译的俄文译本,在1953和1954两年之间,就连续发行了10万册。它所以能受到大家欢迎,就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好像身历其境,跟随着达尔文一起乘坐了贝格尔舰,亲眼看到世界各个角落里的新奇事物和自然界的美丽风景;又好像是当面听取达尔文对我们津津有味地作着详细的讲解。不但如此,这本书还可使我们学习到很多观察、研究和叙述自然界的方法,鼓舞我们去努力探索和保护自然界的宝藏。因此,这本书虽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仍像是宝石一样光辉灿烂,得到愈来愈多的读者的喜爱。

    这本书的中译本,是译者按照1876年、1906年和1930年三个英文版本来翻译的;同时又参考了索波里教授的俄文译本(1954年苏联地理书籍出版社第二次印刷本);采用1930年牛津大学出版的英文本和上面所说的俄文译本的简化书名:《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并且把俄文译本里的译者的序、绪论文章和附注全部译出,添进了俄文译本里所用的插图和地图以及从英文本里所取来的插图,加编“人名索引”、“地名索引”、“事项索引”和“附图索引”。此外还参考诺拉·芭洛(Nora Barlow)所编辑的《达尔文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日记》(Charles Darwin's Diary of theVoyage of H.M.S.“Beagle”,1933年第一版)和《查尔斯·达尔文和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Charles Darwin and the Voyage of the Beagle,1945年第一版)等书籍,添加了一些附注。这本书里用的地名译名,大都是参照上海地图出版社的《世界分国地图》(1955年6月出版)。

    译者希望读者和专家们对这个经典著作的译文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采纳和修正。
                                                周邦立
                                                1956年2月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4# ironland

快言快语,我顶铁地。
信仰的主要内容是交流。我转贴的原因是为了与有信仰的人分享而已。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在系统地了解了耗散结构分形和其他一些知识后,我发现上帝在科学的世界绝对是一个多余的人。
心灵的世界可以依然为神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