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韩寒需要证明《三重门》等等是他自己写的吗?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假如我说周泽雄的《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周泽雄需要出来证明那书确实是他自己写的吗?
不需要的啊,需要的是质疑者提出证据,证明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谁主张举证啊不是吗?
所以真不知道韩寒以及保护韩寒的人们到底急什么和为什么急,这么急会让人浮想联翩的。
假合同都搞出来了。这个到真合适让人露齿一笑了。
231# 佛手瓜

>>>>> 最早不是出自朽木就一定没有说服力了吗?

可和朽木完全无关的地方却出现了朽木私信的截图。这只能说明该图是伪造的。
晓梦 发表于 2012-1-28 21:56
您的逻辑果然足够强大。您连截图的出处都不清楚,怎敢断言是出现在“和朽木完全无关的地方”?我也真的很同情你。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现在韩寒需要证明《三重门》等等是他自己写的吗?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假如我说周泽雄的《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周泽雄需要出来证明那书确实是他自己写的吗?
不需要的啊,需要的是质疑者提出证据,证明那不是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1:38
现在老周说可以质疑《三重门》,如果你质疑《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也请你提供证据。
242# 晓梦
谢谢,我认为您不是一堆垃圾。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现在老周说可以质疑《三重门》,如果你质疑《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也请你提供证据。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28 22:14
I 服了 YOU。可以说如果的时候,你不说;不能说如果的时候,你偏要说。
现在韩寒需要证明《三重门》等等是他自己写的吗?需要吗?真的需要吗?
假如我说周泽雄的《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周泽雄需要出来证明那书确实是他自己写的吗?
不需要的啊,需要的是质疑者提出证据,证明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谁主张举证啊不是吗?
所以真不知道韩寒以及保护韩寒的人们到底急什么和为什么急,这么急会让人浮想联翩的。
假合同都搞出来了。这个到真合适让人露齿一笑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1:38
韩寒说,他是有洁癖的人……
     当被人怀疑,甚至诬陷,不是每个人都能淡定反应的。
     比如俺,也是小有洁癖且敏感的人。如果有人对我说,办公室里不见了一千块钱……俺就会像很心虚的样子很急着地分辨,不是俺拿的,俺#%*%¥%……
     如果人家明确地问:办公室不见了一千块钱,你没拿吧?俺第一反应肯定是跳脚赌咒骂娘……
     不必苛责一位30岁的年青人不能老于世故。
     至于假合同,不过是韩粉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罢了,故意恶心方是民吧,反正双方都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了。
边走边看
现在老周说可以质疑《三重门》,如果你质疑《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也请你提供证据。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28 22:14
《文人三才》没有任何疑点,我为什么要质疑?《三重门》有疑点为什么不能质疑?
     不必苛责一位30岁的年青人不能老于世故。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1-28 22:24
可是可是,有人不是30岁了啊。
现在老周说可以质疑《三重门》,如果你质疑《文人三才》是别人代笔的,也请你提供证据。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28 22:14
其实你这个态度就很好,很淡定,不像韩寒急得要用女儿赌咒,也不像路金波急得要操人家的姑奶奶。
这多简单,你要质疑,你拿出证据。
等人家拿不出来,告个诽谤罪,二千万赢不到,7万也许。
所以我才说,急个什么啊,再急也不必伪造合同的嘛。
这么急的都30来岁?
其实你这个态度就很好,很淡定,不像韩寒急得要用女儿赌咒,也不像路金波急得要操人家的姑奶奶。
这多简单,你要质疑,你拿出证据。
等人家拿不出来,告个诽谤罪,二千万赢不到,7万也许。
所以我才说,急个什么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2:32
到底怎样才算是完整的证据呢?
比如说顾颉刚考证孔子编订的《尚书》是部伪书,列举了若干证据,可是并不能100%证明,也有诽谤之嫌疑。
孔子的后人,比如孔庆东等,是否可以告他诽谤要求赔偿?因为他他并没有看见,最有力的证据——清华竹简出土。
方舟子也有同样的问题,他质疑韩寒父亲代笔,也搜集了不少证据,可是也不能100%证明。要完全证明,除非韩寒父子倒戈,或者韩寒父亲忏悔,把以前的事情抖露出来——这个可能性好像很小,比清华竹简出土的口能性还小。
可是可是,有人不是30岁了啊。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2:27
更正,也就30多一点嘛,年少轻狂,总是可以包涵与宽容的。
在这件事上,韩少有过激反应和不智之处,比如语涉方舟子的生理特征(秃顶),调侃麦田的私生活等。这也是在论战初期俺不满韩少的原因,俺是支持对他的质疑的。但俺觉得,质疑就得拿出靠得住的证据,就目前方舟子举证的那些,不过“常理”推之,但这样的“常理”,其效力是可疑的,不是可以笼罩穷尽一切事实的。对此,韩方有诸多驳斥,楼上有诸多摘引,俺就不多言了。现在的问题是,当质疑的论据被驳斥,自己又找不到更铁的证据,是不是还要一根筋纠缠到底,为质疑而质疑,能不能主动还对方一个公道?承认自己的证据不足?像麦田,你说他知难而退也好,缩头鸟龟也好,到底是让事情了结的一种明智做法。
边走边看
到底怎样才算是完整的证据呢?
比如说顾颉刚考证孔子编订的《尚书》是部伪书,列举了若干证据,可是并不能100%证明,也有诽谤之嫌疑。
孔子的后人,比如孔庆东等,是否可以告他诽谤要求赔偿?因为他他并没有看见,最有力的证据——清华竹简出土。
..
李苗 发表于 2012-1-28 22:45
清华简并非来路清楚的东西……
边走边看

这里有一篇韩寒上下铺的高中同学,在2000年发表的文章,说,曾看过《三重门》的几章手稿……
@马日拉[url=http://weibo.com/verify][/url]:韩寒中学时代同宿舍好友金丹华,发表在2000年第12期《中文自修》上的文章——《为了无言的期待》。这篇感情真挚的文章可以让大家真正了解到一些一个17岁文艺少年的生活。为了得到这个古老的珍贵的PDF,我花了50块钱充值啊…… 所以大家帮转,让更多看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边走边看
参考一下这个质疑和判决: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判决:莎士比亚剧作者另有其人2009年04月20日 0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0日电 德高望重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史蒂芬斯,最近开审一桩文学史公案:莎士比亚剧作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亚写的?结果他老人家的判决是:莎剧作者另有其人,乃十七世纪的牛津伯爵维尔(Edward de Vere)是也。

台湾《中国时报》援引《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联邦最高法院近来掀起一股莎剧热,而且有几位大法官,不分意识形态,都认为史蒂芬斯的判决有凭有据。

  只是最高法院的意见却与文学界的主流见解相左。文学界认为,否认莎翁剧作的作者是莎士比亚,等于认同地球是平的。

听到史蒂芬斯大法官的高论,“美国莎士比亚学会”会长兼布朗大学英语文教授卡恩教授惊呼:“喔,天哪!这些论调可不会有人加以推崇。”

  不过自十九世纪以来,就有人主张唯有贵族人士,才可能写出像莎剧那样子的文学作品,因为莎剧充满细腻的宫廷生活描写,还有远在英格兰之外的异国场景。主张此说者表示,因为与娱乐界沾上关系在当时被视为有损尊严,作者才把自家作品交给莎士比亚发表;莎翁是当时伦敦“环球剧院”的演出班底。

  这么多年来,许多重量级人物提出各种说法,为莎翁剧作寻找主人翁。据说马克吐温主张作者是大哲学家培根,名演员麦尔坎李特则说是英王詹姆士一世。至于最早认为莎剧作者是维尔伯爵者,乃1918年英国教育家卢尼。近来维尔伯爵的后代查尔斯.维尔也大力鼓吹,让维尔伯爵寖寖然成为莎剧头号“幕后作者”。

  史蒂芬斯大法官从1987年开始思考莎剧出自何人手笔的问题,他曾与另两位大法官布列南及布叶莱克门举行模拟审判,想裁定谁才是莎剧作者,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后来,史蒂芬斯前往莎翁出生地史特拉福一游,发现这位传说中的大作家并未留下书籍、信件或其它见证文学创作的东西。史蒂芬斯质疑,那么有深度的作家,家中怎么会没有书呢?此外,莎士比亚没留下与当代任何人物的书信,也未曾现身詹姆士王加冕典礼之类的重大场合。

  但其它大法官的意见未必一致。两位大法官甘乃迪及布莱尔仍然支持莎剧是莎翁所写。首席大法官罗伯兹及另两位大法官则拒绝评论。

  保守派大法官史卡利亚则表示,他太太的文学修养比他高深得多,并责备说他有贵族倾向,认为寻常百姓不可能写出不朽的作品,但他认为,支持莎翁者何尝不是民主偏见太重,跟牛津贵族派的偏见实在有得比。
下面这个质疑者会不会被判刑啊,很担心。

《呼吸秋千》作者另有其人? ——诺奖得主米勒的著作权受质疑

发布时间:2011-03-13 《都市时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授奖给德籍罗马尼亚裔女作家赫塔·米勒的主要依据,是她“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底层社会人群的生活”。米勒以诗歌文体写的作品,只有《呼吸秋千》(也有译为《呼吸摆动》)这一部。正是这一部获奖作品,现在有人对其著作权的归属提出了质疑。

  据报道,中国旅德学者王蓉芬近日出版《〈呼吸秋千〉评责》一书,运用对比分析,评述这本书的文字和结构,并对其版权的归属提出责问。王蓉芬查证,这本书还有另一位作者,名叫帕斯蒂欧,是罗马尼亚的诗人。此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充当纳粹党卫军刺探进步人士的“线人”,战后他主动自首,被送到前苏联劳改营关押受审。后查清他当“线人”是被迫的,仅在保证书上签了字,没干多少坏事,所以劳改了五年就释放了。此后,他以诗歌形式,创作了反映他五年中被劳改、受折磨的痛苦经历的作品。

  王蓉芬认为,米勒只是其父在劳改营呆过,她自己并无这方面的切身感受,《呼吸秋千》很大部分都来自帕斯蒂欧之作。尽管米勒作了很多改动,如前39章,帕斯蒂欧原来是放在后面,而米勒却把它移到了前面,但劳改中的遭遇和情景却有许多相同,而且感受也十分相似。

  《评责》一书还指出,纵观米勒为数不多的作品,诗作仅此一本,她的其他作品,不仅文字泼辣,而且情色、暴力的描写都十分大胆。例如她的《心兽》一书,就有同性恋、双性恋、乱伦、滥交等大量描写。可见米勒的写作风格与富于想象的诗歌很难沾边,更与诺奖授奖词中所称“用诗歌语言写出人性呼声”这种评价不相吻合。人们注意到,米勒在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一次演讲中,也回忆起有位旧友曾关在前苏联劳改营,在谈到这位备受折磨的旧友,已于三年前去世时,她还潸然泪下,而帕斯蒂欧正是三年前去世的。

  《〈呼吸秋千〉评责》的作者认为,上述情况说明,帕斯蒂欧应该是《呼吸秋千》这部诗作的真正作者,或者至少也应该算是该书的合作作者。如今著作权只归米勒一个人享有,这对帕斯蒂欧来讲显然有失公正,有必要还原事实真相,还给帕斯蒂欧一个公道。《〈呼吸秋千〉评责》一书可能会在世界文坛引起巨大波澜。
电脑确认匿名剧作为莎士比亚著作
http://news.QQ.com 
2006年10月15日04:06  
现代快报  我要评论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一生留给世人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不过多年来世人对这些作品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另有其人,也有人坚持以为一本从未入选过莎翁全集的作品实际上出自莎翁之手。现在,借助电脑程序的帮助,研究人员最终认定,这两部作品都是由莎士比亚本人写的。


  遗珠作品被承认


  《法弗舍姆的阿尔丁》是1552年匿名出版的一部剧作。据报道,借助的这种电脑程序叫做“电脑文体论”。通过它,研究人员不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一些特定词汇的出现频率进行了计算,还对词语的用法、拼写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分析,由此总结出了莎士比亚的写作风格。澳大利亚文体研究专家休·克雷格表示,单凭人们的双眼很难发现这些细节,因此需要借助电脑程序的帮助。


  通过比较,研究人员发现《法弗舍姆的阿尔丁》的写作风格与莎士比亚其他作品的风格一致。


  确认幕后无高手


  研究人员还澄清了关于莎士比亚究竟是否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真正作者的疑虑。 其实,《麦克白》也曾被怀疑不是出自莎翁之手。这样的怀疑已经持续了300多年,就连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表示质疑。他们不相信一个来自特拉福德镇的平民可以对宫廷和上流社会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不懂外语的莎士比亚又怎么可能用拉丁文和法语写作。


 这些怀疑论者认为幕后肯定还有别的高手。英国贵族作家爱德华·德维尔、英国哲学家培根都曾被认为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作者,或者至少一起参与了创作。


  借助“电脑文体论”程序的帮助,研究人员最后认定这些作品确实出自莎翁之手,因为包括爱德华·德维尔、培根在内等作家的风格与莎士比亚的风格截然不同。“莎士比亚的风格提供了强烈的证据,那些通常被认为属于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他而非其他人写的。”美国教授阿瑟表示。 江玮
高科技还是让人惊奇。
参考一下这个质疑和判决: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判决:莎士比亚剧作者另有其人2009年04月20日 0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0日电 德高望重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史蒂芬斯,最近开审一桩文学史公案:莎士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3:00
以俺粗浅的新闻常识看,上述消息一半失实,一半纯属标题党新闻,文题严重不符,导语严重误导。
     失实在导语,给人感觉似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真有这么一桩判例;细读全文,不过是大法官史蒂芬斯业余客串了一把莎翁研究,然后又设了个模拟法庭来游戏一番。而史氏的研究结果,不独专业莎翁研究者不认同,连模拟同审的其他两位大法官,也不认同他的观点。也就是说,就算在模拟法庭上,最终判决结果是正好与标题相反,史蒂芬斯是败诉的,莎剧另有作者的说法根本得不到支持。
边走边看
他是否得到支持我其实不关心,我有兴趣的是:他这样质疑了之后会受到什么样待遇,被人家操姑奶奶?被控告诽谤罪?被公布伪造的内幕合同?
据说韩寒已经咨询专业律师了。方舟子“内幕合同”的事指挥不动新浪微博,新浪半小时内没删帖,倒是方舟子把帖子删了。现在,方舟子要报案,控告发布合同的博主“合同诈骗罪”。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这出连续剧越来越精彩了。双方都有点hold不住,要往大里玩了,结果是,双赢?双输?
边走边看
现在的问题是,当质疑的论据被驳斥,自己又找不到更铁的证据,是不是还要一根筋纠缠到底,为质疑而质疑,能不能主动还对方一个公道?承认自己的证据不足?像麦田,你说他知难而退也好,缩头鸟龟也好,到底是让事情了结的一种明智做法。李小苗 发表于 2012-1-28 22:49
质疑似乎还在继续中,是否有更铁的证据,我不知道,小苗同学知道?
就现有证据来看,许多韩氏父子自相矛盾的说法并未得到有效驳斥。
麦田对于自己的道歉推出是有解释的,方氏不愿意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这个我们不能强迫他。
好吧,坐看龙年第一火爆连续剧不断上演高潮。据说,这几天新浪股价急升12%,就是拜倒韩大战急剧拉升的浏览量所赐。这世上,总是有渔翁的,看戏的,也算吧。
边走边看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1-29 04:20 编辑

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韩寒     
        其实要多多感谢一些人,让我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表的随笔手稿。刚才花些时间看了看这些手稿,太欢乐了。十四年过去了,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看着的确唬人,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我想真正有文学素养的朋友,都会经历过这个幼稚的阶段。所以不理解文学创作人们就别胡乱猜想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也情有可原,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手稿的年代以及真伪均可以司法鉴定(我不知道年代该怎么鉴定)。当然阴谋论依然可以说这是我故意找些老本子趁这几天誊写的,低能论者也依然可以因为自己当年做不到这样写作而提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习作有的写在笔记本上,字体有点小有点歪,因为我坐课桌的习惯就有点歪,虽然字不错,但比起我现在的字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我真的很欢乐。



        十四年了,如果没有这次对我的构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找这些手稿。这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是我青春期的化石(由于感慨,我越写越像郭敬明)。当时我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但是我想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看到我的未来会是一个还不算差的作家。这些手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晚自习的时候写的,由于我在课堂上一直埋头写作,老师通常以为我是一个努力勤奋记笔记的好学生,我想有一些不知道我在文学创作的老师肯定暗地里为我悲哀,觉得我实在太笨了,都努力成这样了还考不好。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让我诧异的是,在这些整齐干净的手稿中,我居然发现了一篇《眼中孔庆东》(具体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不清了,大致是十六岁),后来我想起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到第二本书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虽然现在看起来文章水准不高,颇为口水,但是以16岁孩子的水平来看,实属不错,而且这也是现代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文体,16岁的我已经在熟练使用。还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小屁孩,我在14年前就对孔庆东的判断就已经颇为准确。过几天大家还可以读到我的现代诗哦。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随笔手稿照片以及我十四年前的作品节选——《眼中孔庆东》。





      眼中孔庆东



     韩寒 (十六岁)



      ⋯⋯

        在孔庆东的书里(现在坐在电脑前的韩寒注释:当年他出版了一本很萌萌的书《47楼207》),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点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稍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坏。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的作家也会写出坏的作品,反之一样,这是认真的态度,就像我在痛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现在坐在电脑前韩寒注释:对不住琼瑶阿姨,其实我连她的《窗外》也没有看过,纯粹是为了显示我的公正客观才这么写),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恨不得认其为奶爸。我敢打赌如果《还珠格格》是金庸写的,孔庆东也会对此赞不绝口,大放厥词什么金大侠一改文风年老图变老而思进尝试突破文中融入高雅幽默又不失年少调皮可谓童心尤在风流不止犹如给了我一记黯然销魂掌震的我直呼金大侠⋯⋯这种意蕴深远的好小说琼瑶就是写不出来。

      搞学术就冷静一点,不搞学术还是希望孔庆东能留我们多一些欢乐。





     (切换回电脑前的现在的韩寒)我十六岁看人还是挺准的,而且孔庆东现在也的确选择了一条把欢乐洒向人间的道路。今天的追忆就到这里,请质疑方根据《眼中孔庆东》一文继续质疑是我父亲写的。改天继续发布各种我少年时候的奇文异稿,同时大家不要忘记阅读昨天下午我父亲写的辟谣文章哦,看看一位看似平凡却了不起的父亲,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191258123



      



  附上一些散文和记录的手稿,大部分是原件,有一些是复印件,原件还得找找。第二张是《眼中孔庆东》其实我当时评价了不少名人,基本都很幼稚,也就说孔庆东的靠谱一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韩仁均叔叔[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今晚整理杂物,居然发现了韩寒1999年5月就读松江二中时写给我的两封信。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啊,而且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可是可是,有人不是30岁了啊。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2:27
女士打对折,50岁算25岁,还是不满30岁。

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09:41 编辑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先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也许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
他们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为什么不上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要年初七也就是明天才开门,等开门了我自然会上门,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2:你早期的文章里出现了大量引用的书籍和英语单词,似乎已经超出了你的年龄范围,由此有人推定你的文章是你的父亲写的,你怎么看?

回答:首先,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英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 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的使用进去了。可能这么质疑的人都是理科或者学术出身,但这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刚起步时候的象征,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文绉绉,让人看着觉得好像这个作者很有学问。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而且也很巧妙或者说很功利的使用了这些东西。毕竟几个生僻的英语单词而已,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这样写的确唬人,而且会显得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一些。人不都是这样么,模仿自己的偶像,再离开自己的偶像,寻找到自己。写完《三重门》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从第二本小说就开始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第二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就几乎没有掉一个书袋,没有引用一个英语单词,文笔也更加自然。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 《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至于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组成,比如你们不会知道“missingfire”是“涡轮增压器的反延迟偏时点火”装置,你们也不会知道”sequential”是“序列式变速箱”的意思,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土豆和番茄都分不清楚。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葡萄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以此来解释所有说我文章里引用了大量古书和英语单词的人,这是一个崇拜钱钟书的文学爱好者的初级入门模仿。这本书在学校里创作,同桌等人皆可作证。此书没有任何人的润色和修改,我也没有任何的后台与背景,此书一度没有办法出版,因为我没有门路(在1999年如果不是自费,出版一本书是大事件),《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来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把书稿要来。而这本书因为是一本批评应试教育的书,所以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删除了不少内容,好在最终能够面世。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寄宿制一个月连吃饭和路费加在一起生活费共400元,我父亲当时在几十公里之外,他无论是从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代写的嫌疑,我怎么可能有钱和能力又去找其他人代笔?

很简答,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因为应试教育很无聊, 所以这些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书在当时也不那么无聊,加上我偶像钱钟书的力量。后来从学校出去,海阔天空,一下玩疯了,就很难再读的进去这些书。到了几年前,我已经基本上不读书,但是我阅读大量资讯和杂志,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几乎每天的阅读量要好几万字。但是我少年时候度过的那些书,我基本都忘记了。很肯定的说,如果当时我的书不能出版,以我一直崇拜民国作家的性格,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问题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1982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1982年出生,1982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1982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1945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

问题4: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

回答:新概念复赛的问题,我父亲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绝对不可能存在作弊. 到时候法庭也将把所有当时的证人找来。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生被水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我应该还向同学表达过类似的遗憾,觉得如果写了这一层就更深刻了。你知道一个高中生,肯定当时很希望人家说他文章深刻。《杯中窥人》引用了不少东西,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一个作文比赛中凸显才华,征服评委,有些内容是阅读的积累,有些内容真的是强记为了炫耀的。至于这张纸团最后有没有沉底,十三年前的有些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写完就马上交卷了,因为越快交显的自己越厉害,因为我的文章在构思的最初,它就是必须要沉到杯底的,所以到了结尾,我就必须要这些写。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我爸爸当场买通监考人代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可以找来当时的监考人和组织方,还可以鉴定我的字迹。而且还是那句话,那篇文章和我父亲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篇文章里为了*,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我父亲则不会任何外语。

问题四,你说你“的地得”不分,但怎么有时候又分?

回答:这三个“的”字的用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点脑子,谁都会用。就是有的时候会用错。如果用心——比如在写考试文章,比赛文章,投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用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人纠错,只要不用心,就可能用错。但我很烦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的而打断思路,所以我曾经建议过如果能统一成一个白字旁的“的”就好了。我也有一阵子这样实践的,就是希望用白字旁的“的”来代替三个“的”,无奈好像响应者不多,到后来我自己也就不刻意只使用一个“的”了。

问题五,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觉得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这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和交际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志向就不一定是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 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问题六: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你说你上学时候被传染了疥疮,但有人指出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模仿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有点做作的风格. 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么?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问题七:有人质疑,你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成语是一首七十年代的歌里的,你这样的岁数是不会听的,只有你的父亲才会听。

回答:我父亲的文章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你无权决定我必须听什么歌曲。你也不能根据出现了四个字就判定出我必然是听了那首歌曲。这种话看似好像很有逻辑,很有欺骗性,其实完全是谬论。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

(题外话:今天我的父亲微博上发出了他找到的两份家书,有邮戳,虽然美好,但我觉得特别心酸,
这些本都是属于私人和家庭的温馨回忆,却被被迫用来自证清白,而且可能还有人要逼着我们去做年代鉴定。这两封家书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如果还要加罪于我和我的父亲,我已无话可说。也请方舟子老师鉴定一下家书。)
     
      另外,由于给母校松江二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希望在这一两个月回到母校,进行一场演讲。希望母校的校友和老师们可以捧场。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09:25 编辑

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
韩寒的博客很出客的, 拷贝粘贴会乱成一团, 现在甚至一段段copy也不行, 为了转他这篇新博客花了我一个多小时.

上面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
《文人三才》没有任何疑点,我为什么要质疑?《三重门》有疑点为什么不能质疑?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8 22:24
是你拿老周举例,我顺着你的话题乌搞党一下。
说实话,这2本书我都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