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62
- 帖子
- 5867
- 精华
- 11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5-2-5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0: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上海一年
俞正声:上海一年
无论是上海的政界抑或学界,都对俞正声充满了期待。“第一个一年他已做得足够好,我们期待他的下一个一年。”
时代周报记者 卢雁 发自上海
2007年10月27日,俞正声正式走马上任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当时情况多少有些特殊:刚经历过陈良宇事件洗礼的上海,来自国内外的目光都紧盯着这座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城市,无数人在揣摩“俞正声时代”上海能否消除震荡、塑造一个崭新的形象:陈案之后中央如何定位上海?
中央从未把上海“丢下”
当时代周报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被采访的官员、学者、市民,得到的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因为中央从来就没想过丢下上海。”
曾任上海市政协两届常委、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中央严肃查处陈良宇事件,是为了能够发挥上海之于全国的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更看重事实带来的信号:“仅仅从中央让习近平‘空降’上海稳定局面这一步棋,就知道在中央心目中上海的分量之重。”在毛寿龙看来,习近平虽然在上海只待了短短7个月,但事实上已把上海带回高层关注的重心区域。
中国的政局往往通过官员调动即能窥其大概。上海市委书记一职向来是地方干部中最重要的。京沪两地多位学者分析,当时中央已经决定了习近平作为未来中国政治的重要高层,自然要将其安排到一个能充分考验其施政能力的地方。恰逢上海出了陈良宇案,习近平“空降”上海正是时候,亦顺理成章。
然而中央一纸调令,习近平走了,俞正声来了。“不过,习近平在上海赢得了政治声誉,上海也可以放心,习近平将来自然会继续关注上海。”在多位学者看来,上海早已被习近平“带回”中央。
不过,更多认为“中央从未丢下上海”的人是从上海本身的特殊地位出发的。余源培告诉记者:“上海改革开放30年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30年来对全国的贡献是巨大无比的,既有邓小平点头之下的浦东开放经验,也有江泽民助推的四个中心建设。”
毛寿龙更是说得干脆:“一个成熟的执政党,不会因为一个陈良宇,就否定了上海之于全国的地位,反腐败综合症不可能在上海出现,像湛江、厦门等因为腐败大案招致经济停滞的情况根本不会在上海出现。”
“俞式风格”震动沪政界
但是,正因为上海对全国来说太重要了,俞正声的到来,更让大家期盼他将怎么做、会做得怎么样。一年过去了,从时代周报记者与沪上官员、学者的接触中所了解到的来看,“俞式风格”已经作为人们闲暇时的谈资,毫不避讳,蔚然成形。
时年63岁的俞正声一开始让外界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他的“高龄主政”,即,他究竟是否打算真正做事。据上海市委一位官员透露,当时很多区县一把手眼睛都“紧盯着”俞正声,因为经历过陈良宇案的政界,再也经不起一丁点风生水起了,人人异常谨慎。“但是,俞正声在很多内部会议上始终表示:该干的还是要干。”这位官员回忆说。
余源培就不这么看问题,他不觉得俞正声的年龄是劣势,反而认为正是可以为上海实实在在做点事儿的契机。“通常在这个位子上的年轻点的官员,总还想着能再升一升、动一动,但由于俞正声的年龄,恰好可以使他安心在上海好好干,而非做一个过客。”
事实上,无论从俞正声的讲话还是行动,都可以清晰勾勒出其平实做事的风格。
在今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俞正声在一次以市委书记的身份参与的组团讨论中这样说道:“我不知道在座的官员干部是怎么想的,我是很想做点事情的,我不想等我5年后退休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我不知道你们急不急,但我确实很急。”而在其他的区县组团讨论中,俞正声一直是以普通人大代表身份参与讨论,而非坐镇中间听套话。
俞正声喜调研、重调研,这是记者采访得来最普遍的信息。据上海政界一位官员说,俞书记下基层调研,往往带上司机和贴身秘书就走了,连稿子都不用准备,“陈良宇那会儿,每次都要办公厅准备稿子,但却没一次用上的,害大家神经紧绷。”但是,要通过俞正声咄咄逼人的拷问可不容易,据说,俞一是不允许下级单位领导带上一帮副手协同应答,二是不允许背稿、备材料,逼着下级“一把手”把情况弄得门儿清,于是,就出现过某区县一把手被问倒的尴尬状况。
据了解,俞正声对自己的秘书也“看管”很严,因为有陈良宇的前车之鉴,以防止出现第二个“秦裕”。除此之外,据余源培透露,俞正声还废除了一个土规则,“过去上海政界有个潜规则,一些局级干部退休之前3年都要到国企去充当个什么名分,其实就是给机会让他们赚点钱,一直以来都是出于‘高薪养廉’的思路,但俞来了之后,就不搞这个土政策了。”另外,上海的“四套班子”成员也实行了阳光工资制。
上海发展新思维
俞正声的“全国视野”在这一年中一次次得到事实应证,亦成为上海发展新模式的指向。
老百姓感受其“全国视野”更多是通过媒体报道,“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我们要跳出上海看上海”,“上海要更好地服务全国”……但从沪上官员的嘴里,他们却在大小会议上被俞正声提醒:“我们一定要考虑人家会怎么看。”
余源培认为,如何处理好与全国的关系无疑是一场力量的博弈,这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难题,在中央统一政策下地方特色如何体现一直就是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又要考虑不出格,又要维护本地的利益,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陈良宇时期咱们做得‘过’了,俞正声来了重提中央权威,这本身就是适时之举,亦是明智之举。”
在学者们看来,上海要防止成为全国的“飞地”,即特殊之地,上海过去抑或将来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央政策的支持以及全国各地的支持,若过度强调自身的“特殊”,恐会酿成“树大招风”的不良后果。
据担任两届市政协常委的余源培教授回忆,过去的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过度强调竞争,总犹豫着上海是否要“主动”,在别人看来就是端架子、摆姿态,“现在不同了,出发点是合作,上海变得主动许多,比如积极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据说最近某条高速的大客车收费要取消了……”
据了解,今年温家宝总理考察上海时,多次对上海官员保证:“中央将积极支持上海的发展。”从事实上看,今年5月11日,肩负着中国大型客机研制使命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落户上海。余源培分析,“这既是中央对上海的信任,也是中央对俞正声工作的肯定。”
因此,由陈良宇案引发的上海政界震动并没有致使上海失去发展的机遇,而俞正声的主政,亦在消除“陈案”消极影响的同时,再次用其“俞式风格”激起上海政界久违的激情,让上海重新以中国改革“龙头”的姿态扬起曼妙舞姿。
然而,摆在俞正声面前的挑战与机遇并重。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表示:“上海由于其特定的区域优势,决定了上海应该在全国发展进程中创造经验、积累经验,形成对国家全面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桑玉成看来,上海的当务之急是拯救有失落危险的本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曾举行过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现在很有必要将这一研究再掀高潮,”桑玉成告诉记者,“在陈良宇任市委书记时期,胡锦涛同志曾于2004年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上海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前面,而且要在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方面为全国创造经验。但是,多年来上海并未在这方面引起足够重视。”
无论是上海的政界抑或学界,都对俞正声充满了期待。“第一个一年他已做得足够好,我们期待他的下一个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