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黄裳《插图的故事》

黄裳《插图的故事》
 作者:欧阳亮


    2006年5月21日14点51分,家住香港九龙的欧阳文利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以80元为底价拍卖《锦帆集》(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中华书局初版),至23日23点43分,历经1749次浏览,114次竞价,最终以1725元成交。在网下,此事在读书人中流布甚广,一时传为佳话。

    已登米寿的黄裳不辜负“黄迷”们的期待,依然笔耕不辍,时不时有新篇在报章面世。2005年,《清代版刻一隅》出了增订本,《珠还记幸》也有修订本问世,虽然不是全新的作品,依然令广大“黄迷”们欣喜不已。今年黄裳生日前夕,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他封存了五十年的“新著”——《插图的故事》,给大家带来的惊喜可以想见。

    《插图的故事》是一本新书,却是五十年前就已编好的。已经编好准备出版时,“一九五七的罡风忽起,将我连同我的写作、发表权一起卷去。出版社只好将原稿见还。从此压在箱底。”

    关注插图起因于藏书。黄裳是著名藏书家,钱锺书先生曾戏赠一联“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即是称誉黄裳搜求古籍善本之勤。“文革”中,黄裳全部藏书被红卫兵抄走,其中“仅属国家二类古籍的就有828种,2160册”,可见黄裳收书之富。

    黄裳收书,注重两个方面,即“它们的文献的和文物的价值”,两者相较,似乎还更注重“文物的”价值,即书的版刻之美,“同样一部古典名著,一册精刻旧本与一册铅印新书给予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在这里,我并不想提倡怀古与古董家数,只是想说明,前人曾经在出版印刷工作中作出过怎样辉煌的业绩,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插图的故事》就是“了解”古书版刻之美的一部书。

    黄裳对版刻的赏鉴是从刻工着眼,看其雕刻的技巧,从而分辨出版刻变化的历史轨迹。大致说来,明初的版刻古拙、粗犷,明中叶开始向工细精致的方向发展,到晚明终于形成细腻工致的风格。

    《文潞公轩诗·插图》是明初的作品,“刻法极为古朴,比起晚明的雕板来,在技巧上当然差得很远,但是时代却要早近两百年。明初刻本里的板画是极少见的,而且这书刻于山西,是明代北方早期板画的代表作品。要研究明代板画的发展史,这就成为大可珍贵的资料了”。“刀法是古拙的,但却很好的表现了画家的笔意。特别是那几笔竹枝,表现得很好。看了这样粗犷的初期板画,再和晚明细腻工致的作风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二百年中间这种艺术有着怎样的发展、进步。”

    《养正图解》是明中叶万历年间的作品,刻法比起《文潞公轩诗》就要进步一些。从《爱惜郎官》《自结履系》可以看出“明初和明代中叶插图素朴古拙的作风,刚刚开始向工细精致的路上发展,那痕迹也可以清楚的看到。这里雕版者主要是用白描的线条复制画家的作品。细致是比较细致了,可是缺乏变化。还不善于表现轻重不同的笔触。”“画家在山坡上用了传统的皴法,可是刻工却没有能够使皴法发挥它的作用,没有能使山石有立体的感觉。云影的勾勒,树叶的表现方法,处处都说明了木刻和原画的距离。”“这部画集是新安黄氏老辈的作品,对徽派刻工技法的进展,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的。”

    到了晚明,在徽州这样的出版中心,已经产生了一批专为图书绘制插图的画家,他们熟悉图书制作的工序,和刻工的合作也很默契,清楚地知道怎样的笔法适合于刻刀,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插图风格。《道元一气》刻于崇祯年间,画家即书的作者曹士衍,刻工姓名不详,但两人显然很有默契,“曹士衍的画是很成功的,雕版者传达作者的笔意也达到了高度的成就。”插图“粗看很容易有作风粗犷的感觉。然而仔细审视,结果却正好相反,像人物眉目之间的神情,水波的断续,衣褶的飘动,山石的皴法,树木枝叶的表现,都各各传出了画家笔意,是需要高度的技巧的,特别是在白描的地方,刀法的圆浑有力,是使线条有力的重要条件,这些都不是幼稚的刻工能够达到的成就”。

    钟叔河先生认为黄裳是第二代散文家中最“有学有术”者之一。在“黄裳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谢蔚明老先生几次提到黄裳的“博”,黄永玉、黄宗江、邵燕祥、王充闾、李济生、郑重、李辉等人也或在文章里、或在发言中提到这一点。看了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会为这位前美军翻译官、坦克教练感到惊奇的。

   

    黄裳著《插图的故事》(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及其插图《道元一气·三家图》



 

3345~5432~1123~3.22-~3345~5432~1123~2.11-~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