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 孟子为啥混得开?

孟老师的为人如此高调,主张却是如此不着调,很多时候真是害得他的粉丝也恨不得把马褂还他(读朱熹的《孟子集注》,我眼前就经常浮现出一个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的形象)。当孟老师的粉而格外坦然的,我印象最深的数王安石老师,有千古名句云:“何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不过众所周知,有“拗相公”之称的王老师自己,也是以不靠谱著称的。
如果有谁学习孟老师这样“说大人,则藐之”的作风,估计十之八九一出门就会被人砍死。但事实上,孟老师不但没被砍死,相反混得很不错(很可能是先秦诸子中最好的)。他在齐国当了“卿”,虽然学者一般坚决主张这个卿是虚的,但怎么也是弄到了副总理级别;至于物质待遇,更是舒坦得连自己的学生都看不下去了: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出门的时候,随行车辆几十部,跟班几百人,从一个国家吃到另一个国家,是不是有点舒服过头了?
这就不得不注意到,孟老师的谈话中,另有一些八面玲珑的东西。

他宣称,得了民心,就有权禅让或者革命,这个观点听起来很前卫,但在齐国讲这一点,却是最安全的。因为姓田的能够夺取政权,据说靠的就是民心。这是等于在论证齐宣王王位的合法性,属于小骂大帮忙的性质。
孟子又很善于给君主找台阶。齐宣王看见一头给拉去准备衅钟的牛,簌簌发抖的样子很可怜,于是说,放过这头牛吧,拿只羊去衅钟。
这消息传出去,不好听的话就多了。你说牛无罪却要被杀死,你起了同情心,那羊又有什么罪呢?说穿了,你还是抠门,舍不得一头大牛,才换上一只小羊。
对齐宣王这样纨绔子弟来说,你说他小气,可能比骂他昏君还让他难受。于是孟老师就出来解释说: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又有理论高度,又有情境还原,还有对人性、人心深刻的洞察。要在这个问题上把齐王伺候舒服了,有哪个弄臣能比得上孟老师?
你齐王怎么样才能保民而王,无敌于天下呢?孟老师开的方子也很入耳: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齐宣王说,我有毛病,我喜欢猛人。孟子说没有关系,想当年周文王也很喜欢猛人,只要你为人民服务,喜欢猛人就是好事情。
齐宣王说,我还有毛病,我特别贪财。孟子说没有关系,想当年公刘也很贪财,只要你和老百姓一起发财,那贪财就是好事情。
齐宣王说,我还有毛病,我喜欢美女。孟子说没有关系,想当年太王也很好色,只要你和老百姓一起好色,那好色就是好事情。
看着奥运,数着钞票,搂着美女,就把天下给办了,这情景真是太美妙了。至于这其实很难做到,——那么愉快的聊天气氛里,谁又能想那么长远呢?


齐国有一个特点,就是宗室的势力比较大。孟子在齐宣王面前,也很说了宗室的好话。齐宣王问孟子,当卿相的原则是什么,孟子把卿分了两种,一种是异姓之卿,一种是贵戚之卿。
国君犯了错,异姓之卿要劝,劝不通,则就到别的国家去。这是孟子把自己摘出去了,因为当时他自己就是齐国的异姓之卿,这意思是,咱们要是谈不拢,我老孟最多走人,你别多心。
贵戚之卿就不同,“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你国君太不像话,那就换我来。所以难怪齐王听得“勃然变乎色”。当然,孟老师这么说,确实有他的历史依据,不过儒学大师提供了这么条理论证明篡位的合法性,某些想入非非的宗室,其欣喜之何如,也是可以想见的。
孟老师又谈及治国的策略,以“不得罪于巨室”为大政方针。他还说: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啥叫历史悠久的国家?不是看有没大树,而是看有没有连续干了好几代的老干部。国君您选拔贤能,如果迫不得己,要让出身差的超过出身好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不能不谨慎啊!


照上面的选官逻辑,劳动人民好像有点吃亏。不过,要说关心人民的利益,强调民意决定成败,谁能比得上孟老师?孟老师又是主张减税,又是主张对弱势群体多发放福利,尤其是还把群众舆论的重要性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先把经济政策亮出来,然后再在先秦诸子中票选个“人民思想家”,墨巨侠都未必是孟老师的对手。
顺带说一下,有顶帽子曾经被错误的戴在儒家头上,就是轻视商业。其实真主张对商人出虎爪绝护手的,是法家。孔、孟、荀对商人都没啥意见,孟老师在工商业最发达的齐国活动时间最长,更没有跟大环境过不去。前面引过孟老师与许行的辩论,他显然比较倾向自由市场。还有这一段: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廛是空地或者空房子,“廛而不征”就是政府给商人提供门面房或者摊位,但不收营业税(甚至有可能连租金也不收,原文太简单,不好妄断)。“讥”是“呵察非违”,“讥而不征”,就是打击违禁品,但不收关税。总之,都是招商引资的手段。
只有“法而不廛”一句,不大好理解。比较通行的解释是,货物滞销,长期堆放,政府就给收购掉。政府税收很少,监管权有限,却要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实际操作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反正对商人来说,这乍一听是动听的,孟老师在他们中的得票率,也是不会低的了。


太人精了,自然是很容易引起争议的。
往坏了理解,就是孟子是个乡愿,刀切豆腐两面光,跟谁都说好听的。尤其是那种似骂实夸的技巧,听着不但不肉麻,而且有回味,简直是做佞臣的天才。所以骂孟子的人一直很多,比如荀子就骂得很恶毒:


略法(粗略的学习)先王而不知其统(纲领),犹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语助词)往旧造说,谓之五行(这个五行是什么意思争论不少,可能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这三句大致的意思是,看起来很深奥,但其实没啥道理)。案饰其辞,而也是敬的意思)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这句不大好懂,大致意思是愚蠢的儒生,瞀音茂)嚾嚾(吵吵嚷嚷的样子,音欢)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这句的意思是,认为孔子、子游因此而在后世被尊重。这里为什么单单捎上子游,只有猜测,没有结论):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大意是:学过一点关于古代圣王的知识,却没抓住要点,但牛逼烘烘的样子,乱七八糟的杂学倒是懂不少。搞出一套深奥难懂的理论,说这就是孔子的精义,忽悠了一大批人。这就是子思、孟轲的罪过啊!
到宋朝,一方面尊孟的风气很盛,另一方面倒孟派也很活跃。有个郑厚的儒生,甚至把孟子和孟子最鄙视的“妾妇”相提并论,他说孟子是个狠心绝情的人,巧言令色的人,比苏秦张仪还苏秦张仪的人。
但往好了理解,则孟老师这种作风,正是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
啥叫中庸之道?不是找中点,那叫“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仍然算偏执狂。中庸,就是同时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而寻求一种均衡的状态,也就是罗伯特·达尔想用来取代民主的那个词:“多元政治”。
确实,战国诸子当中,还有谁能像孟老师这样,同时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立场和利益?而且,他没有把不同立场理解为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却企图寻求一种共赢的结果。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些人,没有政治立场(即我持什么主张),却绝对有组织立场(即我抱谁的大腿),而制定具体执行方案的能力,绝非孟老师所能梦见,但孟老师确实一句话,就点中了他们的死穴: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按照你们的办法和作风,即使把天下给你们,你们也立马就得完蛋。
——这是对秦帝国命运的最准确的预言。
说起来,也怪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不可能有明确的分工意识,没谁会认为政治家和政论家本来就应该是两种人。不然,把孟老师从齐国王宫里拉出去,办份《东方都市报》(齐国临淄是当时最大的都市)让他专心当主笔,没事就跟咸阳的《晚报》、《时报》你拍我一砖,我投你一枪。虽然大概还是不免会被骂几句“臭公知”,但总比让他真的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胜任愉快而有意义多了。


其实,有学生跟孟子说“夫子当路于齐”(意思是您成了齐国的当权派),齐宣王向孟子问为卿之道,《史记》记录孟子促成了伐燕之战,这些证据都倾向于证明孟子这个卿是货真价实的。虽然这些都是弱证据,不过要说孟子的卿与“居官任职者不同”(崔述语),其实更没有什么证据。


引文中省略掉的部分,是孟老师说到得意处,引诗为证,噼里啪啦背了一通《诗经》。省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诗》是不大好懂的,注释、翻译起来,要占掉好大篇幅;第二,孟老师对诗的理解经常是创造性的,比如太王好色的证据,从他引那几句诗里,正常人肯定找不出来。不过老夫子说得这么不容置疑,齐宣王又哪里会想到其中有诈?孟老师解诗的气势,别说齐宣王,即使扬言要“杀死作者”的罗兰·巴特,也是要退避三舍的。
欢迎。我已经看完了网上能找到的楼主所有先秦,魏晋话本。
我的收藏——
刘勃:《读罢春秋不成歌》
刘勃:假如韩非不口吃
刘勃:晋史笔记
刘勃:说战国——天下裂
刘勃:说诸子——孔子决战孔子
.......
这本网上大作也不错,很解颍——
秦纵轩(博客名):《看破东周六百年》
两者比较起来,刘勃写的潇洒,秦纵轩写的严谨。尤其是秦对一些核心常识予以解释,这样看下来流畅无碍且有文史性。

但秦有关写作显然没有刘勤奋,读书也是读人。

刘勃看了快一年了,简白中贯通了不少常识,另外网络语生动(学了不少),上课可以,用来阅读稍显的谑。
刘勃老师写的《风清扬往事》堪称经典!
5# 吹笛在湖北
惭愧,我也觉得自己越写越羼水了。

怎么排版会变得这么诡异?
7# 刘勃
粘贴时源码也一并复制过来了。要点选右上角的源码,把那些劳什子都删了。或者先复制到剪贴板、备忘录,然后再粘到论坛上。但还是要查一下源码。修改后的复制粘贴经常会变成居中。
我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