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说对联

说对联
 
方成 
 
     
 
  中国的字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书法家写一个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品。用于语言,除写文章和写诗以外,还常写成对联,那是对仗的两个诗句正如相声《对春联》里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古时文人常用对联逗孩子,但碰上聪明有才的,反而会吃亏。在明代就有于谦的故事。于谦年幼时他母亲把他头发梳成双髻。他在上学路上遇到名叫蓝古春的和尚,和尚戏他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

  人常用对联作讽刺。据《清史稿》记载,光绪三年河北、陕西、浙江灾荒严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值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一个宰相,一个司农,都在贪图富贵,无视民瘼,朝野怨声载道。恰好这两人一是合肥人,一是常熟人。于是有人撰联道: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亲友去世也用挽联以示哀悼。如蔡元培挽梁启超的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上联说的是梁启超助蔡锷(松坡)推翻袁世凯帝制一事;下联则是在引进西方文化这一方面表扬梁启超。蔡元培是北大校长,因此着重在文化方面立论而提到康南海(康有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给演员写的对联很有趣: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我国有深厚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很普遍。老百姓就会用对联讽刺出气。清朝初年北京某街住着不少亲王及太监,秽闻丑事也不少。街口有座土地庙,内有土地公、土地婆。夜里有人于庙门两侧贴上一联:这一街许多笑话;我二老从不做声。

  抗日战争期间我在四川,过年时,在乐山县就见过许多人家门上贴着很有趣的春联,记得有:夫人莫抹摩登红,谨防特务打主意;老爷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长拉壮丁。

  清代流传一个故事,说的是山东潍坊县令郑板桥除夕微服出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了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又是一年”。他一想就明白:上联缺一,下联缺十,暗示缺衣(一)少食(十)的意思。

  作对联有许多巧妙技法。今以相声为例。请看《对春联》中的滑稽对联:

  乙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甲 五台山后五层台,台、台、台。(学打小锣的声音)。

  乙 他又开戏啦:大妈妈大模大样骑大马。

  甲 老姥姥老夫老妻赶老羊。

  乙 姥姥喝酪酪落姥姥捞酪。(落读酪音)

  甲 舅舅架鸠鸠飞舅舅揪鸠。

  乙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甲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前面拧字读去声)

  这可能就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相声艺人编的。中国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进化的特色,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流行。这一点从对联的普遍流行可证。由此我深深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和美好。
 

受教,一笑。[em02]
嘻嘻!长知识了!

“用于语言,除写文章和写诗以外,还常写成对联,那是对仗的两个诗句正如相声《对春联》里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

——我没听过相声《对春联》,通常,“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的是诗歌中的押韵,即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对联一般只有上下两联,韵无从押起,所以也谈不上“一三五不论”了。即使一些句子众多的长联,往往也不要求押韵。

编辑说明:我可能说错了,经一位朋友私下指点,我刚刚知道,对联中的确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指的是平仄中的规矩,即奇数字可平可仄,偶数字不能通融。——看来,我得好好去补补课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4 23:11:04编辑过]

[转帖]纪晓岚对联

 

1、纪晓岚蒙学时的一幅对子: 
        牛皮拧鞭鞭打牛
        苇草织席席盖苇
2、参加童生试时和举人考官对的两幅对子:
        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
 
       门上将军   两脚未曾着地
       朝中宰相   一手可以托天
3、风流少年纪晓岚的对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纪晓岚给铁匠的春联:
       三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
 给弘一法师的戏谑对联:
       日落香残    扫去凡心一点
       炉寒火尽    须把意马牢拴         (你能猜出是哪两个字吗?      “秃驴”是也)
 给理发店的对联:
       虽然毫发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钱大昕经理发店的对联是: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刘塘给理发店的对联是: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4、翰林纪晓岚的妙联:
   与乾隆对的联: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有寡妇遇鳏夫而欲嫁之
   
          吃西瓜皮向东抛
          看左传书向右翻
5、纪晓岚督学福州时的对联: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秦,笛清怎比萧和      (注意联中的人名)
           
          一水涨喧人语外
          万山青到马蹄前

6、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看见纪晓岚身穿皮袍,手持折扇,这位太监便出了个对子: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嘲讽,咄咄逼人哪。好个纪晓岚,谈笑间祭出了杀招: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7、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五十寿辰,纪晓岚写了一副巨牛的对联: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版图之大,为历史上所未有过的;下联指五十大寿再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暗祝乾隆万寿无疆。


8、其它

          乾隆说:两碟豆,

          晓岚答:一瓯油。

          乾隆说:我念的是: 林中两蝶斗,

          晓岚道:我念的是: 水上一鸥游。

          乾隆说:白龙寺内撞金钟

          晓岚道:黄鹤楼中吹玉笛

          乾隆说: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晓岚道: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9、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0、 乾隆皇帝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对纪晓岚说,朕有一联,卿试对如何?乾隆的上联说道:

                      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

        晓岚略加思索对道:

                      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

        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信手掂来,贴切非常。

11、 群臣游至“观音阁”,乾隆又出一联请晓岚属对: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

        晓岚确实不含糊,应声对道:

                       两木成林,林下示禁,禁曰: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一联对的可以说是在衣无缝,最后一句用《孟子》现成的语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12、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乾清官开千叟宴,赴宴者三千九百人。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以此为题,与晓岚对句。乾隆作上联云: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一百四十一岁。

         晓岚相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七十岁为古稀,双庆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可谓妙对。

13、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官后,觉得任务繁重,深感朝中人员不足,缺乏得力助手辑定总目纲要。他想,自古江南多才子,不如到江南走一遭。主意打定,便独自南下了。这日到了杭州,一路问来,得知浙东就有四位有名的才子,一位姓高,一位姓周,一位姓温,还有一位姓施,均住桐庐富春山中,端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纪昀忖道:如能请到这四位才子,何愁大事不成!第二天一早,纪晓岚便上了路。一路走来,有点气喘吁吁,见山腰有座凉亭,便进去歇脚。他踏进亭内一看,只见中间石桌上摆满酒菜,四张石凳上端坐四个文人模样的人。纪昀一旁坐下,听四人出言不凡,便静静旁观。转眼金乌西坠,橙山辉水,微风中吹来片片柳絮,飘荡飞扬。纪昀顿感心旷神怡,诗兴勃发,乃口占一绝:

                     富春山上起微风,柳絮飞来片片红。

                     桃花开满章台畔,夕阳又照小亭东。

        在座四人听到此诗,不禁对纪晓岚肃然起敬。他们一起站起,邀纪晓岚入席叙谈。纪晓岚见四人气度不凡。说不定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便入了席,将自己的真名实姓和下江南访贤的来意和备端出。那四人闻言一惊,原来他们四人正是纪晓岚要找的四个秀才。

         高秀才拱手道:“久闻纪大人才华横溢,在下有一上联,请纪大人续对。”说罢吟出上联:

                     水上结冰冰上雪,雪上加霜;

        纪晓岚沉思片刻,即对道:

                      空中起雾雾中云,云中见日。

       高秀才听罢连连点头说:“果然妙对。”这时周秀才一旁道:“晚生也有一联请纪先生赐教。”便念道:

                      龟浮水面分开绿;

       纪昀应声对道:

                      鹤立松梢点破青。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刚才还是个大晴天,忽然却下起雨来,雨点落在凉亭顶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只见施秀才站起身来,对纪昀说道:“纪学士才华出众,名不虚传。在下以此雨景作一上联,还请大人赐对。”接着他吟道:

                    春雨连绵,檐前如奏九霄音,丁丁当当,惊回幽闺淑女梦,梦不成,夫戍边关;

       纪晓岚见他以雨为题,又暗指夫妻分离忧怨苦愁之情,题意丝丝入扣。于是手捋长须,抬头望天,暗自沉吟。只见此时山雨渐停,天上乌云渐散,他灵机一动,立即朗声吟道:

                    彩云缥缈,空中似放五毫光,往往来来,动起京都游子思,思无穷,友留故里。

       此联在结构上与上联对仗天衣无缝,又暗示从京都来的游子求贤若渴,朋友尚留在故乡不肯出山,暗含责备之意。

       施秀才细思句中深意,不由叹服。众秀才见纪昀对答如流,又谦恭有礼,不禁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乘着余兴,吟诗作对,你一杯,我一杯,直灌得烂醉。 第二天,四人便跟着纪昀上京编书去了。

14、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5、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16、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 孰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17、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敏捷,是个对句奇才,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5 17:21:13编辑过]

乾隆皇: 海棠;
纪晓岚: 山药。(即中药淮山的俗名称也)
乾隆皇: 嫩海棠;
纪晓岚: 老山药。
乾隆皇: 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连毛的老山药。
乾隆皇: 一枝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半截连毛的老山药。
乾隆皇: 斜插一枝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倒挂半截连毛的老山药。
乾隆皇: 头上斜插一枝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腰间倒挂半截连毛的老山药。
乾隆皇: 她头上斜插一枝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我腰间倒挂半截连毛的老山药。
乾隆皇: 我爱她头上斜插一枝带露的嫩海棠;
纪晓岚: 她怕我腰间倒挂半截连毛的老山药。
口舌之战的结果是,乾隆皇帝奖励纪晓岚一大包最上等的云南丝烟和一麻袋老山药,并伸出拇指说:“纪卿,今天I服了U!我和众爱妃赏海棠去,你就留下来吃完这一麻袋老山药吧!” 纪晓岚听后当即晕倒。
呵呵!真大才子矣!敬佩!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