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578
- 帖子
- 4210
- 精华
- 1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4-12-24
访问个人博客
|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23:42
| 只看该作者
大苗请进:考证一下“文化消费券”的来源
文化消费券,记得以前和大苗、胡毅旭、金丝铁线、天风海涛兄等不少朋友在真名网探讨过的,最近成为网络新词,不知我算不是这一词汇的原创者,如果是,似乎值得“自慰”一把,如果不是,聊当笑谈。这个词除我们几个05年曾论及外,2008年前很少有出现,不知大苗等朋友能不能佐证一下。http://www.zmw.cn/bbs/thread-48214-1-1.html
试考证一下“文化消费券”是如何成为网络新词的
章星球
北京文化局和中国文化部先后出台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政策,令文化消费券突然成为一个热门的网络新词。文化消费券,绝对是一个新名词,我们甚至还不能从任何一篇汉语学术论文找到这个词汇,因为,早在2003年,当我开始杜撰这个词时,先通过“GOOGLE”和“GOOGLE学术”搜索过,无功而返,非常惊讶。当时是在新华网发表我上网第一帖《还农民一千亿建一个文化中国》,在跟帖中提出的,但帖子已删掉。最近再次搜索,GOOGLE上已经有了几千条新闻,但GOOGLE学术上仍然没有。而能够找到的最早出处则是2004年中国改革论坛本人以“不不不不”为名发表的《还农民一千亿,建一个文化中国》一帖的回帖中。其次则是2005年在真名网与李大苗、邱晓云、天风海涛、胡毅旭几位版主就教育券和文化消费券有过探讨。以上关于文化消费券的记录,仍然是目前网络上能找到的最早出处(是我个人没找到,有待证实)。
扩大文化内需占国民消费比重,以使一国经济如树或香槟塔一样,达到下重上轻的稳定结构,是文化本位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以下是研究文化消费和文化消费券的一些片段,供各位分享。
消费既是生产的原动力又是生产的目的,文化本位社会以发展文化消费为动力,不仅不会制约经济发展,相反只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质与量的双向增长。《文化本位社会初探》2003 中国转型时期政府研讨会征文.
还农民一千亿,最简单的办法是最好的--发给农民文化消费券,以鼓励各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农民一千亿,建一个文化中国》。其实2003年年中已发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但已删除。这是中国改革论坛转帖网址,2004。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1&replyid=53229&id=19536&skin=0&page=1&star=1后发表于华科大《三农中国》杂志。
本文假设这些钱是采取另外一种形式来投入的,即促教育,兴培训,发展文化事业,奖学励志、培育乡村文化生态。我想由此揭示一种可能性――把钱用于文化消费反而可以实现无形财富的高积累,最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从一个小村看政府转型后的希望》2005
文化本位社会理论主张通过发展文化消费让全民成为各种科学、艺术、体育的爱好者。——《仿生社会学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004
大规模发放教育券或文化奖券,只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既不会减少社会总投资也不会降低生产效率。 首先,大量发放教育券和文化奖券本身就会带动文化教育产业的繁荣。——《文化本位的福利国家初探》2004
文化本位的消费理论必须区别于传统消费理论,高消费就是高知本、高文化含量的文化消费,而不是高资本含量的奢侈消费。先高后低的意思就是要优先为国民的“高消费”提供基本保障,以确保国民消费结构的均衡发展,先幼后老的意思就是要优先保证孩子的教育和基本物质需要,在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省出来的公共资源才可以用于成年人或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目的是使成年人放弃大锅饭思想,勤勉创业,靠自己的双手积累保障自己的一生幸福。所谓“幼有所养老有所济”的意思就是,对孩子的保障是通过公共财政来实现的,而对老者的保障由于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已经为自己蓄足了养老金,只有弱者才需要国家以公共资源或社会捐助为其提供养老或医疗保险,但这种帮助不是一种普遍的“保”障,而是对针对部分人的救“济”。——《仿生社会学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2004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文化或教育福利去引导人们的偏好,牵导精神文化消费占国民消费的比例上升。当国家意识到以福利调节国民消费结构所含效率精神时,它就向“文化本位的福利社会”迈进了一步。从“财富”定义看“房价高”是否代表经济增长 http://qdbbs.soufun.com/2411096480~-1~195/2095752_2095752_1.htm
显然发消费券针对教育或文化消费较好,发消费券应以教育或培训券为主促进人力资本增长。《09中国经济政策建议——欧美覆车之辙即是中国救命通道》
发表于 2005-6-19 2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天风海涛,李大苗,胡毅旭三位兄台.
教育券是弗里曼首创.
我个人对教育券及我主张的文化消费券的理解,他对教育券的研究比较微观,着重于其可操作性研究.我的思考比较宏观,认为消费券可以起到一种定向消费的作用.
这里我要先简单谈一下消费的意义,根据我的"财富树"概念,我认为消费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财富流从叶部向根茎转移,但由于叶本身具有蒸腾作用,如果国民的消费意识是非理性的,就很难实现这种转移,很多营养会被蒸发,而如果过量集中于茎部,又可能造成树的根茎比例实调,实物财富看似非常繁荣,但根底肤浅,头重脚轻.
所以不同类型的消费对于财富树的生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导致大量蒸发,有的造成头重脚轻,鉴于国民消费意识整体上的非理性,就有必要通过一种制度手段来调节消费,使财富流向根部流动,夯实财富根基,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消费券的作用就在于可以起到定向消费作用,达致这一目的.我曾提"福利调节器"这一概念,就是基于这一原理.
至于谁来发行教育券,我认为犹如天公降水,可以分成不同层次,中央银行针对全体共和国公民可以发一层,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兑换.然后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不同,再发放第二层,第三层.但地方政府不能印发货币支付,而只能由自己的财政收入支付,地方政府发行的教育券不能由中央支付,只限用于辖区内使用.2005,真名网
一棵树,如果根部长不起来,茎部疯长,头重脚轻,岂不是极其危险之事?反之,如果营养直输根部,根扎稳了茎自然也会获得健康生长,这就是我主张印教育券或文化消费券而不主张直接发钱的原因所在。我曾和《过剩经济学》一书作者党爱民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是主张按人发钱,我是主张按学生发教育券或按人发文化消费券。按人发钱法的弊端就是前者更容易导致财富树的茎部过快增长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试比较按人发钱与按人发教育券、文化消费券的区别。
其一,按人发钱的话,货币是直接进入流通,对市场的冲击较大,容易引发恐慌,导致物价非理性抬高,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而按人发教育券(应规定不论公立私立学校均有效)、文化券,首先是刺激教育或文化产业投资的增加,为了吸收民众手中的大量教育券和文化消费券,私人资本将大举进入教育和文化产业,由此导致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当投资者拿着从民众中收来的教育券或文化消费券兑换人民币时,央行才将印的货币慢慢放出来,所以印出的货币不是直接进入流通,这样带来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良性的。
其二:分配的原则不一样。通货膨胀和税收一样在本质上都是财富再分配的手段,按人发钱是基于劫富济贫原则的,举个例子,设若现有国民存款10万亿,发行5000亿人民币,人均分400元,很显然,如果A有存款10万元,B只有一百元,通货膨胀使A的财富缩水5%,损失5000元,使B的财富缩水5元,但按人头发钱人均获400元,显然B是大赚了,而A亏了,所以按人发钱的再分配原则是较单纯的“劫富济贫”。而按人发教育券和文化消费券,其分配原则超越了贫富,强调“劫长济弱”、“劫物济心”。教育券的作用是使财富从成年人向未成年人流动,同时,教育券和文化消费券都可使财富从货币财富(叶)向实物财富(茎)和主观财富(根)实现了转移。这种两种分配原则的效率我分别在《仿生社会学》和《文化本位的福利国家》作了研究,前者以竹林社会中竹、竹鞭与笋的关系作了说明,后者则通过对马斯洛需要金字塔中不同需求的共享性、利他性、排他性的程度不同强调了公共福利以文化福利为主将具有较高效率。
政府要增加国民福利,其资金来源可以靠加税,另一个办法就是直接印发货币或其它票据,前者主要是针对投资者课税,而后者其实是针对全部消费者的变相抽税。对企业,过重的税负往往窒息其发展活力,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较小。因此,良性的通货膨胀有望取代税收成为增加国民福利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需要立法予以规范,钞票不是想印就印的。例如由于政府铺张浪费造成的财政漏洞用印钞票来补洞就应考虑予以严厉约束,目前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按现行汇率中国国内物价低于国际水准,大印教育券和文化消费券,主动以适度通货膨胀以增进国民文化福利、发展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使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实现值得一试。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的“财富树”已经长到了收获的季节,该让营养及时向根部蓄积了。真名网2005-6-19 http://www.zmw.cn/bbs/thread-48214-1-1.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3 14:58:31编辑过]
人类的任何一种消费行为必与人的某一种需求有关。如饮食业与人的食欲。但是,人的需求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的需求,一种是无限的需求,有限的需求如吃,少了会饿、多了会反胃,有其限度,衣食住行都属于有限需求,超过某个度后,在上面堆再多的钱,能带给人的满足与快感也不会成正比增加。此类消费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怎么刺激,也只会刺激出浪费型内需,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能提供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短期能为经济增长率加几个百分点,但同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直接侵蚀到后代的生存之本。这种浪费型消费能刺激经济量的增长但不能刺激经济质的增长。人对真理、艺术之类的文化需求则是无限的,多多益善。如果通过刺激民众的文化需求来发展消费,那么这种消费在扩大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素质,不仅短期能刺激经济增长,长期更有利于经济良性运行。庄子曰: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一般消费是“有穷”的,而文化消费是“无止”的。 《文化本位社会初探》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建设国际研讨会征文2003。
发表于 2008-12-17 14:2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这一财富理论,可以很容易得出我们应付当下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政府还是个人,都应积极投资人力资本,政府应该拔出巨款发教育券、文化消费券,对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产业作出大的扶持。个人尤其青年人应该赶紧学习、充电,因为金融危机意味着“财富树”的枝叶部生长不易了,只有投资财富之根,才是最安全有效的投资,买房买股都不如健身和学习重要。http://www.zmw.cn/bbs/thread-92134-1-1.html
根据“文化本位社会”和“财富树”理论,财富流必须从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吃穿住行”消费市场向满足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市场流动,这个形状我曾以“倒香槟”作过比喻,就是好象婚礼宴席上的倒香槟,几十个酒杯堆成一个金字塔状,香槟酒从最高处一只杯子倒下来,自动溢出流向下面的杯子,我把第一只杯子比喻为“食物”这一层级的消费市场,依次下推“穿住行”等,最后则是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本位社会的主张就是要让精神文化消费市场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部分,所以越到下面摆的杯子数量越多能装的香槟酒也越多,越在上面的杯子数越少装酒越少。然后我们谈消费者的意识流,与财富流的向下流动同步,消费者的攀比意识流也应该从“吃”向“穿”依次向“住”、“行”,而后向满足文化、艺术、科学探索之精神文化消费市场流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能尽快让财富流从最上面的杯子满溢流到最底层的杯子里,那么我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很成功的。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富流在某个层级的杯子那里卡住了,或者酒液在某个杯子里蒸发了变泡沫了不往下流了,或者说流得很慢遇到阻力了卡住了,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流到最下一层,或者只有少数几点溢到下一层,那么根据文化本位社会理论来判断,这个经济体的发展就是很失败的。2004-9《文化本位的福利国家初探》。
|
[ 本帖最后由 章星球 于 2009-3-17 23: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