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一九七七年,梁晓声二十八岁。
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化部,因不愿留在大机关,要求再次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编辑。

一九八一年,梁晓声三十二岁。
与小其六岁的北京广播器材厂女工焦丹结婚,焦丹一九五五年出生,没有下过乡。
结婚前,梁晓声创作了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在《北方文学》。

一九八二年,梁晓声三十三岁。
儿子梁爽出生。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引起“轰动”效应,此亦为“知青文学”的滥觞。

一九八三年,梁晓声三十四岁。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发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续篇《为了收获》;并开始创作中篇《今夜有暴风雪》。

一九八四年,梁晓声三十五岁。
这一年,被新闻界称为是“梁晓声年”。
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青春》文学季刊一九八三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
第二部小说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短篇小说《父亲》发表于《上海文学》;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发表于《青春》季刊创刊号。
短篇小说《为了收获》获首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短篇小说《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中篇小说奖;
梁晓声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奠定了“知青文学”的基础,梁晓声本人,也被打了上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的烙印,成为“知青文学”的一个“符号”。

一九八五年,梁晓声三十六岁。
小说《为了收获》获《小说月报》首届“百花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一九八四至一九八五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

一九八六年,梁晓声三十七岁。
中国电影、电视界、文学界又刮起了梁晓声风。
长篇小说《雪城》获十月文学杂志社一九八六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
第三部短篇小说集《白桦树皮灯罩》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电影《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在全国公映。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获电视连续剧一等奖。
电视剧《雪城》在全国热播。
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出版。
小说《雪城》(上半部)发表于《十月》。
《从复旦到北影》、《京华见闻录》相续发表。

一九八八年,梁晓声三十九岁。
调到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委员会副主任。
小说《为了收获》获《青年文学》杂志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度青年文学创作奖。
长篇小说《泯灭》由陕西旅游、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长篇小说《雪城》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八九年,梁晓声四十岁。
小说《冰坝》获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这年五月,梁晓声梦见父亲生病,心中不安,便给父亲去电报,请父亲到北京来住。父亲来京一周后,梁晓声带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父亲被确诊为晚期胃癌。十一月,父亲病逝于梁晓声家中。梁晓声说:“这是我的亲情重创。”

一九九零年,梁晓声四十一岁。
小说《冰坝》获《花城》优秀中篇小说文学奖。
电影《吾家有女》获该年度最佳青少年电影编剧奖。

一九九一年,梁晓声四十二岁。
小说《老师》获一九九零至一九九一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小说集《秋之殡》出版。
创作电影《带锁的日记》、《那一年的冬天》。

一九九二年,梁晓声四十三岁。
小说《翟子卿》获山东省时代风短篇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
小说《老师》获《时代文学》杂志一九九一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浮城》、《年轮》出版。
《年轮》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小说集《黑纽扣》出版。

一九九三年,梁晓声四十四岁。
随笔《同代人赋》获《光明日报》、《新华文摘》联合举办的“九三中国改革潮全国报告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
小说《翟子卿》获《北京日报》文艺部短篇小说征文一等奖。
长篇小说《人间烟火》、《恐惧》出版;
小说集《梁晓声知青小说选》、《梁晓声亲情小说选》出版;
随笔集《梁晓声人生独白》出版。

一九九四年,梁晓声四十五岁。
母亲病逝于哈尔滨。这对梁晓声的亲情又是一记学生打击。他写下了《父亲的遗物》、《母亲养蜗牛》、《母亲播种过什么》以怀念父母。
小说集《同代人》出版;
随笔集《万千说法》;
杂文集《九三断想,谁是丑陋的中国人》,引发持续热议。

一九九五年,梁晓声四十六岁。
小说《表弟》获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五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杂文《关于电视剧的直言快语》获《北京日报》副刊征文一等奖;
    该杂文同时获北京市杂文学会年度杂文评比一等奖。
小说集《人间烟火》、《鬼畜》出版。

一九九六年,梁晓声四十七岁。
小说集《大鸟》出版;
随笔集《九五随想录》。

一九九七年,梁晓声四十八岁。
小说《钳工王》获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小说集《苦恋》、《荒弃的家园》、《荒原作证》出版;
随笔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梁晓声自白》、《丢失的香柚》、《凝视九七》。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为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把脉,切中要害,直指当代社会通病,以其大胆直言,不畏蜚语,成为当代文坛一道不灭的风景,持续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一九九八年,梁晓声四十九岁。
长篇小说《尾巴》发表。
小说集《白猫之死》、《弃偶》出版;
随笔集《梁晓声话题》、《心灵的花园》出版。

一九九九年,梁晓声五十岁。
小说《婉的大学》获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小说集《女人心情》出版;
随笔集《九九断想》、《狡猾是一种冒险》出版。

二零零零年,梁晓声五十一岁。
小说集《带锁的日记》出版。
参予改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发关于“英雄”的讨论,同年,创作谈《重塑保尔  柯察金》出版。

二零零一年,梁晓声五十二岁。
小说《民选》获二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度《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长篇小说《红晕》、《黄卡》出版。

二零零二年,梁晓声五十三岁。
梁晓声调到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随笔《教育是诗性的事业》获《中国教育报》征文一等奖。
小说《双琴祭》获第九届《小说月报》优秀短篇小说百花奖。
小说集《恐吓》、《走向诺贝尔----梁晓声卷》出版。

二零零三年,梁晓声五十四岁。
小说《民选》、《讹诈》获第十届“百花奖”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集《学子》、《毕业生》出版;随笔集《错位恩仇》、《我想 我看 我论》出版。
小说集《学子》收录了《发言》、《贵人》、《沉默权》、《课桌课椅》等以大学生为题材的小说,这是梁晓耉以前不甚关注的题材。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创作大学生题材的初衷,是为了与热忱于此题材的中文学子进行教学互动,某种意义上的“下水作文”。

二零零四年,梁晓声五十五岁。
随笔《文明的尺度》获《人民日报》副刊征文一等奖。
小说集《弧上舞者》(金、木、水、火、土共五卷)、《平民梁晓声》、《撕裂与迷惘》出版;
随笔集《羞于说真话》、《站直了,不容易》、《人性如水》、《致青年》、《沉默的墙》、《人性似水》出版。

二零零五年,梁晓声五十六岁。
小说集《表弟》出版,随笔集《父亲》出版。

二零零六年,梁晓声五十七岁。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长篇小说《伊人 伊人》、《缪斯之子》、《欲说》出版;
随笔集《未死的沙威》、《梁晓声语录》、《我的人生笔记----你在今天还是在昨天》出版。

二零零七年,梁晓声五十八岁。
小说集《梁晓声自选集》出版。

二零零八年,梁晓声五十九岁。
长篇小说《政协委员》出版;
随笔集《一只风筝的一生》、《雪地上的足迹》、《思想的盛宴》、《弧上的琐思》、《老师》、《似梦人生》出版。

二零零九年,梁晓声六十岁。
获首届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扬子晚报社联合主低的“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
小说集《鹿心血》、《白发卡》、《红磨房》、《今夜有暴风雪》出版;
随笔集《从复旦到北影》、《上蹿下跳的人们》出版。

二零一零年,梁晓声六十一岁。
散文《鹿心血》获全国散文学会及《散文半月刊》举办的年度散文评选一等奖;二零一零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第一名,
小说集《盗靴》、《双琴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出版;
随笔集《梁晓声自述人生》、《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出版。

二零一一年,梁晓声六十二岁。
散文《兄长》获如上年度散文评选一等奖。二零一一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二名。
长篇小说《生非》出版;
小说集《回家》出版;
随笔集《歌者在桥头》出版;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首次再版,一如当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二零一二年,梁晓声六十三岁。
长篇小说《知青》、《返城年代》出版,并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随笔集《郁闷的中国人》出版,获河北电视台读书频道举办的首届“最具影响力”图书奖。

截止到二零一二年,梁晓声共创作长篇小说《浮城》、
《红晕》、《黄卡》、《恐惧》、《泯灭》、《缪斯之子》、
《年轮》、《生非》、《尾巴》、《雪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伊人伊人》、《欲说》、《政协委员》、《重塑保尔 柯察金》、《知青》、《返城年代》等十七部,近七百万字。

其《雪城》自一九九四年出版后,即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电视剧的主题歌,至今仍是全国各“卡拉OK歌舞厅”主唱曲目,自其出版以来,已被北京十月文艺、经济日报、贵州人民等出版社重版九次,十几年来,成为中国小说的长盛不衰的畅销书;
其《年轮》自出版后,也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再版七次,《浮城》、《泯灭》、《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政协委员》等长篇,都再版四次以上,梁晓声的作品,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百姓的精神食粮。
其《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泯灭》、《伊人 .伊人》、《父亲》、《欲说》等被香港、台湾出版。
其《一个红卫兵的自白》等被日本出版。
梁晓声创作了《今夜有暴风雪》、《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老师》、《冰坝》、《表弟》、《婉的大学》、《父亲》、《民选》、《为了收获》、《学者之死》等一百四十多部近四百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以《今夜有暴风雪》、《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奠定了他“知青”文学创始人的地位,成为“知青”文学创的一面旗帜。梁晓声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在当年,都获得小说界的好评,多数被各种奖项评为年度“优秀”小说。
梁晓声还创作了电影《我们如此相爱》、《带锁的日记》、《北大荒》等电影剧本,这些电影剧本都被编为小说出版。
梁晓声不仅创作小说、电影文学剧本,他还撰写《兄长》、《普通人》、《我和橘皮的往事》、《母亲养蜗牛》、《论寂寞》、《给弟弟的信》、《慈母亲情深》、《我看知青》等近九百篇散文约五百万字的随笔,这些随笔形式多样,有的以杂文形式、有的以随笔形式、有的以书信形式、有的以书评形式、有的以演讲形式、有的以寓言形式出现,但是,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他的文字流露出的都是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的关心体恤,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从中可以读出一个赤子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家人的一颗充满期望的心,在他的各种“随想”、“断想”、“自白”在他充满激情文字的背后,是一双“长叹息”“哀民之艰”的泪眼。
他的散文《慈母情深》编入教育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他的《普通人》、《大象小象和人》编入日本公文教育教材。
梁晓声的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自八十年代起,梁晓声一直是英、法、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载名的中国作家。
梁晓声的命运转折于文学创作,他自认为是处女作的《向导》发表于《兵团战士》报,被上海复旦大学招生老师发现后,他得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一九八一年,梁晓声三十二岁这一年,他的短篇小说《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北方文学》上发表开始,并获一九八二年全国小说短篇奖,从此,梁晓声就在小说界扎下根,并被读者所长期接受。梁晓声几乎成为获奖专业户,不论是全国性的小说奖,如全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是如《小说月报》创始于一九八四年的“《小说月报》百花奖”,梁晓声总是榜上有名,特别是《小说月报》的“百花奖”,是国内文坛唯一采用读者投票方式,并完全依据票数而产生的获奖作品,不仅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主要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奖,完全来自于民间投票。梁晓声的《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民选》、《讹诈》分别获第一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百花奖”。更有意味的是,其《民选》、《讹诈》竟然同时获第九届和第十届“百花奖”,读者对其作品的喜欢,不必言说。
梁晓声从创作开始关注民生,被称“平民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都是生活的再现,是作家通过生活的思考而做出的判断,他关注民生,关注人性,体恤弱者,指出时弊,由一个作家而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和观察家及批判家,在他的一千六百多万文字里,充满正义与同情,从而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