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获奖作品能被记住的很少”

受访: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多年以前王彬彬发起对“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王蒙的批评,惹出了不小的风波。2001年,王彬彬以《茅盾奖:史诗情结阴魂不散》为题,批评茅盾文学奖的“史诗情结”。“从首届的 《东方》,到《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再到最近一次的《尘埃落定》,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获奖,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评委们的史诗情结在作怪。”本届“茅奖”评选在启动之初,王彬彬以“这一座文坛,这一桩富贵”的博文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茅盾文学奖’,这可是文坛上最大的一桩名利。用 《水浒传》中的话说,‘茅奖’是最大的‘一套富贵’。”
“茅盾文学奖”已评了七届,实话实说,能被人记住的很少。
有些获奖作品,只是在获奖的时候人们知道了一下,很快又忘记了。获奖之前不为人所知,获奖之后也迅速死去。不少获奖作品,恐怕将来的人们写这时代的文学史时,提都不会提一下。一个所谓的“国家文学奖”,如果获奖作品在文学史上连一个名字都不能留下,那就很滑稽了。
第一届获奖作品有六部,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部、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东方》这部小说,恐怕许多圈内人士都想不起来了。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究生时,如果出一道填空题,让考生填上《东方》的作者,恐怕没几人能答对。《李自成》是多卷本小说,以其中的一部获奖,本身就说不过去。《李自成》第二部出版于1976年,在当时确实影响很大,但那种影响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学现象。如果《李自成》应该获奖,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就更应该获奖了。《将军吟》和《冬天里的春天》,在当时获奖有其合理性,尽管艺术上也很粗糙。真正在艺术上站得住的,只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芙蓉镇》。相比之下,《芙蓉镇》又更好一些。但第一届“茅盾奖”,仍然是最值得怀念的。那时影响评奖的,文学性因素之外,主要是政治性因素,所以情形要单纯得多。不像后来那样扑朔迷离,在政治性因素之外,更有种种“猫腻”、种种“操作”、种种既非文学性又非政治性的考量。
第二届获奖作品有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钟鼓楼》。《黄河东流去》,我当时的感觉是荡气回肠,觉得理应获奖。《钟鼓楼》获奖就莫名其妙。至于《沉重的翅膀》获奖,在当时也有时代合理性,尽管读起来很沉闷。顺便说一下,第六届获奖作品中,也有张洁的《无字》。张洁是目前惟一两次获“茅盾奖”的作家。如果“茅盾文学奖”是真正具有权威的,那张洁就应该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了,但这样说肯定不合适。
第三届获奖的有《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穆斯林的葬礼》。这五部作品中,站得住的,也只有《平凡的世界》了。
第四届获奖作品有《白鹿原》、《战争和人》、《白门柳》、《骚动之秋》,这几部作品中,站得住的也只有《白鹿原》了。第五届获奖作品有《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这几部作品,《抉择》和《茶人三部曲》获奖,有不伦不类和莫明其妙之感。《尘埃落定》和《长恨歌》,能否真正站得住,也还难以断言。第六届获奖作品有《张居正》、《无字》、《历史的天空》、《英雄时代》、《东藏记》。这几部作品中,《历史的天空》和《英雄时代》获奖,也属莫名其妙。比较起来,宗璞先生的《东藏记》语言最值得称道。
虽然前面历届都有莫名其妙的获奖者,但最莫名其妙的还是这第七届,不知是一种怎样的机制导致了这种结果,几乎没有一部作品响当当。
评判一种文学奖是否合理公正,首先不应追究它遗漏了什么好作品,而应看被它选中的作品,是否都是好的。所有应该获奖的作品都获奖,这实际上不可能。如果所有获奖了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都让人心服口服,那还有多少好作品没有获奖,都不影响这个奖本身的品质。但如果获奖作品大都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却又有许多比获奖者好得多的作品被排斥,那问题就很严重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9527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只看过这几部:《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长恨歌》。
总有一天,我会遇见我内心的生命,会遇见藏在我生命中的欢乐,尽管岁月以其闲散的尘埃迷糊了我的道路。

基本都看过

记住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领域,王小波的《万寿寺》,评个把茅盾文学奖绰绰有余。评委会一帮饭桶,应该把屁股打遍。
单独排出来好找。

茅盾文学奖



  第一届 (1982年 六部长篇小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东方》 魏巍
  《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
  《将军吟》 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芙蓉镇》 古华
  
  



  第二届 (1985年 三部长篇小说)
  
  《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张洁
  《钟鼓楼》 刘心武
  


  第三届 (1988年 五部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路遥
  《少年天子》 凌力
  《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荣誉奖二部)
  《浴血罗霄》 肖克
  《金瓯缺》 徐兴业
  



  第四届 (1989-1994年 四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人》 王火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
  《白门柳》(一二部) 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
  



  第五届 (2000年 四部长篇小说)
  
  《抉择》 张平
  《尘埃落定》 阿来(藏)
  《长恨歌》 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1、2)王旭烽
  



  第六届 (2005年 五部长篇小说)
  
  《张居正》 熊召政
  《无字》 张洁
  《历史的天空》 徐贵祥
  《英雄时代》 柳建伟
  《东藏记》 宗璞
  




  第七届 (2008年 四部长篇小说)
  
  《秦腔》 贾平凹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暗算》 麦家
  《湖光山色》 周大新
  

我也没读过几本

《李自成》——好像是中学时候傻乎乎读的。
  
  《平凡的世界》——广播里听过部分。后来好像读过。
  
  《穆斯林的葬礼》——读过。
  
  《白鹿原》——读过。不喜欢。
  
  《长恨歌》——读过。喜欢前面。不喜欢结尾。
  
  《秦腔》——刚出版时读过。有些想不起来内容了。
当代小说里,只挑一部的话,我选《中国1957》。并非因为题材,主要是作者的笔力。
8好意思,第一、二届后都没有读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完整看过的只有《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前一部已经记不清多少情节了,后一部曾经狠狠感动了我。
看了开头但没看下去的包括:《白鹿原》《长恨歌》《尘埃落定》
目前正在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语言比以前的中短篇稍微粗糙了些,难道是赶长篇赶的,或者是不愿因语言过于精致而干扰了整体叙述气氛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