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八十年代的上海罕见彩照 物质却不让人眼花缭乱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1982年俯瞰南京东路,尖顶是和平饭店,旁边是中国银行,黄浦江对面的高楼大厦都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上海,整个城市尚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连马路上的汽车都还保持着1970年代的慢悠悠。

  自从1960年代,在自家住的胶州路常德路口的老洋房里拍下第一张照片之后,摄影师陆杰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记录上海的过程中。也许那一刻他端起海鸥相机的行动只是出于对周边的人的兴趣,对周边人的生活的兴趣,那时的镜头捕捉,其实是无意识的。

  陆杰小时候会有一段日子离开上海,坐火车到远离这座城市的祖母身边生活,上海,便又成为一个有些陌生感,新鲜感的城市。随着火车的来回,沿途的景色也开始变换,都和祖母身边的安静的生活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来来往往间,上海本身,也开始了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沉浸其中的人日日目睹倒并不惊心。

  陆杰的名字,最近突然在网络上被许多人知晓,正是因为他追拍了整整三十年的上海影像,那些曾经无比熟悉却又被城市飞速发展滚滚而过的车轮无情碾碎的弄堂和飞奔的童年,那些几乎已经沉入了许多人记忆深处不再轻易开启的光影,让网络上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与补充的队伍,景观背后的故事被一次次进行了个人经验的补充,愈发充盈了关于这座城市温暖的细节。

  三十年,“非专业摄影师”陆杰手里的相机从海鸥变成了罗莱、哈苏、莱卡,暗房里的神秘气息和在红光里的显影等待,让他始终坚持着使用胶卷与这个城市进行着温情而无言的交流,数以十万计的底片,就像无意间进行的一个穿起城市的跳跃瞬间的大型纪录片。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这些1980年代的照片,也正是这样得来的。

  1980年时的“第一湾”,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彼时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黄浦江轮渡码头上来,延安东路口的过街天桥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桥,后来改建过几次。过了这个天桥就是东风饭店,后来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

  1986年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现在,他们身后的看台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剧院。

  1981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广场上进行的阅兵式,三轮摩托车阵。当时背后的大楼是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参观阅兵式的有机关人员、劳模,领导、陆海空部队人士也会参加。1984年之后,这样的阅兵式就取消了。

  1985年,志丹路68路车站。每年夏天暴雨刚过,上海大小马路都会“水漫金山”,上下班的人们急于上车,互相帮忙让拥挤的车厢再能多挤一个人。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看着真是很亲切. 我的80年代,是在重庆和成都,一部分的童年和大半个少年时代,真是记忆中的黄金十年...每次听刀郎的<<祝酒歌>>,就会想起那时候的中国,求知,开放,充满理想与希望...89年以后,再也没有那样的感觉了.


怀念一下八十年代(组图)(转载)


那是一个拨乱反正的时代,建国以来的多少冤假错案都是在那个时代被纠正!





那是一个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时代!一句“小平您好”,道出了多少人民的心声!一句“小平您好”,标志着民主意识在人民心中的觉醒!<br>

1129023142107.jpg (58 KB, 下载次数: 0)





那是一个崇尚精神追求的时代,诗人北岛的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激动了多少年轻人的心!

1129023142107.jpg (38 KB, 下载次数: 0)







那是一个政治上宽容开明的时代,美国作家房龙先生的《宽容》改变了多少中国人不懂得宽容的思维!

1129023142107.jpg (36 KB, 下载次数: 0)





那是一个中美友好的时代,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曾风靡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还记得头儿,酋长,戏子,卡西诺,高尼夫这些名字吗?

1129023142107.jpg (57 KB, 下载次数: 0)





那是一个中日友好的时代,没有现在鼓噪于网上的民族主义,还记得山口百惠,记得《血疑》的主题曲《谢谢你》吗?

1129023142107.jpg (21 KB, 下载次数: 0)





还记得日本电影《追捕》,记得高仓健吗?

1129023142107.jpg (73 KB, 下载次数: 0)
2005-10-25 15:34 上传
下载次数: 0









1981年,审判祸国殃民的毛左分子“四人帮”

1129023142107.jpg (33 KB, 下载次数: 0)
2005-10-25 15:34 上传
下载次数: 0











1984年,邓小平亲切会见来华访问的里根总统

1129023142107.jpg (36 KB, 下载次数: 0)








1989年,布什总统在天安门广场

1129023142107.jpg (47 KB, 下载次数: 0)





我是生于70年代的人,80年代是我成长的年代。80年代也是中国人民摆脱毛主义的桎梏,走上改革开放的年代。下面这首诗反映了70年代末的人们对社会的变革的渴求。


一代人的呼声

舒婷

    我绝不申诉  
  我个人的不幸  
  错过的青春  
  变形的灵魂  
  无数失眠之夜  
  留下来痛苦的记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心中只剩下  
  一片触目的废墟……  
  但是,我站起来了  
  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  
  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  
  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假如是我,躺在“烈士”墓里  
  青苔侵蚀了石板上的字迹  
  假如是我,尝遍铁窗风味  
  和镣铐争辩真理的法律  
  假如是我,形容枯槁憔悴  
  赎罪般的劳作永无尽期  
  假如是我,仅仅是  
  我的悲剧  
  我也许已经宽恕  
  我的泪水和愤怒  
  也许可以平息  

  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父亲  
  为了父亲们的孩子  
  为了各地纪念碑下  
  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颤栗  
  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  
  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  
  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  
  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  
  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  
  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  
  为了天空的纯洁  
  和道路的正直  
  我要求真理!  

   1980.1.2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很好奇布什总统1989年在天安门的时候有什么故事背景?
东方的山口百惠,西方的奥黛丽赫本,都是旷古绝世的清纯女神。
为何现在的女星们再也难寻那种气质?时代对人的气质影响如此之深……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

——没这么单纯的!除了感觉变化开始了,那是一个过渡期前的静谧。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5-28 10:18 编辑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

——没这么单纯的!除了感觉变化开始了,那是一个过渡期前的静谧。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1-5-28 09:42
是的。
那时唱红歌不会引起现在的争议。仅仅记得80年代的“纯净”是不够的,那时还有反精神污染和严打。

80年代是开始。
有人回忆五十年代初,有人回忆八十年代初,像吹笛所说,是“过渡期前的静谧”。
加里森敢死队,看过一回日本版的,也挺好玩。
那年代去饭店吃饭很贵的,几乎是件大事,现在我天天可以去消费。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八二年以前没去过饭店,只去过食堂,或面食店。

记得那时的食堂里有一种汤,叫“大众汤”,好像是大白菜煮猪骨头渣,比例不清楚。
想在网上查一下大众汤,结果发现现在的大众汤已经改称“男女大众汤”了,汤温还分高、中、低、冷。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