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阅读史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学问人生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37736

 刘晓峰
  
  □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阅读史”这个题目让我进入回忆,对于中年人,回忆经常是快乐的源泉。我不到十七岁就上了大学,此后一直生活在中国和日本的几所大学中,二十多年过的就是读书的生活。对于我这样一生几乎都和阅读相关的人,面对这个题目,头脑中最初跳出的是一个人的名字——李泽厚。

  从小我就是看“大书”的。“大书”,是我们乡下对厚厚的书的特殊叫法。说来我的阅读史开始得很早。我读完家中唯一的一本“大书”《林海雪原》大概是九岁的时候,那一年我因为肺结核休学在家,那是阅读大部头的开始。此后经常面对的就是书荒,因为七十年代末在一个东北山区的小镇,找到一本书看很不容易。所以你可以想象,1979年我考进东北师范大学,当我走进图书馆,看到一排排的书时,心中是怎样的感觉。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走进了宝山,一本本书珍珠财宝般闪着灿烂的光彩。那是一段疯狂阅读的日子,现在想只能叫“恶读”。因为是什么书都读,是没日没夜地读,是读不懂硬读,是漫无目的疯狂地读。而把我从这段“恶读”中解救出来的,是古典文学教研室的付庆升老师。在东北师范大学,付庆升老师是给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位。我们之间关于读书曾有过一次重要的谈话,遗憾的是今天已经回忆不起来那次重要的谈话的背景、场所、契机。我只记得那一天他谈起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付老师讲到,丁玲说一个好的作家一辈子能够写出一本好书就足够了,读书也是这样,比如一个假期你只读一本书,但读得很认真,那样你反而会有非常多的收获。他戴着眼镜,一脸络腮胡子,说这话时身体前倾的样子今天仍历历在目。那谈话应当是学期放假之前。

  那个假期我真的决定只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刚买到手的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暑假。1981年的暑假,整个是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起度过的。一改往日一本书只读一二天的旧例,我每天只读一章,读后整理出每节大纲,然后找出关键词,并记下自己一时不能完全理解的词。一遍读过后,再回头复读,力争对作者全书有个融会贯通的理解。那时年轻,记忆力好,最后读第三遍时,很多精彩的部分和书中精彩的引文,我已经大致可以背诵。这是整体回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本书。全书的时间跨度大,从上古一直讲到元明清;涉及面广,话题及于文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美学史;但线索清晰,不仅说清楚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展的来龙去脉,而且举重若轻,写得语言优美,浅显易懂,绝不生硬,和后来很多学者的艰深和晦涩恰恰成为对比。就我的个人体会说,《美的历程》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就是作者审美目光的敏锐和准确。作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深刻的理解,构成了这本书有力的支撑,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引文如何经典就不难理解。

  回头想我要感谢上天,在我决定贯彻阅读的“一本书主义”时,冥冥之中把这本好书送到了我的手中。就这样,在十八岁的夏天,我有幸借着李泽厚先生的一双神眼,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一次观摩巡礼。从“积淀”、“狞厉的美”到“有意味的形式”,一个个单词在放假时开始生硬地进入眼中,到开学时已经成了我和同学聊天时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的“利器”。当我再次走进博物馆,看到那里的青铜器、铜镜、佛像,仿佛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我觉得它们都在对我讲话,尽管我还不能完全听得懂它们的语言。许多年后我重读此书,依旧想对李泽厚先生的审美趣味表示深深的敬意。回头想来,像李泽厚这样对于哲学、文学和历史都有很深学养的大学者,肯放下身段,写作这样一本施惠入门者的著作,实在于后辈恩泽深厚,难能可贵。

  这本书对于我后来的阅读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我按图索骥阅读了《美的历程》所提及的所有的文学作品,它们大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还先后找到并阅读了所有李泽厚先生的著作。我阅读过《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美学论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阅读过对于我非常艰涩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把我从单纯的文学青年引进历史研究的力量,其中一部分就来自这些书的影响。从日本回国后,2001年又阅读了新出版的《己卯五说》。《美的历程》对于我后来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最后部分写到,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一个又一个时代,各有自己的艺术精神。1991年到日本留学,我决定改行研究日本。面对另一个民族,一个我充满未知的文化,我立下的一个目标就是想按照《美的历程》的路数,对于日本文化的美做一次巡礼。如果有一天我能完成这一任务,那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李泽厚先生。

  八十年代已经随风而逝,许多读过的书已经像风一样飘远。在日本留学十年,我的知识领域和学术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回清华大学执教,偶然面对自己书架上一些落满尘土久不翻看的书,有时竟想不起当初为什么买这本书,什么时候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美的历程》是我自己生命中一个刻度。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向年轻人推荐《美的历程》。付庆升老师“一本书主义”式的有关精读的教诲仍旧影响着我。只要有可能,一个假期有时我会只读一本书,但读得很认真,并且常常会有非常多的收获。

  八十年代李泽厚先生曾经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座谈,那是我第一次有幸见过李泽厚先生本人。2000年后,我先后两次见过李泽厚先生,一次是何兆武先生组织的小型聚会,最近的一次是在餐会上。和八十年代比,先生依旧精神矍铄,只是风格显出一种秋天般的宁静,不过偶尔讲起自己特别关心的事情,依旧神采飞扬。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李泽厚先生永远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

[ 本帖最后由 空方代表 于 2008-1-5 17:56 编辑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位也是真名的兄弟,不知现在还上这边来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这位刘晓峰兄,记得还参加过北京的一次大规模网友腐败会。
是的,有些书就像有些人一样,天生是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的,只要时间合适、环境配套,它就必然变得不同凡响,《美的历程》就是这样。当然,另一些书也像另一些人一样,天生是要走背字的——也许,后者还更多一些。

回复 3楼 的帖子

巧了,这位刘晓峰兄的妻子曾经是我同编辑室的同事,我们很要好的,刚通了电话,转达了老朋友的思念。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谢谢何大姐!

和这位兄弟确实是在北京一次聚会上遇见的,听他说他的家族史,非常有意思,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看见文本。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刘晓峰兄的这篇大作我读过,他本行是治哪方面,留日学的又是什么呢?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李泽厚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学术和思想上的绕不开的人物。尤其佩服他的一些提纲掣领的观点,给理论界长久的影响力。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原帖由 李大兴 于 2008-1-5 23:51 发表
刘晓峰兄的这篇大作我读过,他本行是治哪方面,留日学的又是什么呢?
至少现在是研究日本史的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知道他出国前是研究侠文化,现在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就研究思想文化?
我对他的妻子和孩子的了解,远比对他的了解多。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