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块猪肉引发的通胀焦虑

发信人: fttt (fttt), 信区: square
标  题: 一块猪肉引发的通胀焦虑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ue Jun 26 18:59:11 2007), 本站(yjrg.net)

  一边是发财的美妙诱惑,一边却是负利率时代存款贬值的压力,2784亿存款就因此在这个5月从银行大搬家。越来越多的钱追逐着太少的货物,资产价格由此进一步被推上令人胆战心惊的高位
  
  继房价、股价之后,肉价在这个夏天成为整个中国最新的焦点。上自国家总理,下至黎民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多眼睛紧盯猪肉。但在经济学家看来,猪肉还惹不了什么祸,应该警惕的是住房价格的重新上扬
  
  一个江洋大盗正在悄悄光顾中国
  
  它被称为“世界上的头号窃贼”,一出现就不声不响地从所有人手中窃取财富。
  
  如果它发起脾气,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形容说,“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它的祸害”。
  
  不过这个大盗却也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它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的赠予超过了所有慈善事业、捐献、捐赠的总和”。
  
  这个让有些人发财有些人崩溃的家伙,就是通货膨胀。伴随着它的可能到来,担忧和争论弥漫在中国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肉价成为新焦点
  
  从来无人能知晓江洋大盗到场的确切时间,这一次,人们是在猪身上捕捉到它的影子。
  
  继房价、股价之后,肉价在这个夏天成为整个中国最新的焦点。上自国家总理,下至黎民百姓,从来没有这么多眼睛紧盯猪肉。
  
  在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肉价二十多天涨了14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表明,5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平均上涨10.5%,禽、蛋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也同时向上。
  
  涨势正在渐渐蔓延。在深圳,星罗棋布的连锁快餐店“嘉旺”贴出公告,宣布6月起调整快餐价格。
  
  物价波动很快反映在统计数据上,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标志物价变动、衡量通货膨胀高低的主要经济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5月同比上涨3.4%,超过银行3.06%的存款利率,也越过3%的加息“警戒线”。
  
  为通货紧缩担忧数年之后,中国终于在这个负利率时代深切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闻。
  
  正是弥漫在民众中的这种担忧与恐惧,让发改委、商务部等中国最重要经济部门的官员近日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言,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猪肉价格将得到平抑,目前的物价上涨不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表态归表态,官员们的行动却表明他们丝毫没掉以轻心。此前国家总理温家宝亲率一干经济重臣专门赴陕西调研猪肉问题,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将价格上涨列为主要问题和重点工作。
  
  看起来,无论高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人们都为通货膨胀悄悄绷紧了神经。与其说他们为现在的价格恐惧,不如说所有人都在为未来的价格担忧。
  
  “猪肉能闯多大的祸”
  
  尽管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成因至今仍在争论之中,但无论是3世纪时古罗马铸币的快速贬值,还是20世纪初德国马克的疯狂跳水,或是建国前夜中国发生的“毛钱”,都可以看到严重通货膨胀的一个共同结果:有人发了大财,有人面临崩溃。
  
  正是这些传说,让许多人发愁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为自己的钱保值增值。“跑赢通货膨胀”、“跑赢央行的印钞机”,成为网络上新近流行的口号。
  
  湖南长沙的李女士为此愁得睡不着觉。她刚刚在这一轮房价上涨中卖掉了一套闲置的单位集资房,手上突然有了几十万资金,却担心“钱‘毛’起来,挡都挡不住”。
  
  三天后,她决定换套大房子住,“与其‘毛’掉,不如享受”。
  
  有趣的是,李女士忽略了一个细节——此前几天,身为教师的她再次增加工资,每个月多了六百多元。
  
  这样一个细节,在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看来,正构成解释价格调整内在逻辑的完整链条:一个快速增长多年的经济体,生产率持续上升,收入持续上涨,必然带来价格调整的内在压力。“通胀与升值,在我这一生中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他很早就如此预言,“不是今天缓慢上涨,就是积压在某天突然爆发。”
  
  很幸运,“突然爆发”的可能性眼下看来并不很大,宏观经济指标直至目前仍然看不出有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迹象。
  
  而稳定的“缓慢上涨”,对一个经济体来说具有稳定刺激增长之效,往往标志着其进入良性运转阶段。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在短期内,通胀水平适当的上升可能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比如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利于经济更平稳地发展。这个“适当的上升”,在国家统计局高级经济师姚景源看来,不超过6%的温和通胀均属可以接受。
  
  至于眼下引发惊慌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者大多认为只不过是周期波动,不足为惧。在过去的数年中,粮价曾经数度上涨,也数度引发民众惊慌,却每次都是“一场虚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财经》杂志上撰文指出,一段时间母猪太少导致下一段时间肉价上涨,货币政策想管也管不了。而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就此发表的文章,标题《猪肉能闯多大的祸》就带有反问之意。
  
  拽住通货膨胀的气球
  
  毫不例外,反驳再次落在CPI的真实性上——许多人质问:3.4%的涨幅看起来是并不剧烈,可是倘若其被严重低估呢?
  
  正是这种怀疑,让普通民众觉得专家学者们的理性分析根基不稳。
  
  每当CPI出现波动,类似的质疑便如影随形。
  
  这是因为中国CPI的统计方法因未能“与时俱进”而备受诟病:直至目前,食品在中国CPI中的权重依然高达1/3,但随着经济发展,国人早已告别“以食为天”的时代。
  
  然而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住房,在CPI统计中始终只是配角。1980年代开始计算CPI时,住房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并非商品。但是自1990年代末住房改革开始到楼市火爆的今天,买房已成为普通中国居民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支出之一,其在CPI的统计中所占权重即使几经调整,依然只有13.2%。而美国劳动统计部门的官方网站上的数据表明,这一类别在美国CPI统计中权重高达42.69%。
  
  尽管统计局反复以“商品房属于长期投资,不能反映即期消费变化”为由进行解释,但在房价飞涨的背景下质疑声依然不绝于耳。
  
  今年5月,中国房价同比上涨6.4%,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北京5月份的房价则同比上涨10.4%。
  
  CPI遭受指责的另一重要原因,则与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关——许多价格既存在于市场之中,却又隐蔽在统计口径之外。例如教育,国家三令五申不许乱收费,然而各种费用却依然以各种名目暗自运行,统计数据只能记录经过物价局批准的正当费用,却难以反映其他费用的升降变化。
  
  这样的数据,让普通民众宁愿放弃专家学者们的理性判断,而选择相信自己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直觉。这种直觉判断的结果则是——“要么投资搏一把,要么存在银行等着贬值,你选哪种?”
  
  恰在此时,楼市疯狂上涨,股市一飞冲天,神话般的财富故事如雨后春笋般从市井百姓中间冒出来,分外撩拨人心。
  
  一边是发财的美妙诱惑,一边却是负利率时代存款贬值的压力,2784亿存款就因此在这个5月从银行大搬家。越来越多的钱追逐着太少的货物,资产价格由此进一步被推上令人胆战心惊的高位。
  
  “通货膨胀就如向上飞的气球,关键是能否把它拽回到地面上来。”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分析说。
  
  政府正在努力拽紧气球的绳子。
  
  财政部决定,为低保人群发放猪肉补贴,此举保护了最怕被小偷光顾的穷人不至于更快地坠向贫困的深渊。商务部则密切关注市场,放出话说倘若价格无法回落,将抛出储备进行平抑。至于通常被认为是通货膨胀死对头的央行,尽管目前尚未出手,但人们都知道其手上紧握着一根最有力的绳索:货币政策。
  
  接下来的悬念是,江洋大盗能被这些绳子制服吗?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目前的通涨,主要是权力经济还在一部分领域做霸权,如房地产,结构性地无法克服的通涨,但是猪肉等物资,很快会让市场自然调解,而家电产品如果有一点点通涨,迅速被世界大工厂的生产力彻底荡平,所以现在的生产力不担心全面通涨,只是权力经济造成结构性的死结。

我觉得通涨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同时代性质是不同的,美国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通涨,是生产力不够发达基础上,初期资本主义分配机制有问题造成的。

而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涨,同样有生产力不发达的背景,加上战争和腐败政治造成的,汪伪统治期间,同样战争和生产力不发达,物资紧张,但是不表现为通涨。

而近代资本主义通涨是良性的经济促进政策,近来生产力太发达,以至于无法通涨,倒是相反为通缩。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通涨是典型的物资短缺的生产力,初遇到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造成,加上双轨制做催化剂。

参加交流